[upload=jpg]Upload/20041018035528878.jpg[/upload]
2. 肯普夫1951版
同样是一版MONO,音质已经大不同。DG录音师下了番功夫,展现出来的钢琴音色居然有很鲜活的质感,缺失深度与混响而已。
演奏呢?我用伟大来形容。老一辈的大师往往有自己的东西,肯普夫更不例外。最迷人的分句--这种分句使我从SONATA NO.1便进入状态,充分享受古典主义的美感,而非只是等待自己熟悉的作品来临。整体风格清馨内敛,即使在《热情》时也保持这样的姿态,绝无重击键盘事发生。最后的作品的演绎是深沉的,不如舒纳贝尔那么流畅,我更喜欢这样的略微凝滞的感觉。
和他1968年的版本比,我明显感到大师此处的手指更软,触键更轻盈,力度的控制(注意:不是单指力度)更佳。另外,逐字逐句里可以听出大师的某种自我总结(纯粹我个人感觉),具体来说就是寻求自我与贝多芬之间的平衡;而68年版本,感觉他完全已经跑进贝多芬的轮廓中,以“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了。孰优孰劣?也许一样伟大吧!
录制这个版本的前几年,肯普夫看望了病重的西贝柳斯,并为他弹奏贝多芬奏鸣曲;西贝柳斯听完说:我从你的演奏中听到了人性。确实如此。也许有人会说,演奏贝多芬光有人性的表现是不够的,但是我认为足矣。人性相比激情来说,更能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