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拉特尔柏林爱乐上海演出听感 [复制链接]

1#
昨晚去了现场。其实上半场的曲目吸引力有限,拉威尔《小丑的晨歌》音响弄得很鲜活,日本作曲家细川俊夫的圆号协奏曲难以引起我的共鸣,当然,两把长号和两把圆号分别置于观众席的四角,倒是很有特色的编排,总体来说听个新鲜而已。
下半场布九。之前几天把朱里尼晚年、巴伦伯伊姆(柏林爱乐)、瓦尔特(哥伦比亚)、约胡姆(德累斯顿)等版本都温习了一下,对布九多少有了点感觉。拉特尔棒下的柏林爱乐一招一式仍然是那么有板有眼,搞出的东西确实可以用“华美”来形容。也许朱里尼的版本对我影响太深,感觉拉特尔的第一乐章稍快了些,气势是有了,但布鲁克纳作品中需要的那种庄重感和深邃感略有缺失;第二乐章谐谑曲很不错,节奏刚刚好,弦乐组和铜管组都激情十足。到了第三乐章,也许是受到现场咳嗽声不断的干扰,乐队似乎变得有点心不在焉。
本来可以是一场80分的演绎。但当最后一个音徐徐散开,气韵尚未消失之前,就有一个急吼吼的女观众(我可以很确定是女性的声音)爆出第一声喝彩。这感觉太糟糕了!拉特尔和他的乐师们似乎也有些猝不及防,只好应付着这“迅速”的喝彩声匆匆结束了事。
综合起来看,是一场不过不失、中规中矩的演绎。拉特尔的柏林爱乐在色彩和织体上着力越来越多,换句话说,越来越具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但这种风格是不是一定适合所有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布鲁克纳,恐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1/15 9:08:0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淘宝小店:http://roseknight-gao.taobao.com/
TOP
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淘宝小店:http://roseknight-gao.taobao.com/
TOP
4#

13日上海大剧院这场听众秩序算是好的(与以往这里的相比)。确实,咳嗽声不断太恼人了;说话声和手机声也还是听到的;布九第一乐章结束时有迟到的人进来,拉特尔不得不等了一会儿。他大概会想:恩,这回比那次东艺等的时间短!

整场音乐会没有出现乐章之间鼓掌,看来这样热门的演出大剧院送票少很多。

布九末乐章结束时第一声喝彩我没有听到,不知那个大煞风景的是个女听众。她想干嘛?显示她知道这里是结尾?
最后编辑joco 最后编辑于 2011-11-14 15:34:45
TOP
5#

回复 4# joco 的帖子

想显示“内行”呗。以国内观众的整体水平,带有雄壮结尾的曲子比较“适合”他们,呵呵。
TOP
6#

2009年9月在国家大剧院听阿巴多和琉森音乐节乐团的马勒第四交响曲。当舒缓的末乐章尾声逐渐趋于宁静时,有听众迫不及待地开始鼓掌,但大师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独唱女高音示意不要鼓掌;几秒钟后有人又鼓掌,大师仍然纹丝不动。这样反复了三、四次。最后,他老人家慢慢地转过身来,接受欢呼和掌声。

国内的音乐会能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已经是一个奢求了。就别指望别的了。

在纪录片《阿巴多——倾听寂静》中,被问到喜欢什么样的听众时,阿巴多沉吟了片刻后说道“最喜欢那种听众,他们在片段结束后能尽可能保持安静,尤其是涉及死亡的乐曲,如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和威尔第的安魂弥撒曲,这些作品在演奏完后是不应该鼓掌的,反而应该沉静下来,沉静的时间愈久,你愈能感受到音乐厅与听众,感受到大家的屏神静气,这是全然不同的原音呈现,孑然不同的气氛,这是演奏的一部分,寂静是音乐的延续!”

“寂静让一切都归零,这是真正的高潮!”说的太好了,寂静是音乐的延续,是真正的高潮!

据说这种演奏后寂静最长的一次是:9分钟!当然,记录保持者是:阿巴多。
TOP
7#

看过阿巴多指挥流森的马三DVD,看一遍感动一遍,当最后一个音消散时,没人鼓掌的,很感人,也和自己那时的情绪相契
TOP
8#

现在已经不敢去看音乐会了,11-5金曼的马五就没敢去,真怕第四乐章的咳嗽声(臆想),唉。。。。。。怕了
TOP
9#

交响乐到了我们京剧的故乡,可不是要接受及时叫好的互动传统吗!哈哈哈
SA-11S2+铷钟  +格雷世纪乌鸡   arc ls-17se   ADAM CLASIC COLUMN MK3(有源)   APC 3000va(ups)
TOP
10#

昨晚布九第三乐章时,有个小女孩居然在跟她妈妈说笑打闹,小孩也就罢了,那位母亲竟也在那儿乐不可支。娘俩与柏林爱乐的互动持续了约有三四分钟。我说乐队心不在焉,其实未免主观,也许是我自己分心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