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阅马慧元的新书<管风琴_看听读>,其中亦不少谈论巴洛克及巴赫的段落,遂勾起我谈论巴赫的“欲望”——我觉得她的言论真属平平——除了她“识谱”一项——但我实在不认为不识谱会妨碍“听”音乐,就如钱钟书所言——你既然已经吃到了鸡蛋,又何必认识那只母鸡呢?事实上,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恰恰是干哪行却再也不碰那行的产品——知道了许多内幕,我们反而不敢碰那些东西了。如她自己所言,日复一日的练习使她有时觉得音乐是枯燥的。音乐永远需要我们鲜活如儿童般的感受力和那一股闪电般直接的超验力和直感力,听音乐绝对不需要先“读书”,那反而是“谋杀”音乐的一种方式。现将我的言说列于下,读者诸君自可比较: <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
- <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巴赫的音乐,并且听得如醉如痴。每过一定时期,心灵就如久旱的荒田渴望着巴赫的音乐来浇灌;而每当这时,他的音乐就如甘泉一样,缓缓地渗入心灵的罅隙,将精神的碎片一一重新整合,使你成为一个新人。那时,你不得不对伟大的巴赫顶礼膜拜,就像一般的善男信女见到菩萨要四肢伏地一样。巴赫曾经说过,“对于上帝,你只有赞美!”同样,我们在这里要说,对于巴赫的音乐,你只有洗耳恭听!</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一开始曾经是那么枯躁的羽管键琴,到后来听起来竟是那么津津有味;这一切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有一次听巴赫的羽管键琴协奏曲,感觉全身的魂魄——那使你的身体和精神成形的决定性因素——都不知去了哪里,浑身竟自瘫软下来;但听后却是精神大爽,像是换了一个新人。还有一次听巴赫的小提琴帕蒂塔,恍惚间竟然看见有许多远古的魂灵都从坟墓中爬出来,在沟壑间排成一排如饥似渴地探着脑袋听;我相信巴赫的音乐可以唤醒人的历史无意识——那么久远深广的历史不可能不在个体的意识中投射任何影像——只要我们有合适的方式,就一定能看见它,而巴赫的音乐就是这样的合适方式。像我前面说的,肉体和灵魂得以在巴赫的音乐里得到重新整合——这就是巴赫音乐对于精神的提升作用。</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巴赫是德意志民族的骄傲;只此一项,就可使这个伟大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想第一次去德国的时候,竟然能够第一个落脚点就是爱森纳赫——这位伟人出生的地方。那夜晚的湿气,那清晨的花香,似乎都是巴赫那个时代直接飘落过来的。早晨在小镇安静的街道上漫步,你感觉巴赫就要从对面向你走来——这是一种多么亲切的感觉。我仿佛回到了历史当中,而过往的生活好像要嵌入我的生活。</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对于巴赫出生之地艾森纳赫,我要多说两句,它原来地处东德,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德国小镇。与巴赫同时代的另一位音乐大师泰勒曼也在此生活和工作过。艾森纳赫闻名于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大名鼎鼎的瓦尔特堡就座落在小镇旁边那静静的山岗上,这里是德国历史上的头号重要人物——宗教改革家马丁</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路德曾经生活和工作了长达</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年的地方。这位伟人就是在这里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使人们可以通过直接阅读《圣经》而和上帝打交道;马丁路德走下山以后,德国历史就翻开了新的篇章。瓦尔特堡为人所知还有另外一个掌故,即瓦格纳的《唐豪塞》也是在这里得到的灵感;所以,这个小镇可是非同寻常,正可谓是德国历史和文化的重镇。</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如爱乐者所知,巴赫生活和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地方是莱比锡。在巴赫那个时代,这里是德国萨克森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它的大学和博览会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欧洲的各色人等。同时,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印刷和出版中心,它与德累斯顿的王室有着直接联系,那里的选帝侯同时也是波兰国王。巴赫时代的两大教堂现在还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圣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这个城市也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在巴赫以前,就有谢勒、库瑙、泰勒曼对这里的教堂音乐作过指导。</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巴赫的音乐总是那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听他的音乐,世间万物,虫鸣鸟叫,花香草语,一切无不欣欣然铺展在你面前,它们全都生机无限,意趣盎然。巴赫是从平凡中生发出绝对不平凡的超级大师;是消解无聊并将庸常的日常生活引向高远的转换器(六首古组曲)。在听过</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世纪沉闷冗长的大歌剧和</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世纪芸芸众生所写的刺激神经或乏味无聊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之后,巴赫的音乐现在听起来的确显得生机盎然而具有吸引力(加迪纳语)。有人认为巴赫音乐中浓重的宗教成份会成为一个宗教因素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成为人们理解其音乐的障碍,加迪纳认为这个观点是荒谬的;笔者也这样认为。这反而是巴赫音乐的机会;如果像过去那样,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就像巴赫的时代那样,人们反而不会去认真聆听他的音乐(巴赫音乐在世时的遭遇恰恰如此)。反而是像现在这样,宗教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时,人们反而会去聆听他的音乐,去重新感受宗教的魅力和情怀。我相信,宗教情怀永远不会从人类的生活中消失,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将永远保留在一切珍视它的人们心头;而且我相信,也许有一天它会重回人类生活,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追求和目标,因为商业社会说到底并没有给人们什么值得珍视的东西,其价值远不如人们在传统社会中所获取的那些东西。</FONT></FONT>
复制代码</FONT></FONT><FONT face=宋体><FONT style="FONT-SIZE: 14pt">——to be continued</FONT></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t">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