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闲话复古演奏 [复制链接]

1#
古典音樂的愛好者,特別是年輕一輩,幾乎都在「古樂運動」和「古樂演奏」的影響之下成長。但什麼又是「古樂演奏」呢?簡而言之,這是1970年代興起的考證運動,音樂家根據文字資料重現過去的演出式樣,在音高(過去音高較今日為低)、樂器(以樂曲寫作時代所用的樂器)、演奏/唱法(特別是弦樂的揉弦與否,運弓方式)、演奏模式、音響與句法上多所考究,進而讓人重新思考樂曲。我曾經現場聽過拉圖(Simon Rattle)指揮啟蒙時代樂團(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演出華格納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第二幕。那真是場振聾發聵的演出:原來透過適當調節,古樂樂器一樣可以發出綿密緊實的聲響,層次與厚度卻和現今樂團相當不同。華格納的管弦樂雖重,若歌手本身條件傑出並搭配古樂團演出,其實歌聲並不會被樂團吞噬,但聽眾仍能享受音樂中的驚濤駭浪。也就在那場音樂會,我終於明白,華格納的管弦寫作並非沒有道理地壓迫歌手;樂團音量雖大,在華格納的時代,聲響層次卻是另一番風景。即使不是指揮古樂團,許多指揮也把古樂演出的概念用於巴洛克、古典與浪漫時代的演奏當中…是的,浪漫時代的作品也可復古。畢竟我們所熟悉的現代管弦樂團,許多樂器的歷史甚至還不到一百年(特別是高度改良進化之後的銅管),就連鋼琴也是到1870年之後才出現鑄鐵結構,從「木」琴變成「鋼」琴。現在想要聽到卡拉揚那種豐美厚實,以大樂團演奏,充滿揉弦的巴赫、海頓與莫札特,反而很不容易了。然而文字記錄終究並不能代替聲音。既然缺乏聲音記錄,我們其實無法「確實」知道過去演奏的形貌。因此古樂演奏,英文裡多稱為「歷史考究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而就實際演出,我們也可感受到所謂的歷史考究,其實是從現代整理過去,藝術美學仍是根植當代。一般而言,我們在復古演奏中聽到的,是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標準,而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高度浪漫化,樂句充滿大量彈性速度的演奏。近來也有不少反思,認為古樂演奏是否已經走火入魔,甚至自以為是。但無論如何,今日樂壇仍在古樂風潮影響之下,而想真正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臨現場,親自感受仿古樂器獨特的泛音與質感。這次享譽全球的科隆學會合奏團(Die K lner Akademie)要和古鋼琴名家布勞提岡(Ronald Brautigam)帶來精彩的全場莫札特,並和文化大學音樂系合作演講,無論是聽演講或是聽演出,希望大家都能踴躍參與,感受並了解古樂的魅力。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