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來自彼岸遲來激賞: <我的祖國>四手聯彈 [复制链接]

1#
Matous
CD#MK0021-2
SMETANA
Má Vlast(for 4 hands arranged by the composer)

PETR JIRÍIKOVSKÝ + DANIEL WIESNER, piano

(台灣<MUZIK音樂月刊> / 文:羅源彰)
這真是一張令人屏息、精彩萬分的鋼琴四手連彈的演出!演奏者Petr Jiríikovský和Daneil Wiesner都是布拉格鋼琴家,早年(1995)在Studio Matous除了留下這張精彩的演出,筆者的收藏中,另外尚有史麥塔納捷克舞曲(1994),以及一張捷克作曲家小品集(1997),前者也是精采的演出。兩人隨後拆夥,Daniel Wiesner在捷克廠牌Praga以及Supraphone仍可見到蹤跡,曲目仍然跳脫不開捷克作曲家; Jiríikovský則較為活躍,目前是馬替奴三重奏的成員,且常和其他器樂家合作演出室內樂,而最常和他搭檔合作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明茲(Shlomo Mintz),以及Pavel Šporcl。
史麥塔納的這組交響詩,在1976-80年間陸陸續續演出(分別由Adolf Cech以及Ludvík Slánský指揮,而整組交響詩的首演則在1882 年),由於首演時的效果並不好,管弦樂的聲音過於單薄,無法顯現今天我們聽到龐大如Talich或是Kubelik的磅礡演出;另外,在管弦樂的原始版中,當管弦樂合奏時某些樂器的細節會被模糊化。因此史麥塔納興起了改編成四手連彈的念頭,而從鋼琴的語彙看來,即使當時已全聾,史麥塔納無疑地是個優秀的鋼琴家。
也正因為上述的動機,使得這張鋼琴四手連彈版的CD和管弦樂聽起來有些不同,至少在和弦強調之重音以及旋律線即是如此。很明顯,這個四手連彈版本並不是為了和管弦樂版在聲勢上一爭高下,而是為了補足他無法在管弦樂版中展現的樂念。舉個例子,例如第六首的〈布拉尼克山〉(Blanik)牧羊人主題,鋼琴版聽起來清新無比,而在管弦樂版中,雙簧管演奏出來的聲音相對被其他樂器稀釋。在氣勢上,管弦樂雖然較佔上風,但是在意境上,鋼琴版似乎更為悠遠(當然也需歸功於兩位演奏者)。
這張CD證明了二線鋼琴家也可以有一流表現。兩位鋼琴家的觸鍵清晰,不互搶聲部卻能成功襯托對方。兩人都是很有表現力的鋼琴家,在此卻能相得益彰而非互相牽制。在著名的〈莫爾島河〉(Vltava)裡,原本適合於雙簧管和弦樂團演奏的第一主題,鋼琴演奏竟能優美唱出其旋律;而鄉村舞曲主題的斷音,由鋼琴演出更是具有律動感;A大調的模仿流水聲,原本在管弦樂版是由長笛來負責,然而在鋼琴版中,高音部的鋼琴聲音,主音的呈現效果卻遠遠勝過任何管弦樂版本,聽來十分過癮。第三首的〈薩爾卡〉(Sarka)展現盛大宴會的A大調舞曲,此處的旋律原本就是適合鋼琴演出的,快速音群之下的四手連彈自然得心應手。最讓筆者驚喜的是,〈塔波爾〉(Tabor)中的讚美詩由四手連彈演奏起來,竟能營造如此的壓迫感,而且各聲部層次井然分明,令人難以想像。更讓人訝異的是,這樣接近完美的演出,竟是出自當時30歲不到的兩位年輕鋼琴家。如果硬是要挑剔的話,則是由於兩人音色略顯不同,在由兩人共同完成的琶音或是音階時,鑿斧痕跡過於明顯。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不同也是一個特色,至少曲子進行的流暢度並未受到影響,反而更是增添了一些趣味。
在聲音方面,此CD也是好的沒話說,鋼琴聲音非常自然而且有質感。喜歡雙鋼琴或是四手連彈的朋友,這張CD絕對可以列入珍藏的行列之中。
mk0021.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2/25 10:52:57 上传)

mk0021.jpg

分享 转发
TOP
2#

啥时候改成歌剧呢?
个人淘宝店:sacd.taobao.com
TOP
3#

早就入囊了。
TOP
4#

这碟早就被台湾的刘主编炒得沸沸扬扬了,可惜价钱贵了点.
欢迎交流,Blog:http://hi.baidu.com/pipi1003
TOP
5#

物有所值
TOP
6#

原帖由 ANDRE 于 2009-12-26 10:00:00 发表
物有所值


嗯   但还是喜欢乐队版。
TOP
7#

相对它的价格,这张碟感觉一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