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巴赫的两部伟大的无伴奏作品是为拉弦乐器创作的,可从一个纯外行的角度看我个人还是觉得用拉弦乐器来演奏、呈现这两部作品的难度太大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力不能逮的。一直觉得键琴是最适于演奏复调音乐作品的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对于多条并行旋律的呈现及结构的刻画、展示是其他绝大多数乐器难以企及的;如果用键琴来诠释这两部无伴奏作品,窃以为能使这两部作品呈现出别样的姿容;且不去探究这样的诠释是否“合规”,但我个人以为这是值得尝试的。印象中对这两部无伴奏作品的改编也不少见的,人们尝试着用长笛、鲁特琴、吉他、木琴等乐器来演奏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这也使得我们能从更多的方向、角度来欣赏、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然而用键琴来演奏这两部无伴奏作品录音的却不多见,这一直令我感到困惑;莫非这存在着什么技术上的难度?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缘由呢?记忆中莱昂哈特曾经在DHM公司录制过一套唱片,其中收录了大师用键琴演奏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中的BWV1001、1002、1004、1005、1006及《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BWV1012;虽有幸听过这套唱片的一些音频,却一直未能亲见;之后,我拿到了这套由Winsome Evans用大键琴演奏《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唱片;这是我仅知的两套相关录音的唱片了。
虽说对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算不得陌生,可初听这套唱片却颇有些不适应;或许是因为唱片的“开篇”是被改变了调性的BWV1006(由原来的E大调改编为F大调),初次听来虽似曾相识更多的却是“似是而非”。我甚至开始怀疑我对这部作品的熟悉程度是否真如我自己一直认为的那样了。一路听来,“似是而非”总是大于似曾相识的感受,这实在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前听过用鲁特琴演奏这部作品的录音,当时的情形与聆听这个键琴版“小无”录音的感受恰恰相反。或许是因为鲁特琴与小提琴间声音的差异不如大键琴与小提琴之间的差异大吧,而调性的改变及乐器表现能力的差异也当是让我感觉颇为“陌生”主要缘由之一;直到BWV1004“萨拉班德舞曲”那熟悉的旋律荡入我的耳际,我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认知既不如我原想的那样好,也不似当下感觉的那样坏,这当算得是我听这套唱片的第一个收获吧。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将用大键琴演奏的“小无”看成一部全新的作品,这样也许能让我抛开原有的印象重新感受、进而领悟蕴含其中的韵致及巴赫作品中特有的结构之美;我们常说巴赫的作品中包容了“无限的可能”,不妨将用大键琴呈现的“小无”视为“无限可能”中的之一。事实上,这套唱片也的确给了我全新的感受,用大键琴来表现多条并行的旋律展现出的丰富细节让我颇有些无暇应接的感觉;特别是在赋格曲及“恰空舞曲”的演奏上,铿锵错落之间将音乐中蕴含的结构之美呈现的淋漓尽致,如铁画银钩般的触键则让人听来酣畅淋漓。就演奏者对作品诠释的整体风格而言,个人感觉Evans在对这部作品的诠释中注入了鲜明的情感色彩;相对于莱昂哈特所表现出的平和、宁静,Evans在某些乐段的处理上则十分注意音乐的情绪及色彩在细节上的变化和相互对比。虽然我个人会更喜欢客观一些的诠释,却依然觉得恰是因为Evans极富个性的诠释而使得这套唱片魅力独具。感受一下BWV1002中“布列舞曲”的威武雄壮,再去体会一下BWV1003中“行板(Andante)”的优雅及倏然间的妩媚;你会觉得巴赫也不妨是这个样子,尽管在初听时可能会觉得稍稍有些出人意表。
一直觉得《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复调特征要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明显一些,因而也就妄断“小无”更适合用键盘乐器来演奏;或者说用键盘乐器演奏“小无”能更好的展示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结构之美。很难说这主观之“断”究竟“妄”到何种程度,我个人的感受也一直纠缠在“妄”与“不妄”之中。我至今未曾聆听过用大键琴演奏全部的“大无”,仅仅听过莱昂哈特在上面提及的DHM的那套唱片中用大键琴演奏“大无”中最后一首的音频;虽然在感觉上没有用大键琴演奏“小无”带给我的冲击强烈,大师在诠释中表现出的淡定、从容却令我动容。期待有朝一日能聆赏用大键琴演奏的“大无”的全部,或许之后再聆听这套键琴版的“小无”会有进一步的感受。需要说明的是Evans的这套键琴版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并非是完全依照作品原有的调性改编的,其中的第三号组曲(BWV1006)由原来的E大调变成了F大调;个中缘由我不得知(我无力、无暇也无意去翻看唱片说明书,尽管其中可能会有解释),想来Evans当有他自己的考虑吧。我个人还是希望能有一个调性与巴赫的原作完全一致的键琴版“小无”的录音面世,尽管我知道这个想法可能会有些许的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