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第一交的七个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121#

felixcat 在 2005-10-23 11:35:21 发表的内容
在DG版里面,伯恩斯坦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因此他演绎的马勒第一让我觉得有点平淡。有一些值得好好滥情一番的乐段,伯恩斯坦却用一种平直的方法叙述出来,或许有思想性但让我觉得意犹未尽。假如想了解马勒这首作品的结构和和声的话,我觉得伯恩斯坦的DG版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录音音效好,并且节奏掌握上中规中矩,因此伯恩斯坦的DG版是一个绝对安全的选择。

皇家音乐厅乐队的铜管比芝加哥乐团的要稍弱,比如说第四乐章圆号吹奏的雄壮的主题,明显朱立尼版的气势要威猛得多;而皇家音乐厅乐队圆号的演奏风格则显得有点随意,庄重度稍有欠缺。

(未完待续)


呵呵,深为伯恩斯坦的粉丝,我自然不同意你的看法。好像你对‘威猛‘ 的铜管又特别的爱好,那自然会偏向美国乐团,特别是芝加哥了。不过这没关系,各花入各眼嘛。
我想说的是,这一版不见得是‘安全的选择‘,很多人诟病伯恩斯坦的随意发挥,比如在结尾,他自做主张加了低音大鼓。
TOP
122#

因此对于休斯顿乐团的演出来讲,团员技术虽然并没达到把乐谱熟练地玩得转起来,但这时候在某种角度却能反映出他们对于作品理解的真性情。这就好比一位小提琴家,要连续演出十个晚上共十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或许他演到第十晚的时候,技术上达到最熟练最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对于感情的投入来讲,或许开头的第一、二场最能感动人。这里这个版本便可以与此类比。

当然这并非说一流的乐团的演出就不感人。一流乐团+真性情的流露,绝对能够制造出旷世的演绎,许多经典的录音正是这种机缘的巧合。越是一流的乐团,就越要求指挥家有足够的功力来煽动起团员的情感。我觉得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大乐团的成员越被诸如工资收入、经费来源、职位、品牌包装等繁琐事务所包围,因此社会越发展,人却变得越来越“社会化”,情感普遍越埋越深,因此现在的指挥越难调动起团员最内心的情感,所以现代录音里面的演绎听上去依然没有50-60年前的时候那么具有气质了。

这个版本我想不到该如何用文字来形容我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此版对于不同的听众来讲或许每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则可以保证的是:此版的演出会让我们有一种新的感受。

(未完待续)
TOP
123#

最后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埃森巴赫指挥休斯顿乐团的Koch版,1997年录音。

[upload=jpg]Upload/2005102715592522385.jpg[/upload]

此版是1997年休斯顿乐团的欧洲巡回演出时,3月2日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

休斯顿乐团虽然在技术、配合上比上述几个版本的一流乐团稍有差距,但是我觉得它最难得的是演奏起来的气质是生气勃勃的,并不像某些大牌乐团那样老气横秋——比如说纽约爱乐,虽然技术一流,演出亦投入,但是听来听去总觉得是他们在例行公事,把一个录音当成是一年里面几十个录音任务里面平常的一个来完成。还有一些老牌的乐团也越来越变得像是一个名牌发声器,原来具有“手工感”的独特气质,越来越被“工业化”的气质所取代。

(未完待续)
TOP
124#

埃森巴赫版有没有缺点呢?我想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弦乐器和乐队其他声部的融合度。尤其是在第四乐章,弦乐和铜管都在全力演奏的时候,虽然它们节拍掌握得准,但弦乐部却给人一种隐隐约约地在“自言自语”的感觉。这或许可能部分地由于录音音效的风格所造成,但我觉得乐队本身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听过好多场休斯顿乐团的现场音乐会,就算是在现场他们的弦乐也有时让我产生“自言自语”的感觉。看来假如乐团有一定档次的时候(比如说铜管不会冒泡或跑音等、具有“名牌发声器”的资格等),乐团与乐团之间的水平差别就在于配合和音色上面了。

到此为止已经把七个版本的马勒第一交评论一遍了,因此这个话题到此先告一段落,待以后有新的感受和新的版本再来“续集”。

(全文完)
TOP
125#

Salut!
TOP
126#

各位朋友请勿被故意捣乱的疯人疯语所困扰。接下来我贴一些这个帖子涉及到艺术家的照片。埃森巴赫原是以弹钢琴出身的,他在1966年曾经在DG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贝多芬第一钢协。

埃森巴赫出任休斯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长达11年,大胆开拓20世纪作品(甚至他自己本人也为休斯顿乐团创作作品)。他交游甚广,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埃森巴赫和伯恩斯坦的合照。

[upload=jpg]Upload/2005103013441222683.jpg[/upload]
TOP
127#

关于埃森巴赫的图片和以下内容均来源自埃森巴赫的中文官方网站。

关于指挥的理念,埃森巴赫如是说:

“随后的两年我失去了乐团总指挥(felixcat注:这里指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头衔,得以享受一份清静(自然是没了行政责任)。而当我有一次与我的导师卡拉扬在谈话中用“享受”这个词来表述时,却遭到了他的严厉斥责:他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我是一个必须不断有所长进的人,应该有所发展,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砌,就象造一幢大楼,他希望我是这样的。当我1988年开始执掌休斯顿交响乐团时,他写信向我祝贺,祝贺我成为了他相信我将成为的人。我非常感动。那是他去世的前一年。”
TOP
128#

关于为何艺术在当今会失去以往那诱人的色彩,埃森巴赫的说的这段话与我上述的个人见解有类似之处:

“ 我在苏黎世时的职位相当复杂:音乐厅的两套人员编制正按照歌剧乐团和音乐会乐团被分割。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教了政治纠纷,可惜文化直到如今却时常被政治纷争布下的罗网所俘获。按理应该恰恰相反,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TOP
129#

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要保持艺术的纯化已是痴人说梦企无可及了。
追忆逝水年华……
TOP
130#

马勒我的最爱。
第一最喜欢伯恩斯坦的SONY版,那种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描绘,湿润而传神。第二乐章的开始甚至能“看”到演奏员的表情。

库贝里克DG版尽管有外界好评,但是始终没有让我感动,觉得音乐没有“动”起来。

最惊叹的是腾斯泰德的现场版(90还是91年),这场音乐会为两个名词做了很切实的注解,那就是:

情感互动,意乱情迷
TOP
131#

jahal 在 2005-10-31 14:50:31 发表的内容

最惊叹的是腾斯泰德的现场版(90还是91年),这场音乐会为两个名词做了很切实的注解,那就是:

情感互动,意乱情迷


的确令人惊叹!
TOP
132#

我听过几个版本的马一,最喜欢的是我第一个,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那个版本。
当时听的是磁带,每次听都激动无比。最近不久买了他的CD,再听就几乎没感觉了。以为是耳朵升级了,再拿出磁带来一听,又激动得不能自已。
我想,CD制作时,那种感觉不知什么原因给搞没了,是很多人对这张碟不好感的原因吧。
最后编辑zjize
TOP
133#

哪位 DX 听过这个版本吗?
[upload=jpg]Upload/200511119552256390.jpg[/upload]
最后编辑jamespan58
TOP
134#

有没有SACD?可否介绍一下?
TOP
135#

zjize 在 2005-11-1 16:54:27 发表的内容
我听过几个版本的马一,最喜欢的是我第一个,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那个版本。
当时听的是磁带,每次听都激动无比。最近不久买了他的CD,再听就几乎没感觉了。以为是耳朵升级了,再拿出磁带来一听,又激动得不能自已。
我想,CD制作时,那种感觉不知什么原因给搞没了,是很多人对这张碟不好感的原因吧。



热情同意这个磁带版优于CD的说法(我觉得磁带音色温暖而扎实,CD偏冷),当年库贝里克的磁带和多南伊的磁带我是同时在沈阳买的。库贝里克明显好过多南伊。
但是后来听了伯恩斯坦和瓦尔特的版本后,觉得库氏中规中距地平实,缺少一点感情的渲染(可能个人爱好有关)。
最后编辑jahal
TOP
136#

曼弗雷德 在 2005-10-25 8:30:47 发表的内容
JWang 在 2005-10-25 6:52:10 发表的内容

用英语骂就是外语的至高境界?这只能表明你们这批英豪无知,无料,无教。



。我说(一般的人,我都说包涵,可你是顶级DX,所以说希望你像海一样的包涵我。)谢谢!


不同意,为什么他是顶级,论坛中比他顶级的多了。
TOP
137#

jamespan58 在 2005-11-1 19:55:27 发表的内容
哪位 DX 听过这个版本吗?
[upload=jpg]Upload/200511119552256390.jpg[/upload]


多南伊的版本我楼上的帖子说过是沈阳买的,同库贝里克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曾经在我的《糟糕的马勒》一文中作为“我最不喜欢的第一”。
对不起,个人爱好取向不同。
最后编辑jahal
TOP
13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39#

没关系的。这张马勒也是我不多的马一中的一张,是别人送给我的。很一般。
TOP
140#

在昨天聽了謝爾亨在西敏寺的馬一本版...真的嚇了一跳.
很特殊的演譯,較快的速度,像是年輕的的馬勒.
曲子的細部有條理而深刻,真不愧樂評說他也是少數幾個馬勒專家之一..我個人把他列為跟walter在同一級的..2個相當極端的典型.
50s年代單音錄音但效果不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