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山水:清初四王这个问题有点像艺术中的虚构和写实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去过那个地方,才能创作以那个地方为素材的艺术。
我想先说一个绘画上的例子,比如清初四王的绘画。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画风接近,按传统审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画派。四王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是当时的“正统”,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得到皇帝的欣赏和倡导。但是,四王的绘画也是充满争议的。四王并不是师法自然的,因此也有人将他们的绘画称为八股山水,也可以说他们画的都是想象中的山水。
而近代批判四王最激烈的是徐悲鸿,徐悲鸿是提倡写生的,提倡向大自然学习。徐悲鸿这种艺术观点,与他在法国的学习有关吧。徐悲鸿在法国接受的是以素描作为艺术的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徐悲鸿的艺术观点的形成,除了跟他在法国留学有关外,他也受石涛影响,我们都知道石涛的一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说艺术创作过程的生活来源和下苦功相结合,画才有大成。
四王之王时敏(1592年-1680年),明末清初重要画家。王时敏擅画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临摹家藏宋元名作,以黄公望为宗,笔墨含蓄,浑厚清逸,唯构图略少变化。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对清代画坛影响很大。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