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 HDCD XRCD DVD-A SACD LPCD A2HD 自我介绍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 CD、HDCD、DSD、SACD、XRCD、LPCD A2CD和从模拟录音到数码录音

CD(Compact Disc;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字資料的光學碟片,原被開發用作儲存數位音樂。CD在1982年面世,至2007年中仍然是商業錄音的標準儲存格式。
在CD尚未發明之前,音響系統都是屬於「模擬制式」的,音樂的來源大多是30公分直徑的LP唱片、收音機,以及錄音機等,CD發明之前根本就沒有數位音響,因此CD可說是繼電晶體以來最偉大的發明。
歷史
CD光碟機起始於1980年,由荷蘭的Philips公司與日本的Sony合作所發表的音樂光碟(Audio CD),亦稱為CD-DA (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從此之後,因其它媒體市場的發展而連續推出一系列的光碟規格與產品。
原本僅是為了家電消費、唱片市場所設計,並沒有想到CD將來可以用於電腦的用途。當時電腦的資料儲存還在5.25吋的磁片階段,包括3.5吋的磁碟亦尚未被發明。"
CD技術其後被用作儲存資料,稱為CD-ROM。可錄式光碟隨後面世,包括只可錄寫一次的CD-R及可重複錄寫的CD-RW,直至2007年為止,成為個人電腦業界最為廣泛採用的儲存媒體之一。CD及其衍生格式取得極大的成功,2004年,全球聲音CD、CD-ROM、CD-R等的合計總銷量達到300億張。
自CD出現在音響市場之後,30公分直徑的模擬制式LP唱片就開始慢慢隱退。以後所有有關CD的同類產品,包括DVD與BD均是由此衍生的。
CD包括一條或以上的立體聲軌,以16bitPCM編碼技術,採樣率為44.1 kHz。標準雷射唱片的直徑為120 毫米或80 毫米,120 毫米雷射唱片可儲存約80分鍾的聲音。80 毫米的雷射唱片,有時被用作發行單曲雷射唱片(CD singles),則可儲存約20分鍾的聲音資料。

HDCD
  HDCD即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兼容性数码技术)的缩写,它采用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的时候,以超过传统CD制式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CD所能容纳的信号。
高兼容高解析度的HDCD
CD现状
  12cm 的CD 激光唱片问世至今已十几年的光景了。由于它许多特有的优势如:小型、容易保存、频响宽、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大,至今仍是 Hi Fi 设备的主要音源。随着人们鉴赏力的提高,CD 音源固有的缺陷也日渐突出。同传统 LP 唱片相比,CD 所播放的声音总有一点生硬感,细节少,临场感欠缺。如果把近几年风起的 VCD 音质也列于其内的话,那就更使许多烧友、行家们宛惜之声不绝了。
  对于 CD 这种固有缺陷,得从 CD 当年制定的红皮书规格说起。
  限于当时微处理技术软硬件的限制,1982年2月发布的CD DA激光唱盘红皮书标准做了如下规定:唱盘直径120mm,盘速1.2m/s,调制方式EFM,误码校正CIRC,数据速率0.6Mbps,数据量0.7GB。如要将变化着的模拟音频信号记录到这张光盘上,首先要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其重现信号波形的条件基于香农定理:设信号带宽为Bw,采样频率为fs,如满足Bw<=fs/2的条件,即可完整重现原波形。基于人耳可听到的最高频率为20kHz这一研究结果,CD的采样频率为44.1kHz,将采样所得的采样值相对于振幅进行离散的数值化操作(即量化)就可得到一系列的脉冲串,再加上CIRC纠错码、同步信号和地址信息之后, 再经EFM格式调制后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即可灌制到CD唱片上了。
  由于受当时激光唱盘容量和芯片技术的制约,量化采用了16 bit 操作,其能够表现的动态范围D为D=20lg2+1.76[dB]=98dB(n=16),这就是CD的理论动态范围。
分享 转发
TOP
2#

XRCD自述

XRCD
  xrcd是采用日本JVC公司开发的K2接口,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发明这一技术,在CD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以独创的主时钟系统对时基进行控制,使CD制版的抖晃失真系数以及玻璃母模的组误差系数有大幅降低 ,制版精度相应地则有大幅提高,从而使CD制作中的保真度有了很大的保证。
  xrcd可以说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CD的最高音响效果来。在完全一样的音响系统上,xrcd很明显在透明度、高频的圆滑延伸、立体感与珠圆一滑的质感等方面,要胜过原版CD。好透明的声音,好干净的背景, 丝毫不带火气与毛边的乐器与人声,这是首次听XRCD者共同的印象。原来的CD都像有一层薄雾遮掩在聆听者与演奏者之间。xrcd如同一阵风吹散了轻烟,眼前一片通清明朗。
xrcd2则是xrcd的升级版

xrcd2介绍
  xrcd2向完善的数码音频这一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她是JVC多年来刻意追求再现原音的代表性技术成果。xrcd2是通过对母版进行艺术加工及工业加工过程中,对有关的设备及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后才开发出来的录音制品,她将xrcd系列以更加卓越的版本方 式提供给追求高水准音质的听众。同时,与xrcd家族的其它产品一样,它不必使用特殊解码器及专用的CD唱机。
  通常的CD加工工序是在整理母版后,用U-matic1630格式磁带或者PMCD、DDP磁带的载体形态送到加工工厂去压片。此后,表演者、制片人、导演及录音师只能祈祷从工厂出来的产品—CD是与他们所精心创作的作品声音不要发生太大的变化。录音棚和生产加工工厂之间没有一个声音的判断基准, 即使数码系列是正确的,也未必能保证实现最高音质的再现。另外,CD的生产工序是由多种设备及技术构成的,结果是其音质也受各种设备的状况所左右。这意味着要想忠实再现记录在原始母版上的声音,必须对从CD母版的调音制作到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精 心的实现追求。因此,不能只满足现有检测数据单纯的高指标。所以,不只是依靠单纯的测试数据,而是加上活用长期以来的听觉感受,判断采用了最好听觉效果的精良设备构成方案。这种努力甚至包括从安装及连接方法、交流电源系统、时钟的精度、记录格式、交接系统 直至生产CD的材质都作了各种组合的测试,其结果即是xrcd2。她是迄今为止比任何CD都明了的对原音进行了鲜明、清晰的忠实描写,从而实现了成功提供音质更加卓越的CD。
  xrcd2的工艺是从对母版的加工开始的。先将模拟信号经过特制的母版加工专用调音台,再用JVC产20比特K2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码信号。再将这个20比特数码信号通过新开发的数码K2从SDIF-2接口器输出,记录在磁光盘(MO)上。在这个过程中用数码K2遮断数码部分给模拟部分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了高纯度模数变换。另外,xrcd2的加工工序使用了具有安定性及20比特以上记录能力的磁光盘作为送到生产工序的音频记录载体。
拿到JVC横滨工厂的20比特PCM-9000格式磁光盘,再一次通过数码K2重放。在这个阶段重放中寄生在数码信号中的“吉塔”噪音除掉。接下来,由K2超级编码器将20比特信号变换成具有20比特优势的16比特信号,再经过EFM编码送入K2激光。在此,将EFM信号在送入激光刻盘机之前 的一刻进行重放。在最后的阶段,将留在数据流中的时间性“吉塔”噪音除去。
  通过上述的从母版到生产过程的各工序,实现了将原版母带的最高音质传送到CD。充分的照顾到原音的细节,从而再现表演者的细腻表演,将这种与录下时的声音不走样的重放出来,让听众充分领略到表演者、制片人、导演、录音师的声音表演意图,这就是xrcd2。
Xrcd技术已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而最新问世的xrcd2版本产品,更加强了xrcd系列忠实再现原音的优势。JVC公司为了保持xrcd品牌的优势,在选择母带品质上极为严格,而且对母带的xrcd再制作、刻母盘、压片等各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加之技 术保密等原因,JVC公司严格规定只能在本公司的本土的定点制作室及定点工厂加工生产。由于这些特性,即使是以数码对数码的刻制母盘这样严格方式进行非法复制,加工时不使用xrcd技术,xrcd的优势也将毫无显现。因此xrcd又被称为是“不能被盗版的 光盘”。
TOP
3#

DVD-Audio

DVD-audio(不兼容其它光碟,昙花一现),PCM数码录音时代最高级的音频光盘
1999年上半年,举世关注的DVD-Audio V1.0最终版本终于在Forum (DVD Forum的成员包括东芝、三菱、日立、胜利等日本厂商)出台 。全球46家相关厂家,已经同意DVD AUDIO采用统一规格。此规格定义了DVD-Audio与DVD-VIDEO同样是单面唱片,分单层与双层两种,单层唱片信息存储量为4。7GB,约为CD的7倍。另外这项V1.0的DVD-Audio规范要求用户使用能处理6个音频信道,且在两个信道的立体声中能容纳74分钟录音的五英寸光盘。这种格式的光盘能提供9.6Mbps的数据传输率。除数字音频数据外,该光盘还能储存唱片的说明文字, 包括名称和演唱者的作品目录等。 DVD音频V1.0版是目前最高、最全面的音频标准,它囊括了所有的声道模式[从2声道立体声到多声道模式, 按照采用MLP(MLP是一种无损延长播放时间的编码)的优先权方式,声道的分配方案共有21种];所有的取样频率和编码位(如取样频率48/96/192kHz44.1/88.2/176.4kHz;编码位有16/20/24bit)和所有的音频格式:LPCM、杜比数字、DTS、SDDS、MPEG。44.1kHz /16bit标准CD机一出现人们就听出了数码声,音感没有模拟音频柔和流畅。后来在还原系统上采用了高倍取样和再量化等技术,确实使后代CD机的声音越来越靓。高倍取样把还原音频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向高端推去,从而减轻了模拟滤波器的压力, 192kHz取样的基波频率(Sampling Frequency)就比44.1kHz取样频率要高出3倍。高端可达192kHz的频率响应完全能再现自然界一些高频超过20kHz的各种声音,而其高取样频率能使铙、钹和三角铁等尖锐刺耳的发声趋于平和,使各种乐器发声层次分明,立体声逼真,方位感清晰,而且192kHz格式经D/A变换后的信号, 对模拟滤波器的要求变得很低,普及型结构的机种也能放出很好的音质了。24bit(Quantization)的量化率可提供144dB的动态范围。宽的动态范围给音乐中的力度、环境、空间方位和分离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感觉。人类刚能听到1kHz声音时的声压是0dB,把耳朵刺得生痛的声压为140dB,差不多接近24bit的差距。每个数码字则由24个1或者0的数目组成,而量化的数值愈大,则表示音波可切分得更细,再还原成声音时,得到的细节就会更多。传统16bit/441kHz的CD录放之时,由于bit数低、取样慢、分析力弱、在PCM的过程,产生大量的混淆误差,出现无数的量化误差和数码信号的时间误差,这些误差令CD声音劣化。DVD就是因为bit数高、取样快、分析力强,因而精确、细密,使上述的误差得以消除。不难想象,真正24 bit/192kHz的DVD-Audio一定靓声。 前年日本电子展中Pioneer率先展出DVA-24bit/96kHz 的DVD Audio 样板机,去年Pioneer扩大展出规模,推出新的样板机DV-LX10,Panasonic也正式加入DVD-Audio, 而今年不论Pioneer或Panasonic都已经将两声道播放时的规格提高到24bit/192kHz。近日Panasonic更领先全球,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既可播放传统CD和DVD盘片,又可播放最新的DVD音乐光盘的DVD-Audio商品机。并将于近期以Panasonic、Technics和National等不同品牌在美国、日本两地上市。 软件业者也将配合发行爵士、古典等数十种DVD。而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24bit/192kHz两声道的模式,信息量与空间感都达到相当惊人的地步,无论是声音清晰度、声音的质感、动态范围还是方位特性,DVD-Audio均远超过CD唱片。192KHz 是指取样频率,24Bit 则是指量化,两者都是将乐器发出的声音作数字录音时,必须运用到的规格,也是决定声音优劣的因素。
TOP
4#

SACD自述

SACD(超清晰度激光唱片)为DSD录音而生 遗憾的是: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SACD全称叫Super Audio CD,是超级音频光盘系统,它是由索尼和飞利浦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具有全面取代CD音源实力的最新格式的数码系统。SACD采用DSD数字录音技术,它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均优于CD。SACD是一种新型的光盘,它不是CD格式,而类似DVD光盘,播放时 需使用SACD专用的播放设备。
  SACD光盘结构大致与DVD相似,播放面有单面和双面,信息层有单层和双层。目前市场上的SACD光盘较多采用单面双层结构,一层是0.6mm基片上储存16bits传统CD格式的信号,可与CD兼容,另一层是0.6mm基片高密度的半透明层,储存SA CD格式的信号,再将两片基片像DVD盘片那样粘合而成。这种光盘可以在普通CD播放机上播放,也可以在SACD播放机上播放,当然,两者的音质是有差别的。
  SACD的技术指标远优于CD,而与DVD-Audio相似。SACD的核心技术是DSD (Direct Stream Digital 直接数据流),它与CD、DVD-Audio的多bit录制原理有根本的区别。
DSD的技术要点
  DSD的技术,简单地讲:它是将信号以2.8224MHz采样、经多阶Δ-Σ调制,输出1bit信号流。
  多阶(如:7阶 7th Order)Δ-Σ调制器,运用负反馈,将信号与上次采样的波形进行比较(差分运算),“大于”便输出“1”,“小于”便输出“0”。利用求和器将波形在一个采样周期中积累,以形成下次的比较波形。Δ和Σ则分别是差分和求和的含义。由此可见,1bit信号流是相对值,而传 统的PCM记录的量化值是绝对值。
  是一个正弦波经多阶Δ-Σ调制后1bit数据流的示意图。图中显示,正半周,振幅越大,出现“1”越多;负半周,振幅越大,出现“0”越多。这个图让我们想起扬声器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情形:正半周,纸盆推出,压缩扬声器前方的空气,使空气密度增加,振幅越大密度也越大;负 半周,纸盆拉回,使空气密度降低,振幅越大,密度也越低。由此可见,1bit信号流竟然反映的是原始的模拟信号作用于扬声器后声音在空气中形成的疏密程度!目前,有的公司已经在研究开发数字功放和数字扬声器,希望将1bit二进制的数据经过数字功率放大器 放大后,直接提供给数字扬声器,数字扬声器既是一个简单的低通滤波器,又是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的换能器,这样,不但简化了结构,而且提高了重放性能,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会看到这种数字器件的实际应用。
  与传统的PCM信号比较,1bit信号流调制过程较为简单,而且精度高、成本低,解调过程更是简捷方便。从理论上讲,重放端仅需要一个RC积分电路就可成功地还原音频模拟信号。同时,又从根本上剔除了PCM所固有的一些失真,使音频信号得以高度的返真还原 。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8224MHz,较传统CD的取样频率 44.1kHz高出64倍,而总的信息容量为传统CD的4倍。理论上可以把频响范围扩展至0Hz-400kHz,这就大大超越传统CD的20 kHz的极限。而64倍于CD的超取样频率,又可使听域范围的量化噪声完全被分配到人耳的听域之外。更因为DSD技术中又开发了所谓的"噪声整形电路"可进一步把可闻频带(0 ~ 20kHz)内的噪声进一步转移到20kHz以上的超音频范围中去,从而令SACD的信噪比高达120dB以上。
  SACD与DVD-Audio比较,两者原理虽然不同、电路也各有差异,但都比传统CD的音质改善甚多。而就技术指标而言,SACD和DVD-Audio可谓旗鼓相当。因而两者之争至今也无法统一。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SACD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
  首先:在硬件供应方面,SACD已先一步走到DVD-Audio之前,早在两、三年前,SONY公司就有一款轰动业界的SCD-1旗舰问世,之后接踵而来的SCD-777SE、SCD-555、SCD-XB940,甚至影音兼容的DVP-S9000ES、Manantz公司的SA-1、SHARP公司的DX-SX1、先锋公司的DXAX100;飞利浦公司的SACD1000,还有日本著名的Hi-Fi精品金嗓子DP-100/DC-101分体机,其它如日本安桥、爱华、第一音响等等,不胜枚举。而DVD-Audio阵容到目前为止也仅有松下、胜利、天龙等几家公司的少量品种应市。不过近来DVD-Audio也在加快步伐追赶。
  其次,软件供应方面也是SACD捷足先登,至今已有超过300款SACD唱片面世,国内看得到的也有近百种,其中SONY和Philips一方面凭借自己旗下的唱片公司源源不断地出版SACD碟以示支持。另一方面更说服Telarc、DMP、拿索丝、DI GITAL等发烧唱片公司加盟SACD陈营,不断推出SACD软件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极深印象。而DVD-Audio却时乖命蹇,还在摇篮中就被计算机黑客破解了防盗版密码,从而大大推迟了DVD-Audio唱片推出的时间表,这也是许多饱受盗版之苦的唱片公司暂不考虑对DVD-Audio阵营支持的主要原因。
  档次方面:SACD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Hi-end级别,索尼推出的第一台旗舰SCD-1可谓极尽发烧之能事,无论内部用料、整机工艺都严格按Hi-end唱机规格设计,以后推出的中低档机型也严格按厚重沉稳,用料实在的发烧理念设计制造。深受广大Hi-Fi发烧友的青眯与肯定。而DVD-Audio阵营在与SACD的争斗中,一直把DVD-Audio当作是一种花费不多,效果不错的功能附加在普及型DVD影碟机上进行宣传的,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大路货,加之DVD-Audio功能众多但并不专一,机身纤薄,用料一般,故在广大音响发烧友心目中并不好看,从而在档次上输给了SACD。
   音质方面:由于SACD自身的定位以及1比特量化DSD直接数据流在技术方面的简洁和优势,大多数资深的音响发烧友经过亲耳聆听后,主观感觉都认为SACD在音质上略胜一筹。因而音响界许多朋友都认为,若组建家庭影院兼容Hi-Fi,DVD-Audio应该是首选。但若以玩高保真音乐为主,特别是以追求音质音色的至真至纯为目的的朋友而言,SACD是您理想的选择。
TOP
5#

LPCD自述

LPCD:艺术感觉+高新科技 (来自雨果网站)

  雨果创办人、著名录音监制、资深音乐家易有伍先生积35年音乐实践体会和20年录音制作经验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它凭借一整套独特的技术处理,让你能在普通CD机上得到LP密纹唱片的仿真音质感受。
  易先生研究LPCD由来已久。20年来他亲自担纲的录音产品不下300余辑,但每每把音乐录音产品和母带比较,他都觉得存在听觉上的差异和区别,总感到美中不足,便思考解决办法。怎奈一个“忙”字了得!直到2003年推出两张LP后,才着手对现有的CD、XRCD、SACD等分析研究:为何CD与LP有如此大的听感区别?
  普通发烧友们都认为,和LP比较,CD (普通CD、24KCD、 XRCD、 SACD、 DVD-Audio 等)音色偏紧,令人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用大音量听尤甚,让人不能长时间集中欣赏音乐与音响),高低频两端延伸有局限,高频生硬,低频缺乏弹性,能量感薄等等。易先生也是LP迷,当然有同感,但他确信只有在反复监听自己的录音产品后才能找到答案,才有绝对的发言权。
  现有的CD加工生产线制造出来的CD产品,在把母带加工成CD产品期间,数码格式需转换5-6次:母带-母盘CDR-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特别是最后两道损耗性工序,对音质影响最为严重。压碟过程同时就是盘片音质不断劣化的过程。这多次的转换对音质的劣化程度,可用简单的计算机烧录试验来说明,把拷贝了5-6次的碟和原CD比较就知道了。发烧友都知道,无论是LP或CD,买头版碟比较靓声,原因就在此。
  如何让一直关心支持雨果的发烧友们享受到更高保真的靓声音乐?易先生针对上述缺点和数码失真问题,把LPCD的研究开发分成两大部分:
一、LPCD母带制作  
  应用雨果自行开发的音频处理系统,(A) 把原仿真母带用最高精度格式转成数码格式;(B) 把原数码母带升频至现有最高精度数码格式,并仿真化处理,之后在高精度格式化的数码系统里精细微调母带的能量密度感、动态、频宽等,最后才转成CD格式16Bit/44.1KHz。在数码处理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工作在高纯度的电源和军用级高精度的数码时钟下,并且运用自主开发的抗振设备对各个组件进行严格的抗振,确保处理过程真正的零失真。
  但顶级的设备还只是有利的工具。母带制作最根本的是一个应用技术进行艺术加工的庞大工程,是制作人员技术能力与艺术修行的体现,而不是纯技术式“过机”处理那么简单,过程非常复杂和烦琐,制作一辑母带需时约20小时!
二、碟片的制作  
  主要针对减低CD机内的数码读取系统的信号失真和纠错系统大幅度“纠错失真”。通过特殊处理的材料和加工程序减少激光光束散射,加强集中激光光束的读取能量和输出信号的精度,增强盘片转动的稳定性,减低抖晃率,减轻伺服系统的工作压力和由此形成的信号失真。
历经试验,最后LPCD采取了以上最直接,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呈现给你的是一张比一般母盘制作还要精细数十倍的母盘品质的产品,独特的工艺使它不会有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音质劣化的问题,特殊的材料也能让LPCD保存更久远。雨果除了自行出版,也会为其他制作出版商代加工生产,但必须具有高品质的录音水准。LPCD产品规格分为LPCD33 和LPCD45, LPCD33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LPCD45是录音水准顶峰代表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高的。消费者要先确认所使用的CD唱机能否播放CDR。现在,您可以不用服侍LP唱机,不用再受噪音、抖摆率等的虐待却能享受到非常高端LP系统的声音。朋友,好好享受LPCD美妙的音乐和音响吧!
TOP
6#

A2HD自述

A2HD (摘录于雨林公司自语)
CD唱片发展近三十年来,在众多音响与录音工程师的努力下,依然在进步当中。根据地在大陆广州的雨林音乐,2008年雨林带给发烧友最新的贡献,就是A2HD Mastering唱片。
A2HD是雨林专利的商标,代表独特的母带后製程序。「这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才研究出来的母带製作过程。」好,既然A2HD又是个新名词,那得先来个「说文解字」,A2HD的本质上就是后期母带製作(Mastering),但与一般后期母带製作不同之处,就是雨林使用了「双重模拟」程序,进一步提升数位音乐的播放效果。

A2HD的製作一样从母带开始,前面讲过,A2HD就是Mastering的工作,所以第一关从Emm Labs D/A转换开始,然后将模拟讯号(台湾习惯称「类比讯号」)送入雨林特製的「模拟信号效果处理器」做第一次处理,然后在经过第二段的模拟(类比)处理,针对频宽、动态、音场等进行微调。A2HD的命名主要指的就是雨林自家研发之模拟(类比)器材,必需要经过「两段」处理。然后经类比讯号送入Emm Labs A/D将「双重模拟」处理的类比讯号,转换并昇频至2.822MHz/1 bit的DSD格式,重新录製,再转成PCM格式製作母盘。经过A2HD后期母带处理的母盘,就可以送往CD压片厂製作成品了。

在A2HD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两段类比放大的过程略有不同,第一段进入雨林自製的前级,没有调整讯号,接着第二段类比处理则略为调整EQ等化、压缩等细节。陈健表示,研发A2HD的时间长达4~5年,不知道失败过多少次了,他说:「母带不能轻言改变,原始的录音所呈现的精神,不能在后期处理改变,这是最难的地方。」他每次尝试改变,有时觉得效果很好,但经过一段时间反覆和原始母带比对,又觉得重新处理的版本根本就比原来的录音还差,就这麽反覆试做器材、失败在调整、再试做,直到2008年才正式推出A2HD。

保留发烧友喜欢的元素
「我在设计A2HD的过程中,没有刻意要让音乐听起来有黑胶的感觉,但最后完成的结果却很有LP味。」「A2HD的处理是在不影响原始录音的风格为原则,把发烧友喜欢的元素保留多一些,也把发烧友不喜欢的元素减少一些。」以陈洁丽最受欢迎的「陪我看日出」来说,唇齿音会略少一点,减少过度的高频刺激,但音乐的细节依然很多,让A2HD版本的播放效果更胜原作。
谈到风格,我问陈健,那A2HD的风格和JVC XRCD有何不同?陈健说XRCD一般处理过后电平会更大,他认为这样会影响音乐的质感。在雨林A2HD的音乐风格上,陈健认为电平应该很接近原作,略大一些可以,但不能差距太大。而音场的变化也只能微调,空间感的高、宽、深可以增加一点点,但不能夸张,最重要的是保持原本音场的平衡,不能让人声或乐器的原本比例改变,要维持自然且均衡的音场配置。而音质与音色更是要在原作的基础上,仅作细部的微调和修整。

坚持标准CD压片製程
谈到这裡,我们可以瞭解A2HD就是雨林在Mastering的新突破,将雨林自家的录音融入陈健多年来的录音经验,修整出更均衡、更自然的新版本。这过程比较接近XRCD的製作,是从录音室的製作过程来改善CD音质。我问陈健,时下很多强调CD「材料」改变以提升音质的新一代CD,譬如日本SHM CD、玻璃CD与ABC的HD Mastering CD,都宣称CD材料改变能大幅提昇音质,雨林的A2HD是否也有类似的作法?陈健说:「A2HD压片还是标准CD,音质的改善都是在录音室完成,而不是在材料上改变。」
陈健解释,CD压片採用标准程序,已经行之有年,只要注重细节,品质已经相当稳定,他也注意到许多材料上的改变,但雨林并不会跟进。陈健举例说,有些使用CD-R录製的唱片,虽然号称和母带的製作过程一样,但CD-R若要大量製作,品质相当不稳定,且保存期限较短,所以A2HD还是坚持标准CD压片製程。
谈到细节,我问陈健在许多特製的器材之间,是不是有使用「发烧线材」。陈健表示,很多同业喜欢拿线材调音,但是他认为这样产生的变数太多了,反而难以控制,雨林宁可使用标准的线材,陈健说他全部採用日本Mogami线材,这是录音室行之有年公认的标准线材。

因地制宜的录音理念
关于录音,我问陈健在雨林录音的偏好,是採用「多麦克风」还是发烧友喜欢的「双麦克风」?陈健表示在雨林大多是多麦克风录音,但他也不排斥双麦克风,他说双麦克风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要使用双麦克风录音,必需要和录音条件配合,如果路音场地很大,而且有时间可以进行麦克风架设调整,他当然乐于採用双麦克风。但陈健也说有时录音场地不能配合,使用多麦克风搭配适当的调整,效果更胜双麦克风。作为录音师,陈健觉得录音要因地制宜,他说过去大多数雨林推出的唱片,都是多麦克风录音,但近期将推出的「铜管五重奏」,因为录音场地较大,有些曲子採用双麦克风,发烧友不妨比较一下其间的差异。
目前雨林的录音几乎都是DSD原生录音,陈健很多年前就选择8 Channel的Emm Labs A/D与Pyramix工作站,这都是DSD录音的高档器材。不过雨林发行的CD几乎都是标准CD,也就是从DSD转换为PCM格式。我问陈健,为何不发行SACD?他说SACD目前仅能在少数Sony授权的工厂压片,而这些生产基地都不在大陆,陈健说:「我也很想发行SACD,但如果将雨林的母带送到国外压片,等于进口版,这在大陆是没办法引进的。」
採访最后,陈健有感而发,他说A2HD虽然花费许多精神来製作专用的器材,但最好的设备仅仅是基础,没有好设备,肯定做不出好唱片,但拥有好设备,最终的考验就是录音师的想法。陈健说:「器材不难,思维上的进步最困难。」这番话,对发烧友而言也很贴切,拥有好器材只是开始,能不能搭配出好声,还是看个人修为。雨林总监陈健欢迎发烧友与爱乐者一同「品评」A2HD版本在思维的进化。
TOP
7#

蓝光DVD自述

蓝光DVD(已经问世) 蓝光CD/SACD(技术已经具备,没有推出)
HD-DVD 蓝光DVD
在最近的这几年里DVD碟片一直都被视作主流的存储载体,而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之后基本上在任何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家中都能够发现一台DVD播放器。并且在目前的市场上你只需要花费几百元钱就可以购买到一款功能十分不错的DVD播放器,同时在市面上你同样也可以购买到大量的DVD影片。但是技术发展的脚步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在视频技术方面先进的技术同样也是不断涌现。比如现在越来越的电视台都开始以数字方式传播高清规格的视频节目。如果你曾经欣赏过高清电视节目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高清电视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而随着高清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录制高清规格的视频节目以及购买到高清规格的影碟。虽然现在在商场里你可以很轻易得购买到一款支持高清规格的电视产品,但是在高清播放器上相关的产品好像离我们还比较遥远。而在这一方同,目前索尼主导的蓝光标准与东芝主导的HD DVD标准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蓝光光碟碟片格式:
蓝光DVD目前拥有三种不同的格式光碟分别为 BD-ROM; BD-R; 以及 BD-R,这三种不同的规格分别对应的是软件应用与电影、数据记录以及可擦写光盘,同样的HD DVD同样也拥有三种格式的产品要别为HD DVD-ROM、HD DVD-R以及HD DVD-Rewritable。

  在存储空间方面,索尼蓝光碟片单层的容量为25G,而单层 HD DVD碟片的容量却只有15G,但是相对于目前单层DVD碟片4.7G的存储容量HD DVD碟片带来的容量提升同样也是相当巨大的。因此这样算下来一张双层蓝光DVD碟片的存储空间则达到了54G,而HD DVD碟片也拥有双层规格的产品,另据介绍三层 HD DVD碟片也正处于开发当中。

蓝光碟片在其表面覆盖有一层涂层因此使得蓝光碟片拥有很强的抗划伤性能,而HD DVD则使用了的与目前DVD相同的碟片。不过无论HD DVD还是蓝光在技术方面都使用的是蓝色激光,而目前的DVD则使用的是红色激光。由于蓝光播放器的光圈只有0.85,而HD DVD和DVD则分别为0.65和0.6,而这也使得蓝光标准在存储容量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蓝光光盘(BD)是近几年新研发出的DVD光盘的下一代光盘格式,用以储存高画质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资料。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大连华录影音实业有限公司在我省发展是蓝光光盘(BD)复制产业,抢先占领高端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介绍一下蓝光光盘(BD)的常识。

    Blu-ray Disc,中文译为蓝光光盘,是DVD光盘的下一代光盘格式。在人类对多媒体的品质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用以储存高画质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资料储存。它目前的竞争对手是HD DVD,两者各有不同的公司支持,都希望成为标准规格。Blu-ray的命名是来自于其采用的激光波长405纳米(nm),刚好是光谱之中的蓝光,因而得名。(DVD采用650nm波长的红光读写器,CD则是采用780nm波长)


  蓝光光盘联盟原本准备在2006年1月的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产品,后来在研发蓝光的技术过程中,索尼公司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额外的措施来配合,于是宣布推迟PLAYSTATION 3的发布日期到2006年11月。蓝光光盘联盟相关成员也相应的将采用蓝光技术相关产品的发布日期推迟到2006年6月。

变动及大小
蓝光光盘的直径为12cm,和普通光盘(CD)及数码光盘(DVD)的尺寸一样。这种光盘采用MPEG-2压缩技术,利用405n蓝色激光在单面单层光盘上可以录制长达27GB的视频数据,比现有的DVD的容量大5倍以上(DVD的容量一般为4.7GB),更可录制13小时普通电视节目或2小时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当然,这只是单层容量,双层更可以达到46或54GB容量,足够刻录一个长达8小时的高清晰电影。而容量为100或200GB的,分别是4层及8层。

  在目前的研究表示,TDK已经宣布研发出4层容量为100GB的光盘。蓝光影碟机是用蓝色激光读取盘上的文件。因蓝光波长较短,可以读取密度更大的光盘。那么蓝光为什么可以读写密度更大的光盘呢?这要从激光谈起:

  读写用的激光,是一种十分精确的光,精确到极限,就是光波长的一般,由于红光波长有700纳米,而蓝光只有400纳米,所以蓝激光实际上可以更精确一点,能够读写一个只有200nm的点,而相比之下,红色激光只能读写350nm的点,所以同样的一张光盘,点多了,记录的信息自然也就多了!

  Blu-Ray Disk是蓝光盘,是DVD的下一代的标准之一,主导者为索尼与东芝,以索尼、松下、飞利浦为核心,又得到先锋、日立、三星、LG等巨头的鼎力支持。存储原理为沟槽记录方式,采用传统的沟槽进行记录,然而通过更加先进的抖颤寻址实现了对更大容量的存储与数据管理,目前已经达到惊世骇俗的100GB。与传统的CD或是DVD存储形式相比,BD光盘显然带来更好的反射率与存储密度,这是其实现容量突破的关键。

  与蓝光相对的是HD-DVD阵营,原本东芝已经加入蓝光阵营,然而利益的分配以及相关技术特性诱使东芝断然退出该组织,转而联合NEC开发 Advanced Optical Disk,并且得到DVD-Forum的鼎力支持,改名为HD DVD。由于蓝光DVD和当前的DVD格式不兼容,直接加大了厂商过渡到蓝光DVD生产环境的成本投入,因此大大延迟了蓝光成为下一代DVD标准的进程。不过另外一位DVD论坛的主要成员东芝则带来了一款和蓝光完全不兼容的新技术AOD(Advanced Optical Disk)光盘。由东芝和NEC联合推出的AOD技术相比于蓝色激光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兼容当前的DVD,并且在生产难度方面也要比蓝光DVD的生产难度低得多。

为什么蓝光DVD问世,蓝光CD/SACD难产?
HD视频的文件很大,加上其各种格式的音频文件刚好让蓝光DVD的容量基本饱和,而如果用蓝光光盘装CD或SACD,那么其容量就可以装下30多张普通CD的音频文件(按每张CD80分钟算)或5张SACD/CD混合碟(SACD双声道、6声道/CD双声道)。消费者会花买30张普通CD的钱去买一张装了30张CD内容的蓝光CD或花买5张SACD的钱去买一张装了5张SACD内容的蓝光SACD吗?答案是:不或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蓝光CD和蓝光SACD已经怀胎足月而难产的原因。
TOP
8#

模拟录音 数码录音自述

模拟录音: 消费者使用的载体:LP 盒式磁带 CD
网上竟然没有查到关于“模拟录音”方面的介绍。简单说,数码录音之前的电子录音,磁性录音等都是模拟录音。模拟录音声音自然生动,缺点是有背景噪音(即:信噪比低,最大不超过80db)


第一代数码录音(PCM录音),其消费者使用的载体是:CD HDCD XRCD “LP-CD”,“A2HD”
从CD的标准中引出了我们此次要说明的重点,采样规格中两项最常用到的规格bit/kHz。这包含两个概念,前者是采样精度,位数越多,可供声音描述的数据量就越丰富;后者则代表采样的频率,频率越高、间隔时间就越短,所获得的声音就越细腻流畅。这两个规范的来自于CD早期定义时所采用的编码方式——PCM方式。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脉码调制录音),所谓PCM录音就是将声音等模拟信号变成符号化的脉冲列,再予以记录。PCM信号是由[1]、[0]等符号构成的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比,它不易受传送系统的杂波及失真的影响。动态范围宽,可得到音质相当好的影响效果。
  PCM脉码调制数字音频格式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由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推出。PCM的音频格式也被DVD-A所采用,它支持立体声和5.1环绕声,1999年由DVD讨论会发布和推出的。
  PCM的采样精度从14-bit发展到16-bit、18-bit、20-bit直到24-bit;采样频率从44.1kHz发展到192kHz。到目前为止PCM这种单纯依赖提高采样规格的技术,其可改进的地方已经越来越来小。只是简单的增加PCM比特率和采样率,不能从底层改善它的根本问题。
PCM遇到的问题:

PCM的主要问题在于: 1)任何PCM数字音频系统需要在其输入端设置急剧升降的滤波器,仅让20 Hz - 22.05 kHz的频率通过(高端22.05 kHz是由于CD 44.1 kHz的一半频率而确定),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2)在录音时采用多级或者串联抽选的数字滤波器(减低采样率),在重放时采用多级的内插的数字滤波器(提高采样率),为了控制小信号在编码时的失真,两者又都需要加入重复定量噪声。这样就限制了PCM技术在音频还原时的保真度。

第二代数码录音(DSD DXD),其消费者使用的载体是:SACD,CD(需要下转为PCM),蓝光CD(或蓝光SACD(技术上完全可以使用,目前还没有推出)
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术也叫做“直接数字流”,是由Philips和SONY公司共同研制的,比普通CD的采样频率高出64倍,动态范围扩展至普通CD的5倍,大大的超越了目前所有的各种音频格式,最真实的再现了现场原声。
DSD-CD,是将传统的音乐母带经过DSD技术处理,转换成可以在普通器材播放的CD格式。由此,可以在普通的CD机上聆听到DSD-CD带来的更清晰、更富原声的天籁之音,令普通的音响系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崭新能量。DSD CD可在所有CD机上播放。
DSD技术是采用1bit(比特)A/D转换器及Sigma/delta调制器达成录音或编码。DSD制式的取样频率为2 .8224mhz,较传统式CD的44.lkhz取样频率高64倍。 这个频率表示量化是以每秒2.8224百万次速度处理,然后将1比特数据录在唱片上,虽然比特数目只是CD制式所用的1/16,但因取样频率高64倍,结果DSD的资料能力较CD大四倍,理论上,它可将频率范围扩展至1.4mhz左右。结果是整体的音效提升了。
同时因为DSD技术中又开发了所谓的"噪声整形电路"可进一步把可闻频带(0 ~ 20kHz)内的噪声进一步转移到20kHz以上的超音频范围中去,从而令DSD录音直接播放和SACD重播时的信噪比高达120dB以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