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千变万化女人心 [复制链接]

1#

「我看我這次一定得看譜了。」

談到即將來臨的兩場演出,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李宜錦這樣說。 當然,看譜與否本來就是個人抉擇,而她這次面臨的挑戰又格外有趣:先要在台中和青年絲竹樂團合作《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一周內又要和二胡名家王瀅絜搭檔,與鋼琴家翁重華合奏作曲家親自改寫的「小提琴與二胡雙協奏版」《梁祝》。「我實在很怕一個不小心就順著拉下去,搶了二胡的旋律呀!」 看譜與否只是小事,真正的挑戰在於技巧、聲響和音樂的思考。二胡和小提琴都屬高音樂器,如何在聲響上彼此搭配,考驗作曲家與改編者,也考驗演奏者的敏銳度。更考驗功力的,則是如何思考彼此的樂器性能。二胡和小提琴各有自己的「腔調」與「聲口」,《梁祝》又是將胡琴特質以小提琴語法展現的創作。往來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找到最合宜的表現,自然不是易事。而對二胡來說,演奏西方作品的難處,更包括音律系統的轉換。 「我原本也是受音樂班教育,修習西方音樂和樂器,後來才改攻二胡。」在學習中王瀅絜逐漸體會,「原來傳統音樂中的『律』其實不同於西方的平均律或純律。這是不同的系統,而我必須因曲制宜,根據樂曲理路調整音高。」 王瀅絜現在說得輕鬆,但要能確實掌握,她可著實下了一番苦功。不過變化音高,或者寫在「五線譜沒有的音」,早從巴爾托克和恩奈斯可等大師作品中即可見到,要求小提琴家思索民俗音樂特性,重新設想音律音高與音準。可見音樂道理本就互通,技巧學習更沒有限制,只有僵固腦子才會認為西方就是西方、東方就是東方。二胡與小提琴的合作並非「跨界」--因為若心中無「界」,又何「跨」之有? 但是我也好奇,小提琴和二胡固然可以合奏《梁祝》,但李宜錦和王瀅絜也要合演薩拉沙泰炫技經典《卡門幻想曲》,以及李哲藝為她們譜寫的原創作品《水.漾》,並且分奏克萊斯勒《愛之喜》與《愛之悲》在內的諸多名曲,她們能否也有足以說服聽眾的詮釋?我壞心設想了許多可能(二胡版的《愛之悲》?這會是什麼樣子呀!),但結果如何,想必只能音樂會現場見真章。

期待音樂家能夠不斷思考音樂與技巧,拓展自己的領域與眼界,也祝福王瀅絜和李宜錦挑戰成功,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奇與驚喜。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2#

談到即將來臨的兩場演出,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李宜錦這樣說。 當然,看譜與否本來就是個人抉擇
TOP
3#

《梁祝》基本上是我国最优秀的创作,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

我在深圳听过俞丽拿和薛伟的现场,他们的CD也听过。听俞丽拿的现场是在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厅听的,俞丽拿很有大家风范,她的演绎高贵流畅。而薛伟的风格较为斯文,演绎有些纤细,但非常娴熟和流畅。他们演绎的《梁祝》给我留下很深刻和难忘的印象和记忆。

对《梁祝》这部作品,演绎得好的还有吕思清,西奇崇子等人。老一点的林克昌好象也有录音,不过要到黑胶里去寻找了。而沙汉姆也有录音,非常优秀。

《梁祝》这部作品其实相当于一个奏鸣曲式的单乐章作品,加上一个引子和尾声。这部作品借用了国外的音乐形式,但内容和感情是中国式的。就我个人看来,虽然《梁祝》在借鉴外国音乐方面走出了一步,这一步虽然不大,但却是成功的。不过谈到成就,我认为在借鉴国外音乐方面,在改造音乐,利用民间音乐,使传统音乐向现代和当代发展方面,我认为在音乐史上最成功的是巴托克,《梁祝》的艺术成就还不能与巴托克相比。

《梁祝》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确实是我们的骄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