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贝多芬与穆索尔斯基的一点相似 [复制链接]

1#
幾年前挪威鋼琴家安斯涅 (Leif Ove Andsnes)到台灣開獨奏會,上半場放了貝多芬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下半場則是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他這套曲目我在倫敦也聽過,不過上半場改成貝多芬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事實上這兩首當年雖分開出版,其實卻是一組 (都是作品二十七),也都被貝多芬冠上「幻想曲風奏鳴曲」 (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若我們審視這二曲也可發現巧妙對比,確實是該被放在一起演奏的精彩對比。只是我那時還不曾仔細思考,為何他要把貝多芬作品二十七和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放在同一場獨奏會。直到這次英國鋼琴家路易斯 (Paul Lewis)來台演出,上半場一口氣演奏貝多芬第十三、十四號鋼琴奏鳴曲 (以及布梭尼改編巴赫作品與李斯特晚期創作),下半場又是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我才開始真正思索鋼琴家如此規畫曲目的用意。就第十三號而言,此曲無疑是貝多芬寫作奏鳴曲至此,結構最特別的一首。說是奏鳴曲,奏鳴曲式到第四樂章才以輪旋奏鳴曲式出現。雖有四個樂章,演奏時卻彼此連結,宛如一連續十五分鐘的大型作品,是作曲家晚期實驗的先驅。而此曲動機與音型多前後呼應,第三樂章的旋律主題,甚至直接出現在第四樂章之中。如此樂段相連,主題循環出現的手法,的確是當時寫作幻想曲的通用技巧。而鼎鼎大名的《月光》雖是切割分明的三樂章,首尾樂章一樣在動機與音型,甚至轉調與和聲運用上高度相關,幾乎可說是貝多芬用類似素材所寫出的兩個不同作品,果然都是「幻想曲風奏鳴曲」。而俄國「本土派」的穆索斯基,即使不用西方寫作標準,仍然在意作品的一致性與完整性。《展覽會之畫》是各音樂圖畫的組合,作曲家卻創造出「漫步主題」貫穿整部組曲。不但使詮釋者能利用「漫步主題」整合全曲,主題更傳神模擬參觀者漫步展示會,在圖畫間一一駐足欣賞的效果。甚至「漫步主題」本身就是一個變奏動機,巧妙隱藏於各圖畫中。從最明顯的〈牛車〉到最不明顯的〈市場〉,或到最後一曲〈基輔城門〉直接入畫,《展覽會之畫》其實是一部「漫步主題」變奏幻想曲。愈是分析,就愈能了解作曲家的構思巧妙,也能知道即使手法不同,貝多芬和穆索斯基的設計仍然殊途同歸。路易斯是我非常欣賞的中生代鋼琴家,現場演奏往往比錄音更為出色。這次在台灣連演三場,台北台南台東走一遍,希望他能喜愛台灣,台灣愛樂者也能更認識這位傑出的音樂家。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2#

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与是有这种情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