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碟片下载(07)--阿淘的歌 [复制链接]

1#
碟片下载(07)--阿淘的歌


《阿陶的歌》

在远离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之外的穷乡僻壤,生活着无数朴实诚厚的人民。不少世代扎根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虽然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单纯生活,但由于天性豁达开朗,在艰苦的劳作中不忘自娱自乐;纵使生活中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以自然的歌唱提振精神,因此,发源于土地上的民歌唱片,以"来自灵魂、土地与自然的诗歌"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幅草根味十足真实的田园画卷,深深撼动着我们的心灵。

阿淘是谁?这恐怕是所有读者都首先想要知道的一点。阿淘本名陈永淘,是台湾新竹的一位客家民歌手。1997年,他在新竹北埔南坑村一个小小的"老头摆"客家餐厅做驻唱歌手,有一天他发现北埔街上有一个百年历史的庙坪,于是决定开始一种具有强烈实验性的自发表演--即每周日下午带着吉他到庙台这个石板广场上歌唱,唱他自己创作从未以任何形式面世过的客家歌。没有人邀请,没有人宣传,没有人布置,没有人管理,一切源于自主的意志。阿淘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让这些在土地上诞生的歌曲,在最合适的地方传唱。他找到的这个地方,有天空、有土地、有植物、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有吹过的风、和嬉戏的孩子。平时我们也在电视电台等媒体里接触过不少所谓的民歌手,但他们的影子总是出现在大城市的音乐厅或阳春白雪的演出场合,他们的民歌并不真正面向广大民众,他们中多少人能像阿淘那样风雨无阻长期不缀地为民众演出,没有分文报酬,没有媒体追踪访问?阿淘的歌,吸引了庙坪周围居住的人们,他们为阿淘贴近质朴生活的歌曲所动,也开始形成固定前来观看聆赏的习惯,这些人创造了庙坪一道奇异的风景。偶然来到庙坪的游客,总被这样的景象吸引,频频询问到底是什么机构在组办活动。习惯了商业艺术推广模式的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机构在组办,有的只是热情和信念。文化部门的注目,媒体的宣传报导,对于这个环境,对于阿淘和他的忠实听众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这里享受到跟土地、跟方言母语、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歌曲,这些歌曲和在电视电台播放的歌曲截然不同,音乐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再不是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活生生的现场交流,引发听众去追忆、细数、探讨并思考各自的生活,属于客家人属于生命的音乐。

一间成立不久的独立有声出版社"春水"的制作人员,深为阿淘的歌及他"傻瓜"式的行为所感,决定将他的歌辑录成唱片,公诸于世。为此他们跟随阿淘的步伐,走遍新竹的乡村各地,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制作出这张《阿淘的歌》。

《阿淘的歌》中的15首歌曲全部由阿淘自己作词作曲,风格以民谣为主,也涉及流行和蓝调,但都以反映乡土情怀和平凡生活为主题。虽然每首歌曲从曲名、歌词到演唱均用客家方言,但精美的唱片小册把原文和中文翻译均列出以供对照,而且有与每首歌相关的故事及说明,不仅不会令听者感觉到与音乐有沟通上的障碍,边听边读感性细致的文案还觉得兴味盎然。平心而论,阿淘的嗓音和演唱技巧谈不上完美(比如他在Track1《春水》2分10秒作真假声转换时就能看到这一点),但他的演唱很真诚,很自然,毫无修饰做作,嗓音中带有一种看遍世态的沧桑感,因此像《春水》、《想问》、《日出部落》、《阿婆》、《蓝色个拖拉牯》、《车云年》这些歌曲,他几乎能在一开声就能把听者吸引住。《仰葛煞》最具生活气息,曲首加入一段现场收录的村民们的谈天说地,大叔大婶们聊的都是亲人朋友、柴米油盐等家中琐事,阿淘的歌声掺杂在其中,像一个描述者,带领听者在人群中穿梭,去体会品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村民们不时还齐声为阿淘伴唱,场面温馨感人。

《阿淘的歌》录音非常漂亮,绝对是近年来男声发烧录音的典范,假如在大型视听欣赏会中采用,相信它一定会有镇场的效果。专辑中的歌曲绝大多数以钢弦民谣吉他伴奏为主,辅以少量的弦乐、口琴敲击乐器及和声,音响画面简洁明了。这张唱片重点是听人声和吉他,阿淘的嗓音录得通透立体,他中低音域的声音质感十分迷人,细节也丰富得不得了,而且由于中气十足,他的演唱具有直抵人心的魄力。吉他的录音把这种小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展露无遗,不管是细腻的分解和弦,还是轻松的蓝调节奏,甚至小到一个轻微的高把位泛音弹奏,都清新自然,真实得如在眼前。碟中数首歌曲有大量的背景人声或独白段落,最适合校验Hi-Fi组合的音场还原能力。


唱出人生小故事 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

從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從公寓出發開始,註定了今日又是個和大夥一起上班的日子,戴著安全帽、戴著口罩,看不到在馬路對面的是誰,看不到每個人心裡在想什麼。一個紅綠燈下,幾百個等待穿越同一個路口的人群,四周有什麼?不知道,只知道綠燈亮起,大夥將會一起出發,直到遇到下一個紅燈。

或許常常會想,台北這個鬼地方有什麼值得喜歡的?看電影要排隊、停車要排隊、買個唱片要排隊、吃東西要排隊、上個廁所也要排隊。從水泥建物中聞不到家鄉的味道,不管是豬糞、鴨屎、鵝的氣味。

還有,多久沒跑步了?

遠離台北 另創一片天

但是,要放棄台北,回到來的地方,做不到。台北有台北的魅力,消費、流行、資訊、藝文,還有,不到台北工作?要去哪裡。生活壓力啊!努力賺錢繳房貸、車貸、買名牌的衣服、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家鄉的保守,不若都市的自由......。於是,人還在這裡。永遠拿著剛領到的錢,到PUB、KTV去紓解賺錢的壓力。

「為什麼還有人在這山裡守著一塊小小的山田?」在陳永淘專輯《春水》的文案裡,看到了這一句質疑。一張圖片,老人家和一隻牛,在新竹北埔梯田上,耕著其中的一塊梯田。他跟土地多親!他不知道賺錢有其他輕鬆的方法嗎?因為無知使他必須守著鄉下的田地嗎?還是,他的慾望很少呢?

陳永淘的故事,從離開台北開始。

「每天閒著怎麼辦?整天在忙又該怎麼辦?老睡不飽怎麼辦?睡不著覺更不知道該怎麼辦?......昨天怎麼辦?今天怎麼辦?明天怎麼辦?這是什麼鬼人生啊,到底該怎麼辦?這是誰的人生啊?一點辦法也沒有」(取自《仰葛煞》)

喜歡自然、喜歡生態的陳永淘,大家都叫他「阿淘」、「淘哥」或「阿淘哥」,不論是七、八歲的小孩,還是六、七十歲老人家。

曾經在台北某個已經倒閉的野外雜誌任職,待了二年半也是他待過最長的一個單位。雖然野外雜誌可以讓阿淘暫時遠離台北,親近他所鍾愛的土地,到山區、到海邊,看看自然景觀、呼吸新鮮空氣,但是「還是有很多東西被扭曲」,所以阿淘決定放棄。之後,到處流浪,跟著教授從事生態保育調查。

「雖然我的工作與生態有關,但是還是感覺台北不適合人居。每次到鄉野就會讓我的呼吸順暢,回到台北又會不好起來。接觸人越多,就越不喜歡人,人與人之間都有面具,開車、塞車、按喇叭,這樣生活是一種病態!我開始不喜歡自己。幾年前我想,近中年了,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吧!」阿淘說。

拾荒雕塑 輕鬆過生活

因此,告別了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台北,改變了所有生活習慣(曾經也為台北改變生活習慣),到一個可以看見海的地方--三芝,住了下來。之後,他的二個兄弟做陶,他做「拾荒雕塑」。所謂拾荒雕塑,就是阿淘把到處撿來的東西,不管木材、石頭、鐵器,認為適合的就兜在一起。多年來,阿淘沒賣他任何一件作品,不過卻開過不少展覽。從哪撿來,就在哪裡展。

做拾荒雕塑,生活怎麼辦?阿淘說:「我沒有房子,又沒有漂亮的車子,父母不反對、沒有生活壓力,三芝租金又便宜,朋友又多,只要降低慾望,過生活很簡單。」或許社會價值觀會認為,這樣的人「不事生產」,但是他過得快樂。

年輕時候玩過吉他,當完兵後就拋棄了,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歌手。

「我會開始寫歌,是因為要唱歌給我的阿公聽。」住在三芝的時候,有一次阿淘推著輪椅和他年近九十的阿公,到了籃球場,看到天地遼闊,想起小時候都是阿公教小孩子們唱歌,他說:「阿公,唱歌給我聽好麼?」行動不便的阿公就唱著:「阿妹離哥十五天,阿哥思妹半個月......。」

後來,阿淘也唱了一首自己的歌給阿公聽:「頭擺的事情,你還記得嗎?......。」開始將小時候阿公教他的歌兜在一起。沒想到年邁的阿公笑了,還舉起拐杖輕碰了阿淘一下,頓時,阿淘發現唯有母語、唯有自己最親近的歌,才會有感動。

阿淘不斷的想起小時候,不斷用母語寫下對關西生活的回憶,想起某一個人、想起某一個景物。寫著寫著,就這樣變成了歌手。

二年前出了一張專輯,專輯出版之前阿淘也回到了故鄉新竹,剛開始的時候選擇在北埔落腳。「要我在玻璃帷幕中,想像人很善良來寫歌,是很虛偽的。我要真的東西、我喜歡自然、我要住在鄉下。」

對阿淘來說,客家環境是創作必要的養分,唯有生活、深入其中才有真實感受,才寫得出歌來。要他憑空想像寫一首「客家風情」,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很多人跟阿淘邀歌,得到的答案都一樣:「我只有這些歌,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對他而言,接受訂單會讓自己變成工匠。

寫歌唱歌 粗糙中見細膩

所以阿淘的歌寫的是自然,寫的是人文,寫的是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懷,音樂,不是重點。最近他出版了第二張專輯「離開台灣八百米」,有朋友說他,在音樂與情感中選擇了情感,所以有些地方顯得很粗糙。粗糙的音樂與真實的情感,再加上細膩的文字,第一張專輯聽的是「好聽」,第二張專輯聽的卻是「感動」。

一直沒有太多宣傳,頂多上上廣播電台、打打免費的廣告,但是阿淘卻擁有一群死忠的歌迷,而且年齡層分布很廣,從兒童至中、老年人都有。新專輯出版不到一個月,就賣了四千多張,朋友說:「北埔人手一張」。而且專輯大部分在新竹地區販賣,台北只有零星的幾個點,問阿淘為什麼不多舖幾個點?為什麼不在唱片行賣,他回答:「交代得過去就好了!唱片行進貨、舖貨、退貨、討價還價、票期......很麻煩的!」。

死忠歌迷怎麼來?剛來北埔的時候,阿淘只有在朋友開的「老頭擺」餐廳駐唱,每個星期六一次。有一天,他發現北埔街上慈天宮前,古樸的石板廣場讓人有一種想親近的喜悅,於是自己拎了音箱、背了吉他,開始在廟口唱了起來。每個禮拜天固定去唱,唱到欲罷不能,唱到大家都認識他,唱到聽眾定時定點出現,唱到聽眾自己帶草蓆、帶茶具來,唱到有時候沒去,走在路上還會被小朋友叫住:「淘哥,你怎麼這麼久沒來唱,何時才要來?」

喜歡感覺很真實的互動

現在,阿淘固定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在慈天宮,農曆初一、十五在朋友開的餐廳演唱,雖然因為工作越來越忙、次數越來越少,但是阿淘的心態沒變,聽眾也沒變。唱歌讓他交了不少朋友,不管是農會的總幹事,還是住在廟旁的古小弟,「我蠻喜歡這種感覺的,跟人的互動很﹃真﹄。」

三月六日是農曆的二月一日,阿淘照常來到朋友的餐廳唱歌,同一把吉他、同一個音箱,吸引各個從北埔、竹東、新竹等不同地方來的「阿淘的朋友」。大家聽阿淘的歌已經是一種習慣,阿淘在台上唱,大伙在底下打拍子,甚至站起來揮手,小朋友的唱歌的音量不比阿淘小聲。「我的結拜兄弟︱古小弟,有時候我還蠻討厭他的,因為我唱歌還要用麥克風、音箱,他不用麥克風都唱得比我大聲。」提起古小弟阿淘說。

取材生活 唱得自然

《離開台灣八百米》是寫給大弟的、《大目新娘》寫給好友「雞波」、《想問》寫給舅舅、《人生大補丸》寫給喜歡模仿「賣膏藥」的農會總幹事......。阿淘的歌,都是生活中所見所聞,都是生活裡的故事,竹東來的朋友說:「聽阿淘的唱歌,感覺很親切。」說著說著,看到農會總幹事一會兒低頭聆聽、一會站起來又唱又鼓掌,接著他們又開始唱起了《人生大補丸》......。


阿淘出專輯DIY

一張唱片之於一個唱片公司是什麼呢?而藝人又是什麼?花了大筆的宣傳費用、置裝費、拍MTV又是為了什麼?而歌手為了要符合公司企劃的打歌政策,又得做什麼?

曾有人找阿淘出專輯,被他委婉的拒絕了,因為流浪習慣、喜歡自由、從台北逃出來的他,不會再想被束縛。賣得好不好不重要、來聽歌的人多不多不重要,只想做自己的音樂、唱自己的歌。

所以看起來精緻、豪華的「離開台灣八百米」專輯,照片是朋友還有阿淘自己拍的、裡頭出現的雕塑是阿淘自己做的、狗「石頭」是自己養的、文案是女朋友寫的,將裝CD的塑膠盤黏在封面紙板上的是阿淘、將文案黏在封底紙板上的還是阿淘。人家唱片是音樂工業,阿淘的唱片是「手工業」。(吳孟芳)

標題:來聽阿淘唱歌吧
作者:古秀如


  在四月份的南方電子報上,有一篇文章「交工樂隊與金曲獎」,從
香港黑鳥談到台灣交工,指出台灣看不到獨立於政治和文化霸權外的
音樂,在這裡我想提出音樂工作者陳永淘所實踐的音樂生活和理念,
作為黑鳥與交工之外的另一種文化想像和思考。

  一九九六年,陳永淘(以下簡稱阿淘)因為高齡祖父生病,作了一
首客家歌「頭擺的事情」安慰只會講客語和日語的阿公,這一做,親
友間的強烈回應,開啟了他回歸族群、源源不絕的客語歌謠創作之路


  當時,一群朋友為了促成阿淘的音樂出版,而成立工作室,當時阿
淘親自以客語為之取名「山狗大」(一種攀木蜥蜴),據他口述,真
正的含意是取其悠遊山野,不汲汲營營於追求世俗成就之意,頗有我
行我素、顛覆主流、自得其樂等搞怪意涵,然而,山狗大音樂工作室
和山狗大樂團運作一段時間後,阿淘毅然決定退出,堅定的回歸個人
堅持的創作和表演路線,他認為,這個團體已經與他作音樂的初衷有
很大的違背,而對於他曾委託主流公司「友善的狗」發行的「頭擺的
事情」專輯,也在後來決定要捐贈給公共電視(請注意:阿淘只是委
託發行,並非「簽約藝人」,這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退出山狗大之後,他一個人蟄居新竹縣北埔山間,過著以創作和表
演為主要內容的生活,平常在山裡一間客家餐廳駐唱維生,並且在九
七年七月開始,每個禮拜到北埔慈天宮廟口的石板廣場,一個人,一
把吉他、一個舊音箱,自發性的進行吉他彈唱表演,唱給客家老人、
小孩、婦女、遊民、和在廟坪活動的人聽,到今年七月,就整整滿三
年。從寥寥可數的一、二十人,到今年度每次都一、兩百人以上,阿
淘風雨無阻的像個瘋子在這裡進行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音樂生活。

  這將近三年的歲月間,他唱客家歌,老老實實的住在講海陸話的弱
勢客家庄與客家人共同生活,從客家生活裡擷取養分,再用音樂回饋
這塊土地,他拒絕在唱片包裝工業下,為了市場而迎合本土風潮寫歌
,拒絕標榜客家特色戴著文化光環、卻宛如失血的唱著缺乏生命力量
的客家歌。他完全從商業體系拔除,堅定的進行自己的音樂理念與實
踐。

  這之間,他毫不在乎因為遠離都會、而可能失去出版作品的機會,
出版,對他而言,從來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重心,他寧可選擇用音樂
和環境進行活生生互動,讓創作從生活出發,而不是為了出版的目的
去作歌,出版只能說是記錄他音樂的形式之一。

  同時,他堅持,想瞭解他的大部份媒體,必須下到新竹,來到生活
的現唱、音樂的現場,感受並見證廟坪鄉間最真實的音樂生活,而不
是在錄影棚裡化妝唱著蒼白虛擬的歌。有一次,陳映真在節目中訪問
他,面對如此激烈競爭的唱片工業環境,有何應對?阿淘很簡單的說
:「我無視於他們的存在」。

  九九年的四月和五月,是立法院審美濃水庫的緊張時刻,阿淘在北
埔,聯繫了一些朋友,馬上組成了一台遊覽車的支援部隊北上聲援,
這些北埔的客家人,從來沒有參加過抗議活動,聽到立法院就想到可
怕的鎮暴警察,但是,他們聽了阿淘的說明,瞭解了水庫對客家人的
壓迫,遂放下一天的工作,出錢請車子,出錢買茶水、買便當、作布
條,敲著大鼓,綁著「美濃有難、客家起義」的紅布條,舉著「北埔
美濃反水庫聯盟」的大旗,在立法院前面發表聲明,甚至,這些北埔
朋友還邀請這些美濃鄉親到北埔用晚餐,留下了立院抗議時期一段南
北客家交流結盟的佳話,而這些能量的來源,可以說是阿淘以音樂和
民間互動的一種展現。

  九九年底,以協助阿淘出版發行音樂的「春水出版社」正式登記成
立,當時嚴重缺乏經費,阿淘卻用「預購制度」解決了這個辦法。預
購一出,這些民間朋友們湊了一千多張的量,以行動表達對阿淘的支
持,並且解決了春水的燃眉之急。預購的朋友並非全都是店家,有許
多是朋友「義助」,幾十張幾十張買來送人。

  二千年一月,阿淘在北埔舉辦發表會,北埔的客家餐廳、小吃店、
朋友,各自衡量能力,三千、五千毫不猶豫的捐贈演唱會經費,而銷
售方面,除了今年三、四月在主流的誠品書店寄賣兩個月,其餘全靠
自己建立的非主流通路生存。

  更絕的是,台北代工廠做出來的包裝不盡理想,阿淘就呼朋引伴,
找朋友來家裡一張一張的黏,這張唱片的封面、封底、歌本、裸片底
盤、塑膠膜收縮,無不是阿淘和朋友們自己親手加工,早期還商借農
會收縮茶葉罐的收縮機,後來乾脆自己買一台熱收縮機,在家裡自己
包裝出貨,北埔的好朋友「黑手黨」的兄弟們來包過,文化評論者楊
國鑫夫婦也來包過,許多朋友都來做過義工。「唱片工業」在此時已
經變成「唱片手工業」,跟土產沒什麼兩樣。

  所以,在這張唱片裡,從創作、錄製、歌詞內頁的攝影、插圖、發
表會、硬體生產、銷售,每個環節無不努力靠日常的勞動、和民間的
協力贊助而完成,這樣的文化創作與生活模式,已經持續兩年餘,從
這次「西瓜偎小邊,春水選唐山」(見附文)與誠品決裂的事件,更
堅定了阿淘與春水獨立於文化霸權外的決心。

  阿淘的音樂,最珍貴在於原創、誠懇、和生命力,因此,春水在錄
製音樂時,是採取對民間音樂的田野收音方式,讓他的吉他與歌聲同
步錄製後,再加入部份需要的樂器,而阿淘認為,下一張專輯應該要
更樸素,他堅持,生活是什麼狀態,就讓它呈現什麼狀態,他目前使
用的樂器是吉他,不一定為了要達到某種慣常的標準就去加入爵士鼓
或鋼琴,目前生活的地區是客家庄,作客家音樂,也不見得就要為了
銷售或宣傳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與理念。

  坦白說,兩年多前,我曾經為了這樣珍貴的民間樂人沒有受到珍視
,而寫案子給國家文藝基金會申請補助,並且曾經遞一個巡迴新竹十
一個鄉鎮的演唱活動計畫案給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第一個案子沒有通
過審查,第二個案子則石沈大海,連個電話公文都沒有。這些結果讓
我認清「比賽」的本質,並堅定我與陳永淘獨立並肩作戰的決心,或
許就許多人而言,阿淘的音樂是「名不見經傳、沒有藝術價值」的荒
野鄉音,絲毫不值得重視,但是,就許多樂友而言,他的作品是當代
音樂的清流、甚至是客家藝文復興的開始。

  三年多前到北埔走唱的阿淘,至今仍然持續不輟,這對他是再明白
不過再自然不過的生命實踐,而我則是在透視政府機構和商業體制運
作的本質,並體悟民間樂友對阿淘的熱情支持後,才漸漸釐清,超脫
既定的文化工業模式,尋求民間的支持網絡並創造新的社會實踐並非
不可能,阿淘的音樂生活,證實了這一點。有機會,到北埔來聽阿淘
唱歌吧!


真的,好久没见到这样制作用心、演绎真挚、音效超卓的天碟了!

印象中的大海,總離不開波濤洶湧,高深莫測,可是,夏天的台灣海域,卻也打出奇平

靜宜人的時刻,遼闊的湛藍的無言的平靜,很容易對比出人的不平靜。


風平浪靜,是一個機會,讓人有機會與大海平靜共處,享受海的寧靜,並且藉以認識海

,親近海,享受海。只足,許多人無從尋找這個機會,而且有時候,就算這個機會近在

眼前,卻往往對它的出現毫無知覺。


假如說,台灣像個搖籃,海洋就是台灣的母親,可惜的是,搖籃裡的生命,很少有機會

認識自己的母親,長期以來,有太多禁忌和恐懼橫阻其中,讓身為島民的我們,失去認

識並思索土地和大海的機會。


離開台灣八百米,所想的,無非就是這樣一種跳脫和關照


假如一直活在既定的生活範圍中,無從超脫現有的格式,去關照土地、海洋、和自己,

就無從亨受和喜愛這一切,生活就算再優渥,也不過是活在牢籠裡的困獸。


我們作歌,出版,遠離殿堂到鄉閒荒遠處走唱,莫不是依循著這樣的理念,進行一種深

度的自由和本質的解放。


離開台灣,別太久,也別太遠,八百米,就夠了。


---
痛心公告,不要讓阿淘哥出不了下一張CD 。

一把吉他,吟唱土地的詩歌
文/洪士峰
攝影/杜志剛
2000年11月 CHEERS雜誌

「山下一坵田,崗頂兩甲園,春水日日連,蓑衣難離肩......」這是阿淘的歌。他的歌,有畫面,有生動的鄉土味。

陳永淘,熟悉他的人,不論是小朋友或是老人家都稱他阿淘、淘哥。只需用一把吉他,就能唱出一首接一首感動人心的歌曲,他是當今客家界最重要的歌手之一。

去年公視推出深受好評的戲劇「曾經」,令人深刻的主題曲「看天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稱他為歌手,其實並不恰當,許多人喜歡稱他是「吟遊詩人」。因為阿淘的每首歌都像詩一般,來自他對靈魂、土地與自然的親身體驗,而有感而發。

還未成為歌手之前,他曾經擔任《野外雜誌》的企劃與編輯、生態保育員以及拾荒雕塑者。

每一次生活的轉變,對他而言都有新的體驗。就是因為阿淘有著豐富的社會歷練,才能唱出感動人心的詩歌。

從上班族到吟遊詩人
「37歲那年,我覺得在台北已經生活夠了,於是辭掉手上三份收入還不錯的工作,決定拋開都會的一切,回到荒野,」這是阿淘為自己選擇重生的開始。

對阿淘而言,生活愈是接近大自然,也就愈遠離壓力。於是阿淘搬到台北三芝,從事拾荒雕塑。

阿淘會投入客家歌的創作是一個偶然。

1996年,因為高齡的祖父生病臥床,看著祖父日漸凋萎的面容,阿淘就拿起一把朋友送的吉他,作了一首逗趣的客家歌「頭擺的事情」(「頭擺」在客語中代表「從前」),回憶童年和祖父共處的時光,逗祖父開心,沒想到祖父真的露出了笑容,從此開啟阿淘一發不可收拾的創作。

再造北埔傳奇
阿淘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事,是他把北埔「唱」紅了,這也是他自己沒有料想到的事情。

1997年夏天,陳永淘從台北三芝海邊移居新竹北埔,開始了音樂創作的生活。

「有一天,我發現北埔街上的慈天宮,有個別具風味的百年廟坪,古樸的石板廣場,讓人頓生一股想要親近的喜悅,」阿淘回憶著當年在廟坪唱歌的景象。

「有天空、有土地、有植物、有走動的人和嬉戲的孩子,這是一個舒適的表演空間,」阿淘這一唱,就唱了兩年多。

那時候的北埔,很不一樣。假日到北埔參觀的外地人,搭乘遊覽車一輛接一輛,其中不少是慕阿淘哥之名而來,一位住在慈天宮附近的老人笑著回憶:「阿淘的名氣,幾乎與這裡的一級古蹟『金廣福』齊名。」

最近阿淘暫時中止廟坪的演唱,「一想到每週有五百個人、一千個人在等你唱歌,難免有些壓力,」他就是這樣不願意受到拘束。

把音樂作品當作地方土產
阿淘把自己創作的音樂當作是地方土產,不靠主流媒體的宣傳,沒有商業化的包裝,阿淘以走唱的方式,累積了一群死忠的歌迷。

主要是阿淘的歌能喚起許多人心中沉澱已久的回憶。台中縣客家協會委員吳子鈺也是阿淘的忠實歌迷就指出,每次聽阿淘的歌,兒時畫面就會在腦海一一浮現。

阿淘今年初發行的第二張專輯「離開台灣八百米」,只在北埔一帶販售,一個月不到就賣出四千張。

「我已經不曉得回絕掉多少個通告、多少個媒體,」並不是阿淘要抗拒主流媒體或主流的行銷通路,而是阿淘很珍惜目前的生活方式。

要是歌曲寫到一半沒有靈感了,阿淘就到屋外看看自己種的絲瓜熟了沒,到附近的田裡遛狗散步,到附近的河邊釣魚。這樣的生活方式,讓阿淘創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對阿淘而言,遠離了台北,也遠離了壓力。這是阿淘人生道路上,最正確的選擇



ftp下载地址

ftp://218.31.149.83/ape/07atao/CDImage.cue
ftp://218.31.149.83/ape/07atao/CDImage.ape

请测试下载速度,并到http://www.2858stock.net 贴一下。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2#

阿陶的歌》

在远离工业、经济发达的城市之外的穷乡僻壤,生活着无数朴实诚厚的人民。不少世代扎根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虽然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单纯生活,但由于天性豁达开朗,在艰苦的劳作中不忘自娱自乐;纵使生活中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仍然以自然的歌唱提振精神,因此,发源于土地上的民歌唱片,以"来自灵魂、土地与自然的诗歌"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幅草根味十足真实的田园画卷,深深撼动着我们的心灵。

阿淘是谁?这恐怕是所有读者都首先想要知道的一点。阿淘本名陈永淘,是台湾新竹的一位客家民歌手。1997年,他在新竹北埔南坑村一个小小的"老头摆"客家餐厅做驻唱歌手,有一天他发现北埔街上有一个百年历史的庙坪,于是决定开始一种具有强烈实验性的自发表演--即每周日下午带着吉他到庙台这个石板广场上歌唱,唱他自己创作从未以任何形式面世过的客家歌。没有人邀请,没有人宣传,没有人布置,没有人管理,一切源于自主的意志。阿淘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让这些在土地上诞生的歌曲,在最合适的地方传唱。他找到的这个地方,有天空、有土地、有植物、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有吹过的风、和嬉戏的孩子。平时我们也在电视电台等媒体里接触过不少所谓的民歌手,但他们的影子总是出现在大城市的音乐厅或阳春白雪的演出场合,他们的民歌并不真正面向广大民众,他们中多少人能像阿淘那样风雨无阻长期不缀地为民众演出,没有分文报酬,没有媒体追踪访问?阿淘的歌,吸引了庙坪周围居住的人们,他们为阿淘贴近质朴生活的歌曲所动,也开始形成固定前来观看聆赏的习惯,这些人创造了庙坪一道奇异的风景。偶然来到庙坪的游客,总被这样的景象吸引,频频询问到底是什么机构在组办活动。习惯了商业艺术推广模式的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机构在组办,有的只是热情和信念。文化部门的注目,媒体的宣传报导,对于这个环境,对于阿淘和他的忠实听众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这里享受到跟土地、跟方言母语、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歌曲,这些歌曲和在电视电台播放的歌曲截然不同,音乐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再不是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活生生的现场交流,引发听众去追忆、细数、探讨并思考各自的生活,属于客家人属于生命的音乐。

一间成立不久的独立有声出版社"春水"的制作人员,深为阿淘的歌及他"傻瓜"式的行为所感,决定将他的歌辑录成唱片,公诸于世。为此他们跟随阿淘的步伐,走遍新竹的乡村各地,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制作出这张《阿淘的歌》。

《阿淘的歌》中的15首歌曲全部由阿淘自己作词作曲,风格以民谣为主,也涉及流行和蓝调,但都以反映乡土情怀和平凡生活为主题。虽然每首歌曲从曲名、歌词到演唱均用客家方言,但精美的唱片小册把原文和中文翻译均列出以供对照,而且有与每首歌相关的故事及说明,不仅不会令听者感觉到与音乐有沟通上的障碍,边听边读感性细致的文案还觉得兴味盎然。平心而论,阿淘的嗓音和演唱技巧谈不上完美(比如他在Track1《春水》2分10秒作真假声转换时就能看到这一点),但他的演唱很真诚,很自然,毫无修饰做作,嗓音中带有一种看遍世态的沧桑感,因此像《春水》、《想问》、《日出部落》、《阿婆》、《蓝色个拖拉牯》、《车云年》这些歌曲,他几乎能在一开声就能把听者吸引住。《仰葛煞》最具生活气息,曲首加入一段现场收录的村民们的谈天说地,大叔大婶们聊的都是亲人朋友、柴米油盐等家中琐事,阿淘的歌声掺杂在其中,像一个描述者,带领听者在人群中穿梭,去体会品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村民们不时还齐声为阿淘伴唱,场面温馨感人。

《阿淘的歌》录音非常漂亮,绝对是近年来男声发烧录音的典范,假如在大型视听欣赏会中采用,相信它一定会有镇场的效果。专辑中的歌曲绝大多数以钢弦民谣吉他伴奏为主,辅以少量的弦乐、口琴敲击乐器及和声,音响画面简洁明了。这张唱片重点是听人声和吉他,阿淘的嗓音录得通透立体,他中低音域的声音质感十分迷人,细节也丰富得不得了,而且由于中气十足,他的演唱具有直抵人心的魄力。吉他的录音把这种小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展露无遗,不管是细腻的分解和弦,还是轻松的蓝调节奏,甚至小到一个轻微的高把位泛音弹奏,都清新自然,真实得如在眼前。碟中数首歌曲有大量的背景人声或独白段落,最适合校验Hi-Fi组合的音场还原能力。


唱出人生小故事 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

從跟不認識的人一起從公寓出發開始,註定了今日又是個和大夥一起上班的日子,戴著安全帽、戴著口罩,看不到在馬路對面的是誰,看不到每個人心裡在想什麼。一個紅綠燈下,幾百個等待穿越同一個路口的人群,四周有什麼?不知道,只知道綠燈亮起,大夥將會一起出發,直到遇到下一個紅燈。

或許常常會想,台北這個鬼地方有什麼值得喜歡的?看電影要排隊、停車要排隊、買個唱片要排隊、吃東西要排隊、上個廁所也要排隊。從水泥建物中聞不到家鄉的味道,不管是豬糞、鴨屎、鵝的氣味。

還有,多久沒跑步了?

遠離台北 另創一片天

但是,要放棄台北,回到來的地方,做不到。台北有台北的魅力,消費、流行、資訊、藝文,還有,不到台北工作?要去哪裡。生活壓力啊!努力賺錢繳房貸、車貸、買名牌的衣服、滿足自己對物質的需求......。家鄉的保守,不若都市的自由......。於是,人還在這裡。永遠拿著剛領到的錢,到PUB、KTV去紓解賺錢的壓力。

「為什麼還有人在這山裡守著一塊小小的山田?」在陳永淘專輯《春水》的文案裡,看到了這一句質疑。一張圖片,老人家和一隻牛,在新竹北埔梯田上,耕著其中的一塊梯田。他跟土地多親!他不知道賺錢有其他輕鬆的方法嗎?因為無知使他必須守著鄉下的田地嗎?還是,他的慾望很少呢?

陳永淘的故事,從離開台北開始。

「每天閒著怎麼辦?整天在忙又該怎麼辦?老睡不飽怎麼辦?睡不著覺更不知道該怎麼辦?......昨天怎麼辦?今天怎麼辦?明天怎麼辦?這是什麼鬼人生啊,到底該怎麼辦?這是誰的人生啊?一點辦法也沒有」(取自《仰葛煞》)

喜歡自然、喜歡生態的陳永淘,大家都叫他「阿淘」、「淘哥」或「阿淘哥」,不論是七、八歲的小孩,還是六、七十歲老人家。

曾經在台北某個已經倒閉的野外雜誌任職,待了二年半也是他待過最長的一個單位。雖然野外雜誌可以讓阿淘暫時遠離台北,親近他所鍾愛的土地,到山區、到海邊,看看自然景觀、呼吸新鮮空氣,但是「還是有很多東西被扭曲」,所以阿淘決定放棄。之後,到處流浪,跟著教授從事生態保育調查。

「雖然我的工作與生態有關,但是還是感覺台北不適合人居。每次到鄉野就會讓我的呼吸順暢,回到台北又會不好起來。接觸人越多,就越不喜歡人,人與人之間都有面具,開車、塞車、按喇叭,這樣生活是一種病態!我開始不喜歡自己。幾年前我想,近中年了,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吧!」阿淘說。

拾荒雕塑 輕鬆過生活

因此,告別了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台北,改變了所有生活習慣(曾經也為台北改變生活習慣),到一個可以看見海的地方--三芝,住了下來。之後,他的二個兄弟做陶,他做「拾荒雕塑」。所謂拾荒雕塑,就是阿淘把到處撿來的東西,不管木材、石頭、鐵器,認為適合的就兜在一起。多年來,阿淘沒賣他任何一件作品,不過卻開過不少展覽。從哪撿來,就在哪裡展。

做拾荒雕塑,生活怎麼辦?阿淘說:「我沒有房子,又沒有漂亮的車子,父母不反對、沒有生活壓力,三芝租金又便宜,朋友又多,只要降低慾望,過生活很簡單。」或許社會價值觀會認為,這樣的人「不事生產」,但是他過得快樂。

年輕時候玩過吉他,當完兵後就拋棄了,從來也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為歌手。

「我會開始寫歌,是因為要唱歌給我的阿公聽。」住在三芝的時候,有一次阿淘推著輪椅和他年近九十的阿公,到了籃球場,看到天地遼闊,想起小時候都是阿公教小孩子們唱歌,他說:「阿公,唱歌給我聽好麼?」行動不便的阿公就唱著:「阿妹離哥十五天,阿哥思妹半個月......。」

後來,阿淘也唱了一首自己的歌給阿公聽:「頭擺的事情,你還記得嗎?......。」開始將小時候阿公教他的歌兜在一起。沒想到年邁的阿公笑了,還舉起拐杖輕碰了阿淘一下,頓時,阿淘發現唯有母語、唯有自己最親近的歌,才會有感動。

阿淘不斷的想起小時候,不斷用母語寫下對關西生活的回憶,想起某一個人、想起某一個景物。寫著寫著,就這樣變成了歌手。

二年前出了一張專輯,專輯出版之前阿淘也回到了故鄉新竹,剛開始的時候選擇在北埔落腳。「要我在玻璃帷幕中,想像人很善良來寫歌,是很虛偽的。我要真的東西、我喜歡自然、我要住在鄉下。」

對阿淘來說,客家環境是創作必要的養分,唯有生活、深入其中才有真實感受,才寫得出歌來。要他憑空想像寫一首「客家風情」,是不可能的事,就算很多人跟阿淘邀歌,得到的答案都一樣:「我只有這些歌,看看有沒有喜歡的。」對他而言,接受訂單會讓自己變成工匠。

寫歌唱歌 粗糙中見細膩

所以阿淘的歌寫的是自然,寫的是人文,寫的是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懷,音樂,不是重點。最近他出版了第二張專輯「離開台灣八百米」,有朋友說他,在音樂與情感中選擇了情感,所以有些地方顯得很粗糙。粗糙的音樂與真實的情感,再加上細膩的文字,第一張專輯聽的是「好聽」,第二張專輯聽的卻是「感動」。

一直沒有太多宣傳,頂多上上廣播電台、打打免費的廣告,但是阿淘卻擁有一群死忠的歌迷,而且年齡層分布很廣,從兒童至中、老年人都有。新專輯出版不到一個月,就賣了四千多張,朋友說:「北埔人手一張」。而且專輯大部分在新竹地區販賣,台北只有零星的幾個點,問阿淘為什麼不多舖幾個點?為什麼不在唱片行賣,他回答:「交代得過去就好了!唱片行進貨、舖貨、退貨、討價還價、票期......很麻煩的!」。

死忠歌迷怎麼來?剛來北埔的時候,阿淘只有在朋友開的「老頭擺」餐廳駐唱,每個星期六一次。有一天,他發現北埔街上慈天宮前,古樸的石板廣場讓人有一種想親近的喜悅,於是自己拎了音箱、背了吉他,開始在廟口唱了起來。每個禮拜天固定去唱,唱到欲罷不能,唱到大家都認識他,唱到聽眾定時定點出現,唱到聽眾自己帶草蓆、帶茶具來,唱到有時候沒去,走在路上還會被小朋友叫住:「淘哥,你怎麼這麼久沒來唱,何時才要來?」

喜歡感覺很真實的互動

現在,阿淘固定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在慈天宮,農曆初一、十五在朋友開的餐廳演唱,雖然因為工作越來越忙、次數越來越少,但是阿淘的心態沒變,聽眾也沒變。唱歌讓他交了不少朋友,不管是農會的總幹事,還是住在廟旁的古小弟,「我蠻喜歡這種感覺的,跟人的互動很﹃真﹄。」

三月六日是農曆的二月一日,阿淘照常來到朋友的餐廳唱歌,同一把吉他、同一個音箱,吸引各個從北埔、竹東、新竹等不同地方來的「阿淘的朋友」。大家聽阿淘的歌已經是一種習慣,阿淘在台上唱,大伙在底下打拍子,甚至站起來揮手,小朋友的唱歌的音量不比阿淘小聲。「我的結拜兄弟︱古小弟,有時候我還蠻討厭他的,因為我唱歌還要用麥克風、音箱,他不用麥克風都唱得比我大聲。」提起古小弟阿淘說。

取材生活 唱得自然

《離開台灣八百米》是寫給大弟的、《大目新娘》寫給好友「雞波」、《想問》寫給舅舅、《人生大補丸》寫給喜歡模仿「賣膏藥」的農會總幹事......。阿淘的歌,都是生活中所見所聞,都是生活裡的故事,竹東來的朋友說:「聽阿淘的唱歌,感覺很親切。」說著說著,看到農會總幹事一會兒低頭聆聽、一會站起來又唱又鼓掌,接著他們又開始唱起了《人生大補丸》......。


阿淘出專輯DIY

一張唱片之於一個唱片公司是什麼呢?而藝人又是什麼?花了大筆的宣傳費用、置裝費、拍MTV又是為了什麼?而歌手為了要符合公司企劃的打歌政策,又得做什麼?

曾有人找阿淘出專輯,被他委婉的拒絕了,因為流浪習慣、喜歡自由、從台北逃出來的他,不會再想被束縛。賣得好不好不重要、來聽歌的人多不多不重要,只想做自己的音樂、唱自己的歌。

所以看起來精緻、豪華的「離開台灣八百米」專輯,照片是朋友還有阿淘自己拍的、裡頭出現的雕塑是阿淘自己做的、狗「石頭」是自己養的、文案是女朋友寫的,將裝CD的塑膠盤黏在封面紙板上的是阿淘、將文案黏在封底紙板上的還是阿淘。人家唱片是音樂工業,阿淘的唱片是「手工業」。(吳孟芳)

標題:來聽阿淘唱歌吧
作者:古秀如


在四月份的南方電子報上,有一篇文章「交工樂隊與金曲獎」,從
香港黑鳥談到台灣交工,指出台灣看不到獨立於政治和文化霸權外的
音樂,在這裡我想提出音樂工作者陳永淘所實踐的音樂生活和理念,
作為黑鳥與交工之外的另一種文化想像和思考。

一九九六年,陳永淘(以下簡稱阿淘)因為高齡祖父生病,作了一
首客家歌「頭擺的事情」安慰只會講客語和日語的阿公,這一做,親
友間的強烈回應,開啟了他回歸族群、源源不絕的客語歌謠創作之路


當時,一群朋友為了促成阿淘的音樂出版,而成立工作室,當時阿
淘親自以客語為之取名「山狗大」(一種攀木蜥蜴),據他口述,真
正的含意是取其悠遊山野,不汲汲營營於追求世俗成就之意,頗有我
行我素、顛覆主流、自得其樂等搞怪意涵,然而,山狗大音樂工作室
和山狗大樂團運作一段時間後,阿淘毅然決定退出,堅定的回歸個人
堅持的創作和表演路線,他認為,這個團體已經與他作音樂的初衷有
很大的違背,而對於他曾委託主流公司「友善的狗」發行的「頭擺的
事情」專輯,也在後來決定要捐贈給公共電視(請注意:阿淘只是委
託發行,並非「簽約藝人」,這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退出山狗大之後,他一個人蟄居新竹縣北埔山間,過著以創作和表
演為主要內容的生活,平常在山裡一間客家餐廳駐唱維生,並且在九
七年七月開始,每個禮拜到北埔慈天宮廟口的石板廣場,一個人,一
把吉他、一個舊音箱,自發性的進行吉他彈唱表演,唱給客家老人、
小孩、婦女、遊民、和在廟坪活動的人聽,到今年七月,就整整滿三
年。從寥寥可數的一、二十人,到今年度每次都一、兩百人以上,阿
淘風雨無阻的像個瘋子在這裡進行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音樂生活。

這將近三年的歲月間,他唱客家歌,老老實實的住在講海陸話的弱
勢客家庄與客家人共同生活,從客家生活裡擷取養分,再用音樂回饋
這塊土地,他拒絕在唱片包裝工業下,為了市場而迎合本土風潮寫歌
,拒絕標榜客家特色戴著文化光環、卻宛如失血的唱著缺乏生命力量
的客家歌。他完全從商業體系拔除,堅定的進行自己的音樂理念與實
踐。

這之間,他毫不在乎因為遠離都會、而可能失去出版作品的機會,
出版,對他而言,從來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重心,他寧可選擇用音樂
和環境進行活生生互動,讓創作從生活出發,而不是為了出版的目的
去作歌,出版只能說是記錄他音樂的形式之一。

同時,他堅持,想瞭解他的大部份媒體,必須下到新竹,來到生活
的現唱、音樂的現場,感受並見證廟坪鄉間最真實的音樂生活,而不
是在錄影棚裡化妝唱著蒼白虛擬的歌。有一次,陳映真在節目中訪問
他,面對如此激烈競爭的唱片工業環境,有何應對?阿淘很簡單的說
:「我無視於他們的存在」。

九九年的四月和五月,是立法院審美濃水庫的緊張時刻,阿淘在北
埔,聯繫了一些朋友,馬上組成了一台遊覽車的支援部隊北上聲援,
這些北埔的客家人,從來沒有參加過抗議活動,聽到立法院就想到可
怕的鎮暴警察,但是,他們聽了阿淘的說明,瞭解了水庫對客家人的
壓迫,遂放下一天的工作,出錢請車子,出錢買茶水、買便當、作布
條,敲著大鼓,綁著「美濃有難、客家起義」的紅布條,舉著「北埔
美濃反水庫聯盟」的大旗,在立法院前面發表聲明,甚至,這些北埔
朋友還邀請這些美濃鄉親到北埔用晚餐,留下了立院抗議時期一段南
北客家交流結盟的佳話,而這些能量的來源,可以說是阿淘以音樂和
民間互動的一種展現。

九九年底,以協助阿淘出版發行音樂的「春水出版社」正式登記成
立,當時嚴重缺乏經費,阿淘卻用「預購制度」解決了這個辦法。預
購一出,這些民間朋友們湊了一千多張的量,以行動表達對阿淘的支
持,並且解決了春水的燃眉之急。預購的朋友並非全都是店家,有許
多是朋友「義助」,幾十張幾十張買來送人。

二千年一月,阿淘在北埔舉辦發表會,北埔的客家餐廳、小吃店、
朋友,各自衡量能力,三千、五千毫不猶豫的捐贈演唱會經費,而銷
售方面,除了今年三、四月在主流的誠品書店寄賣兩個月,其餘全靠
自己建立的非主流通路生存。

更絕的是,台北代工廠做出來的包裝不盡理想,阿淘就呼朋引伴,
找朋友來家裡一張一張的黏,這張唱片的封面、封底、歌本、裸片底
盤、塑膠膜收縮,無不是阿淘和朋友們自己親手加工,早期還商借農
會收縮茶葉罐的收縮機,後來乾脆自己買一台熱收縮機,在家裡自己
包裝出貨,北埔的好朋友「黑手黨」的兄弟們來包過,文化評論者楊
國鑫夫婦也來包過,許多朋友都來做過義工。「唱片工業」在此時已
經變成「唱片手工業」,跟土產沒什麼兩樣。

所以,在這張唱片裡,從創作、錄製、歌詞內頁的攝影、插圖、發
表會、硬體生產、銷售,每個環節無不努力靠日常的勞動、和民間的
協力贊助而完成,這樣的文化創作與生活模式,已經持續兩年餘,從
這次「西瓜偎小邊,春水選唐山」(見附文)與誠品決裂的事件,更
堅定了阿淘與春水獨立於文化霸權外的決心。

阿淘的音樂,最珍貴在於原創、誠懇、和生命力,因此,春水在錄
製音樂時,是採取對民間音樂的田野收音方式,讓他的吉他與歌聲同
步錄製後,再加入部份需要的樂器,而阿淘認為,下一張專輯應該要
更樸素,他堅持,生活是什麼狀態,就讓它呈現什麼狀態,他目前使
用的樂器是吉他,不一定為了要達到某種慣常的標準就去加入爵士鼓
或鋼琴,目前生活的地區是客家庄,作客家音樂,也不見得就要為了
銷售或宣傳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與理念。

坦白說,兩年多前,我曾經為了這樣珍貴的民間樂人沒有受到珍視
,而寫案子給國家文藝基金會申請補助,並且曾經遞一個巡迴新竹十
一個鄉鎮的演唱活動計畫案給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第一個案子沒有通
過審查,第二個案子則石沈大海,連個電話公文都沒有。這些結果讓
我認清「比賽」的本質,並堅定我與陳永淘獨立並肩作戰的決心,或
許就許多人而言,阿淘的音樂是「名不見經傳、沒有藝術價值」的荒
野鄉音,絲毫不值得重視,但是,就許多樂友而言,他的作品是當代
音樂的清流、甚至是客家藝文復興的開始。

三年多前到北埔走唱的阿淘,至今仍然持續不輟,這對他是再明白
不過再自然不過的生命實踐,而我則是在透視政府機構和商業體制運
作的本質,並體悟民間樂友對阿淘的熱情支持後,才漸漸釐清,超脫
既定的文化工業模式,尋求民間的支持網絡並創造新的社會實踐並非
不可能,阿淘的音樂生活,證實了這一點。有機會,到北埔來聽阿淘
唱歌吧!


真的,好久没见到这样制作用心、演绎真挚、音效超卓的天碟了!

印象中的大海,總離不開波濤洶湧,高深莫測,可是,夏天的台灣海域,卻也打出奇平

靜宜人的時刻,遼闊的湛藍的無言的平靜,很容易對比出人的不平靜。


風平浪靜,是一個機會,讓人有機會與大海平靜共處,享受海的寧靜,並且藉以認識海

,親近海,享受海。只足,許多人無從尋找這個機會,而且有時候,就算這個機會近在

眼前,卻往往對它的出現毫無知覺。


假如說,台灣像個搖籃,海洋就是台灣的母親,可惜的是,搖籃裡的生命,很少有機會

認識自己的母親,長期以來,有太多禁忌和恐懼橫阻其中,讓身為島民的我們,失去認

識並思索土地和大海的機會。


離開台灣八百米,所想的,無非就是這樣一種跳脫和關照


假如一直活在既定的生活範圍中,無從超脫現有的格式,去關照土地、海洋、和自己,

就無從亨受和喜愛這一切,生活就算再優渥,也不過是活在牢籠裡的困獸。


我們作歌,出版,遠離殿堂到鄉閒荒遠處走唱,莫不是依循著這樣的理念,進行一種深

度的自由和本質的解放。


離開台灣,別太久,也別太遠,八百米,就夠了。


---
痛心公告,不要讓阿淘哥出不了下一張CD 。

一把吉他,吟唱土地的詩歌
文/洪士峰
攝影/杜志剛
2000年11月 CHEERS雜誌

「山下一坵田,崗頂兩甲園,春水日日連,蓑衣難離肩......」這是阿淘的歌。他的歌,有畫面,有生動的鄉土味。

陳永淘,熟悉他的人,不論是小朋友或是老人家都稱他阿淘、淘哥。只需用一把吉他,就能唱出一首接一首感動人心的歌曲,他是當今客家界最重要的歌手之一。

去年公視推出深受好評的戲劇「曾經」,令人深刻的主題曲「看天河」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稱他為歌手,其實並不恰當,許多人喜歡稱他是「吟遊詩人」。因為阿淘的每首歌都像詩一般,來自他對靈魂、土地與自然的親身體驗,而有感而發。

還未成為歌手之前,他曾經擔任《野外雜誌》的企劃與編輯、生態保育員以及拾荒雕塑者。

每一次生活的轉變,對他而言都有新的體驗。就是因為阿淘有著豐富的社會歷練,才能唱出感動人心的詩歌。

從上班族到吟遊詩人
「37歲那年,我覺得在台北已經生活夠了,於是辭掉手上三份收入還不錯的工作,決定拋開都會的一切,回到荒野,」這是阿淘為自己選擇重生的開始。

對阿淘而言,生活愈是接近大自然,也就愈遠離壓力。於是阿淘搬到台北三芝,從事拾荒雕塑。

阿淘會投入客家歌的創作是一個偶然。

1996年,因為高齡的祖父生病臥床,看著祖父日漸凋萎的面容,阿淘就拿起一把朋友送的吉他,作了一首逗趣的客家歌「頭擺的事情」(「頭擺」在客語中代表「從前」),回憶童年和祖父共處的時光,逗祖父開心,沒想到祖父真的露出了笑容,從此開啟阿淘一發不可收拾的創作。

再造北埔傳奇
阿淘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事,是他把北埔「唱」紅了,這也是他自己沒有料想到的事情。

1997年夏天,陳永淘從台北三芝海邊移居新竹北埔,開始了音樂創作的生活。

「有一天,我發現北埔街上的慈天宮,有個別具風味的百年廟坪,古樸的石板廣場,讓人頓生一股想要親近的喜悅,」阿淘回憶著當年在廟坪唱歌的景象。

「有天空、有土地、有植物、有走動的人和嬉戲的孩子,這是一個舒適的表演空間,」阿淘這一唱,就唱了兩年多。

那時候的北埔,很不一樣。假日到北埔參觀的外地人,搭乘遊覽車一輛接一輛,其中不少是慕阿淘哥之名而來,一位住在慈天宮附近的老人笑著回憶:「阿淘的名氣,幾乎與這裡的一級古蹟『金廣福』齊名。」

最近阿淘暫時中止廟坪的演唱,「一想到每週有五百個人、一千個人在等你唱歌,難免有些壓力,」他就是這樣不願意受到拘束。

把音樂作品當作地方土產
阿淘把自己創作的音樂當作是地方土產,不靠主流媒體的宣傳,沒有商業化的包裝,阿淘以走唱的方式,累積了一群死忠的歌迷。

主要是阿淘的歌能喚起許多人心中沉澱已久的回憶。台中縣客家協會委員吳子鈺也是阿淘的忠實歌迷就指出,每次聽阿淘的歌,兒時畫面就會在腦海一一浮現。

阿淘今年初發行的第二張專輯「離開台灣八百米」,只在北埔一帶販售,一個月不到就賣出四千張。

「我已經不曉得回絕掉多少個通告、多少個媒體,」並不是阿淘要抗拒主流媒體或主流的行銷通路,而是阿淘很珍惜目前的生活方式。

要是歌曲寫到一半沒有靈感了,阿淘就到屋外看看自己種的絲瓜熟了沒,到附近的田裡遛狗散步,到附近的河邊釣魚。這樣的生活方式,讓阿淘創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對阿淘而言,遠離了台北,也遠離了壓力。這是阿淘人生道路上,最正確的選擇
TOP
3#

唱片到是好,就是文章太啰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