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复制链接]

查看: 2986|回复: 15
1#
LPCD录音制式简介:
CD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少?
惊震百里的雨果LPCD系列
 在CD号称要被SACD、DVD-A取代的21世纪初,因为在20年前数码技术限制有关,CD的规格就只能制定在16Bit/44.1KHz的规格,如果要再加上当年的视讯的话,就可以看到和目前黑胶唱片(俗称LP)一样大的雷射影碟(俗称LD)。CD限于当年数码科技,再以人耳所能听见的频宽和商业考量之下,才定下这样的规格(幸亏人耳不是蝙蝠耳,要不然我看当年的CD为了要放入大量的位元,可能CD会比你家的炒菜锅盖还大,感谢上天,让人耳只能听到这样的频宽)。
 所以CD唱片制式规格16Bit/44.1KHz,和当今数码录音动不动就要20Bit或24Bit,192KHz或256KHz.........相比之下,实在是相差甚多的。这对所有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和一般聆听者来讲,CD唱片的声音表现,等于讲--有遗憾但却要牵就事实,于是这二十几年来,全世界各大小唱片公司莫不以其毕生之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将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
 那么如何将CD的制式规格发挥到极限呢?一当然是录音时所经过的手续,除了专业的录音时麦克风摆位之外,还有录音混音的过程,这一点以下不讲(要讲又是一大篇了),因为以下所讲的是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间的事。录音到原始母带这段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啦,请诸位高手见谅。
 比如以真空管机过带啦,以真空管麦克风录音啦,温厚一点的线材啦,或者用真空管机再过带一次....,以更高规格的数位录音技术录音,升频处理啦...........,但不管您再怎么的玩,最后还是要放入--CD唱片的制式规格16Bit/44.1KHz里面。
 其实很多录音师所言,在录音室里所制作出来的--最后即将压制CD的母盘CDR,声音是和他们录音当时所鉴听的内容和“感觉”差异不大的,但是为什么一制作成CD成品后,也曾听过一些著名的录音师听到从工厂里压制出的CD成品时常说:这是我制作出来的心血吗?意思就是说,他们最后制作出来准备要去压制CD前的母版,其声音是和制成CD成品差别甚大的。
 全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当然也知道,这要卖的成品--“CD唱片”声音不如原来母盘CDR(这就和复制画的感觉和原版画还是不能比一样),所以发明了很多专利的编码技术,比如著名的HDCD、JVC的K2、XRCD、喇叭花的16+-20、SONY的SBM..............很多很多不同的数位编码技术,只为了让CD的16位元制式规格,在“人类耳朵”的听感上能达到20甚至24位元的感觉。
 用一个很趣的形容来形容这种“有遗憾但却要牵就事实”的CD生产史,比如不管您是多么天才的录音师、用了多么昂贵多么先进的24位元、20位元的数位录音机器,或者用了特别的XRCD、HDCD等编码技术.........,录出来的母带........以下虽然不是最正确的形容(24位元和16位元的倍数不能如此算啦),但这样形容您可能就了解了录音到您聆听的作品,要保持录音师在现场所聆听到的“感觉”之难:
 您可以把这录出来的母带当成24块的杂粮面包(可以比喻为24位元录音),而且这一块杂粮面包里有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比喻成不同的高中低音比例和音乐资讯量),但是最后却要塞入一个“只能”放入16块面包的容器之中(比喻成CD的制式16位元的规格),而录音师要拿掉那一块?要拿掉那些不同的蔬菜、不同的起司、不同的杂粮,让这16块面包吃起来的“感觉”和“份量”,还是要和原来的24块面包的感觉和份量“几乎一样”。这,就是录音师在转母带过程,唱片公司发明的CD编码技术时所想做到的事情。
 讲到这里,除了在这些新一代的CD数码编码科技之外,在求CD成品的听感要能提升到20或24位元的动态解析之外,有三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CD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之中制作过程的电源、讯源之纯净、稳定、任何接口之讯息低损失:
 有关接点、电源纯净 & 保养,这一点我相信发烧友懂得不一定比专业录音师少,有些录音室对这种发烧级的龟毛要求,可能还不如音响发烧友呢。这种要求是对最后的录音成品有提升作用的,但是这往往也和钱有关,毕竟发行唱片不是慈善事业,是一种商业化的考量,比如这些往往一般乐友可能不太要求的地方,都加进去一张CD的成本里(比如歌手进入录音室后,就开始算钱,而且设备高级和设备一般的录音室收费都不同),那一张CD以目前低迷至极的销售量,要卖多少钱?
 所以很多烧友觉得老版CD声音反而好过目前的,以唱片制作经费、CD的压版经费、租录音室的经费,这种理论也有其道理。
二、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中间的过程要愈少愈好:
 其实CD和LP都一样,在原始母带到CD或LP成品之间,是存在着非常多手续的,原因在于--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好像夫妻相处啦、政治也是喔),要妥协多少?就看发行公司的成本考量了。如果乐友不懂,那我简单的讲一下:比如我很爱莎拉.布莱曼所演唱的歌剧魅影,但我能够想听她原汁原味的现玚演唱给我听吗?一就是我要是亿万富豪,二是要追着莎拉全球行程到处跑,看她那时演唱此曲,三是娶了她,让她在家里天天唱(也要她肯才行^_^)。那么即然不可能拥有她,或者也有很多人想听她的声音,那么势必要把她的声音可以COPY和量化,也因此录音这门“试图保鲜”的商业学问,就这样从20世纪初慢慢的演化过来。
 那么以人类目前最通行的音乐软体发行过程,目前则是原始母带--工作母带--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乐友们看到CD的成品就是一段“声音劣化衰减史”^_^,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原因在于前头讲的--商业发行在于妥协的艺术。您想听到最初最好最美的声音,除非您有能力买下最初的原始母带自己收藏聆听,但原始母带也是有寿命的,这又是另一头痛的问题。
三、CD唱盘雷射头读取CD唱片时,雷射光散射的问题:
 这一点问题,乐友可以观察CD唱片的边缘,很多一般市售“普通”的CD边缘常常是不平整,甚至会刮人的感觉,而一些制作精良的发烧唱片,明显比较注意这些问题。原因在于CD边缘对CD唱盘雷射头读取CD唱片时,雷射光散射的问题有很大影响,像CD绿色阻光笔、本店推荐的CD唱片声音升级改良,就是想解决雷射光会从CD边缘散射的问题。还有一点还要讲究到的,就是CD唱片的读取层,有无“同心圆”的问题,这也会影响CD成品的声音表现。理论上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没有真正同心圆的可能,但误差要多少,呵呵呵,这也和录音时的制作经费有关。
 为什么要提到这三点呢?一些老乐友可能会发现初版的CD,在CD表面溅镀层(反射铝模)的平滑度,CD重量甚至音质,可能都非目前再版好几次的同样专辑可以相比,或者发烧友可能看到一些古今中外的天才录音师所制作出来的音乐专辑,完全没有任何XRCD啦、HDCD编码处理,但声音表现甚至超越。比如DECCA一代录音宗师--威金生Wilkinson那张TAS榜的“绝地大反击”,近二十几年前,当年那一张CD可能只有14位元的有效讯息量,但听感上却完全不是那回事,Wilson Audio所录制的CD、新一代的德国Zounds唱片、老虎鱼唱片公司、Burmester CD-3(要旧版的喔)、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的最初以CD直刻版等等,都不是用什么最新的CD数码编码科,但声音表现上却有独到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在CD史上可称为经典的专辑和一般专辑会有如此差别呢?这就是在商业立场上用心再用心而已,以目前流行的话也可以称为“达人精神”(希望香港、大陆的乐友看得懂)。而且这些专辑的共同点,几乎都有以上三点特色,但也因为每一张专辑用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和制作成品变得异常高昂,往往都以限量为主。
 讲了半天,终于讲到主题了,在华人世界一直有二家唱片公司的老板是我非常景仰的,一是在美国的FIM唱片公司马老板,一位就是在香港的雨果唱片公司易老板,二家唱片公司对唱片品质的要求也是达人级的,虽然最后制作成品声音表现特色不同,但是以上所提的三点重点,FIM和雨果都有注意到。
 如今在2006年初,香港发烧音响里有介绍到雨果易老板又有了新的CD音质提升的技术,这种新技术叫作LPCD(请看CD内文解说),望文思义就是让CD机上能得到LP黑胶唱片那种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雨果易老板是试图想解决从原始母带到CD成品这一段过程的品质控管和衰声之变数。
 唔,这以上这句--让CD机上能得到LP黑胶唱片那种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每次新的数位编码技术一发表,就常听很多唱片公司会拿出来讲,到底能达到这种要求吗?历年来还是--没有100%接近(格式不同,其实是不可能的,不过呢,还是要比一下才符合潮流精神)。
 那么这一次雨果的“LPCD”技术呢?话说认识多年的美女级业务小姐拿雨果的LPCD45系列给我一聆听,再和内附的一般版CD一比较,只能说,真的是历年来最接近LP的一种CD数码科技(各位看官你看,还是忍不住会把CD和LP再比一下>_< )。
 LPCD到底是什么呢?麻烦请看雨果LPCD内页中文解说,因为有很详细的说明。但可能太详细了,很多网站一些乐友讨论说看了半天还搞不太清楚。简单的讲,除了LPCD母带制作、碟片制作基本上是用以上所述的三个重点去制作之外,最后压制成最高等级的LPCD45系列,简单的说就是以损失最少的方式,直接从母带直接转成CDR,每张LPCD的制作其实就是直接以制作母盘来做成CDR,以录音室规格来说,LPCD45系列以一般唱片公司的录音室制作要压制CD前的母盘CDR流程,也就是说LPCD45系列就是一般唱片公司要去制作CD前的母盘CDR。
 一般唱片公司是拿CDR母盘再去做母盘CDR--玻璃母模--金属母模--压碟--CD之动作,而雨果的LPCD45系列就是让发烧友直接拿母盘CDR来聆听音乐。其录音品质表现之优秀,和一般CD相差之多可想而知。这方法以前Philips 24Bit FORMAT系列有近似的理想,但没有完全实现,但雨果易老板竟然完成这商业立场上几乎不可能的理想,光此成就,就值得在唱片销售史上留下一笔。
 而 LPCD的规格分为 LPCD 33及 LPCD 45两种,前者是经特别处理的CD,后者则是母带直刻的CD,其中LPCD33系列是特殊加工处理的CD产品,据称LPCD33系列已超越了XRCD和HDCD了,LPCD45则是雨果认为录音水准最顶峰的产品,也是CDR母盘规格最高的,目前LPCD45系列里面都有二张CD,一张是正常的CD版本,一张是读取层深绿的最高规格CDR版。而且LPCD特别在CD边缘以特别工法处理封边,并经过精细打磨,边缘特别平滑。这样的好处是:所以在CD读取时雷射光散射更少,使雷射头读取时的精确度更高,以发烧友绝对标准来说,LPCD45当然是胜过LPCD33。
 LPCD的确是目前任何CD规格的最大突破,这最大突破说简单也简单,就在于发明LPCD技术的雨果易老板的用心再用心的达人精神,而且所幸的LPCD45系列的价格等同于XRCD,实在是非常超值(里头有二张CD)。2006年开春后,LPCD是音响发烧界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尤其目前所发行的一定是首版中的首版,发烧友可要把握此收藏良机。
 不管您有无听过雨果易老板录的人声、古典音乐、国乐,雨果的LPCD的确是华人在音乐界和音响界的光荣。
分享 转发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2#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今年北京音响展时买了8张雨果图书舘系列,10一张,听后很很失望.
TOP
3#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what? 10 USD or CNY?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4#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这么好的贴子,竟然没人顶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5#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当心商业骗子的炒作而欺诈!!!
TOP
6#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完全无视PCM格式的内在技术极限,却去编造什么LPCD的无耻谎言,
这些人,就是奸商+骗子。

可以告诉大家,这种LPCD在欧美根本没有人买帐,也从来没有任何
人生产。至于所谓的CDR就是比压制CD好这样的谎言,就更无聊了。
压制CD的寿命一般估计是百年,那么高分子膜材料制作的CDR的技
术寿命呢?一般估计是5-10年甚至更短。

所谓用CDR就是原汁原味的神话,如果知道数字存储的常识,就知
道根本就是蒙人的。唱片公司鼓吹CDR,基本动机就是避免批量生产
的不确定性和成本,技术上其实是牺牲了顾客的长期利益。

建议懂技术的网友坚决起来揭穿这个骗局。

也建议真正的发烧友一起来抵制雨果ABC这类发烧界的奸商,让市场
来教训这些骗子,以期他们改邪归正,正正经经的做真的发烧音乐。
TOP
7#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骗人的啊?lpcd是咋回事啊?解释解释贝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8#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我还真没常识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9#

回复: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cd r 感光 寿命肯定短,他这个是pcm,dsd也可以,他们改变的不是采样的问题吧,应该是制做流程的问题,我转这个贴子的目的,是让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其中的流程,至于lpcd,hugo那老头是这么说的,真正怎么做得我也不知道,就象开盘母带一样,说是开盘母带,谁知道是从哪上录下来的?按照他的解释,这就是母带的数字化,没有经过数字到数字的损耗(误差),再就是物理损耗,我想要理性的看这个问题,理论上说得过去。
http://shop57026254.taobao.com/
qq:51705344
TOP
10#

回复: 转一个贴子 about audiophile

没常识没关系,只要愿意,就能学。这个年代,就算你不是我这样
搞过激光物理的,只要google或者wiki一下,就能看出毛病。

两个关键点:

CD和它的PCM格式的技术极限。

压制CD的金属特性和CDR的高分子特性。

很简单的事情,如果LPCD仅仅是说在A/D信号转换中一些措施以
避免中间过程的信号失真也就是算了,XRCD就是这样一个技术。
但把CDR也吹牛成一个卖点,那就是货真价实的骗子了。

CDR的高分子特性最根本的就是它的不稳定性,不能作为长期
存储的媒介。一般一两年的寿命,这个大概没有人告诉你吧?

看看这个:
http://en.wikipedia.org/wiki/CD-R

At present, stated CD-R lifetimes are estimates based on accelerated agingtests, as the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in existence long enough toverify the upper range. With proper care it is thought that CD-Rsshould be readable one thousand times or more and have a shelf life ofseveral hundred years. Unfortunately, some common practices can reduceshelf life to only one or two year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handle and store CD-Rs properly if it is necessary to read them morethan a year or so later.

从数字存储本身来说,一版再版几万版,数字就是数字,1就是1,0就是0,
不会变的。并不存在什么初版和压版的差别。这是什么牛都不能吹的。这
就是为什么从模拟进入数字时代后,再没有人来吹牛说什么初版了。

也就是骗子和弱智才这样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