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值、值,非常值, Vivid Audio G1 Spirit [复制链接]

1#

Vivid Audio从创业开始就选择走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子,别人的音箱是矩形的,他家的音箱形状则是依照声学要求而做的有机形状。别人的音箱是用MDF制成,他家的音箱则是用复合材料开模铸成。别人的单元是买市售现成者,他家的单元则是自己设计特别订制的。

不管是便宜的Oval Range,或中价位的Kaya Range,顶级的Giya Range,都设计出功能领导造型的杰出外观。像这样的家,怎么可能会做出衰声的音箱呢?Vivid Audio的旗舰音箱G1 Spirit不仅造型有如现代雕塑,其声表现更是让惊艳。

我们都知道Vivid Audio是南非音箱制造,创始者之就是以前设计B&W鹦鹉螺的Laurence Dickie,另位就是负责销的Philip Guttentag(前Halcro CEO),此外还有B&W的前CEO Robert Trunz ,创立于2001年。

虽然在2001年创立,不过第个产品推出的时间却是在2004年,而且其造型是很罕的橄榄型,那就是Oval系列的B1。直到2007年,Vivid才推出Giya G1,奠定了他们旗舰机种的基础。

过10年,在2017年,Vivid推出G1 Spirit(以下简称G1S)。我已经在响展会场看过、听过多次的G1S,但却直到2020年7,G1S才送到我家,想想代理商的动作也真慢啊!

▲ G1S的外观美感见仁见智,我认为很漂亮,是工业设计的杰作。而且它的造型完全是为功能而设,完全没有哗众取宠的意念。


三大系列

前Vivid的产品分为三系列,即Giya、Kaya与Oval,Oval是最早推出的系列,橄榄造型,是Vivid的卖机种。Oval只有型B1,不过在2014年时推出B1 Decade,也就是10周年的意思,Decade除了造型不变,其余做了幅改良。Giya G1于2007年推出,也是造型最为称道的系列,当然也是旗舰系列,Giya总共分G1、G2、G3、G4四型,通通是落地式,2017年推出老哥G1S,这是前Vivid的最顶级音箱

推出G1S之后,Giya G1、G2、G3、G4型通通改为Series 2。Giya系列全部都是四路五单体设计,只是体积大小不同罢了,这样的设计逻辑很明显,就是要因应不同大小的聆听空间,当然体积越的就越贵,体积越越便宜。Kaya是2018年最新推出的系列,造型有机,线条美丽,全没有处棱线或直,共有90、45、25三种落地型音箱,S12书架型音箱,以及CXX中声道。


▲ G1S采用中、中高、高音三位一体来负责220Hz以上宽广的频域,这三个单元虽然是金属振膜,但却发出细致软质甜美的声音。


更矮更胖

G1S虽然是新推出的老大哥,但它的高度比G1还矮,腰围屁股却比G1还胖。此外,G1S还有一处与众不同,那就是有二种版本可选,一种是分音器内置,也就是传统版本,另⼀种就是分音器外接,购买时可以跟代理商预定,分音器外接者当然会比较贵。

现在外接的分音器还是被动式分音器,以后会不会有主动电子分音器的版本?不要忘了,鹦鹉螺的设计就是主动式电子分音,四路放大器驱动,Laurence Dickie早就有这种设计能力,把G1S的分音器改为主动电子分音有何困难?只是看市场有没有需求罢了。

对了,从G1S推出之后,G1、G2、G3、G4也可以订购分音器外接的版本。或许您想问,到底分音器外接会不会比较好?理论上是会比较好,一来分音器拿出来,可以避免箱体内的震动;再者低音箱体的容积也变大了一点点,可能有利于低音单元的吞吐。

▲ G1S的低⾳单元分置左右二边,内部则是背对背,具有相互抵消震动的能力。


鹦鹉螺变形

大家都知道,Giya系列的设计理念就是来自于当初Laurence Dickie自己设计的鹦鹉螺,老实说鹦鹉螺的各项设计已经是超完美,无法再改了,所以一直到今天,B&W的其他型号音箱改了又改,唯有鹦鹉螺依然屹立不摇,展现经典设计的价值。而Laurence Dickie创立Vivid之后,碍于专利法,当然不能照抄,于是只好重新设计造型,将鹦鹉螺变形为Giya。

Giya是怎么变形的呢?原本鹦鹉螺的超高、高、中音单元后面都有一根由大渐小的管子,正确的说应该是所谓的指数型锥管(Exponentially Tapered Tube),这三根管子是外露的。

而Giya同样的在这三个单元后面接了三根管子,但是这三根管子不再外露,而是包在低音箱体里面,从背面可以看到三个大螺丝,可知这三根管子是以这三个大螺丝固定在里面的。而低音箱体的做法呢?鹦鹉螺是在低音单元后面接一条如鹦鹉螺般的长管,利用这条卷起来的长管慢慢吸收低音单元的背波。


而Giya当然不能如法泡制,于是改为一个酪梨型的庞大箱体,这个箱体遵从由大渐小的原则,底下大,上面一直缩小,一直到最顶端就形成一个后卷的圆形。这样的造型设计非常高明,一方面避免了侵犯鹦鹉螺的专利造型,另一方面还改良了低音的表现能力。怎么改良?

Giya系列的低音单元都是左右侧面各一个,背对背发声,让低⾳单元本身的震动相互抵消,而且二边都有新月形低音反射孔也增加了低音的量感与向下沉潜的能力。不得不佩服Laurence Dickie的设计能力高超啊!

▲ G1S的低音单元做了大幅改良,这是上一代低音单元与G1S的比较。


低音单元大变身

G1S的单元尺寸与G1一模一样,高音单元26mm,中高音单元50mm,中音单元125mm,低音单元225mm,而且全部都是金属振膜。不过箱体变矮变胖了。为何G1S的箱体要改为稍矮更胖呢?

其实这是因为所使用的单元改良了,只要单元一改变,箱体、分音器也都得改变。G1S的低音单元从原本只能承受300瓦的C225改为能承受600瓦的C225-100。这个新的低音单元振膜尺寸没变,但音圈的高度从原本12mm增加为35mm,而音圈的直径也从原本的75mm增加到100mm,此外框架也重新铸成。

从这样的改变中,可以了解新的单元对于振膜的驱动能力更强,控制力更好,低频往下延伸能力也提升,线性提升30%,散热能力也提升了。也因为低音单元的磁力系统改变,体积加大,而G1S这二个低音单元又是背对背连接的低音震动消除设计,所以无法装进原来的箱体中,只好把「酪梨」那里加宽,以容纳这二个低音单元。酪梨的部分加宽,为了维持原来的箱体容积,所以高度也就配合降低了。这就是G1S的箱体改为胖一些、矮一些的原因。

▲ G1S的中单元也做了幅改善,这是上代与G1S的比较。


分享 转发
TOP
2#

值、值,非常值, Vivid Audio G1 Spirit

中音单元大改良
而那个中音单元呢?原本的C125S改为C125-75,这个中音单元可说是全新设计,从振膜的形状、磁铁、⾳圈、弹波都改了,音圈增大到75mm,而且增加了碳纤维圈在里面。这个重新设计的中音单元(请注意看锥盆的角度与中央那个巨大的防尘盖形状)将原本的盆分裂点从原本的4.3kHz提升到10.5kHz。盆分裂点提升有什么好处?远离这个中音单元的发声频域,不会听到因为盆分裂而产生的刺耳声音。
至于中高音单元与高音单元,虽然没有说怎么改变,但内部也都增加碳圈,而且前面加了金属孔洞网罩,而非以前十字形作法,这样的改变除了提升单元保护作用之外,对于声波的扩散也有控制作用。

箱体补强大增
由于箱体重新设计灌模,这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检视整个箱体的震动情况,并且在里面增加用CNC制成的三明治式补强框架,其实也就是将金属框架的上下表面改用碳纤维,降低了这些框架的重量,提升了抗震能力。这种补强框架在箱体内部有七个,降低了箱体相当多的重量。不过,因为整个箱体的补强框架增加了,还有低音单元的重量加大了,使得G1S的净重连外接分音器达到86公斤,而G1第二代的净重才74公斤。
再来,G1S那三根隐藏在内部的管子其实也改良了,管子增加了碳表层,使得管子本身的震动降低。事实上箱体内部有些地方也都加了这种材料,提升整个箱体的抑震能力。综观上述这些做法,您已经可以了解为何G1S不称为G1第三代,而是整个提升成最高等级的旗舰音箱。

▲ G1S的箱体内部拥有好层的补强框架,这些框架以CNC削成,上下再裹以碳纤维,成为坚硬的补强措施。

参考系统并非无敌 聆听G1S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还记得以前写G1时也是在我家,赶紧去把当时的评论找出来看看。一找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是2009年11月音响论坛254期写的,距离现在已经十年多了。当时搭配G1的放大器是Spectral DMC30SS配Pass LabsX350.5,这套系统我到现在都还在使用。

或许有人会问我:总编为何不换器材呢?难道总编写过评论那些器材都不如自家的吗?我写过那么多器材,很多都比我自己的器材更好,很多时候也会心动想更换器材。 不过到现在为止,我的ATC双主动式音箱与Spectral DMC30SS前级、Pass Labs X350.5后级一直都没换,还是参考系统,倒是数字讯源与后级、音箱都有增添。

其实,读者们可以换个⾓度想:每天都有新的器材进屋,还需要自己买吗?是的,我一年写过的器材几十个,几百万的音箱、几百万的放大器我都可以听免费的,还需要自己买吗?所以,我自己的参考系统其实只是要树立一个比较的标准而已,并非永远都要争第一。


绝佳搭配

既然上次写G1时⽤Spectral搭配Pass Labs,这次当然也如法泡制。老实说我早已忘了以前听G1时的声⾳表现到底如何,只能记得大概,因此听了之后也觉得不错。不过因为家里还有一套Accustic Arts的Tube Preamp II与Mono III MK2 SE,就顺手把它们接上听听看。这一听不得了,怎么声音的表现跟我印象中的G1完全不一样,也跟用Spectral+PassLabs搭配时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是更好的声音表现,甚至可以说用了这套搭配之后,我才真正听到了G1S的实力。

听音响写器材评论那么多年,器材搭配的奥妙有很多次是在无意间撞到的,当然事前也可以推测猜想,不过总没有无意间撞见那般令人惊喜。至于搭配的数字讯源用的是emmLabsTSDX SE CD转盘搭配Weiss DAC 502,取其声音比较细致婉转,跟G1S比较搭。

▲这是G1S内部低⾳单元的配置方式。

金属振膜甜美声

许多看到G1S的全部是属振膜,心里一定想声可能会是硬的、尖锐的属声。其实这样的先入为主观念完全没有科学根据,振膜只是来驱动空气而已,只要它的共振点够,脱离那个单元的负责频率范围,不管是用金属、用木材、纸当振膜材料,声都应该是中性染的。振膜会带有材料的声,那都是不该有的共振所形成的谐波失真。

所以,别再先入为主,认为G1S的声⾳就是「利剑剑」,事实上它是清晰柔美、细致丰满、灵动比、快如闪电、高音甜中润低音足音箱


10大优异

先说G1S最优异的表现在哪?第是声宽松,乐器的尾好像都拖了宽宽松松的渐渐消失。第频与中频淋淋,柔婉非常甜,光泽美。第三是提琴与低提琴的声迷死。第四是声灵动比,细微的细节超多。第五是低频量足又软质,反应快速比,延伸超低。第六是场特别开阔,透明度层次清晰。第七是各种乐器的声特别甜润软质,不尖不硬。第八是钢琴的中低键特别平衡,泛微振细节特别丰富、既晶莹宽松。第九是钢弦吉他的清爽软质弹性没得比。第⼗是声⾳特别活轻盈丰润饱满,论是中低频都不会钝钝笨笨的。

▲这就是G1S的外接分⾳器。

TOP
3#

宽松最难

先说宽松吧!其实对好的音箱,最难做到的就是宽松。小提琴听起来要宽松,提琴听起来要宽松,管弦乐听起来要宽松。原音乐器本来就是宽松的,会紧绷硬甚粗糙的原因都是响器材与聆听空间扭曲造成的,尤其是小提琴提琴,如果没听过真正表现得宽松然的声⾳,很多可能会以为小提琴本来就是那么尖锐、提琴本来就是那么紧绷硬。旦您有机会听过G1S在个良好搭配下所唱出来的小提琴提琴,才会恍然悟,原来好听的小提琴提琴是这样的声⾳。


大提琴迷人

就说提琴吧!G1S唱起程姊弟那张「俄罗斯传奇」(Audite)、Trey Lee那张「舒曼、孟德尔颂、萧邦的提琴品」(EMI),还有冈朵所出版的「Reveries」提琴与钢琴品曲时,都会让舒服得好像热天饮下蜂蜜柠檬,浑舒畅。那么宽松的琴声,那么真实的擦弦质感、那么然的弦接触弹性、那么迷的嗯嗯鼻音。琴音一点都不粗糙,点都不刚硬,每把琴优美的质与音色都能够清楚分辨,而且很宽松。G1S所唱出来的提琴真的跟钝钝的、硬硬的提琴有天壤之别。

许多音箱唱出的提琴很难听,钝钝的、呆滞的,没有宽松的感觉,没有擦弦的细微声⾳,有的更是硬或闷闷的声提琴声表现的优劣其实部分来单元不是低单元。就像小提琴优异的表现也是来单元高音单元般,但是很多响迷却误会,以为提琴来单元小提琴自高音单元。当然提琴的声不是完全来单元,低单元高音单元也会涉入,不过主要还是从中单元发出。

▲ Georges Pretre是指挥歌剧非常著名的指挥,他92⾼龄时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的那张「最后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虽然只演奏大约45分钟五首曲子,但无论是演奏或录音效果都精彩已极,绝对值得收藏。

TOP
4#

甜润水淋淋

再来说G1S的小提琴表现。听慕特那张「Across the Stars」时,小提琴的甜润淋细致柔婉真是令感动极了,那种有弹性的小提琴声很难听到。听帕尔曼与阿格丽姬合奏的那张「舒曼、布拉姆斯、巴哈」时,小提琴委婉柔软,可以听出弦与的弹性,细微擦弦质感清晰呈现。钢琴的低键轻轻弹,然往下沉的那种响效果实在太迷了,更不说晶莹如滚珠有实体感的感觉了。G1S的小提琴润,而且极其悠扬,我想跟它中、中高音高音三位体的设计可能有关,般设计只会有中高音单元,但是G1S特别安排了中、中高音三个单元论是宽松的程度或向上延伸的顺畅度都更好。

还有,当我听BIS唱片舒伯特为小提琴与弦乐团所写的三(D438、D345、D580)时,那小提琴非常清晰,线条浮凸但却很软质而且琴声不会刺,反是清甜内敛的。很多音箱小提琴音阶越来越时,就会越来越缺乏细微的摩擦质感,使得小提琴听起来像笛的声,甚。但G1S完全不会这样,能够全程保持真实的擦弦质感。

这张CD的小提琴表现可说是G1S再生小提琴的代表,琴非常甜,非常有光泽,非常细致圆润不扁瘦,非常软质具有弹性。为何小提琴一路往上拉都不会飙出来呢?其实演奏家所演奏出来的琴、录师所录出的琴原本就不会飙出来,我们听了会觉得飙是空间中频反射过强与音箱振膜共振失真致。从这张小提琴的表现中,我再次体会到G1S这个单体的优异性能。


完全被钢琴解放

再来说G1S的钢琴表现。我听听Marc-Andre Hamelin弹的那张李斯特、Thalberg歌剧改编钢琴的演奏(Hyperion唱片)时,对于G1S的钢琴表现非常震惊。为什么?因为我听到的声好像是坐在国家乐厅厅前排所听到的般,什么细节都听得清清楚楚,琴键按下去时飘出来的泛非常丰富非常美,而且钢琴的质与音色听起来就知道是级钢琴,感觉很美,每个键的声⾳都充满弹性与实体感。听着这张CD,G1S好像完全被解放,从钢琴的最低域到最高音不唱出精彩的响效果。能把钢琴唱得这么鲜活这么有头味,显G1S从高音单元到低单元的连贯性与致性非常好。


和声非常美

接下来我听李哲艺的作品与三重奏「欧洲故事」(雨果唱片),这是以提琴、提琴与竖琴演奏的。G1S把这三样乐器唱得非常细致、非常委婉、而且内敛宽松。所谓内敛就是提琴虽然明晰,但⼀点都不刮,琴很顺。而大提琴宽松的嗯嗯声夹着细致的擦弦质感与细节,还带着醇美的⾳质,听起来浑放松舒畅,点都不会让紧绷。于竖琴,您听过竖琴叮咚声很甜吗?G1S就是这样。


三重奏听过,我们来听弦乐五重奏加竖琴,这是香港纯弦那张「从这到那」(雨果唱片)。


提琴、中提琴、提琴、低提琴五把弦乐器与竖琴的美质通通散发出来,清澈柔婉细致,灵巧活弹性。听第六十面埋伏」时,可以听到所有的弦乐的绝美响表现,包括低提琴那清楚低沉的弦振效果。


听最后一首巴哈「D⼩调触技与赋格」更让我吃惊,因为这五把弦乐器与竖琴竟然把管琴模仿得那么像,这种管风琴音色的模仿,如果没有绝佳的录与演奏是法呈现的,当然最重要的是音箱要能忠实再演奏者与录师发出的响效果,G1S毫⽆疑问做到了,那是非常美的和声,也是G1S那五个单元致性与连贯性所致。


劲道控制强再来说张G1S唱起来兴奋不已的CD,那就是Jacques Loussier Trio演奏的「Plays Bach」(Telarc)。这个爵乐三重奏团只有钢琴、套与原Bass,但是他们三演奏的精采程度真的难以想象,乐中所呈现的快速暂态反应、收束、控制、爆发与能量都很惊。那钢琴低键的弦振感,以及不断喷出来的丰富泛,还有触键的量在都让吃惊。


脚踩大鼓的快速噗噗声更是劲道十足,控制绝佳。原Bass以指扣弹的接触质感更是非常清楚真实,Bass颗颗很有弹性,不会钝钝浑浑。老实说在这张CD中,G1S的精神、快速反应、爆发、低频控制与延伸能通通展露遗,您可以感受到源源不绝的能量不断从G1S上汹涌出。


TOP
5#

低频延伸真厉害
G1S的低频延伸能力非常棒,可以把录音场所空调的低频噪音、歌手唱歌时麦克风的噗噗杂音或录音时不小心碰到东西的低频砰声都很清楚呈现,而且反应快速凝聚有形,不是浑浑的那种低频噗噗声。例如我听Georges Pretre那张「史卡拉歌剧院最后⾳乐会」时,第四首拉威尔的「波丽路」,在36秒处就有一声好像关门的气压声、或团员碰触到什么东西所引起的低频噗声。

听TAA 30周年纪念赠送CD的第三首18秒处也有一个低频砰声,可能是歌手录音时不小心吐气造成的。听有些CD时,也可以听到从头到尾都有低频的呼呼声,那是录音场所的空调噪音。通常这类的低频噪⾳可能低至30Hz左右,假若G1S的低频向下延伸能力不够,或对低频的控制力不足,可能就听不到这种低噪音,或很微弱而被忽略。

超宽音场
刚刚说到听Georges Pretre那张「史卡拉歌剧院最后音乐会」,用G1S听这张CD真的感动极了,那根本就是超级发烧的录音。我听到的是很宽广的音场,管弦乐团从前面到后面的层次非常清楚,内声部解析得丝丝缕缕,从高音域到低音域很平衡,而且高频清晰不刺耳、中频饱满、低频丰富,整体管弦乐清爽又厚实软质,而且活生感很好。这种软质丰满清爽高度解析的管弦乐音效真的不是随便可以听到的。

G1S唱起流行流乐如何?非常棒,我听苏芮、听江蕙、听伍佰,发现伴奏的声音特别丰富,那是因为G1S让隐藏在音场中的细微乐器声⾳都浮出来了。而各种不同的脚踩大鼓噗噗声用G1S听起来也很明显可以区别,三位歌手的嗓音都显得很清爽,声带细节很清晰,但是又不会具有侵略性。

值、值、非常值
我知道很少⼈能够有机会听到Vivid G1S这么好声的表现,我也知道有些人会去音响展听过之后,说我根本就是乱写,但是我还是要把我亲耳所听到的美声说出来,不然我会觉得对不起设计者Laurence Dickie。他花那么大的心力设计出那么杰出的G1S,但却因为空间扭曲、器材搭配不当而无法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声,以至于被人误解G1S卖这个价钱根本不值。在此我要连说三声:值、值、非常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