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圣经 :近现代著名的45位小提琴演奏家、73位钢琴演奏家、82... [复制链接]

1#
小提琴演奏家    
01.阿卡多   Salvatore Accardo 1941—
    意大利小提琴家,早年在那不勒斯音乐学院从安布罗西亚学琴,1956年毕业后到锡耶纳从阿斯特路斯进修,1958年在热内亚参加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获一等奖,此后开始旅行演出。阿卡多喜欢名琴,他使用和借用的名琴能充分展示他高超的技巧与亮丽的音色,他的琴声因此而往往最亮和最为辉煌。他有“帕格尼尼专家”之称,其演绎的帕格尼尼技巧之绚丽,旁人不能及;他录制的全套布鲁赫的小提琴与乐队作品也是布鲁赫的表现最佳者。此外,他使用4把不同的史特拉底瓦利名琴演奏的维瓦尔第的《四季》,也是这个曲目的最佳选择之一。

02.布什 Adolf Busch 1891—1952
     德国小提琴家,里斯的得意门生,1912年起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1918年继马尔托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教授,1919年组成著名的布什四重奏团。1931年应托斯卡尼尼之约赴美,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赢得高度赞誉。二战期间,流亡瑞士,组织“布什室内乐团”,演奏的许多类似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古典作品,曾风摩一时。1938年,他与塞尔金合作,演奏全套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获很高的评介,其演奏以表情高洁、风格清面而著称。

03.贝尔  Joshua Bell 1967—
    美国小提琴家,出身于印第安纳,受业于吉戈德(Josef Gingold),1981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在科蒂斯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与美国各大乐团合作协奏曲,也参加室内乐演出。其演奏追求音色的表达与细腻的层次显示,在室内乐方面似有更好的表现。

04.坎波利  Alfredo Campoli  l906—
    意大利小提琴家,5岁随父母迁居英国,9岁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被视为神童。13岁参加伦敦音乐节小提琴比赛,赢得玛丽皇后金牌奖,15岁起开始巡回演出。1944年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出色地演奏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音乐界高度评介,把他与海菲茨相提并论,坎波利琴艺高超,被认为是帕格尼尼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05.郑京和  Kyung—Wha Chung 1948—
    韩国女小提琴家,5岁学琴,9岁在汉城交响乐团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1961年随父母去美国,考入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从加拉米安学习。1967年参加利文特里特国际比赛获一等奖,1970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普列文指挥下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一举成名。郑京和的演奏,感情幅度大,音质细腻,有丰富的冷暖色调变化。她演奏的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布鲁赫等人的作品,乐坛都给予佳评。

06.杜梅   Augusfin Dumay 1949—
    法国小提琴家,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其才华受谢霖赏识,曾代替谢霖在南美巡回演出,名声大震。除受谢霖指点外,还拜米尔斯坦与格吕米奥为师。其演奏既有法国风格的细腻、浪漫与高雅,又有一种迷人的豪放。杜梅先在EMI公司录制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等,获好评后,又与著名钢琴家皮雷斯合作奏鸣曲,大提琴演奏家王建加入后成为三重奏。杜梅演奏的协奏曲与参与的室内乐,都有相当的实力,尤以演奏莫扎特、布拉姆斯的作品为出色。

07.艾尔曼  Mischa Elman 1891—1967
      美籍俄国小提琴家,童年在敖德萨从弗德曼 (A.Fiedmann)学琴,后转到彼得堡音乐学院成为奥尔的得意门生。1904年在柏林做首次职业性演奏获成功,1905年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从此确立了第一流小提琴演奏家的地位,1923年入美国籍。艾尔曼的演奏,表情丰富、音色宽厚、甜美丰润,以抒情性见长。艾尔曼一度曾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音色,有“艾尔曼音”之美称,他1958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演奏50周年纪念音乐会,仍魅力不减当年。但这之后的录音,技巧明显不如以前。

08.埃乃斯库 Georges Eescu 1881—1955
      罗马尼亚小提琴家,4岁起随民间艺人学琴, 7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预科班,9岁入音乐学院本科,从小黑尔梅斯贝格学琴,1894年毕业后,翌年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马尔西克学琴。16岁以作曲家身份在巴黎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189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作为小提琴家开始巡回演出。其演奏自然朴素,真切动人,在表现快速乐段时充满了魅力。埃乃斯库193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被尊为新罗马尼亚民族乐派的开创者。

09.费拉斯   Christian Ferras 1933—
     法国小提琴家,先后在尼斯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从比斯德西(Bistesi)和卡威(Calvet)学习,曾获小提琴演奏和室内乐演奏奖。后又从埃乃斯库学习,17岁参加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尔后开始巡回演奏。其音色壮丽多采,卡拉扬与其合作的协奏曲,尤其好评如潮。

10.弗莱什   Carl Flesch 1873—1944
       匈牙利小提琴家,5岁开始学琴,1886—1890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从格吕恩学习,后又赴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西克,1894年毕业获一等奖。 1895年在维也纳首次举行独奏会获成功,此后长期在欧美各国巡回演奏。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戈尔德堡、谢霖、内弗、尼曼,都是他的弟子。

11.弗兰切斯卡蒂  Zino Francescatti 1902—
     法国小提琴家,5岁登台,被称为神童,1918年在马赛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获非凡成功,1924年去巴黎拜蒂博为师。1826年,弗兰切斯卡蒂与拉威尔一起访问英国,赢得国际声誉,回法国后,任巴黎音乐师范学院教授,音乐界称他为仅次于蒂博的伟大演奏家。弗兰切斯卡蒂的演奏高贵、典雅,有极柔美的音色,他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圣桑的第三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的第一协奏曲,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演奏。

12.加莱特 David Garrett,1980—
     德国小提琴家,被称为神童,曾在吕贝克音乐学校及柏林音乐学校学习,后拜英国女小提琴家海德尔(Lda Haendel)为师。1994年14岁与阿巴多一起旅行演出莫扎特的协奏曲,极获好评,录制了唱片。又在DG公司录制莫扎特的奏鸣曲 KV261与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等,引人注目。

13.戈德伯格 Szgmon Goldberg 1909—
     美籍波兰小提琴家,弗莱什的学生,1921年在华沙首次举行独奏会,1925年任德累斯顿乐团首席,1929年富特文格勒约他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这期间他与兴德米特、富尔曼组成三重奏团巡回演出。二战期间,他曾被日本侵略者扣押在爪哇,二战结束后定居荷兰,担任荷兰室内乐团指挥,并组织著名的“节日四重奏团”。戈德伯格的演奏,音色温暖纯净,技巧精致优雅,以演奏巴托尔、贝尔格、兴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与莫扎特,舒伯特的奏鸣曲著称。

14.格吕米奥  Arthur Grumiaux 1921—
     比利时小提琴家,幼年从外祖父学琴,9岁入沙勒罗瓦(Charleroi)音乐学院,12岁入布鲁塞尔音乐学院从伊萨伊的学生杜布瓦学琴。1939年获维厄当和普吕姆奖,1940年成为比利时政府演奏荣誉奖的第一名获奖者。毕业后去巴黎,从埃乃斯库短期进修,1940年春天首次举行独奏会。二战期间,格吕米奥只参加杜布瓦私人组织的弦乐四重奏活动,二战结束后1945年与BBC乐团合作举行在英国的首演,名噪一时。1949年继杜布瓦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51年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合作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52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53年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均获辉煌的成功,由此而成为世界顶尖极的演奏家。格吕米奥的演奏,音色纯净、典雅,经常是一种柔美中的静谧,有一种清香高洁之美。格吕米奥留下的大量录音中,第一位的是对莫扎特与舒伯特的演绎,第二位是对巴赫的演绎,然后才是贝多芬、布拉姆斯与其他作曲家。他有一把名为“梯坦”的斯特拉蒂瓦里琴,但在音乐会上通常使用一把1744年制造的“瓜纳里”琴。

15.哈恩黛尔 Lda Haendel 1924—
     英籍波兰女小提琴家,华沙音乐学院米夏洛维奇(Michalowitch)的学生,1933年获音乐学院金牌奖和胡贝尔曼奖,12岁举行个人音乐会,此后开始巡回演出。在旅居巴黎期间曾先后从埃乃斯库和弗莱什进修,1937年在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上因演奏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协奏曲而轰动乐坛。哈恩黛尔的演奏,音色丰满明朗,技艺精巧雅致,她演奏的贝多芬、布拉斯、布鲁赫、维尼亚夫斯基的协奏曲有相当的特色。

16.海菲茨   Jascha Heifetz 1901—1987
       犹太血统的美籍俄国小提琴家,3岁从父亲学琴,4岁入维尔纽斯音乐学校从马尔金(E· Malkin)学习,9岁转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成为奥尔的学生。1911年在彼得堡首次登台,并开始旅行演出。1912年10月与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1925年入美国籍。二战以后,他先后在洛杉矶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1969年起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海菲茨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他对弓于的压力很大,发出极宏亮的声音;与此对应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带来的辉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相应都比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极广,1925—1948年,在他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曲家,他几乎都留有录音,其中最为出色者,还是民族乐派的作品,这类作品最能适合于他表现其激情的需要。海菲茨在音乐会上喜欢使用一把1742年的“瓜纳里”,这把琴萨拉萨蒂生前用过,有极美的音色。

17.胡贝尔曼   Bronislaw Hubermann 1882—1947
       波兰小提琴家,曾先后师从于米哈罗维茨 (Michalowicz)、罗托(Lotto)和约阿希姆,1893年年仅11岁就在布鲁塞尔、巴黎等地举行个人音乐会,获辉煌的成功。1903年5月,为救济意大利地震灾民,在热那亚用帕格尼尼生前用过的“瓜纳里”名琴举行义演,盛况空前。1935年他召集从德国逃亡的犹太音乐家在巴勒斯坦组织乐团, 1936年12月26日举行首场音乐会,他担任独奏,托斯卡尼尼指挥,成为乐坛盛事。胡贝尔曼的演奏,以气势、幅度和激情著称,他最拿手的曲目是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

18.约瑟芙维茨 Leila Josefowicz 1977—
     加拿大女小提琴家,后赴洛杉矶,师从林肯 (Kathy Linke),后又从里普谢夫(Robert Lipseff)学习5年。随后进科蒂斯音乐学院,拜布劳斯基 (Brodsky)及拉雷多(Laredo)为师。10岁开始演出,多为技巧型曲目。她演奏的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协奏曲获国际好评,而演奏巴托克、伊萨伊的独奏奏鸣曲,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技巧能力,被誉为女海菲茨。

19.肯尼迪 Nigel Kennedy 1956—
     英国小提琴演奏家,就学于梅纽因学校、美国朱丽亚德学院,80年代开始成名,与各大乐团合作,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其演奏有高超的技巧,又有浓烈的抒情气息。其录制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引起轰动,销量超百万张,蓑入吉尼斯纪录。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都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平。

20.科岗   Leonid Kogar 1924—1982
       俄罗斯小提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扬波尔斯基的学生,1951年参加布鲁塞尔国际比赛获第一名,从1956年开始巡回演出。他和吉列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团,录制了许多名作。 1964年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65年获列宁勋章,但60年代后固体弱多病,演出极少。科岗的演奏,幅度、情感与技巧达到了较好的融合,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罗的协奏曲及一些室内乐,都是著名录音。

21.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4岁起随父亲学琴,7岁参加歌唱家帕蒂为儿童举办的联合音乐会,显露才华,同年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从小黑尔梅斯贝格学习,成为该院历史上入学年龄最小的学生。学习3年后成绩优异毕业,荣获金牌奖,接着转到巴黎音乐学院从马萨尔进修,两年后参加比赛,获罗马大奖。1889年与钢琴家罗森塔尔去美国演出,未能引起注意,1895年服兵役,复员后决心重返乐坛,1898年在维也纳、柏林举办个人演奏会,终于引起注意。1902年埃尔加献给他一首协奏曲,1910年演于伦敦皇后大厅,盛况空前,终于确立了国际声誉;二战爆发后,克莱斯勒1938年入法国籍。在法国,他居留到1940年维希政府接管权力为止,随后他又到美国,1943年入美国籍, 1947年11月1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作告别演出。克莱斯勒是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的,他的运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琴音饱满而运弓幅度不大,经常运用表情滑指,在极快的乐句中,温暖的颤指也从不消失。克莱斯勒留下的历史录音中,最有味道的还是他自己创作的小品。他在RCA与EMI公司各有11张留下的历史录音全集。

22.克雷默   Gidon Kremer 1947—
      苏联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 196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比赛第三名,从此开始扬名。1969年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在帕格尼国际比赛中夺魁,次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中再夺魁,轰动世界。克雷默的舞台演出因卡拉扬与之合作布拉姆斯协奏曲而达到高潮,1980年移居西方。克雷默的指法轻松灵敏,善于表现艰深的乐段,他演奏的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雅纳切克,都显示出极高深的技巧。他与阿格里奇合作的贝多芬奏鸣曲和与梅赛伯格合作的舒伯特奏鸣曲等,也获佳评。

23.林昭亮  Cho—Limag Lin 1960—
      美籍华裔小提琴家,5岁开始学琴,两年后首次登台,10岁获台湾青年比赛冠军,12岁送往澳大利亚,入悉尼南威尔士州音乐学院,从皮克勒学琴。1975年入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成为迪蕾学生,1977年获马德里索菲姬王后国际比赛冠军。 1987年入美国籍,井在朱利亚德学院任教。林昭亮在音乐界的地位,与马友友齐名,他的演奏,以精致、柔美、琴声的细腻清秀为见长,但幅度与力度都显不足。他演奏得最为出色的作品是西贝柳斯、德沃夏克、圣桑的协奏曲,因为这些作品中细腻的色彩感与他的气质一拍即合。

24.梅纽因    Yehudi Menuhin 1916—
      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4岁开始学琴,启蒙教师是安克尔(S.Anker),后又从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珀辛格学习,7岁在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8岁在纽约曼哈顿歌剧院举行音乐会,得神童之名。1926年在欧洲先后从布什和埃乃斯库学习,1929年在柏林演奏巴赫(E大调)、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协奏曲,1931年在莱比锡演奏门德尔松的协奏曲, 1932年在伦敦演奏埃尔加的协奏曲,连续获轰动。梅纽因的演奏,是辉煌的技巧、磅礴的气势与火热的激情的结合。他有两个黄金阶段,一是 20年代末与30年代的成名阶段,这一阶段他的演奏是气势如虹的青春年少阶段;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后,与富特文格勒合作的阶段,这一阶段,技艺激情都不如以前,但是他的成熟期。其实梅纽因的立体声录音,技巧已远不如先前,并不多见当年的神韵。

25.米岛莉  Midofi
      日本女小提琴家,迪蕾的学生,1989年录制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是她的成名作。小小年纪就展现出非凡的技巧,在技巧展示中还有小女孩的天真、纤巧与妩媚。米岛莉在演奏快速技巧时,尤为出色,她演奏的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和门德尔松、西贝柳斯的协奏曲,都能与《24首随想曲》一样出彩。但处理幅度大一些的作品还显力不从心。

26.米尔斯坦   Nathan Milstein 1904—1992
       美籍俄国小提琴家,7岁从斯托利亚尔斯基 (P.Stoliarski)学琴,1920年在敖德萨正式举办演奏会,1926年去布鲁塞尔从伊萨伊进修。二三十年代,与霍洛维茨合作,在苏联举行一系列室内乐演奏,1929年到美国定居。长期以来,米尔斯坦的光彩往往被海菲茨遮掩,而实际上,与海菲茨的炫技与明星风采相比,米尔斯坦更为扎实。他的修养高于海菲茨,对具体作品的表达亦深于海菲茨。他的跳弓非常精确而轻巧,震音充满韵味,音色变化也非常精致。米尔斯坦一生着力最多的是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这个曲目他先后录过3次,可谓一生艺术的结晶。其柔美可能不如格吕米奥等他人,但对巴赫的神髓有更深的揭示。他与阿巴多、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也比海菲茨更深地体会了柴科夫斯基的喜怒哀乐。

27.敏茨  Shlomo Mintz 1957—
     以色列小提琴家,从小随费赫尔学琴,11岁和梅塔、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举行首次音乐会。斯特恩欣赏其才华,推荐他到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从迪蕾学琴,197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1976年去欧洲巡回演出,获轰动。敏茨的演奏注重力度变化,音色板漂亮,他最出色的作品是阐释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与奏鸣曲,在高超的技巧中显示着力度。他演奏两首门德尔松的奏鸣曲与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和帕蒂塔》,也获佳评。

28.穆洛娃  Viktoria Mullova 1959—
     俄罗斯女小提琴家,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科岗的学生,1980和1982年先后赢得芬兰西贝柳斯比赛和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一名。 1983年和指挥家乔达尼亚趁到芬兰举行独奏音乐会之际,到美国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后又移居奥地利。穆洛娃的第一张唱片录于1985年,曲目是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这以后,她录制的唱片一张比一张好,几乎张张精彩。她的演奏,洋溢着难得的高贵气质,节奏、分句、层次,都处理得极为精致,她最有质量的作品是布拉姆斯、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

29.穆特尔  Anne—Sophie Mutter 1963—
     德国女小提琴家,阿伊达·施图基的学生,严格说应是卡拉扬的学生。卡拉扬从她十几岁起一直给予鼎力扶持,她也从卡拉扬那儿学到了对作品对比与节奏的强调。她和卡拉扬合作了一系列的唱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穆特尔给予了很个性化的解读。在卡拉扬的培养下,她呈现出一种青春激情。穆特尔的技巧其实并不很出色,但她的激情和卡拉扬教导她对乐句的处理,常常能带来很美的音色。穆特尔与芝加哥乐团、莱文合作的贝尔格的协奏曲,是她的优秀曲目,此外,就是1995年9月在她丈夫死后一个月,献给她亡夫的柏林爱乐大厅独奏音乐会,这个现场录音因为太多的感情投入,而在穆特尔的所有录音中,成为最感人的一张。

30.内曼  Yfrah Neaman 1923—
     黎巴嫩小提琴家,4岁学琴,9岁留学法国, 1937年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获一等奖,后又在巴黎和伦敦从蒂博与弗莱什进修。1950年访美,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好评如潮,其演奏音色华丽,尤其对布鲁赫的协奏曲有精到理解。

31.内弗  Girette Neveu 1919—1949
        法国女小提琴家,幼年从母亲学琴,7岁即在音乐会上独奏,11岁获奖学金进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受学于埃乃斯库和弗莱什,1935年参加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国际比赛获第一名。此后,在各地演奏,二战期间中断了演出,直至二战后才恢复巡回演奏。内弗的演奏,以音色的美妙、变化多端著称,句法处理有一种清新秀美感,可惜1949年年仅30岁就死于飞机失事。她演奏的布拉姆斯、西贝柳斯的协奏曲,在当时曾以华丽著称,是值得珍惜的名贵录音。

32.奥伊斯特拉赫 David Oistrakh 1908—1974
        俄国小提琴家,5岁起从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的斯托里亚尔斯基(Stoliarski)学习,1926年于该学院毕业。1927年应邀赴基辅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乐队协奏,其演奏深受作曲家赞赏。1928年移居莫斯科,1930年参加首届乌克兰青年演奏家比赛获一等奖,1934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副教授,1939年升为教授。1937年在布鲁塞尔参加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从此闻名世界。二战中,他为前线而演奏,1945年与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反响极为强烈。之后,频繁在世界各地演奏,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60年获列宁勋章。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浑厚、温暖的抒情性著称,他的分句极有特色,善于通过揉指强调色彩的明暗变化,其演奏既有气势和幅度,又柔美细腻,但处理作品往往比较粗。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曲目很宽,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的协奏曲以及和奥伯林合作的贝多芬、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33.帕尔曼  Ltzhak Perlman 1945—
      以色列小提琴家,5岁始学琴,进特拉维夫舒拉米特(Shulamit)音乐学校学习8年,13岁就被选入“以色列天才儿童表演团”到美国演出,后获奖学金,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从加拉米安学习。 196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独奏会,获辉煌成功,1964年参加“利文特里特”国际比赛获一等奖。帕尔曼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坐在轮椅上演奏,他属于技巧型演奏家,有炫目的技巧,手指十分伶俐,琴声音色饱满,有强烈的倾诉力,但对作品的内涵常常表现不够。他演奏得最为出色的是帕格尼尼、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和戈德马克的作品以及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和帕蒂塔》,他和阿什肯纳济合作的二重奏,也多获得佳评。

34.拉宾  Michael Rabin 1936—1972
        美国小提琴家,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拉宾成名后,很快就染上毒瘾,因吸毒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因神经系统不平衡而英年早逝。

35.黎奇   Ruggiero Ricci 1918—
      美国小提琴家,8岁从珀辛格学琴,11岁首演于旧金山,第二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有神童之称,1932年到欧洲各地,先后得到皮阿斯特罗和库伦坎普夫指教,1933—1937年再拜珀辛格为师。黎奇1970—1973年任教于印第安纳大学,1975年起任朱利亚德学院教授,他属于炫技型的演奏家,爆发力强,喜欢偏快的速度,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人的技巧高深的作品极有自己的特色。

36.施奈德汉  Wolfgang Schneiderhan 1915—
     奥地利小提琴家,3岁从母亲学琴,5岁在维也纳公开表演,有神童之称。8岁从金夫契克,然后随朱利叶斯·温克勒(J.Winkler)。1926—1931年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1932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1937年组成“施奈德汉弦乐四重奏团”,1939年任维也纳歌剧院乐团首席,1939— 1950年任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施奈德汉的最突出作品是他与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贝多芬协奏曲。

37.沙汉姆 Gil Shaham 1971—
     美国犹太裔小提琴家,1972年随全家迁回以色列定居,7岁在耶路撒冷的拉宾音乐学院随塞缪尔·伯恩斯坦学琴,两年后应邀为斯特恩、米尔斯坦和谢霖等人演奏。1980年接受迪蕾、艾勒曼等人指导,第二年仅10岁举行第一场独奏音乐会,1982年获克莱芒比赛一等奖,进朱利亚德学院真正拜迪蕾为师。1992年举行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从此真正成名。沙汉姆是年轻的小提琴家中,目前因唱片公司的推广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属于炫技型的演奏家,有精湛的技巧,在表现技巧型(如帕格尼尼)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如普罗科菲耶夫)时,有相当的特色。

38.斯特恩     Lsaac Stern 1920—
     俄国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幼年随父母迁居美国,入美国籍。早期老师是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布林达(N.Blinder),1934年仅14岁就与老师演奏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1937年与蒙特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奏布拉姆斯协奏曲而成名,随后从珀辛格进修,19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人音乐会,获辉煌成功,从此而开始巡回演出。斯特恩的演奏,运弓有力,琴声明丽而宏亮,但处理有时过于粗糙,他演奏的室内乐(与罗斯、伊斯托敏组成三重奏),一般都好于他的协奏曲,包括他与巴伦勃伊姆合作的舒伯特4首奏鸣曲与幻想曲、回旋曲。

39.谢霖    Henryk Szeryng 1918—
     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曾先后从黑斯、弗莱什与蒂博学琴,1933年举行首次独奏会,之后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奏。二战期间,谢霖共为盟军演奏300多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酉哥演出,就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入墨西哥籍,而且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他演奏的布拉姆斯协奏曲与巴赫的协奏曲、《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都足以窥见这种极浓厚的艺术底蕴。他演奏的莫扎特的奏鸣曲,也能摸到莫扎特深层那种神秘而又迷人的深髓。

40.西盖蒂   Joseph Szigeti 1892—1973
        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胡鲍伊的得意门生,1917—1924年继马尔托任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1925年,应斯托科夫斯基之邀,到美国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同年又应邀赴伦敦演奏菁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均获巨大成功。西盏蒂的演奏,是一种充满情感倾诉,内里又隐藏着极强的热力的演奏,他善于将各种方法巧妙配合,强调各种层次的情感,被称为“小提琴中的思想家”,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的协奏曲,其表现的深度至今令人赞叹。西盖蒂演奏的黄金时段是三四十年代,50年代晚期的作品,技巧已见衰退。

41.蒂博   Jacques Thibaud 1880—1953    
        法国小提琴家,9岁拜伊萨伊为师,13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尔西克,1896年毕业获一等奖,其才华被克洛纳赏识,1898年作为克洛纳乐团的独奏家演出54场,尔后开始巡回演出,声誉与日俱增。1930--1935年,与科尔托、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43年与玛格丽特·隆在巴黎创办两年一届的钢琴、小提琴国际比赛,激励了许多年轻的演奏家。蒂博作为法国学派的代表,其演奏手法精致,优雅,音色温暖而充满诗意。他演奏的圣桑的《B小调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弗兰克的《A大调奏鸣曲》被公认为是最佳诠释,具无穷韵味。他和卡萨尔斯、科尔托合作的许多曲目,无疑也都是经典。蒂博后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42.温吉洛夫  Maxirn Vengerov 1974—
     俄罗斯小提琴家,出生于新西伯利亚,受俄罗斯传统小提琴教育,有扎实的基础。后赴以色列师从布劳(Z.Bron),1994年起在欧洲引人注目,被认为糅合了海菲茨与米尔斯坦的演奏特色,高超的技巧与出色的音乐感觉、浓郁的抒情性等得到很好的结合,是目前俄罗斯学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他在与阿巴多合作的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中,都给予了新的诠释和新的活力。

43.伊萨伊  Eugene Ysaye 1858—1931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4岁学琴,1866年考入列日音乐学院,因家贫而辗学。维厄当听他演奏后,把他介绍给著名教授马萨尔,使他重返音乐学院,并在学院比赛会上获金奖。1874年转到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先在维尼亚夫斯基班上,后在维厄当班上学习。1879年在柏林比尔金 (Bilse)乐队任首席,其演奏引起李斯特、约阿希姆等人关注,从此成名。1885年与当时著名的克洛纳(Colonne)乐团合作,在巴黎演奏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圣桑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赢得很高声誉。1886年返回布鲁塞尔音乐学院任教授。伊萨伊的演奏有火一样的热力和辉煌的技巧,他的演奏当时曾有非凡的召唤力。伊萨伊1916年冬移居美国,1922年又返回祖国,晚年把主要精力用于作曲,他创作的小提琴曲非常强调技巧。

44.齐默尔曼  Frank Peter Zimmermann 1965—
      德国小提琴家,在鲁尔音乐学校、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10岁就登台与乐队合作协奏曲。他有高水平的技巧,演奏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力求莫扎特音乐的透明性。他已为EMI公司录制了从莫扎特到贝多芬到布拉姆斯的多首协奏曲,并致力于室内乐,录有莫扎特全部奏鸣曲,给予了全新的诠释。近年录制的伊萨伊的奏鸣曲等,则体现了技巧与音乐的高度结合。

45.祖克曼   Pinchas Zukermen 1948—
      波兰出生的以色列小提琴、中提琴家,幼年从父亲学琴,8岁考入特拉维夫音乐学院从费赫尔(Feher)学习,得斯特恩扶植,获奖学金。1961年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从加拉米安学习,1966年参加意大利斯波莱托音乐节崭露头角,引人注目。1967年参加纽约利文特里特(Levertnitt)国际比赛,与师友郑京和并列第一,1968—1969年替代得病的斯特恩参加一系列演出,开始成名。他录制的第一张唱片是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他演奏的门德尔松协奏曲、与巴伦勃伊姆合作的布拉姆斯奏鸣曲具有代表性。他和巴伦勃伊姆、杜普蕾录制的三重奏曲目和他作为中提琴家与帕尔曼合作的二重奏,都得到较高评价。


钢琴演奏家
    
01.安达    Geza Anda 1921———1976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多南伊的学生,1939年与布达佩斯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而成名, 1943年迁居瑞士,1955年入瑞士籍。安达的演奏充满激情,追求对比的效果,安达的特长是阐述匈牙利及周边东欧国家作曲家的作品,晚期专门演奏巴托克作品,是演绎巴托克作品的专家之一,但效果不如巴托克的学生桑多,也不如年轻一辈的匈牙利钢琴家科奇什和兰基。

02.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 1941———
     阿根廷女钢琴家,5岁首次登台,1946年师从斯卡拉穆扎(Scaramuzza)接受严格训练, 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李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获布梭尼国际钢琴比赛奖、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60年从米凯兰杰利继续深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一下子使她名扬四海。阿格里奇曾两次退出舞台,但每次重返舞台就显示出一种对自己的超越。阿格里奇的演奏充分展示出她的吉卜赛奔放、热情的性格,她以女性少有的有力触健以及对速度的敏感把握,在表达中显示出极亮丽的音质。阿格里奇善于表达情感充沛、能充分体现色彩感的作品,诸如肖邦、柴科夫斯基这类作曲家的丰富情感表达,在她的演绎下都能呈现出极夺目的光彩。她善于在乐队衬托下,被乐队刺激出激情,所以其协奏曲一般都好于独奏曲与室内乐。当然,也有例外,她演绎的肖邦《船歌》和舒曼的《童年情景》,可以说是最有味道的解读。

03.阿劳  Claudio Anrau 1903-----1991
       智利钢琴家,作为钢琴神童,5岁就登台, 1910年由智利政府资助到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留学,成为克劳泽的学生。1914年在柏林首次举行独奏会,1918年在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扶植下演奏协奏曲,从此蜚声全球。1927年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1940年在圣地亚哥创办钢琴学校,1941年全家定居纽约。阿劳的性格内向,在表现上追求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之间的结合,在演奏中强调重音的效果,追求结构严谨与细腻情感表达的结合。阿劳演奏的贝多芬全套奏鸣曲,在唱片史中有相当的地位,其演绎以严谨与情感细腻著称,但其产谨性不如纯正德奥的肯普夫,在结构与情感的把握上也远不如前一辈的施纳贝尔,但在自然的流畅的表达上,有自己特色。另外,他对作品的处理多少有一些保守。

04.阿什肯纳济Vladimir Ashkenazi 1937—
     冰岛籍苏联钢琴家,6岁开始学琴,8岁在莫斯科登台演奏,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在苏巴特亚(Sumbatyan)的班上学习10年,1955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奥伯林的弟子。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比赛二等奖,1962年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一等奖。1963年在伦敦举行演奏会大获成功后,留居伦敦,1968年移居冰岛, 1972年入冰岛籍。阿什肯纳济作为俄罗斯钢琴家,感情充沛,追求表达的抒情性、诗意与浪漫气质,作为奥伯林的学生,又有莫斯科学院派那种不同于德奥学院派的严谨。阿什肯纳济的最突出长处是其手指的高超技巧,而在音色上比起类似里赫特这样的俄罗斯钢琴家略逊一筹。阿什肯纳济演奏曲目极广,但其长处还是在表现俄罗斯作曲家,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中。他与帕尔曼、哈雷尔组成的三重奏,在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他录制了肖邦作品全集,但在表现能力上明显不如老一辈的鲁宾斯坦。

05.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 1884—1969
      德国钢琴家,1897—1898年在莱比锅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雷肯多夫(Reckendorf),成为最后一位莱比锡学派的代表人物。巴克豪斯16岁与尼基什指挥的莱比锯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协奏曲而成名,其演奏生涯长达70年,1946年入瑞士籍,定居于与意大利相邻的卢卡诺。在老一辈的钢琴家中,巴克豪斯因演奏追求气魄,触键有力,有“健盘狮王”之称,在阐述贝多芬、布拉姆斯作品中体现出极强的张力。巴克豪斯在64岁之前专致于现场演奏,未录过唱片,所以实际我们在唱片上听到的是这位钢琴大师晚期追求的自然与清越,那种强劲的击键已不多见,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的是自然与清越中那种有张力的冷峻。巴克豪斯对布拉姆斯作品的解读胜于对贝多芬作品的解读,他与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67年录制的布拉姆斯的第二协奏曲是其最优秀的唱片(可惜此时已年高,力量已明显不足),而他最感人的唱片则是Decca公司1969年6月28日的最后27分钟录音。

06.巴伦勃伊姆 Daniel Barenboim 1942—
     以色列钢琴家,5岁在双亲指导下学琴,7岁就在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独奏会, 1951年全家移居欧洲,1952年定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同年获美国的以色列文化财团奖学金,到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随埃德沮、菲舍尔学琴,1955年从法国钢琴家布兰杰。巴伦勃伊姆在演奏中的长处是乐句的表情处理,他对旋律线的表现能力很强,但往往过多地注意表面的效果。他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全集是最能体现其才华的作品,而他与杜普蕾、祖克曼合作的室内乐往往长于他演奏的协奏曲与众多的奏鸣曲。

07.贝尔曼    Lazar Bermar 1930—
     俄罗斯钢琴家,7岁参加联欢节而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 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1976年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贝尔曼的演奏强调对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触健强劲,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极灿烂,善于处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长李斯特作品的解读。其代表性唱片除与卡拉扬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已成为一种辉煌灿烂的经典外,另有李斯特作品的录音几乎张张都好,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极具经典性。

08.贝洛夫  Michel Beroff 1950—
    法国钢琴家,幼年被梅西安发现才华而推荐进巴黎音乐学院,不满20岁就因演奏梅西安和其他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而蜚声全球。贝洛夫除莫扎特奏鸣曲外,从不公开演奏1900年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演奏巴托克、梅西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作品为特色,对节奏感有极强的把握能力,能在钢琴上表现出丰富的打击乐色彩,是表现梅西安作品的权威。

09.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  Stephen Bishop—Kovacenich 1940—
     美籍南斯拉夫钢琴家,出生于洛杉矶,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公开演奏,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会而成名。毕肖普一科瓦塞维奇以敏锐的触键和所表达的近乎透明而又富于诗意的音色而著称,他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狄亚贝利变奏曲》都是极获好评的作品,主要特色是充分展示了贝多芬细腻和充满诗意的一面,力量与宏大性上略显欠缺。他演奏的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作品,获爱迪生奖,其巴托克的表现明显比科奇什的表现更多丰富的表情。其实就其气质与演奏风格,他最出色的演奏还是贝多芬的两张钢琴小品,以及格里格、舒曼的钢琴协奏曲。

10.博列特 Jorge Bolet 1914—
      美籍古巴钢琴家,12岁获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奖学金到该院留学,在萨佩顿(Saperton)班学钢琴,1932—1933年师从戈多夫斯基,1935年拜罗森塔尔为师,接着又从鲁道夫·塞尔金深造。 1937年在费城举行独奏会而崭露头角,1938年获霍夫曼钢琴比赛奖,二战中参军,战后继续演奏生涯。博列特被称为浪漫乐派钢琴演奏家的最后代表,他的演奏是抒情与狂想的很好结合,所以被称为“李斯特的代表”。博列特在Decca录制了8张李斯特作品选集,是其代表性唱片,他演奏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也是极为精彩的录音。

11.布伦德尔 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 (Kaar)学琴。后在菲舍尔的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比赛奖而扬名。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有极宽的演奏幅度,不仅深入研究作品内涵,而且极具挖掘作品的浪漫抒情的能力,他在处理装饰音与华彩乐段方面总能寻找到最佳的效果,其演奏以注重音色的细微变化为最大特色。舒伯特和海顿的作品,是他演奏的作品中的上品,其中的优雅与抒情性都无人能够企及。他演奏的贝多芬与吉利尔斯、施纳贝尔形成极鲜明的对照,把贝多芬解读得如行云流水一般,极具特色。而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虽不如海布勒那样体现出极端的细腻,却赋予了莫扎特一种清纯隽永的色彩斑谰。他的布拉姆斯协奏曲,呈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那种丰富的层次。布伦德尔是德奥演奏家中少有把歌唱性和对结构的把握结合得天衣无缝者,他的特点可以“高雅的行云流水”来形容,但其表现领域严格限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德奥作曲家。

12.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1946—
      捷克钢琴家,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1961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钢琴三重奏奖;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特别奖,其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团,在阐述东欧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方面具权威性。

13.卡萨德絮  Robert Casadesus 1899—1972
        法国钢琴家,卡萨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卡萨德絮1911年进巴黎音乐学院,1922年开始全球巡回演出。卡萨德絮的演奏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这就是追求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演奏最重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卡萨德絮演奏的拉威尔作品具有权威性,其阐释的弗雷作品典雅而华丽。他与弗朗西斯卡蒂合作举行奏鸣曲演奏会,与弗朗西斯卡蒂的境界极为契合,两人相得益彰 ,是极典雅的一对搭档。其与赛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录的莫扎特晚期协奏曲,也极具特色。

14.卡辛奥里 Gianluca Cascioli 1979——
      意大利钢琴家,在伊莫拉的音乐学校学习,作为神童,曾在意大利得过多次比赛奖,并应邀赴美国演出。其演奏风格追求轻灵而敏捷的触键,有出色的技巧与优秀的音乐感觉,是目前活跃于乐坛的最年轻的钢琴家。DG公司于1996年发行了他演奏的两张小品专集,板获好评。

15.奇科利尼  Aldo Ciccolini 1925--
        法籍意大利钢琴家,就学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1942年在那不勒斯演奏肖邦的第二协奏曲而崭露头角,1949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奇科利尼擅长演奏弗雷、圣桑、萨蒂等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其录制的萨蒂钢琴作品全集,获得极高的赞誉。

16.克莱本  Van Cliburn 1934—
     美国钢琴家,17岁进纽约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列文涅,1947—1954年,7次获美国各种比赛奖,1958年因参加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一等奖而成名。克莱本在冷战期间,是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第一个在苏联获得成就的美国人,因而成为美国的宠儿,回国时像英雄凯旋受到夹道欢迎。克莱本的演奏,以亮丽的音色著称,尤其是高音部充满光辉,有“克莱本色彩”之称。遗憾的是克莱本仅在60年代红极一时,70年代就不再有出色的表现。他在演绎类似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上,显示出更宽阔的幅度和色彩变化。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是其1958年回国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张唱片上市10天便热销100万张。

17.科尔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
        法国钢琴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88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年方30岁已成为当时法国音乐界出类拔萃的人物。1905年与蒂博、卡萨尔斯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19年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姬儿、李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科尔托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的丰富表情。二次大战期间,科尔托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18.柯曾 Clifford Curzor 1907—1982
        英国钢琴家,1919年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雷迪,后在古德森班上学习,16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奏巴赫三重协奏曲而成名。1928年到柏林拜施纳贝尔为师,后又到巴黎受兰多芙斯卡指导,可谓融合了多家长处。柯曾的演奏,善于把刚健的节奏与内心庄严宁静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演奏对结构把握能力强,触健中充溢着英国绅士那种优雅,擅长于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其与维也纳八重奏团合作的舒伯特的《鳟鱼》,是这个曲目的顶尖版本之一。

19.齐夫拉  Gyorgy Cziffra 1921—
      法籍匈牙利钢琴家,5岁就登台即兴演奏民歌,1930年进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多南伊班上接受严格训练。1933—1941年在匈牙利和北欧等地举行独奏会,好评如潮。1941年入伍参战,1947年被俘释放后,在费伦希(Ferenczi)班上继续学习,1955年获李斯特比赛奖,1957年移居巴黎,后入法国籍。齐夫拉的演奏,以技巧而取胜,技巧的表达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作品的内涵往往很难深入探究。他演奏的练习曲及高难度技巧作品,都能充分展示其才华,最具特色的作品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与《超技练习曲》。

20.德缪斯 Jorg Demus 1928—
      奥地利钢琴家,1940--194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钢琴与指挥,1953年进吉泽金的高级班深造,1953年在维也纳举行独奏会,成为二次大战后新一代奥地利钢琴家。德缪斯的演奏,以柔和而富弹性的触健与旋律线条优美著称,在表现巴赫时极具特点,是很优秀的声乐钢琴伴奏人选。

22.昂特勒芒  Philippe Enterment 1934—
      法国钢琴家,10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是玛格丽特·隆的学生,17岁获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一等奖,而后在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拉威尔钢琴作品为专长。

23.埃森巴赫 Christoph Eschenbach 1940—
      德国钢琴家,1950年经约夫姆介绍,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汉森,后又转入科隆音乐学院师从施密特一诺伊豪斯。1962年在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德国广播电台奖,1965年在卢塞恩参加第一届哈斯姬儿比赛再获一等奖,从此开始演奏生涯。埃森巴赫在挖掘巴赫的大健琴的钢琴表达、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的阐释上都具特色,而他给菲舍尔一迪斯考演唱的舒曼歌曲的配乐,也深得舒曼的神韵。

24.菲舍尔 Edwin Fischer 1886—1960
        瑞士钢琴家,1896—1904年在巴塞尔音乐学院胡贝班上学习,后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师从克劳泽,1931年接替施纳贝尔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钢琴高级班任教授,此时已成为演奏巴赫与贝多芬作品的专家。菲舍尔是布伦德尔的老师,他对巴赫有专门深入的研究,能深刻地体现巴赫的结构美。菲舍尔阐释的贝多芬,更追求其整体性,因为顾及整体结构与效果的平衡,他的演奏有时过于规整。

25.弗朗索瓦 Ssmson Francois 1924—1970
       法国钢琴家,6岁登台演奏,11岁获法国尼斯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奖,后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继续学习,1939年回巴黎,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1940年获音乐学院比赛一等奖,1943年获玛格丽特·隆国际比赛一等奖。其演奏曲目包括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尤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最为著称。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所以也有人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26.傅聪  Fu Cong 1934—
      英籍中国钢琴家,1948年以前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帕奇,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比赛中获三等奖,1955年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三等奖,1958年到英国定居,入英国籍。傅聪得中国文化之底蕴,从中国的诗意去体会肖邦、莫扎特和德彪西,比如把肖邦的作品比作李后主的词,在德彪西作品里找到禅机。他以他的方式阐释肖邦、莫扎特与德彪西,别具一格,但亦使作品更加文学化。    

27.加夫里洛夫Andrei Gavrilov 1955—
      俄罗斯钢琴家,其母是涅高兹的学生,从小由其母教习琴,15岁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后又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74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第一名,因此而一举成名。在新一代俄罗斯钢琴家中,加夫里洛夫不仅有无懈可击的超人技巧,且控制音色变化的能力极强,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在里赫特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更强调对比。他录制的拉威尔的《夜的幽灵》、李斯特的练习曲《钟》和普罗科菲耶夫的《魔鬼的诱惑》是极突出的作品。加夫里洛夫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把情感冲突全部装进巴赫,演绎得有声有色,尽管已脱离了巴赫的本来面目。

28.吉泽金 Walter Gieseking,1895—1956
        法国钢琴家,父母是德国人,1911年在汉诺威音乐学院莱梅(Leimer)班上学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服兵役,战后开始巡回演奏,成为世界闻名的钢琴家。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吉泽金依然在德国及占领区内演奏,战争结束后,因有协助纳粹的嫌疑曾受盟军调查,1947年才重返舞台。1949年到美国巡回演出,因又有人控告他与纳粹合作,不得不取消演出,经德国联邦法院澄清,1953年才恢复演奏权利。吉泽金因受法国和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对这两国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体会。他灵敏透明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使他成为阐释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权威。吉泽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在演奏中强音都会处理得很轻巧,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极有味道。

29.吉列尔斯  Emil Gilels 1916—1985
        前苏联钢琴家,6岁时在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师从特卡奇和林戈尔德学琴,1929年转入敖德萨音乐学院莱因巴尔德班上继续学习,1933年参加莫斯科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比赛获一等奖,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成为涅高兹的学生,1936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1938年参加伊萨伊国际比赛获一等奖,1946年获斯大林奖,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到美国演奏的苏联钢琴家,获一致好评,1961年获苏联列宁勋章, 1967年法国授予他巴黎文化勋章。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上,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

30.古尔德     Clenn Gould 1932—1982
       加拿大钢琴家,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师从格雷罗学琴,14岁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协作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而开始演奏生涯,1955年首次到美国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而一举成名。古尔德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到爵士乐无所不包,他录制了勋伯格的全部钢琴作品,但最出色的表现还在对巴赫的演绎上。古尔德在处理快速乐段和声部的力度层次方面有非凡的才能,只有他才能出色地表现出巴赫的赋格的层次与魅力,而他在处理慢速时,音粒似是一个一个跳跃出来,快速又是音粒飞溅,有眼花缭乱之感。古尔德是一个拒绝观众、专注于在录音中寻找表现的钢琴家,他兴奋时会边弹边哼,我们在唱片中经常听到他的这种“杂音”,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他演奏的光辉。

31.古尔达  Friederich Gulda 1930—
     奥地利钢琴家,1938—1942年从帕佐夫斯基学琴,194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1946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开始巡回演出。1962年忽然开始醉心于爵士乐,建立爵士乐队,1966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乐比赛。古尔达演奏时强调节奏的弹性,他在醉心于爵士乐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见长。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强调触键的清晰与透明;贝多芬的《月光》与《热情》是经典录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进一些装饰,尤其是在处理莫扎特的作品时。

32.哈斯   Werner Hass 1931—1976
       德国钢琴家,7岁举行独奏会,11岁进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吉泽金班上学习,成为吉泽金最喜欢的学生,吉泽金学派的继承人,他不幸因车祸英年早逝。其录制的德彪西、拉威尔钢琴曲深得吉泽金的神髓。

33.海布勒  Lngrid Haebler 1929—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面特,隆班上的学生。 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34.哈斯姬儿  Clara Haskil 1895—1960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7岁登台,先在维也纳跟罗伯特学习,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是科尔托的学生。1910年获巴黎音乐学院钢琴比赛第一名,从此开始巡回演出,40年代定居瑞士。哈斯姬儿在当学生期间,就被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选中,合作演奏二重奏;毕业后,还经常与埃乃斯库、卡萨尔斯合作举行演奏会。二次大战结束后,她参加卡萨尔斯主持的第一届普拉德音乐节,结识格吕米奥,开始合作二重奏。哈斯姬儿体弱多病,其演奏以追求细微的强弱音色变化而著称,在法国曾被称为“莫扎特再世”,她是莫扎特最好的演奏家之一,可惜大部分录音都是单声。Philips公司有她与马克维奇指挥拉穆勒乐团演奏莫扎特的第二十、二十四号协奏曲的最后录音,可充分展示她的魅力,而她与格吕米奥合作的贝多芬和莫扎特奏鸣曲,虽是单声,也都魅力十足。

35.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美籍乌克兰钢琴家,就学于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哈尔科夫举行了15次独奏会,正式开始演奏生涯,1924—1925年以11台不同曲目的演奏共23场,声名大噪。1928年到伦敦,接着到纽约,因在比彻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出色表现而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名。1933年,他开始与托斯卡尼尼合作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在更大范围获得了世界声誉,不久与托斯卡尼尼的女儿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霍洛维茨曾多次从舞台退隐,最长的一次是从1953年至1965年,他以神经系统受损害为由,整整12年不再露面,潜心于研究克莱门蒂的作品。1965年5月9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重返舞台,举行一系列音乐会,4年后再度退隐,直至1974年才再度出山。霍洛维茨是一个有争议的钢琴家,因为他的演奏极端追求表情与效果。在技巧方面,他对速度和力度的控制出类拔萃,尤其是在八度表达上,有惊人的能力,既能发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又有梦幻般的柔美音色;他擅长强音,擅长制造快速的音效,追求美妙的连音效果,他强调的是极端的对比和极端的表情,他的演奏能创造最出色的效果。霍洛维茨最擅长挖掘类似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克莱门蒂等作曲家的神秘因素,他演奏的舒曼的《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梦幻曲》以及斯克里亚宾与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与练习曲都有极强的造型感。晚年他醉心于莫扎特,但他的莫扎特是极端效果化的莫扎特,他认为他对作品效果的追求,是他的音乐创造。

36.贾尼斯  Byron Janis 1928—
      美国钢琴家,7岁在纽约师从马库斯与列文涅学钢琴,1943年与布拉克指挥美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而开始演奏生涯。霍洛维茨欣赏他的演奏,收为弟子。1960年贾尼斯到苏联巡回演出,获极大成功,后因患病而停止演奏,直到1972年才恢复演出。贾尼斯在霍洛维茨指导下,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37.卡琴  Julius Katchen 1926—1969
        美国钢琴家,祖先是俄国移民,11岁在广播电台因演奏舒曼作品崭露头角,1941年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19岁毕业后得奖学金到巴黎留学,不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艺术节中,11天举办7场音乐会,轰动一时。卡琴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对布拉姆斯的作品有独到的理解,他阐释的布拉姆斯钢琴作品全集具有经典意义,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三重奏团被称为“专家三重奏”,他演奏的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

38.肯普夫 Wilhelm Kempff 1895—1991
        德国钢琴家,9岁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从巴特学琴,除学音乐外,同时在柏林大学学哲学和音乐史,1916年起作为钢琴家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1917年获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奖。二次大战中,肯普夫停止了一切公开演奏,50岁之后才重新出山,成为战后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肯普夫被认为是现代阐释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的权威,他善于挖掘这些德奥作曲家作品的哲理内涵,对其结构性的把握长于其他钢琴家,而演奏又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他演绎的贝多芬、舒伯特,给我们一种端庄、神圣的塑像般的效果,而他整理演奏的舒曼,也不是那种情感炽热和纤细的舒曼的效果,追求的完全是舒曼的内蕴。肯普夫的演绎是需要品味的演绎,它与霍洛维茨等演奏家的风格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39.克莱因  Walter Klein 1928—
     奥地利钢琴家,在格拉茨音乐学院学钢琴, 1951年在布索尼国际比赛中获奖,崭露头角,1952年到巴黎深造,1953年参加玛格丽特·隆一蒂博钢琴比赛获奖,从而奠定了演奏家地位。 1953年后,与施奈德汉举行二重奏演奏会,其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获《企鹅》三星带花好评。

40.科奇什  Zoitan Kocsis 1952—    
     匈牙利钢琴家,在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时,钢琴教师是卡多萨(Kadosa)、拉多什(Ra- dos)和库塔(Kurtag)。1970年获匈牙利国家电台举办的贝多芬作品比赛奖,1971年到美国举行独奏会,一举而成名。科奇什对节奏有极强的把握能力,其演奏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中音粒的效果和节奏跳跃的效果尤为迷人。他演奏的巴托克的钢琴小品和李斯特的钢琴小品最具特色。

41.康塔尔斯基兄弟  Alfons & Aloys Kontarsky 1931一,1932—
      德国钢琴家,兄弟俩在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同时从施密茨一戈尔(Schmitz—Gohr)和弗兰克 (Frank)学琴,1955年一起转到汉堡音乐学院师从埃德曼(Erdmann)。1955年,兄弟俩在慕尼黑电台举办的国际音乐节获钢琴二重奏比赛一等奖,是德奥作曲家四手联弹钢琴作品的理想演绎者。

42.克劳斯  Lili Kraus.1905—
      美籍匈牙利女钢琴家,8岁进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科达伊与巴托克,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施托伊尔曼和施纳贝尔深造,1925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6年后开始演奏生涯。25岁起与小提琴家戈登伯格合作二重奏,受欧洲乐坛注目。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她在爪哇演出,被逮捕囚禁3年,二战结束后,到新西兰定居,入新西兰籍。1948年起恢复旅行演奏,1968年入美国籍。施纳贝尔对克劳斯的评介是:“只有丽莉·克劳斯才是我真正的继承人。”克劳斯最著名的是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但她演绎的莫扎特,以强韧、明快的触键表达,奏出了绚丽的彩虹般的色彩。海布勒因此而不同意她的诠释,认为她表现的是过于强健的莫扎特。

43.兰多芙斯卡  Wanda Landowska 1879—1959
        波兰女大键琴演奏家,钢琴老师是肖邦的学生米恰洛夫斯基,1900年到巴黎,与希伯莱民俗学权威列夫结婚。在丈夫帮助下,她积极钻研 17—18世纪的音乐,专致于大键琴演奏艺术,她的突出贡献是复活了大键琴演奏艺术,在触健、指法、连奏、装饰音等方面加以发展,她录制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与《十二平均律》,应该说最接近巴赫的神髓。

44.拉雷多  Ruth Laredo 1937—
      美国女钢琴家,据说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 1947年听霍洛维茨演奏后非常神往,而下决心以钢琴为职业。17岁入科蒂斯音乐学院拜鲁道夫·塞尔金为师,拉雷多受其丈夫——玻利维亚小提琴演奏家海默·拉雷多的影响,醉心于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她录制了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全集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全集,以明朗透明的抒情音色而获好评。

45.拉罗恰  Alicia Larrocha 1923—  
      西班牙女钢琴家,5岁登台,11岁与马德里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被称为神童。她师从马沙尔学钢琴,1943年获马沙尔金牌奖,1947年开始巡回演奏,以演奏西班牙钢琴作品而闻名。拉罗恰1959年起担任巴塞罗那马沙尔音乐学院院长, 1965年定居美国,80年代回西班牙,任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拉罗恰追求旋律表达的色彩绚丽,节奏的明快跃动,因此而成为演奏西班牙作曲家钢琴作品的权威。她演奏的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法雅的作品,都是这些作品演绎的首选。

46.李帕蒂   Dinu Lipatti 1917—1950
        罗马尼亚钢琴家,其父是萨拉萨蒂的学生,其母是钢琴家,其教父是埃乃斯库。1928--1932年在布加勒斯特音乐学院学习,1934年参加维也纳国际比赛获二等奖,科尔托因此而抗议评判不公,愤而退席,并约李帕蒂到巴黎收为弟子。二战爆发,李帕蒂回罗马尼亚,1943年与未婚妻逃到日内瓦,原拟各地旅行演出,因患白血病未能实现。李帕蒂在声部层次、音色和分句处理上都有极迷人的魅力,可惜英年早逝。科尔托对这位钢琴演奏天才的评介是:“不管是莫扎特或巴赫,抑或是贝多芬和肖邦,他都具有能超越单纯的音符,表现出其精神意味的正确理解力。”李帕蒂留下的录音不多,每一张录音都是珍贵的遗产,不容错过。

47.玛格丽特·隆  Marguerite Long 1874—1966
        法国女钢琴家,早年在尼姆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后到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一年后获比赛一等奖,1906—194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1940年创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后蒂博参加,改为“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学校”。由于她和德彪西、拉威尔、弗雷等有亲密的友谊,所以她对这些作曲家的解读有一定的权威性。

48.鲁普    Radu Lupu 1945—
     罗马尼亚钢琴家,6岁学琴,12岁登台演奏,他的钢琴老师穆济切斯库也是李帕蒂的老师, 1963年获奖学金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学习。1966年获克莱本国际比赛奖,1967年获埃乃斯库比赛奖,1969年又获利兹国际比赛奖。鲁普的演奏追求音的微妙与流畅,在微妙的音中追求透明的阴影感;追求强音及它所造成的鲜明的明暗效果,强调动态与幅度。鲁普演奏的舒伯特、布拉姆斯及与戈尔德堡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最具特色。

49.马加洛夫  Nikita Magaloff l912—1992
        瑞士籍俄国钢琴家,6岁时全家迁往芬兰,4年后又迁居巴黎。马加洛夫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7岁得钢琴一等奖并获拉威尔的证明书, 1949年入日内瓦音乐学院接替李帕蒂而任教。马加洛夫担任西盖蒂的伴奏,两人的合作在当时曾被称为绝配,后来他成为西盖蒂的女婿。马加洛夫以演绎肖邦作品而闻名,他演绎的肖邦,突出一种温和、自由、写意的抒情美,Philips公司重制有他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50.米凯兰杰里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1920—1995
       意大利钢琴家,10岁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福西学钢琴,1933年毕业,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波洛尼亚的马蒂尼音乐学院聘他当钢琴教授。二次大战中参军任意大利飞行员,曾成为德军的俘虏,后又戏剧性地逃脱。二次大战结束后,米凯兰杰里开始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轰动,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断巡回演出,在意大利几个城市举办钢琴高级班。 1964—1969年创办一所钢琴天才学校,专收世界各国最有才能的学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凯兰杰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音色十分在意,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更响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他又是公认的“音乐哲学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米凯兰杰里因为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并不多,他的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板至;他的德彪西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他的肖邦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应该说,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51.莫尔    Gerald Moore 1899—?
        英国钢琴家,1913年全家移居加拿大,师从米歇尔·汉伯格,1919年回到英国,从1926年起专事给独唱演奏伴奏,许多著名的声乐艺术家都与他合作。他不但有优美的连奏、丰富的音色变化与巧妙的踏板运用,更主要的是可以自如地契合不同的演奏家,使伴奏和他们的演唱融为一体。

52.涅高兹   Heinrich Neuhaus 1888—1964
        乌克兰著名钢琴家,1902年首次登台,1904年到德国旅行演奏,后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从戈多夫斯基学琴,回国后,191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从19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培养出里赫特、吉列尔斯等一代著名钢琴家。他演奏的舒曼、肖邦、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脍炙人口。他的儿子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 (Stanislav Neuhaus,1927一),1964年接替其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其录制的斯克里亚宾和肖邦的作品亦获好评。

53.尼古拉耶娃  Tat’yana Nikolayeva 1924—
     俄罗斯女钢琴家,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学习时,钢琴教师一直是戈登威泽, 1947年从钢琴系毕业后又在戈鲁别夫班上学作曲。1950年参加莱比锡国际比赛,获巴赫作品最佳演奏奖,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9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65年升为教授。尼古拉耶娃是一位情感强烈的钢琴家,她对热情与清晰的处理能达到极好的平衡。她所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可以说是最体现其水平的作品,而她录制的大量巴赫的作品,技术上无懈可击,却因情感过多地投入而赋予了过于丰富的表情。

54.诺瓦伊斯  Guiomar Novaes 1896—
      巴西女钢琴家,5岁时曾有音乐神童之称,巴西政府因其天赋突出,送她到法国留学,在巴黎音乐学院菲利替班上学习,1911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1912年起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演奏会而崭露头角。诺瓦伊斯的长处在于她的指法中表现出来的幻想与诗意,她因此而擅长演奏肖邦和舒曼。

55.奥伯林   Lev Oborin 1907—1974
        俄罗斯钢琴家,1921年在格涅辛音乐学校格涅辛娜(Gnesina)钢琴班毕业后,进莫斯科音乐学院,1926年在伊贡诺夫班上毕业,1927年参加华沙第一届肖邦国际比赛获一等奖,一举成名。其演奏风格朴素清晰而富表情,尤其是连奏技术极优美。他和奥伊斯特拉赫合奏的二重奏,是最佳搭档之一。

56.佩拉希亚   Murray Perahia 1947—
     美国钢琴家(有犹太血统),5岁开始学琴,海恩是他第一个老师,1966年进纽约曼纳音乐学院师从巴尔萨姆,1968年拜霍尔绍夫斯基为师。 1972年参加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从此开始扬名。佩拉希亚技巧精湛,演奏以细腻见长,追求线条明快和在细微处的层次展示。他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有极高的评价,对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他也是最好的演绎者。但佩拉希亚不善于表达作曲家的幅度与力度,这可能与他较弱的气质有关。

57.皮雷斯  Maria—Joao Pires 1944—
      葡萄牙女钢琴家,4岁首次登台,6岁举行独奏会,被称为神童,9岁参加里斯本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16岁在里斯本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柏林参加国际青年钢琴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在李斯特钢琴比赛获第一名。随后到慕尼黑留学,师从恩格尔继续深造,1970年纪念贝多芬诞生200周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贝多芬钢琴比赛获第一名,从而受到瞩目。皮雷斯的演奏,音色极美,又善于在节奏与分句处理上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其演奏的莫扎特、肖邦,都极具魅力。她和杜梅、王建一起,已形成室内乐的最佳搭档,其演绎的室内乐作品有一种清新的美感。

58.波各雷里奇  Lvo Pogorelich 1958—
      南斯拉夫钢琴家,11岁进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琴,16岁入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蒂玛克希姆、戈尔诺斯塔耶娃、马里宁,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1977年结识凯泽拉杰,在她指导下,在李斯特一西洛季学校显露锋芒。1978年在意大利泰尔尼举行的卡萨格兰德比赛中获奖。1980年与比他大20岁的凯泽拉杰结婚,婚后定居伦敦,同年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比赛获一等奖,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比赛,评委以他的演奏脱离肖邦原貌为由而将第一名授予他人,以致评委之一阿格里奇拂袖而去,也因此而使他一举成名。波各雷里奇的演奏,技艺高超,其触键和音质都极为迷人,但在演奏中强调效果,强化戏剧性与表情,因此极具特色同时也招致非议。他的演奏具极强的欣赏性,其表现的肖邦、舒曼尤其有独特的味道,其演奏的拉威尔的《夜之幽灵》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是评介最高的唱片。

59.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1942—
      意大利钢琴家,9岁登台,后师从维杜索, 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1957年在米兰演奏肖邦练习曲引起注意,1960年参加第六届国际肖邦比赛,获第一名,之后又拜米凯兰杰里为师继续深造,1972年起在基贾娜学院钢琴高级班任教。波里尼善于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比如贝多芬。他演奏的贝多芬,无论协奏曲与奏鸣曲,都洋溢着理性的光辉;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如同滤去了浮躁的情感,与俄罗斯演奏家的演奏恰成对比。波里尼追求触键的准确、清晰,有“如在无菌室中培养出来的清洁”之称,因为追求理想而常常摒弃感性在演奏中的作用,所以他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效果远不如吉列尔斯,表现的肖邦也往往过于“坚硬”而流畅、刚柔对比不够。

60.兰基  Dezzo Ranki 1951—
      匈牙利钢琴家,8岁开始学琴,1964—1969年在巴托克音乐学院师从马太,1969—1973年在布达佩斯音乐专科学校师从卡多萨与拉多什。 1969年在舒曼国际比赛中获第一名,从此开始到各地巡回演出。演奏风格富于抒情性,他也录制了巴托克的全部钢琴作品,比科奇什的表现更为细腻。他和科奇什合作的四手联弹,往往能构成最出色的效果。

61.里赫特  Sviatoslav Richter 1915—1997
         乌克兰钢琴家,其父是管风琴师兼作曲家,里赫特幼年在父亲指导下自学,18岁在敖德萨歌剧院当合唱团助理指挥。1934年,因一次偶然机会,在敖德萨海员俱乐部第一次登台独奏,1937年22岁才进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涅高兹班上开始正规的钢琴专业训练。1942年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声惊四座,后来又首演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七、第九奏鸣曲,1949年获斯大林奖。1960年,里赫特在芬兰、纽约举行独奏会而开始轰动西方国家。有人把节奏感称为里赫特的注册商标,他的演奏是变化纷呈的节奏和强弱明暗的音色层次变化的结合。里赫特是一个钢琴诗人,他演奏的舒伯特与舒曼,是最诗意盎然的演奏;而他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又充分展示了他的力度与卓越的层次对比。里赫特演奏的李斯特的两首协奏曲,那种细腻的强弱、明暗对比,其境界别人难以达到;而他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充分展示了他的狂热与忧郁交错的斯拉夫民族的气质,极具特色。

62.罗惹  Pascal Roge 1951—
      法国钢琴家,4岁时在其母教导下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11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966年获音乐学院钢琴比赛一等奖和室内乐一等奖,后又师从卡琴学习3年。1971年参加马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罗惹是一位唯美主义者,他的演奏触键精致细腻,声音清澈透亮,在表现法国印象派作品时,其轻灵雅致、朦胧与虚幻的意境极为迷人,其诠释的圣桑、弗雷、萨蒂等人的作品,都极有意境。

63.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 1887—1982
        美籍波兰钢琴家,3岁就显露音乐才华,5岁登台,后被姐姐带到柏林,请约阿希姆听其演奏,约阿希姆称其日后必成大材,请巴尔特教其钢琴。10岁起,鲁宾斯坦随约阿希姆在欧洲各地演奏莫扎特等人的协奏曲。一次大战期间,因其能讲8国语言,曾在盟军司令部当翻译,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萨伊合作,经常举行演奏会。1932年与波兰指挥家兼作曲家姆利纳尔斯基的女儿结婚,婚后定居巴黎,并退出舞台,闭门钻研。1937年赴美,技艺大为成熟,被舆论公认为最杰出的钢琴家,二战爆发后全家定居美国洛杉矶,1946年入美国籍。鲁宾斯坦被称为“最正宗的肖邦”,他一生不断地录制肖邦的作品,使自己的气质与肖邦的气质真正合而为一。他的演奏有温暖亲切的抒情、敏锐的分句加上丰富的音色与浓郁的诗意的特色。除肖邦之外,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都注重于抒情性,有自己的特色。鲁宾斯坦不仅是杰出的钢琴家,也是杰出的室内乐大师,他与海菲茨、富尔曼及后采的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的三重奏被称为“百万美元三重奏”,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室内乐团之一。他还与“瓜纳里”四重奏团成员合作组成钢琴四重奏、五重奏,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

64.席夫  Andras Shiff 1953—
      匈牙利钢琴家,5岁开始学琴,15岁在匈牙利电台举办的“发掘音乐天才”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入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并在伦敦师从马尔科姆学习大键琴。1973年在匈牙利国家广播钢琴比赛中获第二名,1974年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获第四名,与同时代人兰基、科奇什一起被称为匈牙利钢琴三杰。席夫学过古钢琴,精心钻研斯卡拉蒂、巴赫、海顿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其演绎的巴赫、海顿作品有清新、清秀的特点,音色极佳,充分发挥了现代钢琴的魅力,但其对巴赫的表达,内涵明显不足。

65.施纳贝尔  Artur Schnabel 1882—1951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7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 1891—1897年从莱舍蒂茨基学琴,1900年在柏林定居,1905年与演唱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作品的著名女中音贝尔(Therese Behr)结婚,二三十年代,除举行独奏会外,频频与小提琴家胡贝尔曼、西盏蒂,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富尔曼、富尼埃等举行室内乐演奏会。1927年,贝多芬逝世100周年,他在柏林演奏全部32首奏鸣曲,引起轰动。这之后,他1932年在柏林,1934年在伦敦又重演两次,编订了这32首奏鸣曲,成为演奏这32首奏鸣曲及《狄亚贝里变奏曲》的权威。施纳贝尔表现的贝多芬奏鸣曲织体的各个线条与结构中各种力度对比的处理,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演奏的舒伯特,优美的抒情性和敏锐的节奏,也使各种因素达到完美无疵的地步。他晚年着力于莫扎特作品的表现,把莫扎特作品中的旋律线表现得特别有魅力。施纳贝尔1939年移居美国,1944年入美国籍。

66.塞尔金   Rudolf serkin 1903—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少年时在维也纳师从罗伯特学钢琴,12岁时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协奏曲,开始演奏生涯。17岁始崭露头角,与著名的布什室内乐团在柏林举行演奏会,并与布什举行奏鸣曲音乐会,演奏巴赫作品,1935年成为布什的女婿。1926年起在巴塞尔音乐学院任教,1936年到美国与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到美国定居,1939年入美国籍,任科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塞尔金的演奏,触键敏锐,发音清晰透亮,有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他的莫扎特和巴赫可谓最具魅力,在音粒的清新精致方面,其意境无人能及。塞尔金属于精致型的演奏家,在演奏贝多芬时气势与幅度不足,但处理的精致自成一体,他与卡萨尔斯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与布什合作的一系列奏鸣曲和晚期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都是这些曲目的经典。

67.图雷克  Rosalyn Tureck 1914—
      美国女钢琴家,11岁登台并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钢琴协奏曲,曾师从恰普莱,后考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在萨玛罗芙班上学习。1935年毕业后在纽约举行独奏会,演奏一系列巴赫键盘作品,因对巴赫音乐有深入研究,有演奏巴赫的专家之称。

68.内田光子  Mitsuko Uchida 1948—
     日本女钢琴家,早年师从松冈贞子学琴, 1961年到维也纳与伦敦留学。1960年参加慕尼黑国际比赛获第四名,1966年获第三名,1970年参加贝多芬国际比赛获第一名、第八届肖邦国际比赛获第一名,1975年获利兹国际比赛第二名。内田光子以细腻的表达和灵敏的触健著称,她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有相当高的评介。

69.瓦萨里   Tamas Vasary 1933—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8岁在家乡德布勒森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其父送他到布达佩斯,考入李斯特音乐学院,1948年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后,开始巡回演出。1956年到布鲁塞尔,参加伊丽莎白国际比赛获奖后在日内瓦湖定居。瓦萨里是一个富于激情,又擅长用音色来表现感情的钢琴家,他演奏的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都独具特色。

70.魏森伯格  Alexis Weissenberg 1929—
      法籍保加利亚钢琴家,保加利亚作曲家弗拉季格罗夫的弟子,1945年流亡到以色列,1946年考进朱利亚德音乐学校,从萨玛罗芙学琴。1947年参加列文特里特国际比赛获奖后多次举行协奏曲音乐会。1956年起为提高修养与技艺,息影乐坛10年之久,1966年复出在巴黎举行独奏会获巨大成功,卡拉扬因此与其合作录制一系列协奏曲,其演奏风格是宽阔幅度与精湛技巧的结合。魏森伯格的演奏曲目广泛,从巴赫到巴托克的作品无所不包,但最出色的还是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协奏曲。

71.朱可夫    Lgor Zhukov 1936—
      俄罗斯钢琴家,就学于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毕业后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在涅高兹与吉列尔斯班上学琴,1957年参加玛格丽特·隆一蒂博国际比赛获奖,从此引起乐坛注目。他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典型代表,在演奏柴科夫斯基,尤其是类似《四季》这样的小品时独具魅力。

72.齐伯尔斯坦     Lilya Zilberstein 1965—
      俄罗斯女钢琴家,生于莫斯科,1971—1983年在格涅辛音乐学院从萨茨(Alexander Sats)学习,曾获多种国际比赛奖,并在世界各地广泛演出。她的演奏,在体现出色的技巧的同时,追求钢琴在力度与幅度上的表现力与音色的变化多端,演绎的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穆索尔斯基等无懈可击,是目前俄罗斯学派钢琴家中的佼佼者。

73.齐默尔曼        Krystien Zimermann 1956—
     波兰钢琴家,在卡托维兹音乐学院雅辛斯基班上学琴,在学习期间,1973年参加贝多芬钢琴比赛获一等奖,1975年参加第九届肖邦国际比赛获一等奖。齐默尔曼兼具浪漫气质与精湛的技巧,其演奏的肖邦清新而最具特色,与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5首钢琴协奏曲也有相当高的评介。
最后编辑leslie 最后编辑于 2011-04-13 10:22:0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4/13 12:03:1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歌唱家    

01.亚当    heo Adam 1926—
      德国男低音,幼年入德累斯顿当地的“圣十字架教堂童声合唱团”,后入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深造,1949年毕业后在德累斯顿歌剧院的《鲍利斯·戈多诺夫》和《魔弹射手》中首次登台。1953年被聘为柏林国家歌剧院歌唱家,在1952年拜鲁伊特音乐节中,被发现是赫特之后最伟大的佛旦的演唱者。他的宏大而又庄严的歌声令人震撼。他所演唱的《纽伦堡的名歌手》,也被世人推崇为最了不起的汉斯·萨克斯。亚当的拿手戏,除《尼伯龙根指环》、《纽伦堡的名歌手》,还有《鲍里斯·戈多诺夫》和理查·斯特劳斯的一些歌剧。他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上,也同样展示出非凡的才华。

02.艾迪森    Adele Addison 1925—
     美国女高音,曾获普林斯顿的威斯特敏斯特合唱学院和唐古任德的波克夏音乐学校奖学金,师从B.古德斯基学声乐。1945年在波士顿首次登台,师从D.弗里希进一步深造后,开始成名,是巴托克歌剧的理想演唱者。她在《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西西里颂》中都有出色表现。

03.阿尔巴内西  Licia Albanese 1913—
      意大利出生的美国女高音,从G·巴尔达萨利学声乐,1934年在米兰莱利克剧院临时顶替生病的A角演唱《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而一举成名。阿尔巴内西1937—1939年在英国科文特花园剧院,1940年赴美国,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1945年入美国籍。一生共演出1000多场歌剧,扮演过 48个角色,以与托斯卡尼尼合作、演唱普契尼的歌剧最为著名。

04.阿美玲    Elly Amering l934—
      荷兰女高音,就学于海牙音乐学院,曾师从过几位荷兰声乐教师,最后因P.贝纳克(pierre  Bernac)指导主攻法国歌曲而一举成名。1958年在日内瓦获声乐比赛一等奖,1961年在阿姆斯特丹首次举办独唱音乐会。1966年在伦敦、1968年在纽约首演。阿美玲的主要精力是举办个人音乐会,她擅长演唱艺术歌曲,其演唱音色纯净,擅长于对最弱乐段的处理及对颤音的控制。她演唱的舒伯特、萨蒂的艺术歌曲、巴赫·亨德尔的清唱剧、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都获很高的评价。她演唱的曲目还包括门德尔松、沃尔夫、马勒、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的作品和巴洛克及古典时期作品。她最好的合作者是获艾迪生奖的钢琴伴奏家D.巴德威(Dalton Baldwin)。

05.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 1902—
      美国黑人女中音,毕业于费城南方高等学校,在纽约师从G·鲍格蒂,1930年赴欧洲,在伦敦举办音乐会,1936年首次在纽约举办个人演唱会。1955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扮演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乌尔里卡,成为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的第一位黑人歌唱家。安德森音域宽广,托斯卡尼尼称其嗓音为“百年难遇”,其演唱的咏叹调,黑人灵歌,音域与表情都很有魅力。

06.安吉莱斯    Victoria de los Angeles 1923—
      西班牙女高音,就学于巴塞罗那音乐学院,学生时期就曾登台演唱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斯》, 1945年在巴塞罗那首次登上歌剧舞台,扮演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公爵夫人,一举成名, 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音乐节中获声乐比赛一等奖。1948年,她在英国首次演出——英国BBC邀请她在法雅的《人生朝露》中饰萨鲁德。1950年,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咪咪,50年代,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受到始终如一的宠爱,演唱角色主要是咪咪、巧巧桑、曼侬和卡门、狄朵,她扮演的巧巧桑和曼侬尤其受人注目。1969年后,她退出歌剧舞台,只在音乐会上演唱。安吉莱斯的演唱,以音色甜美著称,尽管其整个音区不是完全均衡,但最低的音总是圆润而又丰满。尽管她师从E,格哈德学习德国艺术歌曲,但最拿手的是法国歌曲,而西班牙本国的歌曲又总能激发出她演唱的最高水平。

07.安塞尔米   Giuseppe Anselmi 1876—1929
        意大利男高音,1896年在雅典演唱图里度,首次登上歌剧舞台。1901年在意大利的圣·卡尔罗和拿波里等地歌剧舞台上出现,同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弄臣》、《波希米亚人》及《乡村骑士》而成名。他的音色柔美,发音清晰,在西班牙,人们将他与卡鲁索相比。1900—1910年是他演唱的黄金时节,有幸有历史录音,他对威尔第《路易丝,米勒》、焦尔达诺的《费多勒》及《乡村骑士》中男主人公的演唱,无人能与之相比。

08.阿拉加尔   Giacomo Aragall 1939—
      西班牙男高音,曾在巴塞罗那师从F.普格,在意大利师从V·巴狄雅里,1963年在布塞托声乐比赛中获奖后,1963—1964年在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季中首演马斯卡尼的冷门作品《友人弗里勘》,1966年又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弄臣》中的曼图亚公爵,获好评。阿拉加尔声音的穿透力强,音色动人,对乐句的处理极为完美。

09.巴魁尔     Gabriel Baequier 1924—
     法国男中音,在巴黎音乐学院得一等奖后, 1950—1952年在贝克曼的歌唱团开始歌唱生涯,后进入巴黎歌剧院,于1958年9月21日首演《茶花女》,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声誉。创造的角色中有奥菲斯、格劳德、鲍卡尼格拉以及莫扎特歌剧中的角色。1964年在科文特花园唱《清教徒》中的里卡尔多,并在大都会歌剧院唱《参孙与达丽拉》中的高僧。他的声音丰厚、坚实,对音色的细微变化掌握有特色,塑造的人物跨度大,得到好评。

10.巴克     Janet Baker 1933—
      英国次女高音,1953年到伦敦,先师从H.依塞浦,后又师从M.圣克莱。1956年获卡特里思·费利尔二等奖,同年夏天加入格林德包恩合唱队,在斯美塔那的《秘密》中饰罗莎,首次登上歌剧舞台。她扮演的角色如格鲁克《奥菲斯》中的女巫,普塞尔《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的狄朵、《贼鹊》中的皮普等,1959年后在亨德尔的一系列歌剧中扮演角色。1964年在布里顿的《卢克莱修受辱记》中饰卢克莱修,充分显示了才华,布里顿因此在《欧文·温格拉夫》中专门为她创作丁朱利安这个角色。巴克在歌剧中的演唱特点是完美的感情处理能力与表达能力,她在戏剧性作品的高潮中大胆加装饰音的技巧非常出众。巴克演唱的柏辽兹,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柏辽兹的作品的色彩感配合下,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而巴克塑造的歌剧人物中,最无与伦比的是《狄朵与埃涅阿斯》中的狄朵。

11.巴尔查   Agnes Baltsa(不详)
        希腊女中音,在新一代女中音歌唱家中,她能胜任意、法、德各类歌剧中的角色,堪称全才,其演唱,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也有高超的表演技能,善于把握性格复杂或心理状态反差大的角色。巴尔查的最佳搭档是卡雷拉斯,她和卡雷拉斯合作,卡拉扬指挥的《卡门》和西诺波利指挥的《命运之力》,都已成为经典版本,而她在DG公司录制的一张包括11首希腊民歌的《祖国教我的歌》,也十分出色。

12.巴斯蒂安尼尼    Ettore Bastianini 1922—1967
        意大利男中音,1945年在拉文纳作为男低音开始歌唱生涯,1951年改变成男中音在波洛尼亚重新登台。3年后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声誉开始传遍全球。巴斯蒂安尼尼不仅有美丽的音色,且有出众的表演才能,他擅长于唱威尔第的歌剧,如《命运之力》、《游吟诗人》、《弄臣》和多尼采蒂的《拉莫摩尔的露契亚》等。他与卡拉斯、苔巴尔迪、斯苔芳诺、科莱里的合作均为名录音,在他的舞台生涯后期,与当时年轻的帕瓦罗蒂合作过 (艺术家的生涯)。

13.贝尔冈齐  Carlo Bergorzi 1924—
     意大利男高音,师从格兰迪尼,随后进鲍艾图音乐学院,于1948年先作为男中音演唱罗西尼的费加罗,并在里斯首场演出。随后3年,他成功地演唱丁格蒙特、利戈莱托、玛尔切罗、夏菁莱斯及其他男中音。1951年,他发现自己的声音出现了变化,经过学习,他作为男高音演唱安德莱·谢尼埃进行第二次首演,很快使自己成了意大利最杰出的戏剧男高音。1951年的威尔第庆典,意大利电台邀请他唱了一组威尔第的歌剧角色。 1953年他以《命运的力量》中的阿尔法罗这一角色在伦敦斯多尔剧院首演,1962年又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重演这个角色。他在这个剧院多次饰《游吟诗人》中的曼里科、《阿伊达》中的拉达梅斯、《托斯卡》中的卡瓦拉多西等角色。贝尔冈齐演唱过40多个歌剧角色,被认为是当代十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他与后起的帕瓦罗蒂、多明戈一起创造了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的歌剧艺术黄金时代。贝尔冈齐有辉煌的高音区,优雅的乐句处理和全面的音乐修养,他的音色优美、明亮,音色、音量和气息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高音区的渐强与渐弱的转换非常迷人。他被认为是演唱威尔第歌剧中男高音的权威,对威尔第所有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追求造型感。1990年,他66岁,在日本大阪举行独唱音乐会,演唱了21首歌剧咏叹调与拿波里歌曲,Victor公司据理现场录音,整理成两张著名的唱片:《我的太阳》和《绿叶青葱》。

14.贝尔冈扎   Teresa Berganza 1935—
      西班牙著名次女高音、女中音歌唱家,曾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学钢琴,同时作为第二专业师从 E·舒曼的一个学生L·罗德琳格兹·阿兰高学声乐。1954年在音乐学院声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次年又在马德里举行首场音乐会,1957年在伊莎贝尔,卡斯特罗声乐比赛中获一等奖。在1957— 1958年的演出季中,她在斯卡拉剧院饰罗西尼歌剧《奥里伯爵》中的伊莎利尔,大获成功。她在英国首演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 1958年夏在美国首演《意大利人在阿尔及尔》中的伊莎贝拉,与卡拉斯同台演唱了《美狄亚》中的尼丽斯。贝尔冈扎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女中音,她演唱华彩乐段和润色歌词、乐句的能力十分出色。贝尔冈扎被公认是《卡门》的最佳诠释者,她和多明戈、米尔恩斯、科特鲁巴斯合作的《卡门》(阿巴多指挥),其演员阵营最为齐整。她也演唱艺术歌曲,以演唱西班牙歌曲最为突出。

15.贝尔格   Erna Berger 1900—
       德国女高音,先在德累斯顿学习钢琴和歌唱,后被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聘用,于1925年6月首次在《魔笛》中登上歌剧舞台。1932年首次在萨尔茨堡演唱布兰德,1934年首次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玛采琳娜,1935年又在那里演唱了沃格琳德、伍德伯格以及夜后。1938年担任了康斯坦茨以及莎菲等角色。1949年和1951年再回伦敦演出,其间还常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以后直到1954年一1955年的演出季节她一直在德国、奥地利等地的歌剧院演出。随后她全部精力致力于艺术歌曲的演唱,1968年2月15日在慕尼黑举办最后一次独唱音乐会,1959年之后在汉堡音乐学院执教。她在漫长的演唱生涯中,始终保持了少女般新鲜和年轻的嗓音。在戏剧花腔女高音几乎不存在的时代,她的夜后和康斯坦茨被认为无可匹敌,她演唱纯真的吉尔达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版本。

16.毕约林  Jus Si Bjorling l911—1960
        瑞典著名男高音,幼年随父亲学声乐,1928年入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师从希斯劳普和福塞尔。1930年7月21日在歌剧《曼侬列斯科》中扮演角色,首次登台,同年8月20日在《唐璜》中以奥塔维奥的角色获公认,随后5年,在斯德哥尔摩成功地扮演了20多个歌剧角色,但他确立国际地位是在芝加哥歌剧院1937年演唱《弄臣》中的公爵之后。毕约林在二战前的世界级男高音中是最年轻的一位,公认为是继卡鲁索·吉里之后最伟大的男高音。二次大战中,他回归故里,战争结束后重归歌坛,此时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卡拉斯与其合作演出《游吟诗人》后,曾认为他是“最杰出的曼里科”。毕约林的演唱生涯持续了30年,1960年因心脏病而病逝。毕约林受过极好的训练,音区从最高音到最低音表现出高度的统一。他有宽阔的音域、抒情而又温柔的音色,多明戈认为他歌唱的热情是含蓄的,但并不留下“冷感”,他平滑的连音很适合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但他主要的保留剧目是威尔第的公爵曼图阿、曼里科、里卡尔多、唐卡洛斯和普契尼的鲁道夫、卡瓦拉多西等。他最佳的合作对象是安吉莱斯,EMI公司为纪念他,出版了一套《毕约林的歌唱艺术》全集,收罗了在EMI公司录制的他毕生的优秀录音。

17.卡巴耶   Montserrat Caballe 1933—
       西班牙女高音,在巴塞罗那师从E·吉尼和N·安诺瓦奇,1954年荣获里西奥金质奖章,同年在卡萨尔斯的清唱剧中首次登台。1956年加入巴塞尔歌剧团,先饰一些小角色,顶替唱主角的演员饰咪咪后,开始积累歌剧角色。1959年,她应聘在不来梅饰威尔第《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并成功演唱了德沃夏克的《阿尔米达》和《水仙女》, 1960年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饰瓦格纳的《帕西发尔》中的花卉少女。但她的真正成名是1965年在卡内基音乐厅唱多尼采蒂的《卢克雷契亚·博尔贾》,一夜之间,使她名震全球。卡巴耶是卡拉斯和萨瑟兰的最佳继承者,她的演唱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是当代演唱威尔第和多尼采蒂歌剧的主要女高音。她演唱延长的纯净而具感染力的长句时,连贯而毫不费力,具有很深的气息功底。卡巴耶自己最喜欢的3部歌剧是贝里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茶花女》和理查·斯特劳斯的《莎乐美》,她最迷人的其实是高音区柔美的轻声。

18.卡拉斯    Maria Callas 1923—1977
        美籍希腊女高音,在美国度过童年,13岁回希腊,入雅典音乐学院,师从西班牙花腔女高音艾尔丽拉、希达尔戈。首次登台是在雅典皇家歌剧院唱阿尔伯特的歌剧《低地》中的玛尔莎,1945年回美国,1947年被著名男高音齐纳泰罗推荐到意大利沃伦纳中央剧场首演后一举成名。赛拉芬此时发现了她的才华,把她带到威尼斯,她在那里演唱了伊索尔德与图兰多。卡拉斯事业上的另一转折点是1948—1949年的演出季,她成功地顶替生病的演员演唱了贝里尼的《清教徒》中的女主角艾尔薇拉,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能唱花腔的戏剧女高音。整整一个50年代,几乎是卡拉斯独步歌坛的状况,她以极富变化的声音唱遭了歌剧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因此而被称为“女神”、“歌后”。卡拉斯其实不是那种漂亮、优美的歌喉,她的低音区和中音区含糊浑沌,高音区的声音也不是那样游刃有余,但她以对角色的出色理解、感人的情感倾诉和极富变化的音色见长。她演唱的《美狄亚》被认为是20世纪歌剧舞台上最伟大杰出的表演,而她的安娜·波莱娜被誉为既达到了歌唱家又达到了悲剧演员的顶峰。卡拉斯强调的不是作为歌唱家技巧化的演唱,而是极富表情的表演,所以她被认为是歌剧艺术的化身。卡拉斯演唱的最感人的角色除美狄亚外,还有露契亚、薇奥列塔、诺尔玛等。    

19.卡普契尔里    Pero Cappuccilli 1930—
      意大利男中音,就学于拿波里圣西西里音乐学院,1957年首次登台,在米兰新剧院扮演莱昂卡瓦罗的《丑角》中的托尼奥。1964年在斯卡拉歌剧院扮演《拉莫摩尔的露契亚》中的安里科,引起高度评介,此后被公认为“意大利新一代男中音歌王”,活跃于世界各大歌剧院舞台。卡普契尔里与弗蕾妮、帕瓦罗蒂、多明戈等组成了70— 80年代的最佳阵容。卡普契尔里以奇异地控制呼吸著称,他的声音优美,技巧纯熟,他的特长主要在威尔第的歌剧,他喜欢西蒙、麦克白、雅戈这样一些性格较复杂的角色,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威尔第歌手”,像《唐,卡洛斯》中,只有他的演唱才得到承认,他在《弄臣》中的演唱,也被公认为是最高水平。

20.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 1946—
      西班牙男高音,幼年因观看《伟大的卡鲁索》而入迷,父母认为其有天赋,送入巴塞罗那公立艺校、巴塞罗那音乐学院深造。10岁在利塞奥首次登台,在法雅的音乐木偶歌剧《彼德罗先生》中饰报幕少年。1968年,卡雷拉斯的一次演唱被卡巴耶的哥哥看中,把他推荐给卡巴耶,卡巴耶邀他同台演出多尼采蒂的《露克蕾契亚·博尔吉亚》,开始引人注目。1971年,卡雷拉斯参加意大利的“威尔第之声”比赛夺得桂冠,1972年,卡雷拉斯在纽约市歌剧院首演,演唱《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随后的16个月,他演唱了11个歌剧角色,终于成功地登上大都会歌剧院舞台,扮演《托斯卡》中的卡伐拉多西。卡雷拉斯获取世界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1975年,卡拉扬选他作为威尔第《安魂曲》中的男高音,而他与多明戈、帕瓦罗蒂的联袂演出,使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1987年,卡雷拉斯突患白血病,他战胜疾病重返舞台,获得更热烈的欢迎。卡雷拉斯的嗓音清峻柔美,注重技巧的控制,演唱中以抒情色彩而见长,但在唱到最高的C音有一定的困难。卡雷拉斯在威尔第的《托斯卡》、《命运之力》、比才的《卡门》、伯恩斯坦的《西区的故事》等曲目中,都有很精彩的表现。

20.卡鲁索  Enrico Caruso 1873—1921
       意大利男高音,师从威尔吉(Vergine)和罗巴蒂(Lomnbardi),1894年在那不勒斯首次演唱,塑造过奇莱亚的歌剧《阿德里安娜·勒克弗勒》和焦尔达尼作品中的角色,不很成功,1902年在蒙特卡罗与著名女高音梅尔巴同台演唱《艺术家的生涯》,使他获得国际声誉,同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弄臣》,开始被誉为不朽的男高音。1903年,到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了18年,担任过67个不同的角色,直到1920年在舞台上吐血,后又患胸膜炎而逝世,年仅48岁。卡鲁索被誉为声乐史上最伟大的男高音、高音歌王。他的声音宏亮、热情而辉煌,又不失柔润、甜美的音色;他的音色丰富,分句又极完美,再长的乐句也能处理得从容自如。卡鲁索的迷人之处其一在于他对连音的处理,他的连音能使两个音天衣无缝地熔化在一起,音乐转调时能符合于和声的泛音,极细致地转变;其次在于能以极浑厚的音量强调单音的强弱变化,能从一个最弱的音出发在瞬间唱到一个最强的音。卡鲁索应用的是两肋——横膈膜的连合呼吸法,他的音量与技术都令人惊叹。卡鲁索的演唱曲目幅度很宽,既能唱戏剧性强的《阿伊达》中的拉达梅斯,又能唱抒情优美的《爱的甘醇》中的内莫里诺。他毕生录有250余张唱片,RCA公司将其中的精华集成12张为《卡鲁索全集》。1951年他逝世后,有一部纪录片《伟大的卡鲁索》同世。


21.夏量亚宾    Fedor Lvnovich Chaliapin 1883—1938
       俄国男低音,早年未受过正规教育,但生就一副动听的歌喉。1892—1893年随乌萨托夫学声乐,在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成功地演唱了许多角色,1894年在彼得堡参加皇家歌剧团,又赴莫斯科加入马蒙托夫歌剧团。1896年因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斯普科夫的姑娘》中的暴君伊凡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中的戈多诺夫等,声名大震。1901年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开始获国际声誉。1908年以后主要在伦敦和巴黎演唱,十月革命后,应好友高尔基之邀重返俄国,1921年定居巴黎,夏里亚宾被誉为“低音歌王”,其音域宽广,音色多彩而有柔韧性,声音运用能从极强到极弱,假声、半假声、笑声、哭声的使用和转换完美无瑕。夏里亚宾在演唱俄国民族歌剧的角色时尤其充满魅力,他最有魅力的角色是戈多诺夫。

22.克利斯多夫    Boris Christoff 1918—
     保加利亚男低音,曾在罗马师从斯特拉齐亚利学声乐,并在萨尔茨堡深造,他在大学里担任领唱,被保加利亚国王所赏识,由此而支付他赴意大利学习的奖学金。1946年在罗马首次登台,随后加入斯卡拉剧院,1949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出《鲍里斯·戈多诺夫》,声名大震,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鲍里斯扮演者”,“夏里亚宾的再世”。克利斯托夫音域宽广、音量宏大,他演唱的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格林卡等的作品有绝对的权威性,他最拿手的角色是梅菲斯托夫勒。

23.科莱里   Franco Corelli 1921—
     意大利男高音,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歌唱天赋,就学于米兰、佛罗伦萨及斯波莱托,1951年参加佛罗伦萨5月音乐节歌唱比赛,获大奖。从此开始歌唱生涯,拜斯基帕为师,几年后成为斯卡拉剧院的首席男高音。科莱里1951年首次登台演唱《卡门》中的唐霍塞,1953年与卡拉斯在米兰同台演出,1960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成功地演唱了《游吟诗人》,其高音C以极大的音量震撼人心,获得轰动。按多明戈的说法,科莱里的嗓音“极富金属性和穿透力”,他与莫纳科、斯苔芳诺代表了五六十年代男高音的最高峰,他最杰出的歌剧表演,是与尼尔森合作的《托斯卡》与《图兰多》。他演唱的拿波里歌曲,比帕瓦罗蒂有更迷人和辉煌的高度。

24.柯索托     Fiorenza Cossotto 1935—
     意大利女中音,早年在托利诺音乐学院学习,其声乐指导老师是康波加利亚尼,康波加利亚尼也是弗蕾妮与帕瓦罗蒂的老师。1956年,柯索托在斯卡拉剧院登台,演唱《卡麦尔派修女的对话》中的玛泰德,第二年应邀在牛津音乐节演唱多尼采蒂的《安娜·波蕾娜》而一举成名,1960年在维罗纳演唱威尔第《阿伊达》中的阿慕诺丽丝,是柯索托成为世界级歌唱家的标志。西米奥纳托引退之后,柯索托作为她的继承人,继承了她的全部剧目,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头牌女中音。她有宽广的音域,端庄的音质,巧妙的控制,柯索托最出色的是在威尔第作品中充满戏剧性的女中音角色的表演。

25.科特鲁巴斯  Ileana Cotrubas 1939—
     罗马尼亚女高音,在罗马尼亚音乐学院学声乐,1964年首次在布加勒斯特歌剧院登台饰伊尼欧尔德。1965年在赫特金布什声乐比赛中获奖, 1967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1968年入法兰克福歌剧院,演唱了梅丽桑德,并于1969年首次在格林德包恩歌剧院演唱此角色,1971年,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彼得、豪尔作曲的《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1974年她塑造了诺里达和薇奥列塔、科特鲁巴斯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大号抒情女高音,她能演唱激动人心的花腔,她演唱的莫扎特的角色是风格纯净的典范,她的真正成名其实是 1975年,在斯卡拉剧院顶替弗蕾妮演唱咪咪。除莫扎特歌剧中的角色外,她所塑造的薇奥列塔、曼依和咪咪,也都是有口皆碑。

26.德勒  Alfred Deller 1912—1979
       英国高男高音,曾在教区教堂合唱团训练,当发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高男高音时,就自行训练。1940—1947年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任在俗神职人员,1947年入圣保罗大教堂合唱团,在蒂佩特指挥的莫利学院音乐会任独唱,1948年创办德勒歌唱团专门演唱巴洛克音乐,主要是普赛尔、亨德尔和蒙特威尔第的作品,1960年在布里顿的《仲夏夜之梦》中首次扮演奥伯伦。德勒的高音宏亮而又优美,其于马克·德勒亦为高男高音。

27.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 1941—
     西班牙男高音,1950年随父母到墨西哥,学钢琴和指挥,后又学声乐,1957年首次以男中音在西班牙方言歌剧中演唱,演唱男高音则始于 1960年在《茶花女》中饰阿尔弗雷德。多明戈 1962—1965年为以色列国家歌剧院成员,在12部歌剧中演唱了300多场。1965年,多明戈被邀请到纽约市歌剧院,1968年大都会歌剧院上演契雷亚的歌剧《阿德里安娜·莱科夫露尔》,原定主演科莱里有病,他顶替而演唱,获得轰动。这之后,1971年,多明戈与萨瑟兰合作演出《拉莫摩尔的露契亚》、与苔巴尔迪合作演出《艺术家的生涯》、与普赖斯合作《游吟诗人》、与尼尔森合作《图兰多》,在大师的扶植下,他渐渐成熟。1969年,是多明戈首次录制唱片,由梅塔指挥,录《游吟诗人》,与他合作的是普赖斯、柯索托和米尔恩斯。70年代,是多明戈艺术上最辉煌的时期,他成为公认的威尔第和普契尼作品的诠释者,1974和1975年他分别突破了威尔第歌剧中难度最高的两个男高音角色;《西西里晚祷》中的阿里戈和《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整个70年代,他每年要演出75场歌剧,平均每5天唱一场,差不多所有最受欢迎的歌剧的唱片都邀请他演唱,他的演出场次到1986年时已达1900场,相当于两个人的演出生涯。进入90年代,多明戈主要是与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的联袂演出。多明戈的演唱以抒情性见长,充满情痞和戏剧性的征服力,他的舞台感觉好,表演细腻准确,表演上的才能甚至高于演唱的技巧。多明戈的高音不如帕瓦罗蒂漂亮,但他有一种美丽的音色,他演唱带悲剧色彩的男高音尤有魅力。多明戈在歌剧中的表现,除奥赛罗之外,应该是与萨瑟兰合作的《霍夫曼的故事》、与科特鲁巴斯合作的《茶花女》及和里恰蕾莉合作的《阿伊达》。

28.埃文斯  Geraint Evans 1923—
     英国男中音,17岁始学声乐,同时参加地方业余演出,二战期间在皇家空军中服务,其演唱被著名男低音狄奥·赫尔曼看中,收为学生。埃文斯回伦敦后到市音乐学院,师从海德,1948年加入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了许多角色。1949年因扮演费加罗成功而巩固了其地位,1950年他在格林德包恩剧院扮演法斯塔夫而获成功,这两个角色是他最为成功的角色。

29.菲舍尔—迪斯考  Dietrich Fischer-Dieskau,1925—
      德国男中音,曾在柏林师从G·瓦尔特和H·韦森伯恩,随后进柏林高等音乐学院深造,1943年因服兵役而中断学习。菲舍尔—迪斯考1947年在弗赖堡首次登台演唱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次年在威尔第的歌剧《唐,卡洛斯》中唱波沙。1948年在柏林广播电台演唱《冬之旅》,并在莱比锡举办了首次独唱音乐会。1951年,迪斯考分别在爱丁堡音乐节和伦敦等地举办舒伯特歌曲独唱会,轰动欧洲大陆,从此被誉为“二战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菲舍尔—迪斯考保留有1000多首曲目,录制了舒伯特、舒曼、沃尔夫为男声所作的全部歌曲和贝多芬、布拉姆斯、李斯特、理查·斯特劳斯等的大部分歌曲。他录制的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是他最出色的演唱。富特文格勒称,听了他演唱的《亡儿之歌》和《旅伴之歌》,“才领悟到马勒的伟大”。除艺术歌曲外,菲舍尔一迪斯考参与安魂曲的演唱,他掌握的歌剧角色也不胜其数,在他的歌剧录音中,最出色者是与贝尔冈齐合作的《弄臣》和与普赖斯·雅诺维兹等合作的《费加罗的婚礼》。

30.弗蕾妮  Mirella Freni 1935—
      意大利女高音,童年曾参加儿童歌唱比赛并获奖,吉里听了她的演唱后认定她有潜力,并鼓励她学习声乐,于是她求师于康波加利亚尼门下。1955年,弗蕾妮在摩德纳登台,首演《卡门》中的乡村少女米开拉,1957年在凡尔赛的G,B.维奥蒂国际比赛中获奖。1962年,她演唱了歌剧史上的两个重要角色——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和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中的阿迪娜,获高度评介。1963年弗蕾妮在斯卡拉剧院饰《卡门》中的米开拉,被卡拉扬看中后,参与与普赖斯、科莱里、梅里尔合作录制《卡门》。1965年,她与帕瓦罗蒂合作,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轰动美国。弗蕾妮属于抒情女高音,她的音色漂亮、高贵而又细腻,高音不仅清澈亮丽而且相当圆润。她最精彩的角色是《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阿伊达》中的阿伊达等。

31.盖达  Nicolai Gedda 1925—
      瑞典男高音,幼年随父亲,1948年在斯德哥尔摩师从著名男高音C,M,奥尔曼。1952年在斯德哥尔摩首次登台唱亚当的歌剧《隆瑞莫的驿车夫》,其演唱吸引了EMI公司的W·莱格,1953年让其与著名男低音克里斯朵夫一起录制《鲍里斯,戈多诺夫》,同年,在卡拉扬指挥的奥尔夫的歌剧《特里奥菲》中唱唐·奥塔维欧,1954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弄臣》中的伯爵,又在巴黎演唱了浮士德和塔米诺,1955年在普罗旺斯音乐节上演唱格鲁克《奥菲斯》中的男高音,在1956—1957年间录制了大量唱片,1957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浮士德。盖达可称为男高音中的全才,他的形象把握能力强,精通6国语言,音乐处理和表达都能做到尽善尽美,他的代表作是与卡拉斯合作的《卡门》和《蝴蝶夫人》,与安吉莱斯合作的《浮士德》。

32.吉奥罗夫  Nicolai Ghiaurov 1929—
      保加利亚男低音,少年曾学习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是一位神童。1949年进索菲亚音乐学院学声乐,师从声乐专家布伦巴罗夫,第二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1955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金质奖和巴黎国际比赛大奖。这 -g在索菲亚歌剧院首次登台,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巴西利奥。1958年开始在国家大剧院演唱,担任过《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托夫勒等角色。第二年登上斯卡拉歌剧院舞台,演唱《鲍里斯·戈多诺夫》中的华兰一角,一举而成名。同年秋,吉奥洛夫在大都会歌剧院再次演出《浮士德》,奠定了国际明星地位。吉奥罗夫音量无比丰厚,这位男低音还能唱出优美而嚎亮的高音,同时兼有男中音的音域。吉奥罗夫所演唱的《唐·卡洛斯》中的费利波二世,堪称巍峰之作。

33.贾尼尼   Dusolina Giannini 1900—1986
        美国女高音,生于费城,最早师从其父——意大利男高音F·贾尼尼,后师从M·塞姆布里克。 1923年在纽约音乐节首次登台,大获成功,1925年在汉堡首次唱阿伊达,1928年起在柏林、维也纳、科文特花园等地演唱。1934—1936年在萨尔茨堡唱《唐璜》中的唐娜·安娜,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演唱《法斯塔夫》。1936年以后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1961年退出舞台,从事声乐教学。贾尼尼是戏剧女高音,她演唱的唐娜·安娜最具特色。

34.吉利  Beniamiro Gigli 1890—1957
        意大利男高音,最初在罗马师从A·邦纳西,后得到利西奥音乐学院的奖学金,在那里师从卡托尼和罗萨蒂。1914年在帕尔玛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头奖,同年又在洛维哥首演《欢乐的歌女》。吉利早期事业的高峰是1918年在斯卡拉剧院为纪念博伊托而上演的《梅菲斯特费勒斯》中担任主角,1920年他在大都会歌剧院连续上演12个演出季,扮演了28个角色。吉利被称为卡鲁索第二,从20年代初一直到40年代末,他演唱过整整 60个曲目的歌剧、弥撒曲、清唱剧,乐评家马克斯·斯密特曾这样描述他的演唱:“吉利的声音是抒情男高音,在中音区特别柔和、热情——音色很美。当他唱中强音时,是非凡的柔软、文雅;当他大声唱时,则是饱满而宏亮。吉利的嗓子是在卡鲁索之后在纽约听到过的最漂亮的男高音,吉利的歌唱中特有的高亢的强度、热情洋溢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则是他最典型、最突出的特点。”

35.戈比 Tito Gobbi 1913—1984
        意大利男中音,从1933年起才开始学声乐, 1937年取得斯卡拉学校奖学金,并在维也纳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头奖。1938年起一直在罗马演唱, 1942年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剧院舞台,1950年到伦敦,因演唱费加罗与《托斯卡》中的斯加比亚,而显示出权威性。1958年,他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唐卡洛斯》,以出色的表现奠定了其当代最伟大歌唱家的地位。戈比最突出的成就是他与卡拉斯、斯苔芳诺作为“三驾马车”,在赛拉芬指挥下录制的意大利歌剧,几乎张张精彩。戈比所塑造的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角色,像利戈莱托、雅戈、鲁那伯爵、亚芒、法斯塔夫、斯卡皮亚,被认为在他之后无人能够超越。

36.霍恩  Marilyn Home 1934—
      美国女中音,幼年随父学声乐,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师从保罗·维幼德,又进著名声乐专家洛蒂、雷曼主持的优秀学生班。霍恩后来认识了斯特拉文斯基,经常跟他一起参加洛杉矶的演出活动。1956年,她参加威尼斯音乐节后,开始在欧洲各地的巡回演出,1960年她回到美国,在旧金山歌剧院饰《沃采克》中的玛丽,1964年又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重演这个角色,获得佳评。此后,霍恩在旧金山歌剧院演唱了许多角色,其地位进一步被确认。似乎是1969年伯恩斯坦邀请她演唱威尔第的《安魂曲》之后,整个70年代,是霍恩演唱的黄金时节,她演唱的《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和《科林斯之围》,好评如潮,而她和苏萨兰合作的《诺尔玛》,伯恩斯坦指挥她演唱的卡门,她演唱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的罗西娜,也都是极精采的角色。霍恩有绝佳的声音,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能从女低音声部一直唱到女高音音域,是名副其实的全能女中音。1981年她与苏萨兰、帕瓦罗蒂在林肯中心举行的演唱会,把声誉推向顶峰。

37.雅诺维慈       Gundula Janowitz 1937—
      德国女高音,在格拉茨的斯蒂利安音乐学院学习,21岁时被卡拉扬聘用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1961年首次演唱帕米娜,随后演唱狄多和咪咪,1962年在卡拉扬指挥的《费德里奥》中演唱玛尔采琳,取得极大成功,接着在《没有影子的女人》中演唱女皇,1963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她在由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演唱女高音,1970年上演莫扎特的伯爵夫人,1976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唐娜,安娜。她的剧目角色还包括斯特劳斯的公爵夫人、阿利亚德尼、阿伊达、阿美莉亚、阿拉贝拉、埃娃、伊莉莎白和齐格琳德。雅诺维慈起初是抒情女高音,后发展成戏剧女高音,她的特色是技巧的控制,并善于挖掘出演唱的丰富情感。雅诺维慈的代表性角色是《魔笛》中的帕米娜,《自由射手》中的阿格泰。她在演唱艺术歌曲,类似《马太受难曲》、《德意志安魂曲》等宗教作品中也有良好的表现。

38.朱丽纳克 Sem Jurinac 1921—
      南斯拉夫出生的奥地利女高音,在萨格雷布音乐学院从科斯特利尼西克学习声乐。首次演出是21岁在萨格雷布歌剧院上演咪咪,1945年加入维也纳国家歌剧团,1947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随维也纳国家歌剧团和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了两次多拉贝拉之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9年在格林德包恩出现后立刻成了最受宠爱的演员,她塑造的费奥狄里吉和一年前的多拉贝拉一样令人难忘。尽管她早年最知名的是莫扎特的角色,但她建立起的剧目角色范围很宽,她在世界大多数主要歌剧院都演唱过,成熟的角色从凯鲁比诺、奥克塔维安、玛尔采琳,以及莉亚到莫扎特的伯爵夫人、玛尔莎琳、雷奥诺尔和埃莱克特拉。她演唱的著名的角色还有《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中的作曲家、伊莉莎白、耶奴发、巧巧桑、托斯卡、苔丝德蒙娜、玛丽、帕皮亚以及陶里安、伊菲吉尼亚等,优美纯净、丰满,各个音区的声音都很匀称,具有高贵气质和光彩的个性。

39.卡纳娃  Kiri Te Kanawa 1944—
      新西兰女高音,其父是毛利族,母亲是欧洲人,养母是爱尔兰人,沙利文的后裔,11岁时进圣玛利大学学声乐,在校时有“金嗓女郎”之称。 1965年,卡纳娃在澳大利亚击败了对手,在《墨尔本太阳》咏叹调比赛中获胜,以所获的奖金进英国伦敦歌剧中心学习。1971年,卡纳娃进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歌剧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她演阿尔玛维瓦伯爵夫人。1974年,大都会歌剧院邀请她扮演威尔第的《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演出成功,马上把她推向“时代的伟大歌唱家”的宝座。这之后,卡纳娃以丰满而自然的歌声及动人的舞台形象征服了世界,每年她在全世界的十几个大城市的演出都会达到50—60场,她被认为是莫扎特歌剧的主要表演者。在《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西蒙·博卡涅拉》中的阿美利亚、《卡门》中的米开拉、《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中的玛夏琳等角色的表演上也都显示出魅力。她和卡雷拉斯合作演唱的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也是这个曲目风行世界的版本。  

40.A.克劳斯  Alfredo Kraus 1927—
      西班牙男高音,从济帕特学声乐,1956年29岁才在都灵首演,唱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获成功。翌年就被邀请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斯卡拉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巡回演出。 A.克劳斯技巧全面,能唱意、法、德等不同风格的歌剧,最擅长的是19世纪的古典美声作品,如《爱的甘醇》和《清教徒》。他的高音能力出色,高音可唱到d乎,在表现罗西尼《威廉·退尔》的19个高音C时,显得游刃有余,他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换声区的技巧也有口皆碑。A.克劳斯与卡拉斯、斯科托、西尔斯合作的《茶花女》,与施瓦茨科普夫、露德薇合作的《女人心》,与斯科托合作的《艺术家的生涯》,都是名录音。  

41.O.克劳斯   Otaker Kraus 1909—1980
         英籍捷克男高音,在布拉格师从瓦莱尔斯坦,(K.Wallerstein),后到意大利,在米兰学习歌唱,师从卡皮(F.Carpi)。在意大利歌剧舞台上塑造过布里顿、蒂佩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作品中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入英国籍。 1935年,他在布尔诺举行了首次演唱会,随后成为布拉迪斯拉发歌剧院重要男中音。希特勒占领捷克期间,他抵达伦敦,后一直生活在那里。二战期间,他加入卡尔,罗萨演出公司,唱过许多歌剧。1951年他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了瓦格纳歌剧角色阿伯里奇,接下来他反复演唱这个角色。这一年,他还在威尼斯音乐节演唱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后来在斯卡拉、格林德包恩等著名歌剧院都演过这部戏里的尼克·夏多。

42.露德薇 Christa Ludwig 1924—
      德国次女高音,父母都是维也纳歌剧院的歌唱家,师从母亲以及P.汉尼一米哈切克。1946年首次在《蝙蝠》中演唱,以后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维也纳歌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各地演唱。其剧目包括几乎所有的次女高音角色,也有一些戏剧女高音,较著名的有雷奥诺尔、麦克佩斯以及玛尔莎琳。她的奥克塔维安是战后最有名气的角色之一,她演唱的威尔第的作品中的角色出色的有艾鲍里·阿美利斯;瓦格纳作品中的角色有名的是布兰甘尼、弗丽卡,瓦尔特劳克以及奥尔特鲁德。1973年,路德薇在大都会首演《特洛伊人》,她的音域宽广,声音丰满圆润,富于表现力,她是马勒的艺术歌曲的理想演唱者,而在巴托克的《蓝胡子的城堡》、布拉姆斯的《女中音狂想曲》等曲目中也有精彩的表现。

43.马蒂内利 Giovani Matinelli 1885—1969
       意大利男高音,在军队服役时偶然的演唱受到人们的注意,从而能在米兰进修。1910年首演威尔第的《欧那尼》,在意大利和罗马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演出《西部女郎》后,被科文特花园剧院聘用。1912年在那里首演《托斯卡》大获成功,之后又在15个歌剧中演过90多场,其中《奥赛罗》和《图兰多》大为出色。在普契尼的坚持下,在斯卡拉首演的《西部女郎》由他主演。1913年他在大都会剧院首演《波希米亚人》,之后在那里30年总共在36部歌剧中上演1000多场。他在大都会歌剧院最开始受观众喜爱是由于他声音和气质的天赋,但后来他发展了无可挑剔的歌唱技巧和严谨的风格,当1937年回伦敦时已被公认为是他的竞争者中最为出众的艺术家。在卡鲁索死后,他成了大都会歌剧院最杰出的戏剧英雄男高音,拿手角色包括里科、拉达梅斯、唐·阿尔法罗、唐卡洛斯、卡尼奥、浮士德、唐霍赛、萨姆森。他还成功地演唱了鲁道夫、平克尔顿、卡瓦拉多西等抒情角色。他高声区响亮而有光泽,明确、纯净而充满激情的吐字,以及由极好的呼吸控制的连贯乐句是他成熟风格的特点。

44.梅里尔  Robert Merrill 1917—
     美国男中音,早期在母亲指导下学习声乐,后作为城市音乐厅广播节目中的歌手开始演唱生涯。1945年,梅里尔在大都会歌剧院经试听后签订了演出合同,他在该院首次唱的是《茶花女》中的阿尔芒。梅里尔在大都会塑造了斗牛士、瓦伦丁、费加罗、利戈莱托、雅戈、斯卡尔皮亚等角色,深受托斯卡尼尼青睐,成为头牌明星。他的演唱以细腻、外柔内刚、细节表达充分而著称,音色丰满而有深度。他曾与毕约林、卡拉斯、斯苔芳诺、普赖斯、科莱里等演唱家多次合作,都有出色的成绩。    

45.米尔恩斯  Sherrill Milnes 1935—
     美国男中音,就学于德雷克大学和西北大学,以及师从罗莎、庞塞尔(Rosa Ponselle)。1964年在纽约歌剧院首次上台,演古诺的《浮士德》中瓦伦丁一角,引起注意。真正成名是在1968年在威尔第歌剧《露易莎·米勒》中演米勒。同年,他与普赖斯、多明戈在大都会主演《游吟诗人》,轰动全美。1970年,米尔恿斯在维也纳歌剧院成功地扮演麦克白,成为这一角色的最佳演唱者, 1971年与苏萨兰、帕瓦罗蒂合作出最佳版的《弄臣》,1975年又与多明戈合作出最佳版的《奥赛罗》。米尔恩斯以出色的音色、艺术上的完美、英俊而极有风度的舞台形象而著称。他最杰出的是对威尔第歌剧的理解,此外还有《唐璜》中的唐璜、《卡门》中的埃斯卡米洛等。

46.莫纳科  Marlo del Monaco 1915—
     意大利男高音,从小随母亲学声乐,13岁在蒙达尔佛的吉利剧院首次登台。20岁应赛拉芬之邀参加一次比赛,以便进入罗马歌剧院附设的一个培训班。他在80名竞争者中获胜,却拒绝在教师指导下的正规声乐训练,6个月后决心自己担任自己的老师。1939年,他在皮萨罗的吉利剧院正式登台演唱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一举获成功。1941年,他在米兰先后演唱了《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艺术家的生涯》中的诗人鲁道夫。在维罗纳1945—1946年度演出季,他演唱的《阿伊达》,其歌声盖过了乐团。不久,他与苔巴尔迪同台演唱焦尔达诺的《安德列·谢尼埃》,两人双双获得成功。1950年,莫斯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首次演唱奥赛罗,他以强大的胸腔共鸣,产生咆哮般的声音,使多明戈感叹说:“莫纳科的声音威力实在罕见,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奥赛罗。”莫纳科一生演出《奥赛罗》427场,别人实在无法比拟。整个50年代直到60年代中期,是莫纳科演唱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属于重量级男高音,爆发力极强,嗓音极厚,震撼力极强,适合于演唱威尔第的歌剧,表现那种阳刚的激情。但他以声音的厚度取胜,在深刻刻划人物方面显然比不上卡鲁索。

47.纳什   Hedde Nash 1896—1961
        英国男高音,在米兰师从G·伯尔加提,在米兰首次登台演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925年回到英国被老维多利亚剧院聘用,很快就以演唱《弄臣》中的公爵而知名。1929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唱唐·奥塔维奥,当时被认为是最出众的角色。他是格林德包恩剧院演出季节的早期台柱,从1934年到1938年,在那里唱过费兰多、唐·巴西里奥和佩德里洛。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清唱剧演唱家,特别是演唱亨德尔和埃尔加的作品。他声音迷人、甜美,体现出罕见的自然天赋和掌握技巧的完美。在他的时代,很少有男高音演唱莫扎特的角色像他那样高雅,同时又具有像游吟诗人那样自然的效果。他演唱的埃尔加、亨德尔的清唱剧可以说是权威版本。

48.尼尔森  Birgit Nilsson 1928—
      瑞典女高音,从1941年起,在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男高音J·希斯洛苷。1946年首次在皇家歌剧院顶替当时身体不适的女高音演唱《自由射手》中的阿格涅斯。第一次取得巨大成功的角色是第二年在威尔第的歌剧中演唱麦克白夫人,后又演唱了其他角色,如:玛尔莎琳、齐格琳德、唐娜·安娜、维纳斯、森塔、阿伊达、黑桃皇后。她在瑞典之外演唱的最重要的角色是在格林德包恩演唱的《伊多梅纽斯》中的艾莱克拉特,其国际声誉的真正确立是在4年之后。1954—1955年的斯德哥尔摩演出季节她首次在 <众神的黄昏)中演唱布伦希尔德和莎乐美,同一个演出季节她又在慕尼黑首演了全套《尼伯龙根指环》中的布伦希尔德。从1957年到1970年先后演唱过艾尔莎、伊索尔德、齐格琳德和布伦希尔德。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演的角色除《指环》外还有伊索尔德、阿美莉、艾莱克拉特、图兰多、雷奥诺拉等。首次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的是伊索尔德,引起极大轰动。1970年她上演的唯一新角色是《没有影子的女人》中的戴依尔的妻子。她是20世纪最好的瓦格纳女高音歌唱家,所有音域的声音平稳、纯净,发音纯正,高音自如,她的戏剧表演力极强,她以声音的巨大力度和华丽色彩著称。

49.诺曼 Jessye Norman 1945—
      美国女高音,1967年就学于皮博迪音乐学院,1967—1968年就学于密歇根大学,1969年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1972年在斯卡拉剧院首演, 1972年回到美国,在好莱坞环形剧场举行在美国的首演。诺曼的演唱,以嗓音的宽和厚著称,声音亮丽而又抒情,她在扮演瓦格纳歌剧中角色时,能契合瓦格纳歌剧的那种辉煌感。她也是一位艺术歌曲的优秀演唱者,她演唱的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都获佳评。

50.臭布拉兹卓娃  Elina Vasilievna Obraztsova 1937—
      俄罗斯女中音,196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格里戈里耶夫(A·A·Grigoriev)。她才华出众,学生时代即登上莫斯科大剧院的舞台,在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中演唱玛丽娜,获得成功,毕业后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独唱演员。1962年获全苏格林卡声乐比赛一等奖, 1964年起曾赴英国、波兰、民主德国、美国、法国、捷克等国演唱。1970年分别在第四届国际柴科夫斯基声乐比赛和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夫·维尼亚斯(F·Vinias)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1973年获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赴马德里演唱威尔第的<阿伊达)中的埃及公主安娜丽斯和比才的《卡门》中的女主角,并同时在马赛和捷克的布尔诺、比尔森上演。1975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威尔第的《假面舞会》中的乌丽卡、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海伦,1976年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维持》中的莎尔洛塔,均获好评。她的嗓音圆润、优美,嘹亮而丰满,各声区都很均匀,歌唱充满热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唱的角色在年龄、性格方面的幅度甚广,扮演古典和现代角色都很成功,还擅长演俄罗斯和各国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柴科夫斯基、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维里多夫、舒曼、巴赫、捷尔、亨德尔的艺术歌曲、套曲、清唱剧等。由于她卓越的成就,1976年苏联政府授予她人民艺术家称号和列宁文艺奖金。

51.帕瓦罗蒂   Luciano Panotti 1935—
      意大利男高音,师从A·波拉和E·卡姆波加尼亚尼,1961年在雷焦·埃米利亚剧院国际比赛中获奖。首演角色是鲁道夫,1963年首次在阿姆斯特丹演唱艾德加尔多,之后又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替代斯苔芳诺演唱鲁道夫。1946年在格林德包恩学院演唱艾达曼特斯,第二年在澳大利亚旅行演出时与萨瑟兰同台演出艾德加尔多,他同萨瑟兰成为最佳的合作伙伴。1965年他在斯卡拉剧院首次演唱曼图阿公爵,1968年首次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军中女郎》中的托尼欧。帕瓦罗蒂被称之为高音C之王,在《军中女郎》中有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唱段《啊,多么快乐》,帕瓦罗蒂用胸腔共鸣连续唱足9个漂亮的高音C,就此稳居世界头号男高音的交椅。帕瓦罗蒂以强劲的高音和胸腔共鸣而著称,在本世纪男高音中,能专门在高音区飞翔的歌手只有帕瓦罗蒂一人。帕瓦罗蒂从演唱普契尼的作品而开头,因涉猎了多尼采蒂和贝里尼的作品而成名,威尔第的作品后来也成为他的拿手戏,多尼采蒂或贝里尼式、威尔第式和普契尼式的男高音他都可以胜任。帕瓦罗蒂是辉煌型的男高音,他和萨瑟兰在70、 80年代组成了继卡拉斯和斯苔芳诺之后世界最佳的男女高音组合,他们录制的每一部歌剧都有相当的质量。帕瓦罗蒂演唱的拿波里民歌也都极具魅力。

52.皮尔斯  Peter Pears 1910—
      英国次男中音,学生期间,曾是风琴演奏奖学金获得者,1934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一年,1934—1938年期间,先在BBC合唱团、后成为这个广播公司的歌唱演员,赴美旅行演出。 1938年,在格林德包恩参加演唱《麦克白》,后再次赴美,在纽约师从特利斯,施纳贝尔和克莱·海因·缪戴。1942年回伦敦,与萨德勒泉演出公司签约。皮尔斯与布里顿是好友,彼此理解,1945年在布里顿的第一部歌剧《彼得,格雷姆斯》中扮演男主角后,成为布里顿的每一部歌剧的主唱,对布里顿的歌剧解读有权威性。皮尔斯也是演唱舒伯特等艺术歌曲的权威,他演唱的艺术歌曲往往比迪斯考还能深入作品内涵,获得佳评。

53.皮尔西  Jan Peeree l904—1984
        美国男高音,生于纽约,被称为“托斯卡尼尼男高音”。十几岁时曾在餐馆里拉小提琴,在一次私人宴会上唱歌为宴会助兴,露出歌唱才能,被邀请在广播中演唱。1938年,经美国广播公司音乐指导推荐,在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演唱,得到托斯卡尼尼赞赏,这是皮尔西首次在公开场合中露面。1938年,皮尔西在拉赫玛尼诺夫指导下演唱了《钟声,,1939年夏,他与辛辛那提夏日歌剧院演出了歌剧《弄臣》, 1940年在芝加哥,1941年他又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了这个曲目。1951年夏,皮尔西作了第一次海外演出,在南美的波哥大、以色列、欧洲演出14场。1955年到意大利,1956年夏,到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等地旅行演出了《茶花女》、《弄臣》等名歌剧。皮尔西的歌剧演唱具有大艺术家风度,发声悦耳、自然,高音区充满活力。他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以演出意大利歌剧的抒情角色为主。

54.平扎   Ezio Pinza 1892—1957
        意大利男低音,师从鲁查和维查尼。1914年首演歌剧《诺尔玛》,一次大战后开始在意大利各主要歌剧院演唱多种角色。1926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贞洁的修女》之后,开始成为纽约主要男低音,22年中共演了50个角色。他还非常成功地演唱了唐璜、费加罗、和意大利歌剧中的主要男中音角色,此外还有许多法国歌剧,有时还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备查用德语演唱瓦格纳的歌剧。他还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欧洲主要歌剧院、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唱,是 20世纪前半叶,最有造诣的意大利男低音。

55.波普  Lucia Popp 1939—
      出生于捷克的奥地利女高音,早年在捷克布拉迪斯拉发音乐学院学习声乐,1963年受聘于维也纳国家剧院,同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后应邀在科文特花园、大都会等欧美剧院演唱。波普对莫扎特歌剧有深入的研究,她在克莱姆佩雷尔指挥下演唱《魔笛,中的夜后,显示出高超的花腔技巧。有评论家认为,波普在某些莫扎特作品的角色上代表最高水平。

56.蕾赖     Hermann Prey 1929—
      德国男中音,从小在柏林莫扎特合唱团,后到柏林音乐学院学习。1951年在里斯国家广播电台声乐比赛获奖后,1952年首次在威斯巴登演出,后被汉堡歌剧院聘用为主要男中音。1957年首次在维也纳国家剧院登台,以后又在慕尼黑夏季音乐会演唱。1960年首次在大都会剧院演唱沃尔弗拉姆,以后又先后在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唱,最著名的角色有费加罗、古烈摩和帕帕盖诺,他还是一个著名的艺术歌曲演唱家,被称为“迪斯考第二”,而他最擅长演唱莫扎特的歌剧,在艺术歌曲中,最出色的是舒曼的《诗人之恋》。

57.普赖斯     Leontyne Price 1927—
      美国黑人女高音,其母为圣歌队的台柱,苷较斯继承了母亲的歌唱天赋,被保罗·罗伯逊发现后,推荐她获契秀姆夫人的奖学金,进朱利亚德学院,师从吉姆波夫人。1952年汤姆森在百老汇重新上演他的歌剧《四圣徒》,选普赖斯演唱,但其真正的歌剧生涯始于与丈夫,男中音沃菲尔德一起演出格什文的《波吉与贝丝》。1955年,普赖斯在电视上演唱托斯卡,1956、1957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演唱《阿伊达》而震撼整个欧美音乐界。她那“黄金般的歌声”受卡拉扬赏识并应邀与其合作演出, 1960年普赖斯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又以莫扎特敏剧《唐璜》中的唐娜·安娜一角而名声大震,1961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唱《游吟诗人》中的莱奥诺拉,也获轰动。普赖斯音色亮丽,属戏剧女高音,她是当代最杰出的威尔第女高音之一;在威尔第作品中,她以《阿伊达》一剧凌驾于所有女高音之上,被誉为·最伟大的阿伊达”。在普契尼作品中,她最拿手的角色是《托斯卡》中的女主角。而普鞍斯的中、低音区也极具说服力,她与科莱里在卡拉扬指挥下录制的《卡门》,演唱也极优秀,作为黑人歌手,普较斯录制的《黑人灵歌》的专辑更是精美绝伦。

58.里恰蕾莉      Ruggero RicciareUi 1946—
      意大利女高音,曾就读于威尼斯的贝尔德托·马切洛音乐学院,1968年参加意大利国家广播局歌唱比赛获优胜奖。次年在曼图亚首次登台,演唱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1970年在帕尔玛威尔第青年歌唱家大赛中再次获奖,随后演唱了威尔第的《游吟诗人》中的莱昂诺拉。 1971年起成名,1973年登上斯卡拉歌剧院舞台。 1974和1975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分别演唱了咪眯和《假面舞会》中的阿美丽妊,在巴黎和慕尼黑演唱《唐·卡洛斯》中的伊面莎白,在布鲁塞尔演唱《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均获轰动。里恰蕾莉与卡雷拉斯录制的《艺术家的生涯》,是其成名作,她与多明戈也有多次成功的合作,比如威尔第的《阿伊达》、《命运之力》、《唐·卡洛斯》。1985年,她还和多明戈共同主演了电影《奥赛罗》。
  
59.里德布什     Karl Ridderbsch 1932—
      德国男低音,在埃森随凯扎布烈梅学3年声乐,1961年在明斯达歌剧院首次登台,然后到埃森、杜塞道夫歌剧院。1967年被邀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演唱,从1974年起成为慕尼黑歌剧院的著名演员。里德布什的拿手角色,是瓦格纳歌剧中浑厚有力的对象,比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达兰特、《罗恩格林》中的海因利希王等,但最著名者还是《玫瑰骑士》中的奥克斯男爵。里德布什又是一位著名的宗教音乐歌唱家,他演唱的《马太受难曲》、贝多芬《庄严弥撒》等,也都很出色。

60.里纳尔迪     Margherita Rinaldi 1935—
      意大利女高音,在罗维格学习,在斯波莱托获声乐比赛奖,并于1958年首演露契亚。随后在斯卡拉、芝加哥、旧金山、巴塞罗那演出,成为一流女高音。里纳尔迪是专门演唱19世纪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作品的女高音,她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优秀的贝里尼歌唱家之一”,她扮演的贝里尼《梦游女》中的阿米娜,一致认为是其最出色的角色。而《爱的甘醇》中的阿迪娜、《夏莫尼的林达》中的林达、《清教徒》中的艾尔薇拉,都是她擅长的角色。她的演唱与表演细腻,最适合与帕瓦罗蒂配对。可惜往往无法与萨瑟兰竞争,帕瓦罗蒂最终与萨瑟兰成为最佳搭档。

61.罗伯逊  Paul Robeson 1898—1976
      美国黑人男低音,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后在奥尼尔的《琼斯皇帝》等剧中演话剧。 1925年举行首次独唱音乐会,演唱黑人灵歌。 1928年,罗伯逊到英国巡回演出,演出美国音乐剧《游览船》中诉说黑人痛苦的《老人河》而扬名世界。罗伯逊的音域宽厚,嗓音柔和动听,又情感真挚,专门演唱黑人灵歌为著名。演有电影《琼斯皇帝》、《桑德斯河》、《水上舞台》及《骄傲的山谷》,罗伯逊通晓多国语育,能用多种语言演唱,40年代到苏联旅行后,信奉共产主义,晚年因身体不佳而中止了演唱。

62.罗西莱曼尼   Nieola Rossi—Lemeni 1920—
      意大利男低音,13岁开始学习音乐,受夏利亚宾的影响自学声乐。二战期间,曾在意大利军队中服役。战后(1946年)在威尼斯演唱了《鲍里斯·戈多诺夫》中的华兰,后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 (阿伊达)中的朗费斯和《唐卡洛斯》中的菲利浦王,1947年他演唱《欢乐的歌女》中的阿尔维塞等,1947—1948年是罗西莱曼尼的艺术辉煌期,他在世界各地演唱了很多角色。罗西莱曼尼均成功,应该说与赛拉芬的影响很有关系。1950-- 1951年罗西莱曼尼回斯卡拉歌剧院演唱威尔第的作品,1951—1953年因演唱梅菲斯特费托斯的成功而签约到大都会演唱,罗西莱曼尼的基本功扎实,音域宽广,控制技术也好,嗓子发生故障时,亦能靠出色的控制演唱成功。

63.鲁弗   Titta Ruffo 1877—1953
      意大利男中音,原名Ruffocafiero Titta,曾在米兰和罗马学声乐,1898年在罗马首演,饰《罗恩格林》中的传令官之后,开始在意大利各大歌剧院及巴黎、维也纳、伦敦等地巡回演出。在鲁弗之前的男中音中,斯科蒂处于最尊贵地位,斯科蒂之后,最好的男中音就是德·卢卡、斯特拉齐亚利和鲁弗。这3人中,斯特拉齐亚利的音色最美,而鲁弗的音量最宏伟。前辈男中音莫莱尔称鲁弗的降D至高音降A之间的声音是他听过的男中音中最辉煌的声音;男高音沃尔彼则称他是“狮子般的声音,吼声如雷不失美感。”鲁弗最拿手的角色包括几乎所有意大利歌剧中的男中音,可惜他的演唱辉煌期实际上到20年代后期就已结束。

64.萨斯   Sylvia Sass 1951—
      匈牙利女高音,10多岁就登台,1970年进李斯特音乐学院,两年读完5年课程,1972年参加科达伊声乐比赛获冠军,1973年参加索菲亚声乐比赛获大奖。1972年起成为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专业歌手,同时被邀请在维也纳、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地客串,1975年在汉堡歌剧院试唱《试情记》轰动一时,1977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托斯卡》,开始被称为新星。声音、技巧与控制俱佳。

65.希帕   Tito Schipa 1888—1965
      意大利男高音,师从A·格伦达和E·皮卡利。 1910年首演的是《茶花女》,在罗马演唱戴斯、格里克斯大获成功之后,开始专门演唱抒情角色,很快被认为是意大利当时最杰出的抒情男高音。 1917年他演唱普契尼的《燕子》中的鲁杰罗,1919年赴美,开始在芝加哥歌剧院,1932年之后进大都会歌剧院。他演的角色有莫扎特的唐·奥塔维奥以及意大利歌剧中的抒情男高音、马斯卡尼的弗里兹。他的演唱高雅轻松,以技巧和情趣取胜,音色迷人、含蓄,乐句处理精细而又充满情感。

66.施雷尔  Peter Schreier 1935—
      德国男高音,父亲为音乐教师兼管风琴师,8岁加入德累斯顿圣十字架教堂圣歌队,9岁就在歌剧《魔笛》中演唱,16岁变声后,成为抒情男高音,在莱比锡随私人教授学习。1959年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上演《费德里奥》时,唱第一囚犯,首次正式上台,后于1964年入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毕业后以德累斯顿歌剧院为中心,仍以演唱莫扎特歌剧为最拿手。施雷尔也是一名出色的宗教歌曲与艺术歌曲演唱家,他演唱的巴赫宗教音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都很精彩。

67.施瓦茨科普夫  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
      德国女高音,出生于波兰,1932年进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声乐,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国际联盟奖,并被吸收为柏林歌剧院独唱演员。她引人注目的第一个歌剧角色是《纳克索斯岛上的阿丽安娜》中的泽比涅塔。随后,她在扮演两部瓦格纳歌剧角色后,在维也纳举行独唱音乐会,受伯姆赏识,1944年与维也纳歌剧院签订了演出合同。二战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在世界各地举行演唱会。1955年,她在大都会演唱《玫瑰骑士》中的玛莎琳;1961年她与维切特、萨瑟兰等人合作演唱莫扎特的《唐璜》;1963年与露德薇等人合作录制《女人心》,都获得极广泛的赞赏。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有浓郁的祷窟,精美的音乐表情,其音色充满光泽,她还是战后最杰出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卡拉扬曾称她为“最佳的独唱者”。

68.西米奥纳多   Giulietta Simionato 1910—
      意大利女中音,1933年在佛罗伦萨的美声唱法比赛中获头奖。获奖后几年中,继续潜心学习,她参加了1939—1940年斯卡拉歌剧院演出季的演出,1948年,她被托斯卡尼尼选中出演博伊托的歌剧《尼禄》,1953年,她在伦敦与卡拉斯同台演出,1953年,在旧金山作丁她美国之行的首演,后定期在芝加哥歌剧院演唱。1954年,由于她的演唱,复活了贝里尼的很少演出的《凯苷莱特与蒙泰古》。1963年,她与男高音莫纳科赴日本演唱《游吟诗人》,被认为是当代最高水平的演唱。西米奥纳多作为花腔女中音歌唱家,声部虽在较低声区,却仍具神奇的魅力,她的仪态雍荣华贵,演唱时充满激情,演技非凡。她的演唱以多尼采蒂的《安娜,波莱娜》、威尔第的《阿伊达》最为拿手。

69.苏哉  Gerard Souzay 1918—
      法国男中音,从小随母亲学音乐,18岁时为学哲学,进巴黎大学,又拜名歌唱家贝纳克为师,学习声乐。1941年又进巴黎音乐学院,随优秀的声乐家克罗瓦沙与马尔宁学习,1944年以一等奖毕业。苏哉毕业后先以演唱弗雷的歌曲而被称为“潘塞拉再世”,此后经常在世界各地举行独唱音乐会,成为以弗雷为中心的法国歌曲的权威诠释者。苏哉的演唱抒情、柔美而又高雅,他也是舒伯特、舒曼歌曲的优秀演唱者。

70.斯塔御   Frederica Von Stade 1946—
      美国次女高音,在纽约马斯奈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在学生歌剧团登台,1970年在大都会首次登台,唱《唐璜》中的童于。1973年前往欧洲,在巴黎和格林德包恩歌剧院唱《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尼,引起轰动。第二年夏,应卡拉扬之邀,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在卡拉扬指挥下演唱同一角色,从此奠定了其一流演唱家的地位。 1976年斯塔搏在斯卡拉歌剧院登台,此后又在大都会歌剧院成功地演唱《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由此被认为是莫扎特和罗西尼歌剧作品的理想演绎者。斯塔德的演唱曲目,也包括法国歌剧与喜歌剧。

71.斯苔芳诺  Ciuseppe Di Stefano 1921一
      意大利男高音,在米兰师从男中音L.蒙特桑罗学习5年后,1946年4月在贝利托尼指挥下,在《曼侬》中演唱德格鲁而首次登上歌剧舞台,以迷人的声音而获非凡成功。之后,举办一系列独唱音乐会,又在歌剧舞台上开始演唱《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梦游女》中的艾尔维诺、《弄臣》中的公爵、《迷娘》中的威尔荷姆、梅斯特。 1947年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弄臣》中的公爵时,评论界认为他的声音“万无一失的优美,具有非凡的表达力,那天鹅般轻柔而宏亮圆润的声音是自吉里和沃尔彼之后难以听到的。”之后的频繁演出中,斯苔芳诺的声音开始失去了轻柔而变得沉重。1952年他回到意大利,开始与卡拉斯搭档,演唱一些较重的角色,转向戏剧男高音。在50年代他以戏剧男高音角色又度过一段黄金时节后,60年代,声音开始失去柔美和弹性。斯苔芳诺被认为是19世纪伟大男高音鲁比尼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他的演唱典雅精致,有丰富的声乐色彩,又能很深入地表达内心与情感色彩。斯苔芳诺擅长对威尔第、 普契尼、莱昂卡瓦罗、马斯卡尼等作品中角色的塑造,他的拿波里歌曲也非常出色。

72.斯图德尔   Cherl Studer
      美国女高音,12岁时学声乐,先在因特劳切恩艺术学校,后得到伯恩斯坦奖学金,进伯克郡音乐中心学习3年。1977年获美国Fli—P,音乐大奖,翌年又获大都会歌剧院青年歌剧选手大奖。1980--1982年在巴伐利亚歌剧院任独唱演员,1982—1984年在达姆施塔特,1984—1986年在柏林歌剧院担任主演。1985年,在西诺波利指挥下,首演《唐豪塞》中的伊丽莎白,这是她走向世界级歌唱家的开始。紧接着,她又演唱《罗恩格林》中的伊利萨,进一步获关注。1989年,斯图德尔首次在维也纳歌剧院亮相,在阿巴多指挥下演唱克丽索塞米丝。1992年,她又在索尔蒂指挥下演唱理查·斯特劳斯的《没有影子的女人》中的王后。1990年,她与DG公司签定长期合同,首张唱片是由西诺波利指挥的歌剧《唐豪塞》,这是她的成名作。1991—1992年她在世界各地到处举办演唱会,能演唱意、法、德不同风格的歌剧与艺术歌曲,1993年被英国“国际古典音乐奖”评为最佳女歌手。

73.萨瑟兰   Joan Sutherland 1926—
      澳大利亚女高音,从小从母亲学钢琴和歌唱,19岁获几个声乐比赛一等奖,得学费而拜约翰和A·狄更斯为师。她的第一个歌剧角色是普赛尔的狄多,1949和1950年,她两次参加全澳大利亚声乐比赛,都获第一名。然后,她在波宁吉帮助下到伦敦,进皇家音乐学院和歌剧学校深造,1952年进入科文特花园,登台后先演配角, 1953年第一次演唱主角——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艾美丽娅。1954年,萨瑟兰与波宁吉结婚,波宁吉认为她不适合演唱纯戏剧女高音,建议她向抒情女高音的方向转变。1959年是她演艺生涯上的转折点,这一年2月17日,她在科文特花园剧院唱<拉莫摩尔的露契亚)中的露契亚,获得巨大成功,回英国之后,她又在《清教徒》中成功地扮演了艾尔薇拉,从此世界各大歌剧院都向她打开了大门。1961年,萨瑟兰在斯卡拉歌剧院主演《拉莫摩尔的露契亚》,最终谢幕达30次之多; 1963年她又替代作为权威的卡拉斯,唱出了最好的{诺尔玛),从此被认为替代了卡拉斯而成为’美声女王”。1965年,萨瑟兰回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并开始与帕瓦罗蒂合作,报界评论“掌握美声的能力无法用语音形容,这是非凡的技艺,它的可能性简直是无限的。”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萨瑟兰与帕瓦罗蒂在波宁吉指挥下录制了一系列歌剧唱片,他们的演唱,最杰出的是多尼采蒂与贝里尼的作品。萨瑟兰的贡献,是把卡拉斯的声乐戏剧激情和歌唱技巧独具一格地结合起来,以此证实美声的真正美妙之处在于把歌唱的戏剧性和深刻的内容、卓越的技巧溶汇在一起。

74.塔利亚维尼 Ferruccio Taghavini,1923—
      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最伟大的抒情男高音。童年在当地教堂唱诗班唱合唱,未受过正规教育,1938年演唱《非洲少女》中的角色而进入意大利全国美声唱法比赛决赛。随后在佛罗伦萨首次登台,演唱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诗人鲁道夫,并登上斯卡拉歌剧院舞台。二次大战贻误了他的表演,1946年,塔利亚维尼到拉美巡回演出,获轰动。第二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邀他主演《艺术家的生涯》,轰动全美,被誉为“卡鲁索再世”。五六十年代,是塔利亚维尼的艺术颠峰期,他的演唱体现着上个世纪古典美声风格,柔和、秀丽而富弹性,他完整掌握了吉里的“半声”技巧,控制极为出色。他最著名的成就是与卡拉斯合作的《拉莫摩尔的露契亚》。

75.备查苔巴尔迪    Renata Tebaldi 1922—
      意大利女高音,与卡拉斯并称为两大歌剧皇后。苔巴尔迪17岁时入帕尔玛音乐学院学钢琴,一位声乐教授发现她的声乐天赋后劝她改修声乐,拜梅丽斯为师。1946年,在意大利巡回演出时受到托斯卡尼尼赏识,被邀参加斯卡拉歌剧院战后重新恢复的演出活动,在罗西尼的歌剧《摩西》中担任主角,一举而成名。1947年,苔巴尔迪分别以《浮士德》中的玛格丽特、《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3个角色奠定了她的地位。1948年,她成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1950年她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了威尔第作品系列,大获好评,1955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奥赛罗》中的苔丝德蒙娜,轰动全美。苔巴尔迪属于抒情戏剧女高音,她的音质纯净,运声灵活多变,对角色有准确的领悟力,她与意大利几位超级男高音的合作,为歌剧表演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她在诠释威尔第、普契尼作品时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其艺术表现的峰巅,公认是与贝尔贡齐合作的《阿伊达》与《艺术家的生涯》。

76.图克  Rihard Tucker 1914—
      美国男高音,6岁在教堂唱诗班演唱,十几岁时已成为优秀的男高音,不久接受了正规的声乐学习,“岁时就具备优秀男高音的潜质,成功地在“芝加哥剧场旋律”广播节目中演唱,1942年在纽约音乐厅演唱时获一等奖。1945年,他登上大都会歌剧院舞台,演唱《歌女》中的恩佐,被誉为“杰出的抒情男高音”,1947年曾到意大利与卡拉斯同台献艺。图克的演唱适应能力强,音色华丽而丰富,高音区极为明亮,其演唱曲目以意大利歌剧为主。

77.瓦冒蒂  Casave Valletti 1922—
      意大利男高音,17岁师从l,布奇一布鲁纳奇,1947年,以《茶花女》中阿尔弗雷德在巴黎首次登台,被誉为有希望的男高音。很快又在罗马歌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扮演了阿尔玛维瓦伯爵,1950年,斯卡拉剧团访问科文特花园剧院时,被选中参演1950--1951年斯卡拉的演出季,在《爱的甘醇》中饰男高音主角,得到高度评价,该演出季节中他还演唱了芬顿和《伊戈尔王子》中的弗拉狄米尔。在此之前,他在<土耳其人在意大利)的重新上演中与卡拉斯和斯塔贝尔同台演出了唐·纳尔希索。1953年,瓦雷蒂在美国首演,从此成为大都会歌剧院的常客,之后频频出现在斯卡拉、科文特等著名歌剧院。他演唱的莫扎特(唐璜)中的奥塔维奥极为出色,其演唱音量不大,但凭着高超的技巧能准确表达意境,是卡拉斯的主要搭档之一。

78.范当  Jose Van Dam 1940—
      比利时男中音,就学于布鲁塞尔音乐学院。 1961年在法国国家广播协会音乐比赛中夺魁。此后又在图鲁兹与利兹两项国际比赛中获胜, 1964年,又在日内瓦声乐比赛中夺魁。1961年首次登台,很快与巴黎歌剧院签约,1967年又和柏林德国歌剧院签约,1974年获“宫廷歌手”称号。范当1973年在卡拉扬指挥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演唱费加罗,从此成为卡拉扬指挥下的歌剧中不可或缺的男中音、男低音,不管是法国、德国还是意大利的歌剧,他一般都能出色地胜任。范当的演唱,以对角色的准确把握与极优秀的音色控制而取胜。

79.维克斯 Jon Vicker's 1926—
      加拿大男高音,幼年在教堂合唱团演唱,二战结束时他作管理工作,同时业余到俱乐部学声乐。他的演唱偶然被一位来自纽约的女高音注意,对他进行指导,后又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接受声乐训练。1953年在斯特拉特佛德音乐节首次登台,唱《卡门》中的唐霍塞,1957年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成功地演唱威尔第《假面舞会》中的里卡尔多,并在拜罗伊特演唱瓦格纳《女武神》中的吉克蒙特,被认为是“最出色的瓦格纳式歌唱家”。1958年,维克斯在英国演唱《阿伊达》中的英雄男高音拉达梅斯和《唐,卡洛斯》,奠定了其世界级男高音的地位,特别是他演唱的《奥赛罗》,戏剧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维克斯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他对音色不过分讲究,而是追求宏大粗犷的音量,以他有力量的声音而取胜。

80.维什涅夫斯卡娅   Galina Pavlovna Vishnevskaia 1926—
      俄罗斯女高音,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时,师从贝拉·嘉丽娜,18岁走上轻歌剧舞台,后成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独唱演员。1952年被邀在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演唱《奥涅金》中的女主角,一举而成名。维什涅夫斯卡妊属抒情女高音,她的音质干净,歌唱中突出强烈的情感倾诉,又富于多彩多姿的音色与表情变化。其演唱的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的歌曲和浪漫曲,都有独到的魅力。而由于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布里顿的关系,布里顿歌剧中的许多角色专为她而创作,她的表现也极显游刃有余。

81.冯德利希   Fritz Wunderlich 1930—1966
      德国男高音,师从冯,温腾费尔。1951年在弗赖堡以独唱家身份与巴赫合唱团合作首次演出,1954年又在弗赖堡首次演唱歌剧,唱《魔笛》中的塔米诺,后在法兰克福与慕尼黑,被称为“最优秀的莫扎特作品男高音”,1959年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1965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次演出。冯德利希被称为最优秀的抒情男高音之一,他演唱的贝多芬、舒伯特、马勒等人的艺术歌曲,比他演唱的歌剧还有声誉。

82.赞妮  Virginia Zeani 1928—
      罗马尼亚女高音,先在布加勒斯特,后到意大利米兰学习。1948年,她在波隆那第一次登台,此后常出现于意大利的小型歌剧院。1949年到圣塞巴斯蒂安诺演唱。1953年,到伦敦演唱,在罗马1955—1956年演出艾尔维拉获得巨大成功,斯卡拉歌剧院与她签定了演出合同。这之后她在伦敦演唱了自1925年以来第一个露契亚,演出效果甚佳。1957年开始到意大利各地演出。赞妮演唱十分认真,高音区感人,表演极富戏剧性和音乐性。她在意大利受到高度赞誉。
TOP
3#

好资料!收藏。。。
与天和,其乐无穷;
      与地和,其乐无穷;
            与人和,其乐无穷。
TOP
4#

著名指挥家

01.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1933—
      意大利指挥家,先在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后赴维也纳音乐学院拜斯瓦洛夫斯基为师。1958年在伯克郡音乐中心获库塞维茨基奖,1963年获米特罗普洛斯奖。1964年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并于1965年指挥萨尔茨堡音乐节,1968年起任斯卡拉歌剧院首席,1971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指导,1979年起任伦敦交响乐团、欧洲室内乐团首席。卡拉扬逝世后,接替他而成为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阿巴多以热情、充满歌唱性的指挥风格而著称,他的手势极为丰富,善于通过对织体变化的把握,从细部刻划入手而展示出作品丰富的层次。他对歌剧、舞蹈性与歌唱性有出色的表现力,是意大利歌剧、类似舒伯特等德奥作曲家的作品的阐释权威.

02.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
      瑞士指挥家,先在巴黎大学攻读数学,毕业后任洛桑大学数学教授,同时钻研音乐,当时的音乐教师是布鲁赫。1912年在蒙特勒的库萨尔任指挥,1915年任日内瓦市立交响乐团指挥,兼任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1918年组建了罗曼德管弦乐团,自任首席,这以后一直致力于对这支乐团的培养。安塞美擅长于表现管弦乐的色彩感与明暗对比,他与他的罗曼德乐团以诠释舞剧作品而闻名,他被称之为“管弦乐魔法师”和“芭蕾音乐之神”。安塞美最优秀的作品是他指挥的俄罗斯和法国舞剧的作品。

03.巴比罗里   John Barbirolli 1899--1970
      英国指挥家,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血统的小提琴演奏家,从小随父学琴,11岁作为大提琴手而登台演奏。1911年12岁进圣三一学院,后又进皇家音乐学院,1919年毕业后任当时的女王音乐大厅管弦乐团中的大提琴演奏员。1918年应征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的室内乐演奏生涯。1924年组建“巴比罗里室内乐团”,开始其指挥生涯。1926年被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指挥。1929—1933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巡回演出团首席。1937年首次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因表现突出,托斯卡尼尼卸去常任职务后,他担任了6年音乐指导、常任指挥,1943年辞职回英国,担任哈莱管弦乐团首席,为这个乐团跻身世界一流立下汗马功劳。巴比罗里的指挥既追求幅度与动态,也注重于挖掘抒情性。他努力介绍埃尔加、戴留斯、沃恩·威廉斯的作品,在诠释他们作品时有精彩表现。他表现的一个马勒的阐释专家,他表现的马勒的动态与抒情性都很迷人,而他对北欧作曲家作品的表现,却又呈示出迷人的清秀之感。

04.巴伦勃伊姆   Dniel Barenboim 1942--
      阿根廷钢琴家、指挥家,7岁就作为钢琴演奏家而登台,9岁到萨尔茨堡在学习钢琴的同时,随马克维奇学指挥。1952年,全家迁居以色列,入以色列籍。巴伦勃伊姆指挥生涯始于1962年, 1975年聘为巴黎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这支以追求作品的色彩感而著称的典雅的乐团,与他自身的艺术气质十分契合,他追求古典的匀称感,指挥这支乐团的最出色的演奏是他自己演奏钢琴协奏曲的一些作品。巴伦勃伊姆属于个性不十分突出的演奏家与指挥家,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后,也许是这支著名乐团的激情给了他以感染,录制的唱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巴伦勃伊姆在指挥上的造诣可能高于他作为钢琴演奏家的造诣。

05.鲍多  Serge Baudo 1927-
      法国指挥家,1950年指挥拉穆勒乐团首次登台,之后先后成为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的指挥、巴黎歌剧院常任指挥。1962年应卡拉扬邀请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引起轰动,后成为里昂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鲍多的指挥以法国式的优雅、细腻、对色彩的敏感著称,诠释法国、俄罗斯,特别是法国印象派的作品,尤显其独特的韵味,那不是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在一种优雅温存之中,甚至是那种在微微的雾霭之中的色彩缤纷。

06.比彻姆  Thomas Beecham 1879———1961
      英国指挥家,早年就学于罗尔萨学校和牛津大学,从小便自学音乐。1898年19岁首次登台指挥哈莱乐团,获得成功。1909年30岁创建“比彻姆交响乐团”,1920年指挥了一系列歌剧的演出,奠定了他在英国指挥界的地位。1929年,他在伦敦创办“迪利亚斯音乐节”,1932年创建了伦敦爱乐乐团,亲自担任这个乐团首席7年。1946年又创建了皇家爱乐乐团,担任了15年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因此而被称为“英国交响乐团之父”。比彻姆是一位即兴性极强的指挥家,他强调表情与音乐的感染力,他被称为“海顿交响曲的指挥专家”。实际他对标题性作品的解读常常胜于无标题作品。除对埃尔加、戴留斯等英国作曲家的诠释是权威之外,对比才、西贝柳斯、理查,斯特劳斯的解读也极具特色。

07.贝奴姆    Eduard Van Beinum 1901-----1959
      荷兰指挥家,1926—1931年在哈勒姆开始其指挥生涯,1931—1938年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 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贝奴姆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可惜自在阿姆斯特丹就任后,就疾病缠身,最终在一次排练中猝然而逝。

08.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3———1990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初在波士顿和哈佛大学学习,1941年进费城科蒂斯学院师从莱纳学指挥。1940-1943年在波士顿坦格伍德音乐学校,拜库塞维茨基为师,1942年在波士顿交响乐团伯克郡音乐中心任库塞维茨基的助手,并引起罗津斯基注意,邀请他任纽约爱乐乐团助理指挥。 1943年因顶替生病的布鲁诺·瓦尔特上台,表现出色而成名。1945—1948年,在纽约市交响乐团任常任指挥。1951年起任坦格伍德音乐学校指挥教授。1958年起接任米特罗普洛斯而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在此岗位上30年,并兼任包括维也纳爱乐、伦敦爱乐、以色列爱乐、斯卡拉和大都会歌剧院在内的乐团客座。伯恩斯坦是继托斯卡尼尼之后,为纽约爱乐乐团开辟“第二黄金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是立体声时代与卡拉扬齐名的两位巨人之一,他将内在的丰富感情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综合在对作品的阐释上,其指挥风格突出了激情与浪漫,因而构成极度与夸张。伯恩斯坦是演绎美国现代作曲家,如科普兰、巴伯、格什文、艾夫斯的权威,他的马勒最能发挥他浪漫的极致,而他处理的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或者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打着他自己独具特色的印记。

09.布隆斯泰特    Herbert Blomstedt 1927—
      美国指挥家,生于美国,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受教育,1950—1953年,从马克维奇学指挥。1954年指挥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首次登台。1967年任丹麦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1975年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及国家乐团指挥。两年后又任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布隆斯泰特的指挥追求结构性的表达,他与德累斯顿乐团合作时,效果最好,善于挖掘出这个乐团内在的张力。他演绎的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0.伯姆   Karl Bohm 1894———1981
      奥地利指挥家,其父是德国血统的律师,母亲是一位法国籍妇女,父母都是瓦格纳的崇拜者。他先在家乡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后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门迪切夫斯基学习。1916年起在格拉茨市立歌剧院任见习指挥,1917年正式首次登台,1920年仅26岁就指挥了《罗恿格林》。1921年布鲁诺·瓦尔特推荐他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他受布鲁诺·瓦尔特指点,在达姆斯塔特、汉堡、德累斯顿歌剧院的演出中积累了大量处理歌剧的经验。1932年,他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巨大成功,从此而成为权威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1942年被聘为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指导、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44年因故离开,1954年又成为重建后的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指导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64年,奥地利政府授予他“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他也是萨尔茨堡和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音乐指导之一。伯姆的指挥风格追求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追求细腻、高雅的意境与气质的结合,在结构上追求理性,在意境上追求温文尔雅,而又有一种精致的净化。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气质能达到完美的结合,他的最突出的作品全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结晶。伯姆的细腻风格适合于对类似莫扎特、舒伯特作品的表达。他的指挥范围主要是德奥作品,而其中最精华者是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他处理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在其神秘性的揭示上很具功力,但对瓦格纳的解读,从气质上就显孱弱。

11.波宁吉  Richard Bonynge 1930--
      澳大利亚指挥家,就学于悉尼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1962年在罗马初次担任指挥登台,由于波宁吉担任过歌唱家的钢琴伴奏,对美声唱法有兴趣,也深入研究过芭蕾音乐。与苏萨兰结婚后,潜心于研究歌剧与芭蕾音乐,先后任悉尼歌剧院音乐总监、安布罗西亚歌剧院、科文特花园剧院指挥。波宁吉对芭蕾音乐的节奏有非凡的把握能力,所以是少数几个指挥芭蕾音乐的权威。由于对歌剧艺术的深入研究,他和苏萨兰、帕瓦罗蒂合作的歌剧作品,都具有相当的水准,其中尤以贝里尼、多尼采蒂和莫扎特的歌剧为出色。

12.布列兹   Pierre Boulez 1925--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布列兹首先是优秀的现代作曲家,其次才是指挥家。布列兹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拜梅西安为师,随他学和声,随莱博维茨学十二音技法,随奥涅格的妻子沃拉布尔学对位。1945年毕业,1948年被聘为巴黎马里尼剧院指挥,1953年在该团支持下举办了影响很大的马里尼音乐会。1959年,他以奥地昂剧院为中心,举办称为“音乐天地”的定期音乐会,专门介绍现代音乐,从此成为诠释现代音乐的专家。1965年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和BBC交响乐团客座指挥,1969年任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客座、 BBC乐团的团长、首席,1971年聘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1977年他辞去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在巴黎成立现代作曲技巧研究所,自任所长和艺术指导。布列兹在指挥中强调节奏的魅力,强调现代作品在节奏中呈现的色彩感,也强调音响效果。他演绎的他自己的作品、梅西安、巴托克、贝尔格的作品,都堪称为权威。而他最辉煌的成就,应该说是197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尼伯龙根指环》百年纪念演出,对这部宏大史诗给予了全新的现代性解释。

13.鲍尔特   Adrian Boult 1889--1983
      英国指挥家,就学于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音乐进修班。1912—1913年进莱比锡音乐学院,随尼基什学指挥。1919年回国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并开始广泛的演奏活动。1924—1930年任伯明翰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0年起在BBC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0年起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并担任许多著名乐团的客座。60年代后,重回皇家音乐学院任教授。鲍尔特与埃尔加、霍尔斯特、沃恩·威廉斯是密友,诠释他们的作品与英国现代作品具有当然的权威性。

14.贝尔格伦德   Paavo Bergland 1929--
      芬兰指挥家,就学于赫尔辛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主学小提琴,毕业后,1946--1956年在芬兰广播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2年起任赫尔辛基室内乐团第一任指挥,1956--1962年任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62—1972年任该乐团首席指挥,1972--1979年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5年起任赫尔辛基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现任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贝尔格伦德是诠释西贝柳斯作品的权威,他对北欧民族史诗的色彩感有最准确最权威的把握,而他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对俄罗斯音乐的诠释,也能体现那种独特的较为冷峻的色彩感。

15.比契科夫  Semyon Bychkov 1952———
      俄罗斯指挥家,生于列宁格勒,年仅21岁就在苏联获拉赫玛尼诺夫指挥比赛第一名,并成为第一位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的学生指挥。比契科夫后来赴美,成为美国密执安州大急流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后被卡拉扬赏识,到柏林拜其为师。1985年一次因慕蒂取消演出的机会,他顶替上场,引起轰动,由此而引起注目,现为巴黎管弦乐团的常任指挥。更为重要的是,比契科夫被聘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巡回演出指挥,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获得佳评后,和这支著名的乐团录制了多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以其全新的诠释引人注目。

16.夏伊里   Rieeardo Chailly 1953———
      意大利指挥家,其父是著名的作曲家与音乐学家,曾担任过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夏伊里从小随父学音乐,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后,不满14岁就在“威尼斯独奏者”音乐会上任指挥,被舆论称为“带着指挥棒到世间的少年”。夏伊里先后拜佩鲁贾音乐学院的贝格里诺和凯吉阿纳音乐学院费拉拉教授为师,毕业后在米兰新歌剧院指挥马斯奈的《维特》首演成功,阿巴多聘他为斯卡拉歌剧院副指挥。1974年受芝加哥抒情歌剧院邀请,赴美指挥《蝴蝶夫人》,1978年又在斯卡拉歌剧院成功地指挥威尔第的《海盗》,从此成为世界一流指挥家。1982年,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聘其为首席,紧接着伦敦爱乐乐团聘他为首席客座。1984年卡拉扬邀请他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1986年又被意大利波伦亚歌剧院聘为音乐总监。夏伊里对管弦乐色彩有天才的把握能力,他善于表现动态强烈和管弦乐色彩浓郁的作品,比如布鲁克纳和布拉姆斯的交响曲以及一些标题管弦乐作品。他对意大利歌剧也有天生的把握能力。夏伊里现在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

17.切利比达奇   Set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罗马尼亚指挥家,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音响心理学、音乐心理学。1945年完成学业后,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首席,1947—1952年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富特文格勒去世后,他与卡拉扬争夺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的席位,柏林爱乐乐团选中卡拉扬后,他离开柏林,在欧洲各国任客座。1963年他受聘为瑞典国家交响乐团的首席与丹麦广播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1975—1976年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6—1977年任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1979年起任慕尼黑爱乐乐团的首席。切利比达奇的演绎追求哲理性的逻辑表达,是对音乐处理要求最细致的一位指挥家,他拒绝唱片录音,又追求完美,于是在乐坛形成了“切利比达奇神话”。他追求精致、完美的表达,演奏曲目极宽,但最出色的还是对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处理。

18.郑明勋  Myung—Whun Chung 1948———
      自幼学钢琴,9岁就在汉城爱乐乐团协奏下首次登台,然后移居美国。15岁进纽约曼内斯音乐学院,就学8年后又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学习 3年,毕业后成为朱里尼的助手,在洛杉矶爱乐乐团任助理指挥。1989—1994年成为巴黎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90年为新落成的巴士底歌剧院第一个演出季揭开序幕,成为巴士底歌剧院乐团的常任指挥,现为圣契西利亚乐团音乐指导。郑明勋的指挥追求音乐的线条刻划,细腻而又精致,他指挥巴士底歌剧院乐团录制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因其细腻精致,与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恰成鲜明的对比。他作为梅西安的学生,经梅西安生前指点,成为诠释梅西安管弦乐作品的新权威。他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与威尔第的《奥赛罗》,也有很高的评价。

19.克路易坦    Anre Cluytens 1905———1967
      比利时指挥家,就学于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其父是安特卫普皇家歌剧院的指挥,他毕业后就担任父亲的指挥助理。1926年21岁在法国首次登台,指挥比才的《采珠人》获成功而引起注意。第二年,他接替父亲,成为安特卫普歌剧院首席。40年代,他先担任里昂歌剧院常任指挥,然后又成为巴黎国家歌剧院和喜歌剧院的常任指挥。1949年接替明希,任巴黎音乐学院乐团的常任指挥,紧接着又成为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成为法国乐坛的统帅。克路易坦的指挥风格是细腻和雅致,突出其中的诗情画意,他最出色的作品当然是对法国音乐的诠释。


20.科林·戴维斯    Colin Davis 1927—-
      英国指挥家,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就读时,学的是单簧管,靠自学学完了指挥的全部课程。 1952年因替代生病的克莱姆佩雷尔指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而成名。1957—1959年担任英国广播公司苏格兰交响乐团的助理指挥,1959— 1965年任萨德勒泉歌剧院常任指挥,1964年作为伦敦交响乐团的指挥率团环球旅行演出,1967年被BBC交响乐团聘为常任指挥,1970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1972年起被波士顿交响乐团聘为首席客座,1983年起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科林·戴维斯1968年在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布里顿的《彼得,格赖姆斯》时,曾被称为“满腔热情的男性式指挥家”,其演奏曲目极广,基本都有很高的质量。因潜心钻研柏辽兹的作品,他对管弦乐团各声部语言方式有精到的理解,善于发掘乐团的浑厚色彩。科林,戴维斯是诠释柏辽兹的权威,其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亦获佳评。他不仅热心于推动英国歌剧,也录制了许多歌剧唱片,歌剧代表作是莫扎特的《试情记》和卡芭耶主唱的《托斯卡》。

21.多纳尼  Christoph Von Dohnanyi 1929———
      德国指挥家,其祖父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埃奈斯特,冯·多纳尼,在大学学习法律,后赴美国,随祖父与伯恩斯坦学指挥。多纳尼在 1957—1969年间,先后担任卡塞尔和法兰克福歌剧院音乐总监,在法兰克福歌剧院期间功绩卓著,把这个剧院提升为德国四大歌剧院之一,后又任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汉堡歌剧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总监。多纳尼的指挥风格热情、强调作品的结构,在指挥克利夫兰乐团时,能很好发挥这个乐团对管弦乐色彩的强调,在处理一些标题性作品时能显示出自己特色。多纳尼充分发挥了克利夫兰乐团欧洲式的细腻、严整、精密的特色,他指挥的现代作品堪称感性与理性的极好结合,所以有“演绎20世纪音乐的权威”的称号。

22.多拉蒂  Antal Darati 1906—,—
      匈牙利指挥家,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就读时,就拜巴托克和科达伊为师,对匈牙利音乐有深入的理解。18岁指挥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首次登台,然后担任蒙特卡罗俄国芭蕾舞团指挥。赴美后历任达拉斯交响乐团和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总监、皇家爱乐乐团的首席。多拉蒂的指挥,以善于调动和发挥乐队的歌唱性与典雅气氛而著称,他名气最大的杰作当是指挥流浪西欧艺术家组成的匈牙利爱乐乐团演奏全套的海顿交响曲全集,而他的科达伊管弦乐全集实际好于海顿,对巴托克乐队作品的诠释也堪称权威。多拉蒂指挥蒙特卡罗俄罗斯芭蕾舞团时积下的功底,使他在诠释芭蕾音乐上也有很高名望,再加上 Mercury公司给他提供的动态极强的录音效果,以致他在这个公司60年代的录音几乎张张都精彩,不光有迷人的动态,还有迷人的乐队层次区别。

23.迪图瓦 Charles Dutoit 1936--
      瑞士指挥家,早年在洛桑音乐学院和日内瓦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中提琴,后又赴意大利与美国深造。以小提琴演奏家身份而开始其音乐生涯,1959年成为明希的学生,1959--1963年,在明希指导下担任合唱指挥。1964年,被瑞士伯尔尼交响乐团聘为副指挥,3年后成为首席。这以后,他成为皇家爱乐等著名乐团的客座,1978年被聘为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迪图瓦的指挥成就主要是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的结果,他被称为“蒙特利尔的音乐使节’。他的指挥,既有迷人的动态,又有温柔细腻的抒情性。他统帅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处理的法国音乐和俄国芭蕾音乐,一般都色彩绚丽,十分出色。而他演绎的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可谓是精晶之中的精品。

24.费伦切克  Janos Ferencsik 1907—--
      匈牙利指挥家;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1927年以布达佩斯国家剧院助理指挥身份首次登台,1930年升任正指挥。1948年起兼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1953年后兼任匈牙利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客座。费伦切克是匈牙利音乐界的元老,在演奏匈牙利作品时,善于表现浓重的色彩与民族风格,被称为“匈牙利音乐的发言人”。他指挥的东欧乐团在处理细腻的抒情与色彩层次方面也极具魅力。

25.I.菲舍尔 Ivan Fischer
      匈牙利指挥家,出身于音乐世家,25岁在科达伊基金会指挥比赛中夺魁后受聘于英国一些主要乐团任客座。1983年与钢琴家科奇什共同创建布达佩斯节日乐团,任音乐总监,目前还兼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首席客座,并被柏林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等大乐团争相聘为客座。I·菲舍尔与科奇什合作在Philips录制的巴托克钢琴协奏曲获数次大奖,他和他的乐团已成为诠释巴托克新的权威。1994年,他在巴士底歌剧院指挥《费加罗的婚礼》也获轰动,被认为是指挥界的一颗新星。

26.菲德勒  Arthur Fiedler 1894——1979
      美国指挥家,初随父亲学小提琴,其父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后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拜赫斯为师学小提琴。1914回美国后入波士顿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25年筹建一个25人组成的菲德勒小交响乐队,自任指挥并首次登台。1930年,从波士顿交响乐团选择部分团员,组成波士顿通俗乐团,专门演奏通俗的管弦乐小品,该乐团1930年5月7日首演后,每年夏季都要演出10个星期,菲德勒一生都在致力于这种严肃音乐的推广与普及。他指挥的管弦乐小品强调节奏感,其录制的《华抄协奏曲》和格什文的《董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有权威性,《大峡谷》受到佳评,而他指挥的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抒情性虽不能与卡拉扬统帅的柏林爱乐乐团媲美,倒也在节奏处理上别具一格。

27.弗雷莫   Louis Fremaux 1921——-
      法国指挥家,先在瓦朗西安音乐学院求学,二次大战中中断学业,参加抵抗运动,1947年重入巴黎音乐学院学指挥,1952年获学院指挥大奖。1953年起任蒙特卡罗交响乐团指挥,后升任常任指挥,1969--1978年任伯明翰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弗雷莫是典型的法国风格指挥家,他的指挥颠峰期尤在与伯明翰交响乐团合作之后,使这支乐团成为世界知名的乐团。但 1978年他却与管理人员和演奏员产生了不愉快的矛盾,在心灰意冷下宣布了辞职决定。1979年他成为悉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曾在欧洲广泛旅行演出,担任各乐团的客座。

28.富特文格勒  Wili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
      德国指挥家,7岁开始作曲,1903年因其创作的《D大谓交响曲》首演效果不佳,而决心由作曲转为指挥。他从赖较因贝尔格与席林斯学习,先在布雷斯劳歌剧院任3年指挥助理,1906年在慕尼黑指挥凯姆乐团举行首场演出。之后,先后担任苏黎士歌剧院、慕尼黑歌剧院和斯特拉斯堡歌剧院的副指挥。1911年担任吕贝克歌剧院指挥, 1915年担任曼海姆歌剧院指挥,1919年任维也纳音乐家管弦乐团指挥,1922年任格万特豪斯乐团常任指挥。从1922年起,富特文格勒开始逐步登上艺术峰巅,这一年他开始统帅柏林爱乐乐团,1924年起又开始统帅维也纳爱乐乐团,并成为拜罗伊特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音乐指导。二战期间,他曾帮助过许多犹太音乐家逃避纳粹的迫害,并曾一度辞去包括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在内的所有职位以示抗议;但他又在纳粹最得势时担任过政府的音乐顾问,在战后曾被列入战犯,在一段时间不允许登台指挥。1947年11月在结束了对其调查,给予免罪处理后,重新回到柏林爱乐乐团,与切利比达奇共任首席,1954年成为这个乐团的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被并称为29世纪指挥艺术的巨人,与托斯卡尼尼的坚持忠实于原作比较,他被称为“主观的、浪漫的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的指挥,强调整体效果,他能调动每一部分乐队队员的潜能,在整体严谨的结构下追求最丰富的层次与最完美的效果。富特文格勒是从贝多芬到瓦格纳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作曲家的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而他对贝多芬交响曲的演绎,简直是后人无法逾越的峰巅。

29.加德纳 John Eliot Gardiner l943—-—
      英国指挥家,在伦敦国王学院学音乐,并师从赫斯特(G.Hurst)学指挥。1967年创建剑桥国王学院蒙特威尔第合唱团,自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该年在纪念蒙特威尔第诞辰400周年的音乐会上指挥演出《黄昏祷歌》,获巨大成功,加德纳后来成为本真运动的一位厚积而薄发的新成员,他在六七十年代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与英国巴洛克乐团,录制一连串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广获好评后,于90年代又组建专以本真乐器组成的革命和浪漫乐团。随着演奏曲目的拓展,他无论是对宗教音乐、早期歌剧作品还是早期管弦乐作品,都成了一种本真运动的新的权威。他指挥革命和浪漫交响乐.团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后,似乎又把触角仲进浪漫主义时期,大大拓展了关于“本真”的内涵。

30.吉伦   Michael Gielen 1927———
      德国指挥家,生于前东德的德累斯顿,父亲是歌剧导演,年幼时因纳粹迫害,随家人迁居南美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拜罗伊希特为师。 1949年因举行勋伯格钢琴作品全集独奏会而引起乐坛瞩目,1950年返回欧洲,1954年指挥奥乃格《火刑堆上的贞德》在维也纳首次登台。此后从1960年起担任斯德哥尔摩歌剧院首席6年, 1977年秋始,接替多纳尼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音乐总监,现任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吉伦以指挥现代音乐为所长,他指挥奥地利广播交响乐团与合唱团录制的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获多种唱片大奖,是现代音乐中的著名录音。

31.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 1914——-
      意大利指挥家,幼年起开始学小提琴,1930年入圣契西里亚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中提琴与作曲,1938年毕业后入圣契西里亚艺术学院从卡塞拉、英里纳学指挥。毕业后曾在罗马的奥古斯蒂奥乐团中任中提琴演奏员,作为指挥家于1944年首次登台指挥圣契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获得引人注目的成功。这一年,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聘他为常任指挥。1950年,朱里尼被聘为米兰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托斯卡尼尼发现了他的才华,让他成为他的助手。1951年又成为萨巴塔的助手,后接替萨巴塔成为斯卡拉歌剧院首席。 1955年起成为格林德包恩歌剧院指挥,很快就成为歌剧指挥大师。从1958年一1967年,他一直是科文特花园剧院的常任指挥,60年代始又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1973年起任维也纳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8年起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七八十年代在世界许多一流乐团任客座。朱里尼的指挥风格是严谨与精致,他以追求高雅的气质、细腻的旋律线条刻划和严谨的结构勾勒为特色。他指挥的管弦乐大都呈现出很高贵的表情,而对歌剧的处理可能更优于管弦乐。

32.海丁克  Bernard Haitink 1929———
      荷兰指挥家,10岁左右开始学小提琴,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受教育,毕业后进荷兰广播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4—1955年,参加两届荷兰联合广播协会举办的夏季国际指挥讲习班,由于成绩突出,1955年被聘为荷兰联合广播交响乐团副指挥。1956年替代生急病不能上场的朱里尼成功地指挥凯鲁比尼的《安魂曲》,从此引起注目,同年成为希尔维鲁斯姆广播交响乐团首席。1962年起成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首席。1967—1979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顾问。1988年离开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成为科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他还在世界各地广泛担任客座。海丁克对速度有准确的把握能力,他所统帅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以强调作品的幅度、力度的演绎而著称。他指挥的肖斯塔科维奇和马勒的交响曲,在这种幅度与力度的迷人表达中,都体现出管弦乐的厚重色彩。因为对厚重色彩的重视,他在类似德彪西的管弦乐标题作品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33.哈农库特   Nikolaus Harncncourt 1929-
      德国指挥家,在奥地利格拉茨长大,就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1952—1969年在维也纳爱乐乐团任首席大提琴。1953年联合维也纳的一些优秀演奏家,组成维也纳音乐协奏团,专以古乐器演奏早期音乐,任常任指挥。1992年首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大管弦乐团,引人注目,之后接替阿巴多任欧洲室内乐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哈农库特在提倡“本真运动”方面功绩卓著,他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在Teldec公司与莱昂哈特等合作的巴赫康塔塔全集、贝多芬与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都是获大奖的名片,他处理的舒伯特的弥撒曲与贝多芬的序曲集,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34.海莱维吉   Philippe Herreweghe(不详)
      弗兰芒指挥家,就学于根特大学,主学钢琴,在学期间因迷恋于巴赫的音乐而组建根特合唱团,得到莱昂哈特与哈农库特指点,并邀请其合唱团参加巴赫全套康塔塔的录音。1977年组建巴黎皇家教会合唱团,指挥这两个合唱团在演唱以巴赫为中心的巴洛克音乐基础上向古典主义甚至现代音乐拓展。他喜欢追寻“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多层次的立体效果”,认为弗兰芒民族比德国人更接近巴赫。海莱维吉是学者型的指挥家,他被称为诠释巴赫作品的新权威。他指挥巴黎皇家教堂合唱团、根特学院合唱团、巴黎香榭丽舍乐团演唱演奏的苏斯迈尔续完版莫扎特的《安魂曲》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35.霍格伍德    Christopher Hogwood 1941———
      英国指挥家,先在剑桥彭布罗克学院学古典文学与音乐,从R.普亚纳等人学大健琴,后赴布拉格大学与音乐学院继续学习。1976年创建“早期音乐演奏团”,自任指挥。这之后,一边作为大健琴演奏家演奏,一边作为早期音乐的指挥家。 1973年又创建“古代音乐学会”,提倡“本真”运动,以“本真”乐器演奏巴洛克与早期古典主义作品。霍格伍德指挥古代音乐团演奏的早期器乐作品有相当的权威性,目前,他除指挥古代音乐团外,还担任波士顿亨德尔和海顿协会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36.殷巴尔   Eliahu Lnbal 1936——
      以色列指挥家,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L.富雷斯蒂埃并在希尔弗瑟姆和锡耶纳学习。1963年在坎泰利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1973年起任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其指挥风格强调管弦乐的色彩,对马勒的诠释有也深入研究。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勒交响曲全集,得到很高的评价。

37.扬颂斯  Mariss Jansons
      生于拉脱维亚的里亚,父亲曾担任过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指挥。从小接受音乐训练,14岁进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除小提琴外专修钢琴与指挥。1969年赴维也纳,随斯瓦洛夫斯基深造,并在萨尔茨堡等地拜卡拉扬为师,两年后在卡拉扬基金会指挥比赛中夺魁。1973年应聘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副指挥、穆拉文斯基的助手。1979年起任挪威奥斯陆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扬颂斯的业绩主要是与奥斯陆交响乐团合作的成果,他和这个乐团的合作有一种独特的清新与细腻,不仅表现在对格里格这样本土作曲家作品诠释的权威性,最辉煌的成果是对柴科夫斯基6首交响曲的全新诠释,这之后,他们录制的唱片几乎频频获奖。

38.贾维    Neeme Jarvi 1937-—
      爱沙尼亚指挥家,出生于塔林,曾先后在其家乡和列宁格勒学习。1963年成为爱沙尼亚广播交响乐团与爱沙尼亚歌剧院首席。70年代开始到欧洲乐团担任客座,80年代成为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与这个乐团在Chandos公司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曾引人注目。 1986年的演出季首次出现在美国,指挥亚特兰大、匹茨堡、休士顿与华盛顿等乐团。1990年起8为底特律交响乐团首席,同时任哥德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贾维指挥的曲目在不断拓展,主要还是以俄国与北欧音乐为主,他在DG公司录制的格里格、鲍罗丁等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全集已广获好评。

39.约夫姆   Eugen Jochum 1902——
      德国指挥家,在奥格斯堡音乐学院学作曲和指挥,后又转到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作曲与指挥。 1926年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难度很大的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从此崭露头角。1927—1929年在基尔剧院任艺术指导和常任指挥。1930年被杜伊斯堡歌剧院聘为指挥,1932—1934年任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和国家歌剧院指挥。1949年创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1年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常任指挥,后又转任班贝格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他一直是伦敦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授予他“桂冠指挥家”称号。约夫姆作为老一辈的德国指挥家,追求严谨的结构把握,造型能力强,其演绎的曲目基本是德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在DG公司录过海顿交响曲全集。他是国际布鲁克纳协会德国分会的会长,被称为诠释布鲁克纳作品的权威,其次是对布拉姆斯的诠释,但约夫姆追求朴素的表达,其效果当然远不如卡拉扬对这两位作曲家的解释。

40.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
      奥地利指挥家,从1912年起学习钢琴,因魏因加特纳的建议而改学指挥。1928年首次登台,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指挥学校学生管弦乐队。大学毕业后,回萨尔茨堡,成为乌姆市歌剧院的常任指挥,1929年在该剧院指挥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工作5年后,他成为亚琛歌剧院指挥,并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指环》。1937年,是卡拉扬指挥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卡拉扬在这一年应布鲁诺·瓦尔特的邀请赴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获成功后,歌剧院邀卡拉扬担任永久性指挥,被卡拉扬认为“时机还不成热”,于是又回到亚琛。第二年,柏林德国歌剧院由于富特文格勒受“兴德米特”事件影响被解职而空出了常任指挥位置,卡拉扬接替了这个位置,并很快获得成功。卡拉扬到柏林之后,与富特文格勒形成了挑战的态势,富特文格勒当时一心扶植切利比达奇接任他。但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后,卡拉扬在与切利比达奇的竞争中轻松战胜了对方,不仅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而且成为终身艺术指导。1956年,他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常任指挥,又相继被欧洲各大乐团和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和指挥,其中包括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他还是萨尔茨堡、拜罗伊特等音乐节的艺术指导,由此而成为音乐王国的“帝王”,有“欧洲音乐总指导”的称号。    
      卡拉扬是一位力图把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的指挥风格融为一体的指挥家,他的指挥极富激情,追求磅礴的气势,追求对音响力度的变化及音乐线条的勾划,在乐队的音色处理上,偏爱于流畅、圆润、透明的效果。他常常通过极端的渐强、渐弱对比来突出作品的戏剧化效果,所以是结构上最精致的一位演绎者。
      卡拉扬最擅长演奏的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他基本都是权威的演绎者,而对现代作曲家,比如德彪西、西贝柳斯、尼尔森等人色彩感强烈的作品,他也有独到的诠释。

41.肯培    Rudolf Kempe 1910--1976
      德国指挥家,就学于德累斯顿音乐学院,毕业后到多特蒙德歌剧院任首席双簧管演奏员。 1929年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任首席双簧管演奏员。1935年首次在莱比镐作为指挥家,指挥洛尔青的歌剧《偷猎者》,获成功。1935—1942年,开始在莱比锡歌剧院担任合唱指挥,1942年被聘为克姆尼茨歌剧院常任指挥,1948年为魏玛歌剧院常任指挥,1949年终于成为莱比锡歌剧院音乐总监与常任指挥。从此确立了他世界一流指挥家的地位。肯培1952年任慕尼黑歌剧院艺术总监与首席,1961年接替比彻姆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1976年慕尼黑爱乐乐团授予他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同年BBC交响乐团又聘他为常任指挥。肯培的指挥强调音响的色彩,因其是管乐演奏家出身,又对管乐的表现有透彻的领悟力,故善于表现浪漫主义后期的德奥作曲家的音乐,比如瓦格纳与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尤其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肯培从指挥歌剧而开始其演奏生涯,对歌剧,尤其是对理查·斯特劳斯歌剧的把握能力常常胜于管弦乐作品。  

42.C.克莱伯   Carlos Kleiber 1930--
      德国指挥家,E.克莱伯的儿子,先到瑞士学化学,后由于全家受纳粹迫害而移居南美洲,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学音乐。1952年在拉布勒塔剧院首次登台指挥,1954年又在波茨坦剧院正式登台指挥。1956—1964年任莱茵德意志歌剧院指挥,1964年起任苏黎士歌剧院常任指挥,他是各大歌剧院的客座,还是爱丁堡音乐节与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特邀指挥,近年来,他不担任任何一个歌剧院和乐团的常任指挥,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按每分钟来收费的客席指挥家。C.克莱伯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歌剧指挥家,他强调音乐的线条与和声的变化,对作品的诠释总能有独到的见解,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是在其中运用了几何学的原理。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又被称为是“给古老的交响乐焕发出新生命的人物”。美国音乐评论家迈克尔·沃尔什评论他指挥的音乐“既给人以欧几里德命题一样的清晰感,又给人以雷霆万钧般的紧张感,与其说是一个启示者,不如说是对作曲家写在纸上的作品不加夸张的再创造,这恰似复活的荷马来背诵《伊利亚特》一样。”C.克莱伯录制的唱片数量不多,但几乎张张都精致、出色。    

43.E.克莱伯   Erich Kleiber 1890--1956
      奥地利指挥家,C.克莱伯的父亲,出生于维也纳,幼年移居到布拉格,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钢琴、管风琴和指挥,毕业后,1912年任施姆塔特宫廷剧院指挥,1922—1923年在曼海姆歌剧院担任指挥,1923—1935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35年因兴德米特遭纳粹迫害而愤然辞职,移居南美,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首席,1943—1947年又担任古巴哈瓦那爱乐乐团指挥。二战结束后回欧洲,1950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定期指挥,1954年回柏林国家歌剧院,再担任音乐指导。E.克莱伯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

44.克莱姆佩雷尔  Otto Klemperer 1885--1975
     德国指挥家,16岁时进法兰克福霍赫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入柏林施泰伦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在校曾师从著名教授普菲茨纳。1906年在布拉格首次登台指挥,被马勒看中,第二年经马勒推荐,成为布拉格德意志歌剧院常任指挥。 1910--1913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此后又先后在不来梅、斯特拉斯堡、科隆等歌剧院任指挥。 1926年任柏林克罗路歌剧院音乐总指导,1931年任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常任指挥。希特勒上台后,由于犹太血统而受迫害,流亡至美国,于 1933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还参与改组了当时不景气的匹茨堡交响乐团。二次大战结束后回到欧洲,先于1947年担任匈牙利布达佩斯国家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1年起任爱乐乐团常任指挥,这个乐团改称新爱乐乐团后,他任团长和常任指挥至1970年。于1970年入以色列籍,1973年逝世于苏黎士。克莱姆佩雷尔是诠释德奥作品的权威,他喜欢采用一种适中的缓慢速度,偏重于沉稳浓重的表达,他善于挖掘作品的深遣的内涵,体现高雅理性,他指挥的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的作品,都具权威性。

45.康德拉辛   Kiril Kordrashir 1914--1981
     俄罗斯指挥家,父母都是莫斯科第一交响乐团中的演奏员,6岁起学钢琴,1932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鲍里斯·海金学指挥,在学习期间担任丹钦科剧院副指挥。1936年毕业后,1937年起接替穆拉文斯基,任列宁格勒小剧院指挥, 1943年起任莫斯科苏联大剧院常任指挥,1960- 1975年任莫斯科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并在西方许多重要的乐团任客座,1979年,他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任常任指挥,3年后病逝。康德拉辛追求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他是诠释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家的权威。而且相比之下,他更擅长于指挥协奏曲,他指挥的协奏曲的音乐层次鲜明,与独奏家合作默契,以善于挖掘出独奏家的潜能与把握独奏家与乐队的关系而著称。他与科岗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与里赫特合作的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与克莱本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都是唱片中的精品。

46.库塞维茨基  Sergey Koussevitzky 1874--1951
     俄罗斯指挥家,早年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爱好者协会主办的音乐戏剧学校,主修低音提琴,毕业后成为优秀的低音提琴演奏家,1900年回母校任低音提琴教授。其指挥生涯始于20世纪初, 1907年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08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09年在莫斯科创建了一支高质量的交响乐团,另有一半精力用于指挥圣彼得堡交响乐团、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和莫斯科大剧院,成为当时俄国最为活跃的指挥家。1920年指挥完为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5周年的5场音乐会后,离开俄国移居巴黎,主办“库塞维茨基音乐会”,专门介绍俄罗斯音乐作品。之后到美国定居,入美国籍,1924年起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到1949年卸任。库塞维茨基的指挥风格比较强调感性,追求宏大的气势、强大的生命力与细腻的情感表达之间的糅合。他涉猎的作品范围,包括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当然,对俄罗斯作品有更独到的理解。

47.库贝利克 Rafael Kubelik 1914--1996
     捷克指挥家,父亲是著名的小提琴家,14岁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钢琴、小提琴、指挥和作曲, 19岁毕业,第二年就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首次登台指挥。1936年起任捷克爱乐乐团指挥, 1939—1941年任布尔诺歌剧院常任指挥,1941年重返捷克爱乐乐团任首席。1948年赴美国, 1950年起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回欧洲,任科文特花园剧院常任指挥,1961年起任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70年代重返美国,1971—1974年任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 1974年辞去大都会职务,定居瑞士,入瑞士籍。库贝利克是一位艺术修养既高雅又全面的艺术家,他擅长于指挥戏剧性强的作品,被认为是捷克音乐的代言人。其指挥德沃夏克和斯梅塔那的作品,有最纯正的味道,他也是马勒等色彩浓重的音乐的出色诠释者。

48.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 1912--
     奥地利指挥家,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钢琴、作曲和大提琴,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遇被瓦尔特与托斯卡尼尼看中,先后担任这两位大师身边的指挥助理。1935年开始担任合唱指挥,1937年赴美国,1938年被大都会歌剧院聘为常任指挥, 1943年赴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任常任指挥,1947年任罗彻斯特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任纽约市立歌剧院常任指挥,1958年重返大都会歌剧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2年起接替明希,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6年辞去此职离开美国,回欧洲任维也纳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两年后任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莱因斯多夫的诠释追求作品的结构完美,能很好地控制音响及音色上的变化,使其显得异常鲜明和富有特色。他与鲁宾斯坦等著名演奏家合作的协奏曲享有盛名,他还是十分著名的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指挥专家,对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的节奏变化有极敏感的把握能力。

49.莱帕德   Raymond Leppard 1927--
     英国指挥家、音乐学家,就学于剑桥大学, 1968年任母校的音乐学教授。1960年英国室内乐团成立之初,就成为其音乐指导,1973—1980年任英国广播公司北方小交响乐队首席。莱帕德还是一位优秀的大键琴演奏家,他是蒙特威尔第及早期巴洛克音乐的诠释权威,曾为蒙特威尔第的《忘恩者的舞会》、《波佩阿的加冕》、《奥菲斯》及卡瓦利的《圣母颂歌》等编辑配谱。莱帕德是一位学者型的指挥家,他对音乐的处理以广博的学识为基础,追求端庄与高雅。他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的蒙特威尔第与巴洛克作品,可堪称权威,而对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诠释尤其到位。

50.隆巴尔  Alain Lombard 1940———
     法国指挥家,9岁就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拜戈德马克与弗立柴为师,11岁登台指挥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被称为神童。1961年起担任里昂歌剧院指挥,1963年起在纽约指挥歌剧,1966年在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中夺魁,此后先后担任过卡拉扬与伯恩斯坦的助理,1972年起任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两年后又兼任莱茵德意志歌剧院音乐总监。隆巴尔指挥的法国音乐,别具特色,他追求法国风格的戏剧性,而他指挥的《卡门》与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实在有特别的味道。

51.莱文 James Levine 1943——
     美国指挥家,幼年是钢琴神童,后进朱里亚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指挥。1964年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赛尔身边的副指挥,1970年在美国许多乐团任客座,1971年在大都会歌剧院因指挥普契尼的《托斯卡》获巨大成功而被聘为首席,1975年又被授予音乐指导。莱文还在欧洲许多乐团与歌剧院任客座,是出色的歌剧指挥家,善于强调戏剧性,强调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平衡与结合,对威尔第、普契尼、比才、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他指挥大都会歌剧院乐团近年录制的一系列管弦乐作品,亦以惊人的动态与绚丽的管弦乐色彩而获好评。

52.马泽尔     Lolin Maazel 1930--
     出生于法国的美国指挥家,4岁就随父母移居美国,5岁开始学小提琴与钢琴,之后随俄裔指挥家巴卡莱尼科夫学指挥。马泽尔精通乐队的大部分乐器,1937年7岁就指挥一支非正规乐队演奏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两年后9岁又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成功地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成为神童。马泽尔15岁时从指挥台退隐,进匹茨堡大学学文化课程,19岁进匹茨堡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经萨巴塔提携而到意大利留学,1953年在意大利卡塔尼亚举行他成年后的欧洲首演,其后担任欧洲一些重要乐团的客座。1965— 1971年任柏林德国歌剧院音乐总指导,兼任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1972年回美国,接替赛尔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6年任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客座,1982年又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80年代后期重返美国,接任普列文,任匹茨堡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马泽尔擅长于把握舞蹈节奏,他强调表情,涉猎各种作品,强调力度与节奏的鲜明对比,但处理得精致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他客串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全套交响曲,受到好评。

53.马克拉斯  Charles Mackerras 1925--
     澳大利亚指挥家、双簧管演奏家,就学于悉尼新南威尔士音乐学院,毕业后1943—1946年任悉尼交响乐团首席双簧管。1946年去英国,师从塔利什学指挥,1947—1948年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1948—1953年任萨德勒泉歌剧院指挥, 1954—1956年任BBC乐团首席,1966—1970年任汉堡歌剧院第一任指挥,1970---1978年任萨德勒泉歌剧院音乐指导,1974年起任科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指导。他是著名的歌剧指挥家,担任欧洲第一流乐团的客座,指挥过雅纳切克歌剧《卡佳·卡巴诺瓦》的首演,是雅纳切克歌剧的热情推广者。

54.马克维奇 Igor Markevitch 1912--
     俄国指挥家,1926年在巴黎师从布朗热,后成为许多欧洲第一流乐团的客座。1955—1960年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55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美国的首演,1957—1961年任拉穆勒乐团、1965—1968年任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8年起任蒙特卡罗歌剧院院长。作为老一辈,又在巴黎受教育,毕业后长期在法国活动,马克维奇糅和了俄罗斯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对管弦乐色彩感的不同感觉,他诠释的作品有,种独特的韵味。他是优秀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诠释者,只有他能精细地感觉与把握斯特拉文斯基管弦乐中的色彩感。

55.马里纳  Neville Marriner 1924———
     英国指挥家,16岁入皇家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专业,毕业后又到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49— 1959年,一直在皇家音乐学院中任小提琴教授,并在1949年任圣马丁弦乐四重奏团小提琴演奏员,1954年任伦敦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员。1956年创建圣马丁室内乐团,任团长和常任指挥。 1968年以后赴美国,1974年任洛杉矶室内乐团常任指挥,1979年起任明尼苏达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现在除在圣马丁乐团继续任职外,还任南德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马里纳是一个对和声织体的变化异常敏感的指挥家,他的出色表现主要通过他与圣马丁乐团的合作。圣马丁乐团在他的指挥下演绎的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几乎每一个曲目都能显示出其高贵、优雅、细腻和纤细的本质。

56.马蒂农   Jean Martinon 1910———1976
     法国指挥家,13岁就进里昂音乐学院学习,后又转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作曲与指挥。1928年毕业前夕获巴黎音乐学院小提琴比赛第一名,是丹第、鲁塞尔的作曲学生,明希的指挥学生。1929年毕业后,曾与许多法国乐团合作。二次大战期间,曾被关进集中营,获释后在巴黎指挥演奏他自己在狱中创作的作品,被注目而成为波尔多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46年到伦敦爱乐乐团,给他的老师明希当助手。1951— 1958年任拉穆勒乐团音乐指导,1958年任以色列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63年接任莱纳,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因其细腻的艺术个性与这支莱纳培养出来的队伍不谐,于1968年回法国,任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马蒂农追求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强调织体的层次变化,他的出色成就基本都是与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结果。他率领这支乐团指挥的法国作品有很高的权威性。    

57.马舒尔   Kurt Masur 1927--
     德国指挥家,1946年进莱比锡音乐学院,随赫内兹·邦加茨学指挥,1948年毕业后任哈莱州立歌剧院副指挥,不久就升为正指挥。1953年任莱比锡剧院首席,1955—1958年作为邦加茨的助手,任德累斯顿乐团副指挥。1958年后先在梅特林堡歌剧院任音乐总指导,又在柏林喜歌剧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4年接替其老师邦加茨,任德累斯顿乐团指挥,1967年后又升任常任指挥。1970年起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常任指挥、音乐总指导,1990年起又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马舒尔的辉煌成就基本都是与格万特豪斯乐团合作的结果,他带领这支乐团录制的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等德奥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获得很高的评价。

58.梅塔   ZubiN Mehea 1936--    
     印度指挥家,其父曾担任过盂买交响乐团指挥,还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梅塔1954年 18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大学,随斯瓦罗夫斯基学指挥。1958年在利物浦国际比赛中夺魁,由此而成为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著名乐团的客座。1960年24岁被聘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3年起任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8年起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91年辞去纽约爱乐乐团的职务,任以色列爱乐乐团的终身音乐指导与指挥。梅塔有良好的节奏感觉和对各声部布局层次、音响关系很准确的控制能力,擅长于指挥后期浪漫主义及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歌剧和协奏曲的处理常胜于对管弦乐作品的处理。

59.门盖尔贝格   Willem Mengelberg 1871--1951
     荷兰指挥家,就学于科隆音乐学院,师从F·维尔纳学指挥,1892年在卢塞恩任音乐指导。 1895年起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常任指挥,直至 1941年。门盖尔贝格被认为是与尼基什齐唐的 20世纪第一代指挥大师,他是马勒与理查·斯特劳斯音乐的热情推广者,理查,斯特劳斯把《英雄的生涯》题献给他,马勒把第五、第八交响曲题献给他。他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认为是录音史上留下的最早的经典。门盖尔贝格1921—1929年任纽约爱乐乐团客座,1933年起任乌德勒支大学音乐教授。由于二战中率团到德国演出,与纳粹态度嗳昧,战后被指控与侵略荷兰的纳粹分子合作,被荷兰政府禁止“以任何方式在公开场合上从事他的职业”,最后死于流亡途中。

60.米特罗普洛斯 Dimitri Mitropoulos 1895--1960
     希腊指挥家,早年曾在雅典音乐学院学钢琴及和声、对位,1918年毕业时获该院钢琴演奏金质奖章。后曾拜布梭尼为师,成为著名的钢琴演奏家。1924年任雅典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兼任母校作曲教授,1932—1936年任巴黎管弦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继奥曼迪之后,任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46年入美国籍。1949年继斯托科夫斯基之后,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兼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1960年离开美国在斯卡拉歌剧院舞台上指挥马勒交响曲时,突然昏倒而病逝。米特罗普洛斯是马勒作品的优秀诠释者,而且还是“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的优秀诠释者”,勋伯格的《升华之夜》、贝尔格的《沃采克》,都是他擅长指挥的曲目,他的指挥风格是明快和强调力度、幅度与精致的对比。

61.蒙特  Pierre Monteux 1875———1964
     法国指挥家,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小提琴,1896年毕业后,在巴黎喜歌剧院和科隆管弦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30岁首次在巴黎喜歌剧院登台指挥,1912年成为贾吉列夫领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成为20世纪早期著名的舞剧音乐指挥家。1913年任巴黎歌剧院指挥,1917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1919年起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5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共领导这个乐团17年。1929年他创建了巴黎管弦乐团,兼任这个乐团的常任指挥与音乐指导至1938年,1961—1964年,他担任丁最后4年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蒙特追求音乐的自然表达,能将声音的力度与音色变化控制得非常巧妙,能在华丽的效果后保持内蕴与深度,他对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有一种得天独厚的理解,而对贝多芬、西贝柳斯、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也有独特而令人信服的演绎。

62.穆拉文斯基  Evgene Mravinsky 1903--1988
     俄罗斯指挥家,早年曾在彼得堡大学中学习,1922年进马林斯基剧院,参加民间歌舞演出,同时在彼得堡芭蕾舞学校中任钢琴伴奏员,1924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指挥家戈克学指挥、谢尔巴切夫学作曲。1931年毕业后于第二年起任彼得堡歌剧舞剧院指挥,以指挥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而开始指挥生涯。1938年在全苏指挥比赛中夺魁,成为全苏最有才能的青年名指挥,这一年起被彼得堡爱乐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聘为首席指挥。1963年获彼得堡音乐学院指挥教授称号,在1954年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73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穆拉文斯基的指挥,追求俄罗斯激情与严密的逻辑性的结合,有着极高超的音响和音色驾驭能力及天才的平衡感觉。他训练出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以激情与整齐划一的演奏而著称,这种俄罗斯激情的整齐划一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整齐划一形成强烈的对比。穆拉文斯基的最高成就在于对柴科夫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两位作曲家的深刻理解与精美诠释,而他对柴科夫斯基最后3首交响曲的解读,旁人几乎无法超越。

63.明希  Charles Munch 1891--1968
     法国指挥家,自幼随身为小提琴演奏家的父亲学小提琴,后入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随普菲茨纳学作曲。毕业后到柏林,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莱什为师,一次大战结束后,回母校任小提琴教授,同时担任斯特拉斯堡乐团的首席小提琴。1925年后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小提琴。1932年在巴黎首次登台指挥,开始指挥生涯。1938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乐团常任指挥,1949年接替库塞维茨基,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直至1962年,1951— 1962年任伯克郡音乐节的音乐指导,1962年辞去波士顿交响乐团职务后回欧洲,1967年起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至1968年在该团巡回演出时逝世。明希的指挥风格追求自然、柔和与精致,在和谐的韵律中体现丰富的表情变化,雅致而耐人寻味。小泽征尔对他的评介是:“出神入化的管弦乐色彩控制能力”、“能将音乐色彩精雕细磨得闪闪发光”。他是“法国音乐指挥权威”,尤其是柏辽兹与拉威尔作品的权威诠释者。

64.明兴格尔  Karl Munnchinger 1915--
     德国指挥家,在家乡斯图加特接受音乐教育,拜K·莱昂哈特为师学指挥,1941年指挥汉诺威的萨克森管弦乐团,开始其指挥生涯。二次大战后,1945年组建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然后又按照布拉姆斯时代的乐队编制,创建斯图加特爱乐乐团、斯图加特巴赫合唱团,专门演奏演唱以巴赫为中心的巴洛克音乐,他还是维也纳爱乐等大乐团的客座,1965年获西德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勋章。明兴格尔是继卡尔·李希特之后的优秀巴洛克音乐指挥家,他在卡尔·李希特之后强调巴洛克音乐中庄严、华丽与柔美、精致的对比,乐评界给予很高的评介。

65.慕蒂 Riccardo Muti 1941—-—
     意大利指挥家,8岁开始学小提琴,后又转学钢琴,以早熟的钢琴演奏才华而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开始专注于指挥。1960年毕业后又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随贝蒂尼学作曲、沃田学指挥,之后又投身于威尼斯费拉拉门下学指挥。1967年在坎泰利国际指挥比赛中夺魁,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优秀指挥家,这一年他在米兰指挥意大利广播交响乐团进行首场演出,1968年在佛罗伦萨的5月音乐节与著名钢琴家里赫特合作演出,获巨大成功。1969年成为佛罗伦萨歌剧院首席,1973年接替克莱姆佩雷尔成为伦敦新爱乐乐团首席,1975年被费城管弦乐团聘为首席客座,5年后奥曼迪退休,成为该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86年接替阿巴多任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慕蒂的指挥风格是强调歌唱性,他是出色的歌剧指挥家,擅长于强调歌剧中的戏剧性,尤其在对意大利歌剧的诠释中,更突出其歌唱性与戏剧效果的结合。

66.纽曼   Vaclav Neumann 1920--
     捷克指挥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中提琴和指挥,拜老指挥家塔里希为师,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44年同时以优异的成绩从米茨卡的小提琴班与杰杰切克和克列日尔的指挥班上毕业,同年成为捷克爱乐乐团中提琴演奏员。4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中提琴演奏家身份活跃于乐坛,还担任过斯梅塔那四重奏团中的中提琴手。1947年作为指挥首次登台,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引起关注,第二年就成为捷克爱乐乐团的代理常任指挥。1950年起先后担任捷克广播交响乐团、布尔诺交响乐团、布拉格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还担任了柏林喜歌剧院指挥,1962年创建布拉格室内乐团,任常任指挥,1963年回到捷克爱乐乐团任常任指挥,1964年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与莱比锡歌剧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1968年第三次担任捷克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两年后又再一次到德国,任斯图加特歌剧院音乐总指导。纽曼的指摔强调抒情性与弦乐的歌唱性,他是指挥捷克及东欧作品的权威,他率领的捷克爱乐乐团在演奏东欧作品时有一种原汁原味的韵味。虽力度与幅度都不如西欧的重量级乐团,但弦乐之美、层次之细腻也令人刮目相看。

67.诺林顿   Roger Norrington 1934———
     英国指挥家,就学于剑桥大学和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一度任职业男高音,其指挥生涯开始于肯特歌剧院,他创建了伦敦许茨合唱团,并担任伦敦古乐合奏团、伦敦巴洛克乐团的音乐指导。诺林顿是学者型的指挥家,他重新编辑了蒙特威尔第的《波佩阿的加冕》,是“本真”运动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他是许茨音乐的权威诠释者,他指挥伦敦古乐团演奏的早期音乐和他指挥许茨合唱团演唱的早期宗教音乐,都有相当的权威性。

68.尼基什   Anur Nikisch 1855--1922
     匈牙利指挥家、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家。11岁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至1873年。1872年在拜罗伊特奠基仪式时是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 1874—1877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团小提琴演奏员,1877年被聘为莱比锡歌剧院合唱指挥,1882—1889年任该团首席,1893—1895年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院长,1895年起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尼基什被认为是彪罗、马勒之后20世纪的第一代指挥大师,他有良好的乐团控制能力,对于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布鲁克纳、瓦格纳的诠释,现在仍被奉为最早保存的录音资料的历史经典。

69.奥曼迪   Eugene Ormandy 1899--1985
     匈牙利指挥家,4岁起学小提琴,5岁破格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随小提琴演奏家胡拜与著名作曲家科达伊学小提琴与音乐理论,7岁作为独奏家而登台,16岁毕业后被学院聘为最年轻的教授。1920年到美国,曾陷入穷困潦倒的困境,后进入给无声电影伴奏的乐队,从小提琴演奏员升为首席。一次偶然机会,代替生病的指挥上台,发现了其指挥才华,1925年他正式成为了该乐队的指挥。1931年任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36年到费城管弦乐团任副指挥,斯托科夫斯基辞职后,他成为这支乐团的常任指挥。奥曼迪的指挥追求细腻与音色的丰富性,他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了44年,他所训练的这个乐团以卓越的弦乐效果而著称。奥曼迪偏爱俄国作品,对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有较深刻的理解。

70.小泽征尔   Seizi Ozawa 1935--
     出生于中国沈阳的日本指挥家,全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日本。先学习钢琴,1951年考入桐朋学园音乐系,拜日本著名指挥家斋藤秀雄为师。195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59年赴巴黎,当年9月参加贝藏松国际指挥比赛夺魁,1960年又在美国伯克郡音乐节指挥比赛中夺魁,荣获库塞维茨基大奖之后,成为明希的学生。在美国学习半年后,又在国际卡拉扬指挥比赛中夺魁,成为卡拉扬的学生。1961年又被伯恩斯坦看中,不仅收为弟子,而且聘他为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 1962年回日本,任日本广播协会交响乐团指挥,年底辞去该职回美国,1963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获极大成功。1965—1969年,任加拿大多伦多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1970--1976年,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3年起任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他还担任了世界许多著名乐团的客座。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比较追求效果,强调情绪的作用,他擅长演奏后期浪漫主义作品,对柏辽兹、拉威尔及柴科夫斯基为首的俄国音乐情有独钟,曾有“柏辽兹作品指挥专家”之美誉。对交响诗标题音乐、芭蕾音乐的处理常有极好的效果,也擅长于指挥戏剧效果强烈的歌剧。

77.拜耶尔  Jean—Francois Paillard 1928--
     法国指挥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随诺贝·杜弗克学音乐理论、马克维奇学指挥。1953年组建杰恩·马利·鲁克雷尔合奏团,后改称为拜耶尔室内乐团。拜耶尔是一位学者型指挥家,他指挥的拉莫和库普兰的作品,无人能比拟,他经常演奏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作品,以洗练的处理和高雅的品质而著称。其处理的德彪西,亦无比精巧。

78.普列特涅夫  Mikhail Pletnev 1957—-—
     俄罗斯指挥家,1974年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78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之后,就作为优秀的钢琴家而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以演奏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的作品最为闻名。1990年苏联解体后,他纠集优秀的演奏家,组成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诞生的第一个完全独立于任何政府和组织的乐团。普列特涅夫指挥他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1990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奏厅进行首演,1993年与DG公司签订了专属录音合同。普列特涅夫的指挥生涯是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录制的柴科夫斯基全套交响曲与《曼弗雷德交响曲》,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入的诠释,而成为新的经典。

79.普莱特 Georges Pretre 1924--
     法国指挥家,在杜埃和巴黎接受音乐教育,起初主学小号,后转向指挥,拜克路易坦为师,先在马赛与里昂等地任助理指挥,1946年在巴黎喜歌剧院正式登台。1959年指挥普朗克的歌剧《人类之声》后成为闻名的现代作品指挥家,担任过许多现代作品的首演,对歌剧也深有研究,成为法国代表性歌剧指挥。在卡拉斯后期,为其指挥歌剧或演唱会。对法国现代音乐造诣极深,是圣桑、普朗克音乐的权威诠释者,现为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80.普列文   Andre Previn 1929———
     德国裔美国指挥家,4岁起随父亲学钢琴,6岁起进柏林音乐学院随布赖特豪普特学钢琴。二次大战中,因是犹太人而遭迫害,1938年全家逃离到美国,结识蒙特而拜他为师。1950--1952年,普列文在美国军队中服役,复员后进好莱坞,成为电影音乐作曲家。普列文作为专业指挥首次正式登台,是1963年指挥圣路易交响乐团。 1967年,休斯顿交响乐团聘其为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9年辞去该职而任伦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8年起任匹茨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进入 80年代中期后,又辞去所有乐团的常任指挥职务,专心地担任各地的客座,又恢复了钢琴演奏,但经常演奏爵士。普列文最辉煌的指挥生涯是与伦敦交响乐团近20年的合作。他是现代指挥家中最富浪漫气质的一位,善于强调作品的幅度与情感起伏,伯恩斯坦评介普列文的长处是“能够把不同风格的音乐演绎得同样出色”。普列文最能体现出其指挥特色的,是指挥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沃恩·威廉斯及美国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81.拉特尔  Simon Rattle 1955———
     英国指挥家,从小喜爱打击乐器,8岁就在一支青年乐队中任打击乐手,1970年仅15岁就指挥了利物浦爱乐乐团的第一次音乐会。1971年进皇家音乐学院学指挥,1974年参加普莱尔国际指挥比赛获第一名,1975年从音乐学院毕业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76年任利物浦爱乐乐团副指挥,1979年起任伯明翰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拉特尔被称为“21世纪的希望”,他带领伯明翰交响乐团演绎的一大批后期浪漫主义与现代振作品,都以绚丽的管弦乐色彩而获好评。

82.莱纳   Fritz Reiner 1888--1963
     匈牙利指挥家,早年就学于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又在布达佩斯大学兼学法律。1900年起涉猎指挥,任布达佩斯喜歌剧院副指挥,1911—1914年任布达佩斯民族歌剧院指挥,1914年起任德累斯顿歌剧院首席。1922年辞职后到美国定居,入美国籍,先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首席,1931年后在科蒂斯音乐学院中担任指挥教授,1938—1948年任匹茨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48--1953年任大都会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3—1963年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莱纳指挥的最辉煌时期是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最后10年,他培养出了宏大辉煌 (尤以铜管的灿烂闻名)的“莱纳之声”。莱纳的指挥特长是善于表现动态,调动出乐队丰富的色彩,他指挥的唱片常以“爆棚”而著称,最出色的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德彪西、拉威尔、莱斯庇基的作品,而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这样的作品,当然也能最显示出特长——处理得五彩缤纷。

83.卡尔·李希特   Kart Richter 1926--
     德国指挥家,卡尔·李希特作为指挥家的名声大于作为管风琴家的名声。二次大战后,他因参加埃森巴赫巴赫音乐节的演出而名声大噪, 1953和1955年组建慕尼黑巴赫合唱团与巴赫乐团后,成为这两个团体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其指挥这两个团体而演唱演奏的巴赫、亨德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演绎。

84.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Gennady RozheStvensky 1931--
     俄罗斯指挥家,父亲是著名指挥家,母亲是女高音,8岁就进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校学钢琴, 10岁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随其父学指挥,在学生时代已作为少年指挥家而登台。1955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当年指挥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灰姑娘》大获成功,第二年苏联大剧院便聘他为舞剧指挥。1961—1973年任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5—1970年兼任大剧院首席,1974年还兼任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首席,1978年兼任BBC交响乐团首席,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与伦敦爱乐乐团也聘其为首席客座,后又在莫斯科组建文化部交响乐团,1982年起兼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任客座。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风格,在强调结构的同时注意细节的刻划,他演绎的柴科夫斯基三大舞剧,堪称为杰出的典范,而他与文化部乐团演绎的肖斯塔科维奇与昔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全集,也被认为是最出色的佳作。

85.桑德林  Kurt Sanderling 1912———
     德国指挥家,生于前东德的阿里斯,1931年担任柏林市立歌剧院助理指挥。1935年到苏联,被聘为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副指挥,1941年起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10年,与穆拉文斯基一起活跃于乐坛。1960年起为新创立的柏林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4年后任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77年起辞去柏林交响乐团之职,成为自由之身,在世界各地乐团任客座。桑德林的指挥,融合了德国风格的严谨与俄罗斯风格的浪漫,他指挥德累斯顿乐团演绎的德奥从古典到浪漫的作品,有一种既厚重又充满激情的韵味。他对布拉姆斯、西贝柳斯及一些俄国作曲家的演绎,都获好评。

86.萨金特    Malcolm Sargent 1895———1967
     英国指挥家,就学于伦敦管风琴学院,师从莫伊谢耶维奇学钢琴与管风琴,1914年19岁时就担任梅尔顿莫布雷教堂管风琴师,1919年获达勒姆大学的音乐博士学位。1921年因在伦敦漫步音乐会上指挥自己的作品《风天的印象》而首次尝试指挥,1923年成为皇家音乐学院指挥教授,并开始了在英国国家歌剧院的指挥生涯。自 20年代后期始,先后在许多合唱团与乐团中任指挥,1950—1957年任BBC交响乐团首席,在其指挥生涯最后16年中为“伦敦漫步音乐会”首席。萨金特指挥过许多现代英国音乐作品的首演,被称为与英国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挥家,他演奏的英国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与北欧近现代音乐家的作品最有说服力。萨金特在指挥生涯中担任过20年合唱指挥,所以指挥的合唱作品获得了出色的评价。

87.萨瓦利什   Woffgang Sawallisch 1923———
     德国指挥家,早年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校学钢琴和作曲,1947年毕业后在奥格斯堡歌剧院任助理指挥,1953年任亚琛的音乐总指导;1957年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一举成名,此后从1958年一1971年,先后在威斯巴登歌剧院(1958—1960年)、科隆歌剧院(1960—1963年)、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1971年)中担任音乐指导,1970--1978年兼任瑞士罗曼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0--1970年还兼任维也纳交响乐团和汉堡交响乐团的首席, 1993年起为费城管弦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萨瓦利什被认为是德奥音乐最为出色的现代解释者之一,他的指挥偏重于理性,除给人以洗炼、纯正、生动的感觉外,又不失其细腻与抒情。萨瓦利什诠释的德奥作品,以偏于纤细的舒曼、舒伯特的作品而最具说服力。

88.赛拉芬   Tullio Serafin 1878--1968
     意大利指挥家,就学于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在斯卡拉歌剧院乐队任小提琴演奏员。1900年开始指挥生涯,担任费拉拉歌剧院指挥,之后又先后任托利奥歌剧院、罗马雷阿列歌剧院指挥,开始引人注目。1902年成为托斯卡尼尼的助手,1907年指挥了科文特花园剧院乐团,1909年因托斯卡尼尼成为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而成为斯卡拉歌剧院乐团的首席。1924年起担任大都会歌剧院指挥,1935年回意大利,任罗马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二次大战后则更广泛地与各大歌剧院合作,1962年以岁高龄还担任罗马歌剧院艺术顾问。赛拉芬是意大利歌剧的杰出继承者,是托斯卡尼尼之后最为重要的意大利歌剧诠释者,对于歌剧戏剧性的揭示有杰出能力,能出色地挖掘歌唱家的声乐技巧。赛拉芬的名字与卡拉斯联系在一起,他指挥的歌剧唱片中最为出色的是威尔第的《阿伊达》、《茶花女》,普契尼的《绣花女》、《图兰多》、《曼侬·列斯科》,贝里尼的《诺尔玛》,多尼采蒂的《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和凯鲁比尼的《美狄亚》等。

89.西诺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1946———
     意大利指挥家,8岁始随家乡西西里岛的墨西那教堂中的管风琴师与唱诗班中的歌唱家学习音乐,稍大成为唱诗班中的歌手。15岁到威尼斯,1963年进马切鲁诺音乐学院,因其父希望他成为医生,又进帕多瓦大学医学系学习,获脑神经外科博士学位。1968年到达姆斯塔特,参加夏季在这里举办的现代音乐讲习班,成为斯托克豪森与马代尔纳的学生,70年代初成为马切鲁诺音乐学院现代音乐与电子音乐教授。1972年到维也纳,随指挥教授斯瓦罗夫斯基学指挥,3年后在法国洛瓦尔扬音乐节首次登台指挥,取得成功, 1978年又成功地指挥《阿伊达》而一举成名。 1983年起被聘为罗马圣契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常任指挥,同年任爱乐乐团首席,90年代起又任德累斯顿乐团的常任指挥。西诺波利的指挥以精湛的理性分析与深刻细腻而见长,他诠释的舒伯特第八、第九交响曲,已成为经典;而他近年精心钻研舒曼、门德尔松、布拉姆斯、马勒与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作品,已成为诠释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交响乐作品的新权威。西诺波利对意大利歌剧,及至韦伯、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等人的德国歌剧,也有非常有价值的诠释。

90.斯拉特金 Leonard Slatkin 1944———
     美国指挥家、钢琴家,就学于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师从萨斯坎德,1966年与纽约青年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出,从1979年起任新奥尔良爱乐乐团和圣路易斯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斯拉特金的指挥强调弦乐,使圣路易斯这个中等水平的地方性乐团能与美国最具实力的乐团相媲美,他们善长于诠释美国本土作品与晚期浪漫主义作品,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俄国作曲家的诠释也获佳评。

91.索尔蒂    Georg Solti 1912--
     匈牙利指挥家,自幼学习钢琴,12岁时已公开登台演奏。13岁进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随多南伊、科达伊和巴托克学钢琴与作曲。1930年毕业后,曾专程向魏因加特纳学指挥,1933年起任布达佩斯歌剧院助理指挥,1937年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任托斯卡尼尼的助手,1938年指挥布达佩斯歌剧院首演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因犹太血统,逃亡到瑞士,后入英国籍。19.42年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音乐比赛,获钢琴一等奖。二战结束后,1946年起任慕尼黑歌剧院艺术指导,1947—1951年兼任巴伐利亚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2年辞去慕尼黑歌剧院之职,任法兰克福歌剧院音乐指导,1961—1971年在科文特花园剧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69年正式接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1973年又兼任巴黎管弦乐团、巴黎歌剧院音乐指导,1979年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索尔蒂的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成就是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所创造的“索尔蒂音色”,他强调音乐色彩的变化与戏剧性,善于挖掘出管弦乐队的气势与效果,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管弦乐继承了“莱纳之声”的“爆棚”效果,而他所指挥的德国歌剧作品,尤其是瓦格纳的歌剧,也都是其最精彩的奉献。

92.斯坦因   Horst Stein 1928--
     德国指挥家,在科隆音乐学院随耶纳赫学音乐理论、万德学指挥,1951年起任汉堡任歌剧院副指挥。1955年起任柏林国家歌剧院第一副指挥,1961年回汉堡任歌剧院指挥,1972年成为音乐总监。斯坦因以指挥瓦格纳歌剧而著名,被称为“克纳佩布什之后真正的剧院指挥家。1977年后担任瑞士罗曼德乐团的艺术总监,现为班贝格交响乐团常任指挥。

93.斯坦伯格  William Steinberg 1899--1978
     德裔美籍指挥家,在少年时期即能作曲、指挥,并演奏小提琴与钢琴,后又在科隆音乐学院从阿本德罗特学指挥。1924年起相继在科隆歌剧院担任助理指挥,法兰克福歌剧院任音乐指导。希特勒上台后流亡国外,1936年与人合作创建巴勒斯坦乐团,1938年应托斯卡尼尼之邀赴美国,先后任美国RCA乐团、布法罗爱乐乐团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2年起任匹茨堡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他擅长指挥贝多芬、布鲁克纳、瓦格纳的作品,指挥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尤为出色,而与匹茨堡交响乐团合作的格什文作品也极有特色。

94.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
     波兰裔美籍指挥家,出生于伦敦,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与皇家音乐学院,1900年从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后,在伦敦一个教堂任管风琴师。1905年到美国定居,先在纽约一个教堂里任管风琴师,1909年任辛辛那提乐团指挥,1912年起任费城管弦乐团常任指挥。1941—1944年任美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首席客座,1945年创建了纽约市立交响乐团,1946—1950年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1955—1961年任休斯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创立了管弦乐队在舞台上的布局与乐器配置法,他注重音响效果,努力扶植与推进现代音乐,是一个经常追求创新的指挥家。

95.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tlanov 1928———
     俄罗斯指挥家,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后进入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校,随哈伊尔·格涅辛与古尔维奇学作曲与钢琴,1951年进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戈克门下学指挥,1955年毕业后进莫斯科大剧院工作,1962年起成为大剧院乐团的首席, 1965年起任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斯维特兰诺夫是继他的前辈穆拉文斯基与康德拉辛之后,苏联指挥学派的正宗代表人物,康德拉辛对他的评介是:“有饱满的音响,这种音响以威力与鲜明打动人,它很好地体现了斯维特兰诺夫特有的热情。”斯维特兰诺夫是苏联作曲家作品诠释的当然权威,他演绎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曾获法国唱片大奖。

96.赛尔   George Szell 1897———1970
     匈牙利指挥家,3岁就随父母迁居至维也纳, 7岁作为钢琴家而登台首演,之后随雷格尔、罗伯特,弗斯特与门迪切夫斯基学钢琴、音乐理论与作曲。16岁作为指挥家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 1917年理查·斯特劳斯发现其音乐天才,扶植他为斯特拉斯堡歌剧院常任指挥。1919--1939年,先后任布拉格德国剧院(1919—1921年)、达姆施塔特歌剧院(1921—1922年)、杜塞尔多夫歌剧院 (1922—1924年)、柏林国家歌剧院(1924— 1929)、苏格兰爱乐乐团(1937年)的常任指挥, 1927年还担任了柏林高等音乐学校的教授。 1939年到美国定居,1942年起任大都会歌剧院指挥,1941年应托斯卡尼尼之邀,成为NBC交响乐团客座指挥。从1946年到1970年他逝世,一直是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使克利夫兰乐团成为“全美最具欧洲特点、精密得使人透不过气来”的雅号。赛尔的指挥,以严密的逻辑性、良好的平衡感与细腻的情感处理能力著称,他所指挥的古典到浪漫时期的德奥管弦乐作品获得极高的评价,而其中最出色的是对瓦格纳管弦乐作品的处理。

97.滕斯泰特  Klaus Tenstedt 1926--
     德国指挥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小提琴,毕业后在哈莱歌剧院任首席小提琴,其后又担任这个剧院的合唱指挥。1954年后任卡尔·马克思剧院的首席,1958—1962年在德累斯顿歌剧院任指挥,1962—1971年任斯韦林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1年到瑞士定居,1972年起任基尔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9年起任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83年起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滕斯泰特是典型德奥风格的指挥家,富有哲理性,逻辑思维强,对作品整体把握有相当的深度,在指挥中多有即兴发挥。滕斯泰特擅长指挥德奥后期浪漫主义作品,有“近代马勒作品指挥专家”的美誉,而他指挥的瓦格纳管弦乐也是最精彩的诠释。

98.托玛斯  Michael Tilson Thomas 1944--
     美国指挥家,从小学钢琴,后进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美国出色而有前途的青年指挥家与钢琴家。1964年成为布列兹的指挥助手,1968—1969年在伯克郡音乐节担任指挥,并获库塞维茨基指挥奖,受聘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副指挥,1971年起任布法罗爱乐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8年辞去在美国的所任职务,到欧洲各个乐团任客座,进入80年代后,被朱里尼聘为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客座,阿巴多离开伦敦交响乐团后,他接任常任指挥。托玛斯是善于指挥现代作品的指挥家,他的指挥追求线条的流畅,追求音响色调的变化,他指挥的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文、艾夫斯的作品,都有极出色的解读。他又是现代电子音乐的爱好者与推广者,经常指挥演奏佩罗坦、舒茨与斯托克豪森的作品。

100.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
      意大利指挥家,父亲是一个穷裁缝,同时还是帕尔玛皇家歌剧院中的合唱队员。托斯卡尼尼9岁入帕尔玛音乐学院学大提琴与钢琴,9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在一个歌剧院乐队中任大提琴手,该乐团去南美巡回演出时,指挥因与乐团团员不和,提出辞职,托斯卡尼尼临时上台,成功地指挥了《阿伊达》,从而开始了指挥生涯。1898年31岁成为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至1902年因与观众发生冲突而辞职。1906—1908年又回剧院任常任指挥,1908年随加蒂·卡扎萨去纽约大都会剧院,首次在该剧院指挥《阿伊达》,1910年指挥了普契尼《西方女郎》的首演。1915年回意大利。1921—1929年再次担任斯卡拉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后由于与法西斯分子发生冲突,离开意大利。1929年赴美后,1926—1930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部分季节音乐会,1930—1936年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 1930和1931年在拜罗伊特、1934—1937年在萨尔茨堡指挥演出,1933年首次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拒绝去纳粹法西斯统治下的德、意、奥等国任指挥。1936年指挥庆祝巴勒斯坦交响乐团《今以色列爱乐乐团》成立的音乐会,1937— 1954年在纽约担任美国广播公司专为其组建的 NBC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5—1939年任BBC交响乐团首席客座,1952年任伦敦爱乐乐团首席客座,1946年回斯卡拉歌剧院,最后的告别演出是1954年在纽约。托斯卡尼尼是“20世纪客观现实主义指挥艺术”的开拓者,他忠实于原作,以卡拉扬的说法,“应该说,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忠实’,它不是机械地忠实,而是从严谨的指挥风格中进发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驾驭一切,控制一切,他在指挥艺术中完成了一次革命。”托斯卡尼尼的指挥特点是严谨、精湛、精确、质朴与热情。在歌剧方面,他擅长指挥威尔第、普契尼、瓦格纳的作品,而在交响曲方面,他是贝多芬、布拉姆斯等浪漫主义大师的权威诠释者。

101.瓦特   Edo De Waart 1941--
      荷兰指挥家,就学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主修双簧管,毕业后先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首席双簧管,1964年首次登台,指挥荷兰广播管乐乐团,并参加米特罗普洛斯指挥比赛夺魁,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见习指挥。1966年组建荷兰爱乐合奏团,担任常任指挥,1973年任鹿特丹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77年起兼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瓦特录制的第一套歌剧唱片是《玫瑰骑士》,他指挥德累斯顿乐团在Philips公司录制的莫扎特小夜曲、进行曲等,表现得巧妙,出色。现为明尼苏达乐团常任指挥。

102.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 1875———1962
      德国指挥家,早年在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中学钢琴与指挥,听过冯·彪罗指挥的音乐会后,决心成为指挥家。18岁时正式开始指挥生涯,后认识马勒,自1894—1907年担任马勒的助手和副指挥,使他后来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马勒诠释者。 1901年起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副指挥,1922年起成为慕尼黑歌剧院常任指挥,之后又相继任柏林市歌剧院、莱比锚格万特豪斯乐团的常任指挥。法西斯上台后,作为犹太血统的他不得不离开德国,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随着奥地利被占领,又不得不向其它国家流亡,先于1938年移居法国,第二年又到美国,很快入美国籍。到美国后先后担任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还往来于美国与英国之间,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与科文特花园剧院管弦乐团。步入晚年,也就是逝世前4年,移居到加利福尼亚,在那里召集优秀音乐家,成立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录制了大量优秀唱片。瓦尔特是一位以细腻见长的浪漫主义指挥家,追求自然、亲切、朴素流畅与温柔的表达,又极其细腻与精致,他指挥的莫扎特作品、贝多芬的第四、第六交响曲、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几乎无人能及那种高雅而又自然的境界,而他又是细腻地诠释马勒的权威。

103.魏因加特纳   Felix Weingartner 1863———1942
      奥地利指挥家,1881—1883年在莱比锡大学学哲学,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指挥,1883年在魏玛师从李斯特。1887—1889年在汉堡歌剧院任指挥,1889—1891年在曼海姆,1897—1898年在柏林歌剧院任常任指挥,1907—1910年在维也纳歌剧院接任马勒,任常任指挥。1912—1913、 1912—1914年分别在波士顿与汉堡歌剧院任常任指挥,1908—192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 1927—1935年任巴塞尔音乐学院院长。魏因加特纳被认为是阐释浪漫派音乐的权威,他作有对贝多芬全部交响曲诠释的专著,是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经典诠释者之一。

104.韦勒 Walter Weller 1939--
      奥地利指挥家,就学于维也纳音乐学院,自 1956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1960年起任首席。1958年起组建韦勒四重奏团,任首席,师从克里普斯与赛尔学指挥,1968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合作指挥音乐会,1969年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次指挥歌剧。1977—1980年任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1980年起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韦勒指挥的英国现代作品极具特色,由他指挥伦敦爱乐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全集也广获好评。

105.津曼 David Zinmar 1936———
      美国指挥家,1964—1976年任荷兰室内乐音乐指导,1977—1983年任罗彻斯特爱乐乐团的首席。其指挥生涯有助于蒙特的指点,在罗彻斯特爱乐乐团期间已有很出色的录音,在乐坛引人注目。自1984年起任巴尔的摩交响乐团的首席,专门开发新作品的演出,与Telarc公司签约,录制了柏辽兹、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布里顿与巴伯的作品。他们与马友友合作的巴伯和布里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的唱片获格兰美奖。
TOP
5#

好资料,收藏了
TOP
6#

好东西,简明扼要。
TOP
7#

好料一顶!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8#

是midori,不是midofi,这不是音乐圣经上面的文字嘛
TOP
9#

同楼上,是音乐圣经上的,要不楼主把音乐圣经下册的唱片厂牌也发一下?
TOP
10#

好贴。收藏慢慢看,慢慢理解。
TOP
11#

好资料,收藏了
TOP
12#

好资料啊,收了!谢谢LZ
TOP
13#

好老的资料哦,1902年出生的还活着呢,呵呵!
最后编辑爱碟子肥猪猪 最后编辑于 2011-04-14 15:26:08
TOP
14#

好资料,
TOP
15#

很好的资料
在乐声中沉醉,  与音符一起飞翔 !
  ------《hifi中国》Q群:67757534
        ——《hifi佛山》Q群:62950588
TOP
16#

好贴再温习一次!
TOP
17#

好像版主以前介绍器材较多,现在开一帖介绍古典音乐演奏家、指挥、歌唱家,好事情!希望有更多音乐爱好者加入本帖队伍之中。
TOP
18#

阿卡多是公认的帕格尼尼演奏专家,他拥有多把名贵的小提琴(斯特拉迪瓦里与瓜内利名琴),他能将帕氏作品拉得叹为观止,演奏的维瓦尔第《四季》光鲜耀人,然而在表现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赫等人作品时依靠精良的录音技术却不能展现音乐作品精髓,他灌录的克莱斯勒等人小品具有迷人的音色,但乏灵魂;他的录音资料中常说表现“音乐”,录制的唱片告诉我们未脱“匠气”二字。
TOP
19#

非常好的资料,LESLIE兄辛苦了.
TOP
20#

清单遗漏甚多。
录音值得收藏的大师名单至少还需增补200多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