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复制链接]

1#
音乐之父”巴赫键盘名作精选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的心灵之舞
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奇倾情演绎巴赫名作,充满了内在的激情。
巴赫钢琴音乐的发烧录音,荣获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著名钢琴家傅聪说:“全世界都最欣赏阿格里奇。她的技术惊人,她的音乐总是闪烁着特殊的光芒。”
巴赫钢琴音乐唱片中的一大奇观!

推荐曲目:

C小调第2首帕蒂塔》BWV 826
“序曲”/“萨拉班德舞曲”/“回旋曲”/“随想曲”
A小调第2首英国组曲》BWV 807
“序曲”/“吉格舞曲”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当音乐爱好者初入巴赫这座宏伟的艺术宫殿时,几乎无法了解到它的布局和构造,但若你进一步深入进去时,就会感到在它伟岸的外表之下,内在的精致之美是何等的令人惊叹!

有人认为巴赫的伟大全在于他那精雕细刻的音乐技巧,然而,事实并非仅此。巴赫的“技巧”的确具有无可比拟之处: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千变万化的作曲手法,凝重洗练的音乐语言和丰富奇妙的乐曲构思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将巴洛克音乐的创作推向了顶峰,为后来的古典音乐打开了通路。巴赫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把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融为一体。他的器乐作品,既是对旧的、复调的、对位的音乐世界的总结,又是对一个新的主调的、和声的音乐世界的开启。

本专辑是著名钢琴大师阿格里奇很少录制的巴赫钢琴独奏作品,是一张极其出众的美妙绝伦的唱片!一位评论家干脆说:“我惊叹于录音的无比卓越与演奏的无懈可击!”说到这里,也让人想到著名钢琴家傅聪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全世界都最欣赏阿格里奇。她的技术惊人,她的音乐总是闪烁着特殊的光芒”。阿格里奇在本录音中对于作品的处理,极富动感,以其独特的诠释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展现了她诠释巴赫作品极其深厚而非凡的功力。特别是《英国组曲》的各乐章之间没有明显断开,整个乐曲一气呵成。

本碟的录音亦十分出色,钢琴的音色厚实而富有弹性,所谓有“松弛感”。当《托卡塔》的第一个音符奏响时,欣赏者无不为之所动容。这是DG最优秀的钢琴录音之一。《企鹅唱片指南》干脆以一句话概括:“阿格里奇的演奏具有热闹而激烈的节奏感和丰富活跃的色彩。录音非常好。”


463 604-2
曲目
Johann Sebastian Bach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1. Toccata in C minor, BWV 911

[10:58]

C小调托卡塔,BWV 911


Partita No.2 in C minor, BWV 826 [18:56]
C小调第2首帕蒂塔,BWV 826

2. Sinfonia (Grave adagio - Andante)
序曲
[4:16]

3. Allemande阿勒芒德舞曲[4:18]

4. Courante库朗特舞曲

[2:08]

5. Sarabande萨拉班德舞曲[3:54]
6. Rondeaux回旋曲[1:17]
7. Capriccio随想曲
[3:03]



English Suite No.2 in A minor, BWV 807 [20:10]
A小调第2首英国组曲,BWV 807
8. Prelude序曲
[4:19]


9. Allemande阿勒芒德舞曲[2:56]
10. Courante
库朗特舞曲[1:32]

11. Sarabande萨拉班德舞曲[4:08]


12. Bourrée I & II
布雷舞曲
I / II [3:55]
13. Gigue吉格舞曲
[3:20]



[50:16]

钢琴:玛莎·阿格里奇
TOP
3#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阿格里奇的演奏,既有热闹与激烈的节奏,又有丰富鲜活的色彩。录音漂亮之极。




专辑演奏特点

玛莎·阿格里奇在1980年录制这些作品的时候,正是她演奏的“黄金年代”。对于那些第一次听巴赫作品的乐迷来说,本CD能够让你体验到阿格里奇手下的巴赫所具有的一种浪漫风格。

阿格里奇演绎的巴赫十分自然,节奏活跃,富有极强的歌唱性。分利用了动态对比的手法,给人以一种现场演出般的感受,而录音本身却是在录音室中完成的。阿格里奇在技巧的处理上,使现代钢琴发出了类似于古钢琴的音色及音响,异常的奇妙。

为什么阿格里奇的这版演奏录音长期以来深受爱乐者的欢迎?因为比起同类曲目的其他录音来说,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是在用“心”演奏。阿格里奇用一颗充满了对巴赫无限挚爱的心演奏这些作品,最真实也最准确地展现了巴赫音乐中所蕴含的那种对人类最广博的仁慈之爱。许多乐迷常喜欢把阿格里奇的演奏与格伦·古尔德的演奏相比较,然而在比较之后他们却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古尔德的版本显得有些过于冷漠,尽管“古尔德能够让你的心灵跳舞,但是古尔德不能走入你的心房,更别说走入巴赫的心房”。

这张专辑中的3首作品,都是巴赫键盘音乐的名作,阿格里奇的演奏充满了活力,让人百听不厌。加上出色的录音,自该张唱片出版之后,便一直是媒体力荐的名版
TOP
4#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专辑录音特点

钢琴“女祭司”阿格里奇演奏的巴赫作品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好录音。这个录音的音色极有特色,虽然阿格里奇使用的是一架现代钢琴,但由于她独特的手指触键控制,为我们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神韵。琴声优雅纯净,节奏严谨平稳,营造出朴实的巴洛克古典风范。



乐曲赏析

一般来讲,现在人们通常把巴赫的创作分为3个阶段,即以其生活的三个主要地点来划分。初露头角的“魏玛时期”(17031712),主要的成就是对于管风琴的改造和发展创新;得失参半的“科滕时期”(17171723),这时的巴赫身为一名宫廷乐长,虽然在键盘乐曲和器乐曲的创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进入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但这一时期里,巴赫却在生活中屡遭不幸,他的爱妻不幸去世,科滕宫廷对于音乐的冷落,使得巴赫不得已最终只得被迫离去。但是巴赫的许多重要的作品却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的,其中主要作品包括:为音乐教育而创作的《键盘练习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以及《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第三阶段是巴赫到德国文化名城莱比锡担任圣托玛斯教堂合唱学校音乐指挥开始的“莱比锡时期”(17231740)。巴赫初到莱比锡的时候,不断地努力创作乐曲以供教堂使用,据史料记载,他每年为教会礼仪提供五套“康塔塔”,总数达到295首,但存世到今的却非常少。这段时间,巴赫创作的主要作品有:1724年首度公开演出的《圣约翰受难曲》,《圣母颂》,《六首经文歌》,《圣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等。在莱比锡的日子里,巴赫为出版自己的作品花费了许多心血。《键盘练习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以及《音乐的奉献》都是这段时间印刷出版的。

《托卡塔》原意为“触及”,是键盘乐曲最古老的体裁名称之一。最初基本是单乐章作品,用以让演奏者通过快速而微妙的技巧表现其“触键”的精妙。本碟选录的是巴赫的《七首托卡塔与赋格》BWV910-916当中的第2首。阿格里奇在CD开篇的4分钟里,就把人们带进了巴赫复调旋律那晶莹美妙的神奇世界,好像科幻影片的时光流转,阿格里奇与巴赫创造了一种完美的音乐音响,人们一下子就把身边混杂的世界抛在了脑后,脑海中展现出一副宁静致远的音画,心情豁然开朗

《帕蒂塔》为意大利语译音,意为“古组曲”。巴赫1731年创作了《钢琴练习曲集》,其中有六首帕蒂塔舞曲,编号为BWV825-830。这组作品是他多乐章键盘乐曲创作中最著名、音乐材料最丰富的作品,作品基本采用6个乐章的曲式,其中的“萨拉班德舞曲”优雅高贵,华美精致。

《英国组曲》BWV806-811,是巴赫在科滕时期创作的作品,就其标题有多种说法:一是认为巴赫在这套组曲当中选用了把“前奏曲”列入组曲的英国形式,一是因为亨德尔在英国所作的《A大调组曲》与巴赫的《A大调第1组曲》采用同一类型,调性也一致,另外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基于这部作品的手稿抄谱本上的题词,这本手抄本保存在巴赫的小儿子手里,抄本的题词是:“为英国人而作。”

TOP
5#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作曲家介绍

音乐之父——巴赫

在世界音乐史中,巴赫家族无可争议的占有特殊的地位。根据目前的研究,巴赫家族中共有50多人从事音乐职业,其中几人为音乐史中最杰出的大师。17世纪后半叶,巴赫家族的许多人占有了魏玛、埃森纳赫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音乐职位,一个辞职或去世,立即由家族的其他人继位。家族中最早的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是当面包师傅的瓦伊特·巴赫,但是他的孩子们更加喜欢音乐,他们是巴赫家族中最早的“职业音乐家”。巴赫家族早期的音乐家当中,有几人特别值得一提,即约翰·米夏埃尔·巴赫(Johann Michael Bach, 1648~1694),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巴赫(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 1732~1795),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而其中翘楚当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16853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728日在德国莱比锡去世)。


J.S.巴赫是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其父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镇上的乐手。巴赫是家里最小的孩子,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翌年的1月再婚,结果婚后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留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五个还不能自立的孩子。由于失去了家庭,巴赫的童年并不是幸福的,为了学习和生计,巴赫15岁时步行300多公里前往吕内堡,参加那里专为贫困而有天赋的少年提供津贴的圣米歇尔教堂少年合唱团,自此巴赫开始痴迷于学习音乐和演奏管风琴。在那远离家人的地方,他和比他大20岁的作曲家、管风琴师格奥尔格·伯姆建立了友谊,伯姆在生活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他很大帮助。


少年巴赫实际上是一个很好学的孩子,他热情钻研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特别是库普兰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刻苦学习的结果,就是在他18岁的时候被任命为阿恩施塔特的教堂任管风琴师,创作了最早的几首康塔塔和前奏曲与赋格。


对巴赫来说,教堂的工作令他很满意,可以让他专注于音乐的创作,他在那里连续工作了两年。到1705年,他请假离开阿恩施塔特,步行到吕贝克。因为吕贝克的玛利亚大教堂管风琴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朗胡德被认为是德国当时最好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巴赫前往吕贝克的目的就是要拜其为师。他从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朗胡德近四个多月,以至回到阿恩施塔特时已经超过假期,教会当局对此非常不满,再加上其它的原因,包括让他的堂妹玛丽亚·巴尔巴拉参加唱诗班而引起教会恼怒,于是巴赫便辞去了阿恩施塔特的职务,另接受了米尔豪森的布拉希斯教堂的一个更好的位置。1707年,巴赫和堂妹玛丽亚·巴尔巴拉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女儿。由于巴赫对布拉希斯教堂的收入不满意,1708年初他又接受了魏玛的威廉·恩斯特公爵的邀请,任王室管风琴师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如《C小调帕萨卡里亚和赋格》、《管风琴曲集》等。他的创作和演奏广博赞誉,使其名声远传于魏玛之外。

到了1714年,巴赫终于升任乐长一职。升职之后,给他布置的工作更加繁重,包括每个月必须完成创作几首新的康塔塔。巴赫生性孤傲,不会阿谀逢迎,对于眼前的处境难以容忍,再加上1716年他要求升职没有得到理会,这时他已经有了四个孩子,生活的负担又加重,他便辞去了魏玛的职务。辞职后,巴赫准备到魏玛公爵儿子在科滕建立的新家庭中担任乐队长,其岳父莱奥波德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但是魏玛公爵并不想轻易让巴赫走人,甚至把他关进了监狱。但是最终经不住巴赫的犟脾气,1716122日,巴赫终于获得自由。

魏玛的这段生活对于巴赫实际上来说获益匪浅,在魏玛宫廷中的音乐生活中,巴赫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吸引他走进未开发的新天地。意大利室内乐和协奏曲在宫中十分流行,巴赫从中发现了一种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音乐。最初,他没有急于自己创作,而是把维瓦尔第和其他作曲家的为小提琴或者其它乐器所写的协奏曲改编为管风琴曲和羽管键琴曲,就像练习中国书法初期的“临贴”一样,他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如科雷利、阿尔比诺尼的作品的喜爱和研习,也都在这一期间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巴赫到达了科滕之后,主要的工作是创作室内乐,因为莱奥波德亲王喜欢演奏室内乐。在这段时间里,巴赫创作了大量的组曲、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创作的作品也非常有代表性,如《四首乐队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对于巴赫和他的家庭来说,也是一段相对稳定的幸福时光。当巴赫在1717年接受了科滕宫廷的职务之后,他本希望能够在那里长久居住下去。但科滕是新教主义者,并不需要大量的教堂音乐,因此巴赫十分高兴能够不仅仅是担任一名管风琴手,而能够有机会创作更多类型的音乐作品。他的新主人,当时刚刚23岁,喜欢音乐,还能够演奏小提琴,演奏维奥拉达甘巴,还是一名相当不错的键盘手。


1720年,巴赫随莱奥波德亲王前往卡尔巴德旅游,回来之后惊悉妻子已去世。关于巴赫妻子的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她是一位善良、勤劳、善解人意的妻子,夫妻感情笃深。尽管巴赫十分悲伤,但现实生活的困难却要求他尽快找到一个伴侣,十八个月后,巴赫娶了宫廷小号手的女儿安娜为妻。巴赫对安娜的情感也相当投入,写了不少作品献给她,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册《给安娜·玛达莲娜·巴赫的键盘曲集》。


巴赫再婚后的一个星期,科滕公爵也娶了一位公主。可是这位公主对于音乐毫无兴趣,因此“音乐”在科滕宫廷的地位日益下降。面对日趋黯淡的前景,巴赫准备再次离职。实际上,巴赫和科滕公爵私交很深,年龄又相仿,即使离开了宫廷,仍与科滕保持着友谊。1728年科滕公爵逝世,巴赫选取了他的《圣马太受难曲》片段,作为科滕公爵葬礼仪式的音乐。巴赫离开科滕的原因除去女主人不喜欢音乐之外,还有教育孩子的问题。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到其他地方接受高水准的教育。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172365日,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音乐指挥已21年的约翰·库劳逝世,德国文化名城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合唱队长一职空缺,巴赫觉得这个职位很有吸引力。巴赫并非这一职位的第一人选,受聘的人选当中还有当时鼎鼎大名的宫廷乐师克里斯托夫·格劳普纳和正在汉堡担任乐师的菲利浦·泰勒曼。格劳普纳的雇主不肯放人;泰勒曼则向莱比锡提出了条件,但是当莱比锡的合约送到他手上时,他又以此向汉堡方面要求加薪!汉堡竟然答应了他的条件,他便放弃了莱比锡的职位。

莱比锡是德国路德教派的中心,有历史悠久的大学和音乐传统,有德国著名的托马斯教堂以及教堂的管风琴和合唱学校。实际上,如果谁担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学校队长,谁便成为德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只有汉堡的类似职位才能与其分庭抗礼。


当时的情况是,莱比锡的报酬只有科滕的四分之一,宗教仪式不容许女性参加,因此巴赫的妻子根本找不到工作。莱比锡当局不少保守人士还对巴赫的权利进行种种制约,在合同中要求巴赫保证不创作“过于戏剧化”、“过于歌剧化”的音乐,为圣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斯教堂创作乐曲,为当地的大学创作庆典音乐。无论他以何种理由离开莱比锡,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尽管条件苛刻,巴赫竟然答应了这些条件。虽然他的自负、自知,使他常常和形形色色的权贵人士冲撞,与托马斯教堂的其任职者也有无休止的争论,但是他在莱比锡的这几十年中却不断地创作出光彩夺目的作品,如《圣约翰受难曲》,《圣诞节清唱剧》,《圣马太受难曲》,以及1723年创作、1730年修改的《圣母颂》。


巴赫与莱比锡保守的议会当局矛盾不断,幸运的是,1730年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约翰·马提亚斯·盖斯纳(Johann Matthias Gesner)是一位学者,在古典语言学领域成就斐然。他对巴赫的音乐才华十分欣赏,努力为巴赫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巴赫的收入,调和与议会的矛盾。


173321日,萨克逊选帝候奥古斯都二世谢世,他的儿子继位,并在翌年的127日加冕为波兰王。由于波兰信奉罗马天主教,奥古斯都三世也改奉天主教。新王登基使巴赫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原本准备为奥古斯都三世在德累斯顿登基典礼时使用,虽然巴赫是虔诚的路德教派信徒,但由于奥古斯都三世信奉天主教,所以《B小调弥撒》是巴赫所有同类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天主教弥撒曲。


1740年,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浦·埃玛努埃尔·巴赫获选担任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在柏林的宫廷伴奏员。腓特烈大帝素来以音乐家的资助者闻名,本人又是一位长笛演奏家,巴赫曾赞叹说:“在柏林,音乐的黄金年代已经来临”。1747年,巴赫应腓特烈大帝之召来到柏林,为腓德烈大帝演奏钢琴。当时的报纸写道:“陛下听说巴赫已经到达,立刻下令请巴赫进宫。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钢琴前坐下来,按照要求即兴演奏,不仅使腓特烈大帝十分满意,也让在场众人瞠目结舌”,他的才能令人震惊。巴赫本人觉得当时演奏的这首乐曲的主题非常美丽,所以回去之后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成为著名的《音乐的奉献》。1747年他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腓特烈大帝,“献给一位在音乐方面以及在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各种学识方面均令人钦佩的君主”。


1740年至1750年的十年间,巴赫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青年时代就开始减退的视力,到1749年近乎全盲,而且还在同年中风。1750年,英国医生为巴赫做了两次眼睛手术,但没有能够使其复明。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老巴赫在儿子们的音乐才能里得到慰籍,眼睛不行的情况下,他还在不断地抄谱,仍然有强烈的创作力,去世前的几天,巴赫还在口述、由女婿记录下众赞歌《上帝啊,如今我走向你的圣殿》,也许是冥冥之中的那股神力,1750728日,他真的“走向上帝的圣殿”——第二次中风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逝世时年仅66岁,葬在罗西部的约翰内斯教堂南门旁一座没有任何标记的墓地中。19世纪末,在建筑施工时,巴赫的墓被发现,遗骨移至教堂内,墓碑上简简单单的写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去世之后没有多久,他的作品便不再流行。五十年后,他的作品被认为没有重印的价值,对于当时新一代的作曲家而言,巴赫已经过时。但是,巴赫的学生和他的崇拜者并没有忘记他,他们对于巴赫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和演奏、出版,使后人有幸领略到了巴赫音乐的神奇与美妙。巴赫的仰慕者里包括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等大作曲家,也包括歌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德国后来还成立了“巴赫学会”,致力于整理、研究、出版巴赫的作品。重新发掘巴赫,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认识巴赫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到今天,巴赫已被人们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TOP
6#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演奏家介绍

“桀骜不训”的玛莎·阿格里奇

玛莎·阿格里奇在当代众多的钢琴家中最受瞩目,被誉为是钢琴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的演奏具有华丽辉煌的技巧,热情奔放的宏大气势和桀骜不训的个性气质,这些特点使她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

阿格里奇1941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5岁时师从钢琴家斯卡拉穆扎。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进步飞快。8岁时即登台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
“钢琴神童”。然而,由于老师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琴童教导乏术,枯燥的重复练习,使年幼的阿格里奇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千方百计逃避上钢琴课。

14岁时,由于举家迁居维也纳,使阿格里奇有幸能在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古尔达的门下学习。在古尔达灵活的、善于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阿格里奇重新焕发起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因此形成了她日后开放的、有独立见解的与狂放不羁的演奏风格。

两年后,年仅16岁的阿格里奇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相继夺得大奖。此后,她又随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加洛夫等人,特别是1960年开始与米凯朗基利以及阿什肯纳吉的深造,对于她后来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5年,阿格里奇参加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当阿格里奇在比赛进行中还没有弹奏完第一首规定的曲目时,所有的在场评委都心照不宣地互相交换了会意的眼神,此时大家都明白不用再考虑谁该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忙着定出谁是第二名的问题。此次阿格里奇又是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一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人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打开了通路、奠定了基础。阿格里奇以她特有的音乐风采征服了世界,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
TOP
7#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这张唱片清晰地再现了阿格里奇诠释巴赫作品时细腻的钢琴色彩和声音质感,她所营造的温暖音色让音乐亲切而悦耳。她将自己对作品结构的精准的鉴赏力渗透到每一首乐曲中,这更为她独到理念增添了权威性。

——《录音与唱片》1980



……不管是从精湛的演奏技巧,还是敏锐的乐感,都给我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除了颇具控制力的手法技巧以及通过速度和色彩进行对比而产生的生动形象,高质量的录制音效也为唱片增色不少。


——《留声机》1980




她将卓越技巧以自然直接的方式带给作者,在数分钟内,人们被她灵巧的手指深深吸引,而不会注意到这是首为羽管键琴创作的作品。线条自然,对位的写法充满清新的味道……阿格里奇女士喜爱幅度较大的强弱力度变化,在DG绝妙而澄净的录音环境中,钢琴所有音色被毫无遗漏地捕捉到。


——《国际音乐指南》1981


TOP
8#

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天生巴赫风格的演绎家



曾有一种观点认为,1750年巴赫去世后,他的音乐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到门德尔松在1829年演出《马太受难乐》才使得巴赫重新回到人们的话题中。经过时间的检验,这种说法成为了最确实的音乐故事之一。当然钢琴家们从未忘记过巴赫(虽然必须承认的是,巴赫是和莫扎特一样的大师级人物,只是较晚一些被人们所熟知,而后莫扎特却也为巴赫的一些赋格谱写了前奏曲),而对肖邦、李斯特和门德尔松而言,巴赫是他们毕生崇拜的偶像,在肖邦(他可以背谱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巴赫在对位法方面对他的影响。像玛莎·阿格里奇这样优秀的“肖邦作品演奏家”同时也擅长演绎巴赫的作品,那些第一次(1980年)观看阿格里奇演奏巴赫作品的人感到吃惊的也许是她的演绎方式,毕竟她是以演奏浪漫风格作品而著称的。而与尼可拉耶娃,巴伦博伊姆,科尔托,费恩伯格,卡萨尔斯(同样能够背谱弹奏平均律钢琴曲集)相比这些“浪漫的”巴赫作品演奏家相比,阿格里奇是天生的巴赫风格的演绎家,她并不按一贯的“风格”来演奏,她令作品的织体无懈可击的清晰,同时避免持续地使用踏板,拥有动态十足的节奏驱动,极富感染力的轻快分句,这点有些像格林·古尔德,而阿格里奇却没有他那样古怪。同样,阿格里奇的探索和造诣也很容易使人想起李赫特或者霍尔佐夫斯基,她将自由节奏的使用控制到最少,虽然力度强弱对比的范围非常大,但通常要放弃极富钢琴化的色彩,这样,巴赫那无与伦比的复调音乐中织体的层次才能得以突出。阿格里奇并不喜欢自我陶醉,而的确有些听众发现她所演奏的巴赫作品有点过于自律而显得循规蹈矩。阿格里奇能够像古尔德那样演奏得高亢而引人入胜,还能够像古尔德那样常常选择有所克制。在A小调《英国组曲》中,演奏有足够的舒展,当阿格里奇有意地将音响演奏得强大而震撼(但并不刺耳),借助足以冲击人们听觉的音量的强度时,此刻的乐句和清晰度便合成为了乐曲的推动力。当然,她不加掩饰地模仿羽管键琴,她纯熟的钢琴技巧在这里是“非钢琴化了”,伴随温暖而柔软的音调,听起来有些像立式羽管键琴,又有些像巴赫最擅长的管风琴。阿格里奇演绎的巴赫是不冠以任何称谓的“巴赫”(像李斯特——巴赫,陶西格——巴赫,格朗热——巴赫等等,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前25年的一些演绎方法),她只是从指间流淌的音乐中寻找暗示。

阿格里奇所具有的最伟大、最神秘的天赋便是她的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她能够像变魔术一样把分散的素材融为一个艺术整体,她能够以多样的手法精巧而动人地把每一个小的乐思之间的过渡表达出来,这一点在《C小调托卡塔》中尤为明显。然而,她并不刻意地寻求变化,并从不为营造某种“效果”而演奏,在她的“巴赫”中,她不为刻意迎合听众而演奏。

总而言之,“阿格里奇的巴赫”(或是阿格里奇的某某)只是媒体宣传而产生的说法,阿格里奇所演奏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主题和片段都是发自内在、特有的构思,并拒绝将演奏加以分类。虽然她的演奏常常蕴含令人折服的“智慧”,但她不是“学院派”或具强烈自我意识的所谓“智者”。她有着色彩丰富而精美的音色调色板,但她却从不沉迷在色彩和节奏的影子里,在阿格里奇演奏的“巴赫”、“肖邦”中,她多样的节奏词汇运用,以及对复调音乐的深刻认识,营造出多变而极富变化的音乐形象,不仅是在《C小调托卡塔》中,在其他精彩的演奏中,阿格里奇都在演奏中避免千篇一律的风格。

聚焦这个巴赫作品的演奏,其中包含了一些可与演绎贝多芬作品同样的精髓,而极少受到其他演奏家的影响,这种无限的视野直接来源于音乐,并非刻意强加。同阿格里奇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她的演奏不矫揉造作,不因先入之见而画地为牢,既不是个人化的也不是教条主义,是百分之百的真情流露。
TOP
9#

好贴,正在听这张(DG环保廉价货),楼主介绍详细。
芒格:"不要同一头猪摔跤,因为这样你会把全身弄脏,而对方却乐此不疲。"
TOP
10#

这种引进版新华书店卖38,原版网上卖55.............
TOP
11#

Argerich的巴赫弹奏速度太快.第一次听非常过瘾,但是和其他录音一比较,就会觉得怎么不象Bach.
TOP
12#

入门听古尔德,不会那么单调。
但我最喜欢瓦尔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肯普夫的巴赫音乐会:
照片 22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2/30 14:31:06 上传)

照片 225.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