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复制链接]

1#
2008年11月8日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马瑞斯·杨松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德沃夏克—《G大调第八交响曲》、《斯拉夫舞曲》一首;理查·斯特劳斯—《梯尔的恶作剧》;拉威尔—《圆舞曲》

大家都说,杨松斯见老了。无论是和节目册上的照片比,还是回忆三年前他率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BRSO)在上海音乐厅演出时的模样,此番二度来访的大师,面庞上的皮肤无疑显得更为褶皱、脸型变得更为瘦削。或许身兼欧洲两大顶级乐团音乐总监职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累人的辛苦差事,抑或到达上海后突然被感冒袭击,越发加剧了他面容的沧桑感。而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位65岁、处于人生中年与老年交界点上的指挥家,一直以来身体状况就不是很稳定。对此,或许所有杨松斯大师的乐迷,都会心生一丝忧虑与担心。

传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这两场访沪音乐会险些因大师的病情而被取消,幸好憾事并没有发生,大师按时站在了上海大剧院的指挥台上。不过感冒带来的不适,多少还是会削弱指挥家的演出状态;而杨松斯恰恰是那种比较善于在舞台上通过一些即兴情感激发来调动乐团整体表现的统帅,所以大师的病情不可能不对音乐会的效果产生影响。相比之下,11月8日的第二场演出,指挥家的情绪更为饱满些。一方面,大师在服下了主办方为他精心挑选的中药后,坦言身体舒适了不少;另一方面则可能因为第二天的音乐会有现场录像,因此也格外认真些。我恰恰有幸现场聆听了他与乐团的第二场演出,在我看来,舞台上的杨松斯依然是充满活力的。

2005年年底杨松斯与BRSO在上海的那两场音乐会,给人们留下的最显著印象莫过于大师热衷“猛然加速”,印象最深刻的则无疑是他棒下那“飞速疾驰”的《柴四》。然而三年后的这场音乐会却全然没有了当初那种坐过山车般刺激的感觉,不仅仅源自作品选择方面的原因,也因为大师的步伐开始变慢了。尤其在德沃夏克《G大调第八交响曲》以及拉威尔《圆舞曲》这两部作品中,较为舒缓的节奏控制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显然与指挥家眼前的病情无关,难道意味着大师艺术风格悄然改变的开始?不过杨松斯大开大合的作风依然延续着,我们仍旧可以听到音乐高潮处,整支乐队在他的引领下爆发出惊人的动态,这一点在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中展现得尤为明显。



杨松斯棒下的《德八》温馨、淳厚有余,但紧凑感不足,略有些松松垮垮,这就不免让人将原因归咎于指挥的状态;加之整体较慢的速度,总体来说不是很令我激动。但不可否认,两个内乐章却显现出变化多端的美感和清新可人的气质。在这里,指挥家所展现出的波西米亚色彩并不特别明快多姿,显得有些保守。相比之下,《梯尔的恶作剧》在经杨松斯的精心“调味”后,却显得异常热情奔放、生机勃勃,音乐细节被挖掘得非常清晰,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验证了乐团所具备的高素质。至于拉威尔的《圆舞曲》,舒缓的律动确实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听觉体验,但在流畅度方面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拍点也稍有些沉重,因此这部作品听起来既有个性又有不足。但无论如何,优秀的乐队音响还是足以让人在现场聆听时忽略、忘却这些细微的瑕疵,继而完全沉浸于那无比瑰丽、梦幻般的氛围中。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CO)果然是名不虚传,整支乐团声音的平衡感以及他们所透出的非凡修养与气度令人着迷,或许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出自于一座声学设计近乎完美的古老音乐厅。更重要的是,面对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他们有着出神入化般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演奏技巧方面还是音色变化方面,均是如此。音乐会上半场的《德八》,乐团的弦乐声部为整首作品营造、铺陈出异常温暖、厚重的基调,木管的清丽脱俗更使这部充满乡村气息和田园风光的交响曲散发出朴素、纯洁的气质。下半场的两首交响诗均是侧重于展示管弦乐丰富配器效果的作品,RCO的弦乐转而发出了更具光泽感的声音,而铜管声部是那样强势、威武,却丝毫不会令现场听众感到一丝尖锐、过火。  

这几年顶级交响乐团我也听过不少,只是他们往往在不同的剧场举行演出,声学环境的差异导致要在综合效果上评判各支名团孰高孰低,必有不客观之处。对于RCO,起码我可以满怀底气地赞誉——这是迄今为止,我在上海大剧院听到的总体声音素质最高的一支交响乐团,平衡感、层次感、音色美感,完全堪称一流!(注: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我并未亲临现场)甚至很难想象,若他们在自己的“主场”——声效杰出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出,是否会拥有令我们更加难以想象的超群表现力?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当然,任何一支顶级乐团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据说在头天音乐会的下半场演奏《图画展览会》时,乐师一迈步就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洋相——小号居然吹呲了!这个失误不免令台上台下都为之吃惊不小,也成了整台演出难以抹去的污点。或许巡演周期过长导致旅途劳顿,让乐手不免疲惫、走神,故才导致了这样的遗憾。不过第二天的演出中,我没有听到任何不悦耳的杂音,一切都行驶在正常的轨道内;小号声部的Solo甚至是最为出彩的部分,多少为自己、为这支有着120年历史的欧洲名团挽回了前一天在同一个剧场所丢下的颜面。

有评论说,杨松斯彻底改造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有评论说,杨松斯恢复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传统。或许大师在执掌这两支世界著名乐团时采用了并不完全相同的理念,因此对比这相隔三年的两次演出,自己会涌出截然不同的观感,也就不难理解了。或许指挥家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来自于执棒对象的不同,也来自于光阴的流转。却不知下一次与杨松斯“面对背”又将在何年何月,届时他又会有多大的变化?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
最后编辑CLASSICALLIU 最后编辑于 2008-11-11 16:48:59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刘兄讲的没错小号是吹破了。但是图画的色彩感被杨松斯和乐团渲染得十分出彩。
TOP
3#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一场平庸的音乐会,状态不佳的指挥,(受场地和指挥影响)难以发挥的乐团,如同鸡肋般的音效,统统抵不过一篇写得非常精彩的评论,媒体的力量无穷。。。
TOP
4#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一场音乐会有截然不同的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尊重别人选择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不要随便扣上主流引导这样的意识形态类型的东西。

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不在东艺呢,因为11/8东艺的场子早就被指定承担了一场“政治”任务——“飞弦”组合的演出,如此xxx,居然还获得了上海市某个政府基金的赞助,不得不说面子工程啊....
TOP
5#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普通人发表言论和知名人物发表言论是截然不同的,楼主作为古典音乐各大论坛时常出现的大虾级人物,发表的评论对于没到现场得广大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发言只是提醒楼主,具有丰富的古典音乐知识和优美文笔的同时,请尊重事实。

想必各位也是各大音乐厅的常客,大剧院的音效何时能达到楼主文笔那般美妙,大家心里有数,我就不多说了。

我11/7日在东艺听的是比昂迪,要我重新选择的话,我那天还是去东艺听比昂迪,哪怕票价再高10倍,而大剧院和杨颂诗,白送我票都不会去。(东艺11/7晚我坐A区第2排,大剧院11/8晚我坐一楼13排),两者不仅音效不可同日而语,艺术家们的投入状态也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其实我心里很为RCOA的团员们抱不平,这样的声学环境下,换谁都提不起劲来。不知道大剧院有没有意识到他们糟糕的音效很丢上海的脸,乃至丢中国的脸?

有关东艺这次的演出有何政治背景我不清楚,但我通过文化管理层的朋友打探来的信息却是,明年海丁克CSO来沪,大剧院是通过出高价硬从东艺手里抢来的。
TOP
6#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他除了部分俄罗斯作品和斯拉夫风格作品,其他的作品好像多年来一直有问题,他也无法超越。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他。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2a16a50100be1q.html
转让自用唱片:http://shop33926221.taobao.com/
http://blog.sina.com.cn/kexzhang
TOP
7#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看过他指挥海顿<惊鄂>的DVD,感觉很好啊.
喜欢他的形体语言.
TOP
8#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说到大剧院的声学效果不好,倒是众口一词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大剧院听过大乐队的音乐会。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我匪夷所思这个问题和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一个音乐厅的音效有问题难道就能丢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脸吗?这顶帽子扣得也太大了吧。那伦敦人还不赶紧把巴比肯给砸了?这样的评论明显的带了太多的个人负面情绪了。

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其实是很出色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他们能高价买下主办权说明的是资金和公关实力,又不是幕后操作行政摊派,何来硬抢一说?看看东艺的管理和运作才叫人汗颜啊,不由得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条件。
TOP
9#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对俺们普通乐迷来说,好好乐团,放着还不错的东艺不用,偏要安排在音效令人沮丧的大剧院,这种损失是巨大的。俺不明白了,既然花了高价请名乐团,不能让普通乐迷得到享受,这是哪门子价值取向?国人安排这么烂的场地给那些名乐团,难道不是让国人丢脸吗?
全民装浴霸!
TOP
10#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看完这场演出的评论,即楼主的主题帖並无任何过分夸大之词。倒是感到很实很客观,虽然我並没有去听过。
   为什么这么说:源于我在北京听过这支乐团的演出。我听的是“春之祭”。便让我第一次开始了现代音乐的欣赏旅程。也让人知道了什么是世界顶尖乐团的弦乐、管乐及交响时能达及的高度。
  其后也在任何级数的极品音响里找不到那现场的一半感觉。
  楼主的那些对乐队的描述之词应该是基本到位的。至于指挥对乐曲处理,指挥是否带病一类,本人无权发言。
  一个世界顶级乐团任意奏几个和弦也是国内二三级乐队无法企及的。可笑吗。只要你明白乐队每位成员的发音、合奏能力修养。乐器档次等等等不同就不可笑了。
在G弦上……
TOP
11#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17:27:00 发表

说到大剧院的声学效果不好,倒是众口一词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大剧院听过大乐队的音乐会。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我匪夷所思这个问题和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一个音乐厅的音效有问题难道就能丢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脸吗?这顶帽子扣得也太大了吧。那伦敦人还不赶紧把巴比肯给砸了?这样的评论明显的带了太多的个人负面情绪了。

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其实是很出色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他们能高价买下主办权说明的是资金和公关实力,又不是幕后操作行政摊派,何来硬抢一说?看看东艺的管理和运作才叫人汗颜啊,不由得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条件。


怪不得阁下对大剧院推崇备至,虽然“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原来中国的艺术家并不重视自己的舞台艺术表达,而只重视主办方对自己的马屁拍得到位不到位,佩服佩服!

实在让我们这些自己掏钱去现场听音乐的老百姓汗颜。。。
TOP
12#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11-12 18:56:00 发表
我看完这场演出的评论,即楼主的主题帖並无任何过分夸大之词。倒是感到很实很客观,虽然我並没有去听过。
  为什么这么说:源于我在北京听过这支乐团的演出。我听的是“春之祭”。便让我第一次开始了现代音乐的欣赏旅程。也让人知道了什么是世界顶尖乐团的弦乐、管乐及交响时能达及的高度。
  其后也在任何级数的极品音响里找不到那现场的一半感觉。
  楼主的那些对乐队的描述之词应该是基本到位的。至于指挥对乐曲处理,指挥是否带病一类,本人无权发言。
  一个世界顶级乐团任意奏几个和弦也是国内二三级乐队无法企及的。可笑吗。只要你明白乐队每位成员的发音、合奏能力修养。乐器档次等等等不同就不可笑了。


万众兄如此评论太过随意了,就好像我在上海东艺听了NDR的演出后便断言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必然是顶级的一样,如果你有机会到上海大剧院实际听一回你就会发现,大剧院之于东艺,就好比大会堂之于鸟蛋一样,不可同日而语。

为何我这么激烈地批评大剧院?

其一,一个世界级别的名团好不容易来一次上海,难道他们的艺术家们都类似本贴的一位国内艺术家,在乎主办方服侍周到多于他们的演出效果吗?把人家硬拉来是为了满足什么器官?音乐会难道不是用耳朵听的吗?所谓不安好心!

其二,一个冠名为大剧院的地方,一年里有过几次歌剧、戏剧上演?都说在中国歌剧票卖不掉,但是大剧院都不推广,难道让音乐厅、电影院去推广?所谓不务正业!

其三,如此恶声的场地,每次音乐会完,只见枪文满天飞,一片呼好之声误导消费者,一旦有人异议,便口诛笔伐。。。很奇怪,枪手们一边承认大剧院声音很烂,一边又找了很多诸如尊重艺术家等等理由来搪塞。难道我们观众进去是为了帮着枪手们一起拍马屁?所谓大剧院没有音乐会,只有时尚秀是也!
TOP
13#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音效的问题先暂停一下,那个高价抢团确实的话,海芝加会不会还要贵啊?值此“金融危机”+油价大跌之际,票价要是不跌反涨那才真的是“要命”!
TOP
14#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从曲目(马勒6和布鲁克纳7)来说,估计能买到票就万幸了,价格恐怕没人敢计较
TOP
15#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现在正多方求证,大剧院哪里的位置声音最好,为明年的海丁克做准备。
TOP
16#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真是开了眼界,有些人一边能在单声道的录音里面听到艺术的真谛,一边儿对一个剧院的音响效果的瑕疵猛烈抨击到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丢脸的地步。。。。。。。。。。。好像这个剧院的这点儿瑕疵就能让一批人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一样。。。。。。。。。。
TOP
17#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我在别处谈到了对RCO在上海2天演出的个人看法,也在这里谈谈:

很明显第一天杨颂斯和RCO都不在状态。勃交演的完全像是个二流乐团的演出,杨颂斯可能对德奥作品的处理不是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内,他手上的这支RCO完全是训练有素而且实力很强,但是勃交第三这么优美的曲子演成这样,很让人失望。当然下半场的图画展览会演的不错,可能是因为图展比较容易演,比较能发挥各乐手的个人实力,虽然小号上来就吹破了音让人扫兴,但是总体上图展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想杨颂斯拉着RCO去演马勒应该不错。

第2晚的演出让我认识到什么叫RCO这支顶尖乐团的水准,各个声部,小提琴、大提琴、木管还是铜管都具有很强的水准,弦乐声部的音色有传统的音色,既华美又温暖。木管组和铜管组都技巧很好。特别是最后加演的那曲德沃夏克完全在向上海乐迷展示他们漂亮的弦乐音色和乐团合奏的效果。只可惜,上海大剧院这个声场的堂音缺少,使RCO的演出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总的说来,这个2天演出,比失望的好些,比期望的差些。
TOP
18#

回复: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相对来说,广州的星海还算差强人意啦
TOP
19#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17:27:00 发表

说到大剧院的声学效果不好,倒是众口一词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大剧院听过大乐队的音乐会。从自己在大剧院演出的经验来看的确很不利于大乐队的发挥,因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奏者有时甚至会听不到距离比较远的其他演奏者的演奏!——但是我匪夷所思这个问题和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有什么关系呢?而且一个音乐厅的音效有问题难道就能丢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脸吗?这顶帽子扣得也太大了吧。那伦敦人还不赶紧把巴比肯给砸了?这样的评论明显的带了太多的个人负面情绪了。

大剧院的管理经营方其实是很出色的,很多艺术家都非常青睐他们,感到他们对艺术家是真正的贴心和尊重,我觉得相比之下这才是更重要的。他们能高价买下主办权说明的是资金和公关实力,又不是幕后操作行政摊派,何来硬抢一说?看看东艺的管理和运作才叫人汗颜啊,不由得可惜了这么好的硬件条件。


如此,指挥岂不是无法听齐乐队的演奏?

指挥如何控制乐队?
TOP
20#

回复: 变化中的杨松斯——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有感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08-11-12 21:15:00 发表
真是开了眼界,有些人一边能在单声道的录音里面听到艺术的真谛,一边儿对一个剧院的音响效果的瑕疵猛烈抨击到为一个城市为一个国家丢脸的地步。。。。。。。。。。。好像这个剧院的这点儿瑕疵就能让一批人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一样。。。。。。。。。。


录音是死的,演出是活的,当然RCO的演出已经死了,不能改变了。但是如果还有您这样的人继续忽悠,成批的名团还要开进大剧院,让我们听众的耳朵受罪。这样下去您和您的同事们真要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古音音乐界的罪人了。

请注意,大剧院的恶劣音效不是瑕疵,而是致命的缺点!!!一个古典音乐的演出场地,难道有什么比音效更重要的事情吗?!


如果您是大剧院的人,请去苏州科文大剧院学习学习,同样叫大剧院,同样的设计师,为什么人家的音效比你好很多?再固步自封的话,您这脸可就丢大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