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巴黎交响乐团”后记 [复制链接]

查看: 5795|回复: 25
11#

李如一:顶尖乐团的专业性——巴黎交响乐团
--------------------------------------------------------------------------------
http://fm974.tom.com2004年11月10日13时56分来源:南方都市报李如一  


说到底,还是专业性的问题,哪怕是演奏了过亿次的曲子,也要像是第一次演奏那样激动与全神贯注。恐怕这才是顶尖乐团与三流乐团的最主要区别。    ——李如一


  


  巴黎交响乐团的演出结束了,笔者只听了第一场,事前主办方所标榜的“最高规格”没有令乐迷失望,这场以法系音乐为主的音乐会在曲目安排和演奏完成度上都为我们(乐迷和广交)设立了极高的标杆。


  外国音乐家来中国演出,往往都喜欢特地安排一些中国曲目来讨好中国听众。巴黎交响乐团未能免俗,但其选择却有别于常规的“以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旋律”的流行俗例(如《梁祝》、《黄河》、《平湖秋月》等),而选了当代作曲家盛宗亮的作品,总算是带来几分新意,也让大部分保守的古典乐迷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一些较不一样的作品。不过这位在美国以其英文名Bright Sheng闻名的华人作曲家的作品颇令人失望,初听之下还以为是上世纪初的曲子,同去的朋友问此曲“是否前卫”,从音乐史的角度看,这首写于二十一世纪的乐曲实为复古。故意的复古有时或是风格,复古而不自知者,只能说是闭目塞听、不思进取了。


  都提耶这位作曲家,恕笔者孤陋,之前毫无了解,故略去不提。


  三阙拉威尔(Maurice Ravel)作品令人心醉神迷。世人爱将拉威尔与德彪西并举,但两人的风格气质实相去甚远。而所谓“法国式的精致与浪漫”,在拉威尔的作品中才有最好的体现。拉氏素有配器大师的美誉,酒神下凡般的《圆舞曲》(La Valse)可为佐证,只是不知为何,听完之后我更加怀念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自行改编演奏的钢琴版本。压轴曲《波莱罗》稳健而恢弘,只是此曲太深入人心太容易讨好,掌声该给拉威尔本人,而非巴黎交响乐团和艾申巴赫(Christophe Eischenbach)。


  巴黎交响乐团的音色有如丝绸锦缎,合奏紧凑稳健,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也是所有到了现场的乐迷都能体会到的,在此不赘。但特地要提出来一赞的是第一大提琴手的表现。他是全团惟一整场音乐会都在燃烧的人,哪怕是最机械重复的乐段(如《波莱罗》Bolero的反复拨弦),也有那种入定般的忘我专注。琴人合一的境界,不外如此。通常说“琴人合一”都只适用于独奏家,而这位大提琴手作为一整台巨型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仍能做到如此,倍加令人钦佩。


  说到底,还是专业性的问题,哪怕是演奏了过亿次的曲子,也要像是第一次演奏那样激动与全神贯注。恐怕这才是顶尖乐团与三流乐团的最主要区别。
TOP
12#

后话:
第二晚的曲目让人感觉有点行货了,如果下半场演的是《幻想交响曲》或者是圣桑的《第三交响曲》的话相信更能体现这支大乐团的实力!
最后编辑Willson
TOP
13#

stanleyhgy 在 2004-11-9 14:21:29 发表的内容
座山顶位的我就没有如此大的感触。还是听历史录音比较过隐


我就说了嘛,到星海听现场,没有好位置不如买唱片。
TOP
14#

自从四年前听过BBC苏格兰交响乐团的《贝五》后,已经对不熟悉或知名的非德奥系乐队玩老贝的东西失去信心。而第一晚拉威尔的作品又陌生,所以,不去为妙。

唉,古典,几百年前的音乐,太难了。
TOP
15#

蚊子 在 2004-11-10 10:44:03 发表的内容
"在灯光下看他们的铜管乐器也确实有点旧,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堂堂巴黎管弦乐团会因为乐器旧了而毁坏了自己的声音?

“估计是他在演出时面向右则听众,琴腔也朝向那一侧的缘故,随者演奏时的摆动,当琴腔转向自己时声量会加大”

下次还是等您登台做小提琴手的时候试试把琴腔向着中间甚至左边,把屁股对着指挥试试吧。哈哈。凡是稍微听过现场的人都知道,小提琴手的站位历来如此!怎么就不从场所或者是自己对琴音的个人喜好上想想?

“情况就象舒伯特创作交响曲时听到“巨人的脚步声”那样”

原来是舒伯特啊,又学到新知啦!给俺喝上两斤二锅头也笔不出这样的误来啊!

没啥,就是给你们看看版主的水平。
给发烧友一个温暖而误导的家。LP确实有害,看看这些言论就知道,玩LP会把智商玩低!


在灯光下看他们的铜管乐器也确实有点旧,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堂堂巴黎管弦乐团会因为乐器旧了而毁坏了自己的声音?

因为我不想理解成堂堂的巴黎管弦乐团会的铜管部就是当晚的水平。而且这个团的乐器确实是所有来星海的外国乐团中最残旧的,不但铜管旧,据采访的记者反映,连运输乐器的专用保护盒也是最旧的。

“估计是他在演出时面向右则听众,琴腔也朝向那一侧的缘故,随者演奏时的摆动,当琴腔转向自己时声量会加大”

下次还是等您登台做小提琴手的时候试试把琴腔向着中间甚至左边,把屁股对着指挥试试吧。哈哈。凡是稍微听过现场的人都知道,小提琴手的站位历来如此!怎么就不从场所或者是自己对琴音的个人喜好上想想?

当独奏小提琴手需视谱和看指挥时演奏是这样,比如说接下来第二晚的敏兹也是这样,但不是每一个小提琴手都90度角面向左侧,这个多看几张现场音乐会的DVD(比如说海菲兹的DVD)),多看几个不同的小提琴家的现场就知道了(比如说之前的帕尔曼,林昭亮)。
如果从喜好上,我确实不喜欢被演奏者身体遮挡后的琴声。我不知道当晚在偏西,位置更靠后的听众能听到什么样的琴声。

“情况就象舒伯特创作交响曲时听到“巨人的脚步声”那样”

原来是舒伯特啊,又学到新知啦!给俺喝上两斤二锅头也笔不出这样的误来啊!

这不是笔误,而确实是我记错了,非常惭愧,多谢指正。
TOP
16#




那天晚上使我对“靓声”有了全新的概念。建议喜欢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多去听听,对玩HIFI有帮助的。


贴几张照片助兴(门票档次不够高,镜头又不够长,所以拍得效果不够好)

[upload=jpg]Upload/200411109343628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10956321286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11010105636188.jpg[/upload]
TOP
17#

有演杜蒂耶的作品吗?
如果是,那我更懊恼了。怎么赶上最忙的时候。
TOP
18#

Dr kuang 在 2004-11-10 21:19:40 发表的内容
凭良心说句话请不要太在意:对于这几部作品的创作时间都还需要查证的话,欣赏的曲目范围和知识面确实太窄了些。


凭良心说句话请不要太在意:对于巨人的脚步这句话的出处都还需要查证的话,欣赏的曲目范围和知识面确实太窄了些。

嘿嘿!
TOP
19#

给我半斤二锅头,我就不行了,别说两斤了!
TOP
20#

小克 在 2004-11-11 14:23:37 发表的内容
到底是巴黎管弦乐团,还是巴黎交响乐团?

这个问题我和几个朋友早在巴黎未到中国之前就开始查询
最后我们都认为应该是巴黎管弦乐团
它的原文是Orchestra de Paris
而凡是翻译成交响乐团的都是symphony orchestra
这个错误连音乐圣经也未能免

可参考以下网站:

北京保利剧院网站:
http://www.polytheatre.com/News/news_detail.asp?id=66

北京音乐节官方网站:
http://www.bmf.org.cn/content.asp?id=691

人民日报网站:
http://www.people.com.cn/GB/yule/8222/37723/37738/2903157.html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
http://gb.chinabroadcast.cn/3321/2004/09/03/862@288445.htm

上海大剧院网站:
http://www.shgtheatre.com/infoActOpen.asp?id=134

上海东方卫电网站:
http://www.dragontv.cn/detail.php?InfoID=27733

请注意演出海报与网站是不同名称:
http://www.culture.sh.cn/product.asp?id=685

上海主流媒体文汇报的报道特别值得一看:
http://whb.news365.com.cn/wh/t20041102_272874.htm
最后编辑蚊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