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第一交的七个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21#

看完伯恩斯坦的两版之后我们再看布列兹Boulez指挥芝加哥乐团的DG版,1998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102322553974849.jpg[/upload]

在这个版本里,我再一次被芝加哥乐团那辉煌壮丽的铜管所征服。和同样也是芝加哥乐团的朱立尼版相比起来,布列兹演绎的马勒给听众一种紧凑、清爽的感觉。在第二乐章里面,布列兹展示的弦乐队音色没有朱立尼版的美,但是却突出了活泼和跳跃的感觉,这对于舞曲风格的这个乐章来讲是相当合适并且让人耳目一新的。

在第三乐章里,布列兹比较多注重的是忧郁的一面,所以我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心里存在的是感动。但在整个乐章里面布列兹也有时会处理得特别幽默,所以他这个版本的第三乐章可以说存在着比较强的对比性,这是其它几个版本里面所不太注意到的。

第四乐章布列兹版给我的最大感觉便是弦乐的整齐、及它与其它声部(尤其是铜管)的融合度相当好。因为第四乐章有不少是管乐演奏主旋律,然后弦乐演奏和声音阶来进行衬托,所以假如指挥处理不完善的话,很容易就会让弦乐出现“自言自语”的感觉,但布列兹这里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TOP
22#

尤文 在 2005-10-23 13:08:48 发表的内容
也许在CD制版时低水平地提升电平导制CD声音失真?


听过该CD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里所讨论的这张CD的电平是比较低的。所以因为这样我才估计问题出在用来制作CD的模拟母带上。因为这张CD是1988年出版的,当时一些唱片公司习惯用已经mix好的双声道工作母带来转录CD,所以使用了多次的模拟工作母带状态不好的情况并不值得惊讶。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3#

其实我是不希望在这个帖子里面,对那张CD里面“到底有没有发毛的破音”这个很容易判断的问题纠缠太久的。所以我刚才已经把音乐文件发给了eric版主,让他代我把试听文件贴上来,所以大家一听就知道了。

JWang的其它不相关的讨论,felixcat就不回复了。

下面继续布列兹版本的评论。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4#

mahler2004a 在 2005-10-24 13:49:23 发表的内容
说点正经的.
我有的几款,比如库贝利可DG版第1,阿巴多芝加哥版第1,西诺波力版第1,好像没有人讲起?
不知filixcat兄有无涉猎?想听听大家的见解.


噢,这几款我还没有机会聆听,不过他们是我下一段时间的目标 :)
TOP
25#

伯恩斯坦的CBS版马勒第一是由McClure监制的。奇怪的是,McClure和Walter在一起的时候的每一款录音的音效都是可圈可点甚至是示范级别的,但是McClure为别的音乐家制作的录音则似乎没有了这种光环。

看完伯恩斯坦的两版之后我们再看布列兹Boulez指挥芝加哥乐团的DG版,1998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102322553974849.jpg[/upload]

(未完待续)
TOP
26#

布列兹版有没有缺点呢?我觉得这个录音做得不够好的便是音质方面。诚然,这款由DG公司采用4D技术录制的录音,秉承了数码录音的优势,鲜活、动态大,真实感很好。但是有一点,似乎4D技术对于弦乐的声音会作一些“改动”,所以假如我们用监听耳机聆听的时候便会发现,当弦乐的声压比较大的时候,它的高频部分声音就变得有点人为处理的“涩”,不自然,以至于让我们听上去觉得有些不舒服。当然假如用扬声器系统听的话,优良的动态或许会吸引住我们从而不会觉得弦乐的声音上的缺陷。这其实并不单单是这个录音的问题了,我发现不少DG公司的采用4D技术的录音听上去都有类似的感觉。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DG公司后来就放弃了“4D”这个称号,所有新录音都用回原先最普通的数码录音DDD标志。

接着,我们来听听滕斯泰德(Tennstedt)指挥伦敦爱乐的EMI版,1977年录音。

(未完待续)
TOP
27#

eric 在 2005-10-24 23:36:49 发表的内容
代Felixcat 兄上传这段音乐,另外Felixcat 兄:你给我的email中的文字都是乱码,所以不能阅读。


多谢eric版主!这一段是Horenstein版的第四乐章开头约45秒的音乐,各位朋友可以试听一下,看看在大鼓敲起来的那几个片断是否有发毛的失真?
TOP
28#

接着,我们来听听滕斯泰德(Tennstedt)指挥伦敦爱乐的EMI版,1977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102514295819934.jpg[/upload]

滕斯泰德指挥的马勒给我的印象是条理清晰,很像一位学院派的指挥。我觉得他或许对作品的理解很好,但是对乐队的控制,和如何让乐队展现指挥本人对作品的理解等这些能力上面,滕斯泰德的功力看上去比前面介绍的几位指挥有些差距,至少在这个77年的录音里面,滕斯泰德让乐队发出了正确的声音,并且乐队也成功地营造出美妙的音色,但是我听完之后却觉得结构上有些“散”的感觉——这或许是因为滕斯泰德太谨慎了,没有在演绎里面加上自己的风格(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避免负面评价的安全方法)。所以,我给这个版本的评价是:一个标准的演绎。

(未完待续)
TOP
29#

接上面滕斯泰德版的讨论:

第二乐章的舞曲,伦敦爱乐的弦乐很工整,但同时也给我一丝隐约的不流畅感;这个版本的第三乐章很难让我产生激动的心情,尽管音效很好很好(几乎是这里介绍的所有版本里最好的),但也无济于事。第四乐章开头的爆发做得很好,让我很吃惊,但是往后却又归于平常,有点可惜。

伦敦爱乐的铜管明显比不上芝加哥乐团那么亮丽和富有冲击力,听第四乐章里面的大号,伦敦爱乐只是让人听见由这件乐器存在;但是在朱立尼和布列兹的两版里,我们都可以听见大号俨然要跟别的乐器“平起平坐”,甚至它在一些地方还盖过低音大提琴,包揽了低频的部分。但我们并不要因此小看了伦敦爱乐的这版录音,毕竟我们不可能要求世界上存在一支尽善尽美的乐队的。任何乐团都会有它独自的短处和长处。总的来说,滕斯泰德此版并无过失,但闪亮点似乎不足。

关于录音:这版的音效太棒了,除了第一乐章里面有一处动态大的地方声音出现轻微的发毛之外,其余任何地方都是一流地清晰、惊人。不管第四乐章里面的大鼓如何用劲地狠狠地敲,CD一样照常把所有该有的东西都全部重播出来,没有任何吃力或者勉强的感觉,真是让人不得不服!

(未完待续)
TOP
30#

因此对于休斯顿乐团的演出来讲,团员技术虽然并没达到把乐谱熟练地玩得转起来,但这时候在某种角度却能反映出他们对于作品理解的真性情。这就好比一位小提琴家,要连续演出十个晚上共十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许他演到第十晚的时候,技术上达到最熟练最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对于感情的投入来讲,或许开头的第一、二场最能感动人。这里这个版本便可以与此类比。

当然这并非说一流的乐团的演出就不感人。一流乐团+真性情的流露,绝对能够制造出旷世的演绎,许多经典的录音正是这种机缘的巧合。越是一流的乐团,就越要求指挥家有足够的功力来煽动起团员的情感。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大乐团的成员越被诸如工资收入、经费来源、职位、品牌包装等繁琐事务所包围,因此社会越发展,人却变得越来越“社会化”,情感普遍越埋越深,因此现在的指挥越难调动起团员最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录音里面的演绎听上去依然没有50-60年前的时候那么具有气质了。

这个版本我想不到该如何用文字来形容我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此版对于不同的听众来讲或许每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则可以保证的是:此版的演出会让我们有一种新的感受。

(未完待续)
TOP
31#

最后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埃森巴赫指挥休斯顿乐团的Koch版,1997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102715592522385.jpg[/upload]

此版是1997年休斯顿乐团的欧洲巡回演出时,3月2日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

休斯顿乐团虽然在技术、配合上比上述几个版本的一流乐团稍有差距,但是我觉得它最难得的是演奏起来的气质是生气勃勃的,并不像某些大牌乐团那样老气横秋——比如说纽约爱乐,虽然技术一流,演出亦投入,但是听来听去总觉得是他们在例行公事,把一个录音当成是一年里面几十个录音任务里面平常的一个来完成。还有一些老牌的乐团也越来越变得像是一个名牌发声器,原来具有“手工感”的独特气质,越来越被“工业化”的气质所取代。

(未完待续)
TOP
32#

埃森巴赫版有没有缺点呢?我想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弦乐器和乐队其他声部的融合度。尤其是在第四乐章,弦乐和铜管都在全力演奏的时候,虽然它们节拍掌握得准,但弦乐部却给人一种隐隐约约地在“自言自语”的感觉。这或许可能部分地由于录音音效的风格所造成,但我觉得乐队本身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听过好多场休斯顿乐团的现场音乐会,就算是在现场他们的弦乐也有时让我产生“自言自语”的感觉。看来假如乐团有一定档次的时候(比如说铜管不会冒泡或跑音等、具有“名牌发声器”的资格等),乐团与乐团之间的水平差别就在于配合和音色上面了。

到此为止已经把七个版本的马勒第一交评论一遍了,因此这个话题到此先告一段落,待以后有新的感受和新的版本再来“续集”。

(全文完)
TOP
33#

各位朋友请勿被故意捣乱的疯人疯语所困扰。接下来我贴一些这个帖子涉及到艺术家的照片。埃森巴赫原是以弹钢琴出身的,他在1966年曾经在DG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贝多芬第一钢协。

埃森巴赫出任休斯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长达11年,大胆开拓20世纪作品(甚至他自己本人也为休斯顿乐团创作作品)。他交游甚广,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埃森巴赫和伯恩斯坦的合照。

[upload=jpg]Upload/2005103013441222683.jpg[/upload]
TOP
34#

关于埃森巴赫的图片和以下内容均来源自埃森巴赫的中文官方网站。

关于指挥的理念,埃森巴赫如是说:

“随后的两年我失去了乐团总指挥(felixcat注:这里指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头衔,得以享受一份清静(自然是没了行政责任)。而当我有一次与我的导师卡拉扬在谈话中用“享受”这个词来表述时,却遭到了他的严厉斥责:他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我是一个必须不断有所长进的人,应该有所发展,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砌,就象造一幢大楼,他希望我是这样的。当我1988年开始执掌休斯顿交响乐团时,他写信向我祝贺,祝贺我成为了他相信我将成为的人。我非常感动。那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TOP
35#

关于为何艺术在当今会失去以往那诱人的色彩,埃森巴赫的说的这段话与我上述的个人见解有类似之处:

“ 我在苏黎世时的职位相当复杂:音乐厅的两套人员编制正按照歌剧乐团和音乐会乐团被分割。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教了政治纠纷,可惜文化直到如今却时常被政治纷争布下的罗网所俘获。按理应该恰恰相反,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TOP
36#

reiner_fans 在 2005-11-3 18:34:30 发表的内容
在昨天聽了謝爾亨在西敏寺的馬一本版...真的嚇了一跳.
很特殊的演譯,較快的速度,像是年輕的的馬勒.
曲子的細部有條理而深刻,真不愧樂評說他也是少數幾個馬勒專家之一..我個人把他列為跟walter在同一級的..2個相當極端的典型.
50s年代單音錄音但效果不錯..





经reiner朋友这么一介绍,我也想弄一张来听听 :)

Westminster录音取向我觉得中频相当浓郁,很耐听。我前一星期买了一张Westminster的LP:XWN 18241,Boult指挥戴里布的芭蕾管弦乐集,虽然也是单声道的,动态、音场当然有所逊色,但是音色却美,这几天时不时拿来放上一段。相信假若有CD版的话,音色当更加美。
TOP
37#

这是60年代的时候Bernstein为CBS录制马勒系列交响曲的时候,在录音间聆听录制的效果。大家请注意Bernstein穿了件印有马勒标志的T- Shirt。照片中最右边得歪着头看乐谱的人便是CBS著名的制作人兼录音师McClure。

[upload=jpg]Upload/2005113145583993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