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巴赫 托卡塔 帕蒂塔 英国组曲
作曲家介绍
音乐之父——巴赫
在世界音乐史中,巴赫家族无可争议的占有特殊的地位。根据目前的研究,巴赫家族中共有50多人从事音乐职业,其中几人为音乐史中最杰出的大师。17世纪后半叶,巴赫家族的许多人占有了魏玛、埃森纳赫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音乐职位,一个辞职或去世,立即由家族的其他人继位。家族中最早的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是当面包师傅的瓦伊特·巴赫,但是他的孩子们更加喜欢音乐,他们是巴赫家族中最早的“职业音乐家”。巴赫家族早期的音乐家当中,有几人特别值得一提,即约翰·米夏埃尔·巴赫(Johann Michael Bach, 1648~1694),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1788),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巴赫(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 1732~1795),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 1735~1782),而其中翘楚当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在德国莱比锡去世)。
J.S.巴赫是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其父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镇上的乐手。巴赫是家里最小的孩子,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在翌年的1月再婚,结果婚后不到一个月便去世了,留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五个还不能自立的孩子。由于失去了家庭,巴赫的童年并不是幸福的,为了学习和生计,巴赫15岁时步行300多公里前往吕内堡,参加那里专为贫困而有天赋的少年提供津贴的圣米歇尔教堂少年合唱团,自此巴赫开始痴迷于学习音乐和演奏管风琴。在那远离家人的地方,他和比他大20岁的作曲家、管风琴师格奥尔格·伯姆建立了友谊,伯姆在生活上和艺术上都给予他很大帮助。
少年巴赫实际上是一个很好学的孩子,他热情钻研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特别是库普兰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刻苦学习的结果,就是在他18岁的时候被任命为阿恩施塔特的教堂任管风琴师,创作了最早的几首康塔塔和前奏曲与赋格。
对巴赫来说,教堂的工作令他很满意,可以让他专注于音乐的创作,他在那里连续工作了两年。到1705年,他请假离开阿恩施塔特,步行到吕贝克。因为吕贝克的玛利亚大教堂管风琴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朗胡德被认为是德国当时最好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巴赫前往吕贝克的目的就是要拜其为师。他从师迪特里希·布克斯特朗胡德近四个多月,以至回到阿恩施塔特时已经超过假期,教会当局对此非常不满,再加上其它的原因,包括让他的堂妹玛丽亚·巴尔巴拉参加唱诗班而引起教会恼怒,于是巴赫便辞去了阿恩施塔特的职务,另接受了米尔豪森的布拉希斯教堂的一个更好的位置。1707年,巴赫和堂妹玛丽亚·巴尔巴拉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女儿。由于巴赫对布拉希斯教堂的收入不满意,1708年初他又接受了魏玛的威廉·恩斯特公爵的邀请,任王室管风琴师和室内乐作曲家。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如《C小调帕萨卡里亚和赋格》、《管风琴曲集》等。他的创作和演奏广博赞誉,使其名声远传于魏玛之外。
到了1714年,巴赫终于升任乐长一职。升职之后,给他布置的工作更加繁重,包括每个月必须完成创作几首新的康塔塔。巴赫生性孤傲,不会阿谀逢迎,对于眼前的处境难以容忍,再加上1716年他要求升职没有得到理会,这时他已经有了四个孩子,生活的负担又加重,他便辞去了魏玛的职务。辞职后,巴赫准备到魏玛公爵儿子在科滕建立的新家庭中担任乐队长,其岳父莱奥波德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爱好者。但是魏玛公爵并不想轻易让巴赫走人,甚至把他关进了监狱。但是最终经不住巴赫的犟脾气,1716年12月2日,巴赫终于获得自由。
魏玛的这段生活对于巴赫实际上来说获益匪浅,在魏玛宫廷中的音乐生活中,巴赫接触到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吸引他走进未开发的新天地。意大利室内乐和协奏曲在宫中十分流行,巴赫从中发现了一种他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音乐。最初,他没有急于自己创作,而是把维瓦尔第和其他作曲家的为小提琴或者其它乐器所写的协奏曲改编为管风琴曲和羽管键琴曲,就像练习中国书法初期的“临贴”一样,他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作曲家如科雷利、阿尔比诺尼的作品的喜爱和研习,也都在这一期间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巴赫到达了科滕之后,主要的工作是创作室内乐,因为莱奥波德亲王喜欢演奏室内乐。在这段时间里,巴赫创作了大量的组曲、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创作的作品也非常有代表性,如《四首乐队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对于巴赫和他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段相对稳定的幸福时光。当巴赫在1717年接受了科滕宫廷的职务之后,他本希望能够在那里长久居住下去。但科滕是新教主义者,并不需要大量的教堂音乐,因此巴赫十分高兴能够不仅仅是担任一名管风琴手,而能够有机会创作更多类型的音乐作品。他的新主人,当时刚刚23岁,喜欢音乐,还能够演奏小提琴,演奏维奥拉达甘巴,还是一名相当不错的键盘手。
1720年,巴赫随莱奥波德亲王前往卡尔巴德旅游,回来之后惊悉妻子已去世。关于巴赫妻子的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她是一位善良、勤劳、善解人意的妻子,夫妻感情笃深。尽管巴赫十分悲伤,但现实生活的困难却要求他尽快找到一个伴侣,十八个月后,巴赫娶了宫廷小号手的女儿安娜为妻。巴赫对安娜的情感也相当投入,写了不少作品献给她,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册《给安娜·玛达莲娜·巴赫的键盘曲集》。
巴赫再婚后的一个星期,科滕公爵也娶了一位公主。可是这位公主对于音乐毫无兴趣,因此“音乐”在科滕宫廷的地位日益下降。面对日趋黯淡的前景,巴赫准备再次离职。实际上,巴赫和科滕公爵私交很深,年龄又相仿,即使离开了宫廷,仍与科滕保持着友谊。1728年科滕公爵逝世,巴赫选取了他的《圣马太受难曲》片段,作为科滕公爵葬礼仪式的音乐。巴赫离开科滕的原因除去女主人不喜欢音乐之外,还有教育孩子的问题。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到其他地方接受高水准的教育。
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1723年6月5日,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音乐指挥已21年的约翰·库劳逝世,德国文化名城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合唱队长一职空缺,巴赫觉得这个职位很有吸引力。巴赫并非这一职位的第一人选,受聘的人选当中还有当时鼎鼎大名的宫廷乐师克里斯托夫·格劳普纳和正在汉堡担任乐师的菲利浦·泰勒曼。格劳普纳的雇主不肯放人;泰勒曼则向莱比锡提出了条件,但是当莱比锡的合约送到他手上时,他又以此向汉堡方面要求加薪!汉堡竟然答应了他的条件,他便放弃了莱比锡的职位。
莱比锡是德国路德教派的中心,有历史悠久的大学和音乐传统,有德国著名的托马斯教堂以及教堂的管风琴和合唱学校。实际上,如果谁担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学校队长,谁便成为德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只有汉堡的类似职位才能与其分庭抗礼。
当时的情况是,莱比锡的报酬只有科滕的四分之一,宗教仪式不容许女性参加,因此巴赫的妻子根本找不到工作。莱比锡当局不少保守人士还对巴赫的权利进行种种制约,在合同中要求巴赫保证不创作“过于戏剧化”、“过于歌剧化”的音乐,为圣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斯教堂创作乐曲,为当地的大学创作庆典音乐。无论他以何种理由离开莱比锡,都必须得到议会批准。尽管条件苛刻,巴赫竟然答应了这些条件。虽然他的自负、自知,使他常常和形形色色的权贵人士冲撞,与托马斯教堂的其他任职者也有无休止的争论,但是他在莱比锡的这几十年中却不断地创作出光彩夺目的作品,如《圣约翰受难曲》,《圣诞节清唱剧》,《圣马太受难曲》,以及1723年创作、1730年修改的《圣母颂》。
巴赫与莱比锡保守的议会当局矛盾不断,幸运的是,1730年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约翰·马提亚斯·盖斯纳(Johann Matthias Gesner)是一位学者,在古典语言学领域成就斐然。他对巴赫的音乐才华十分欣赏,努力为巴赫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巴赫的收入,调和与议会的矛盾。
1733年2月1日,萨克逊选帝候奥古斯都二世谢世,他的儿子继位,并在翌年的1月27日加冕为波兰王。由于波兰信奉罗马天主教,奥古斯都三世也改奉天主教。新王登基使巴赫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B小调弥撒》。这部作品原本准备为奥古斯都三世在德累斯顿登基典礼时使用,虽然巴赫是虔诚的路德教派信徒,但由于奥古斯都三世信奉天主教,所以《B小调弥撒》是巴赫所有同类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天主教弥撒曲。
1740年,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浦·埃玛努埃尔·巴赫获选担任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在柏林的宫廷伴奏员。腓特烈大帝素来以音乐家的资助者闻名,本人又是一位长笛演奏家,巴赫曾赞叹说:“在柏林,音乐的黄金年代已经来临”。1747年,巴赫应腓特烈大帝之召来到柏林,为腓德烈大帝演奏钢琴。当时的报纸写道:“陛下听说巴赫已经到达,立刻下令请巴赫进宫。巴赫一到,便立即在钢琴前坐下来,按照要求即兴演奏,不仅使腓特烈大帝十分满意,也让在场众人瞠目结舌”,他的才能令人震惊。巴赫本人觉得当时演奏的这首乐曲的主题非常美丽,所以回去之后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成为著名的《音乐的奉献》。1747年他将这部作品题献给腓特烈大帝,“献给一位在音乐方面以及在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各种学识方面均令人钦佩的君主”。
1740年至1750年的十年间,巴赫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青年时代就开始减退的视力,到1749年近乎全盲,而且还在同年中风。1750年,英国医生为巴赫做了两次眼睛手术,但没有能够使其复明。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老巴赫在儿子们的音乐才能里得到慰籍,眼睛不行的情况下,他还在不断地抄谱,仍然有强烈的创作力,去世前的几天,巴赫还在口述、由女婿记录下众赞歌《上帝啊,如今我走向你的圣殿》,也许是冥冥之中的那股神力,1750年7月28日,他真的“走向上帝的圣殿”——第二次中风夺去了他的生命,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逝世时年仅66岁,葬在罗西部的约翰内斯教堂南门旁一座没有任何标记的墓地中。19世纪末,在建筑施工时,巴赫的墓被发现,遗骨移至教堂内,墓碑上简简单单的写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巴赫去世之后没有多久,他的作品便不再流行。五十年后,他的作品被认为没有重印的价值,对于当时新一代的作曲家而言,巴赫已经过时。但是,巴赫的学生和他的崇拜者并没有忘记他,他们对于巴赫音乐的进一步研究和演奏、出版,使后人有幸领略到了巴赫音乐的神奇与美妙。巴赫的仰慕者里包括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等大作曲家,也包括歌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德国后来还成立了“巴赫学会”,致力于整理、研究、出版巴赫的作品。重新发掘巴赫,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认识巴赫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到今天,巴赫已被人们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