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ZT:还《梁祝》创作的一个真实! [复制链接]

1#
50年《梁祝》宣传的一种误导。应该还《梁祝》创作的一个真实!  
  
半个世纪过去了,陈钢写不出什么大作品,除了署名的《梁祝》,再也写不出什么东西,留下的都是文革的脂粉,所谓“红色经典”,历史垃圾。  
  
可以简单的说,没有何占豪,我们听不到《梁祝》;没有陈钢,可以听到另外一种《梁祝》。说白了,陈钢与《梁祝》的关系,犹如拉威尔跟《画展》的关系。按国际惯例,不会把《画展》视为拉威尔自己的创作。  
  
应该记住的三个与《梁祝》创作演出密切相关的人,他们是最容易被忽略和被遗忘的人:何占豪,《梁祝》的实际创作者;丁芷偌,曾经参与创作,首演的乐队首席,为了陈钢的名誉,半途主动退出主创班子;沈榕,琴艺出众,因为出身问题,只能退居首演,充当B角。
分享 转发
TOP
2#

态度正确!
德國JR (盤王) LP唱盘]
[Line Magnetic(丽磁)]  [Melody(麦丽迪)]
[美国Rogue Audio(雀仔)胆机/ LP唱放]  [美国ZU Audio (主导)音箱/ 线材/ LP唱头]
中山代理 胆機世界音響
Tel--0760-88238517  13018720022 何生
TOP
3#

真实情况是何占豪也没再写出什么作品,梁祝也是利用越剧素材改编的,只能算作编曲!
TOP
4#

这篇文章明显是有人指示。应该记住的恰恰是沈榕和孟波。何占豪那时候属于小提琴都不会拉作曲也不会作。丁只是作了一小段的配器后就退出。
陈钢当时受邀创作是因为他是当时学生中作曲功底最好的。如果说因为一个旋律就能成为作曲家的话,等于认同王益之类也是作曲家了。
TOP
5#

我认为我们谈论的是就《梁祝》而言的署名之争,而不是争论谁更会作曲。
这句话一针见血,我同意:  
“没有何占豪,我们听不到《梁祝》;没有陈钢,可以听到另外一种《梁祝》。”
下面这句话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陈刚的作用绝不是编曲配器这么简单,他的作用应该表述为“作曲实现”:
“说白了,陈钢与《梁祝》的关系,犹如拉威尔跟《画展》的关系。按国际惯例,不会把《画展》视为拉威尔自己的创作。”
也许可以这么说:
“没有老何,我们绝对不会听到《梁祝》;没有老陈,我们不会听到如此成功的《梁祝》。”
即使老何根本不会作曲、老陈是作曲巨匠,《梁祝》署名的次序也是正确的、合理的,也是两人共同认可的。呵呵!

其实我认为祝英台更有理由提出“曲名翻案”:整个曲子基本是我的视角,我是绝对主角,他梁山伯就楼台会时嘟囔过几句,基本没怎么出声,怎么也不应该排名在我的前面!抗议,曲名应该就叫《祝英台》!
哈哈!!!
最后编辑wangfeng202 最后编辑于 2009-04-30 10:15:11
TOP
6#

曲子不耐听,糖放多了。不喜欢何的举止,俗!倒是陈很儒雅,家学渊源,相信他有东西,乃父既有名。
TOP
7#

用拉威尔改编的画展来比喻梁祝不太恰当,穆索尔斯基的画展本身就是独立的作品,拉威尔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只是一厢情愿的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改编了乐曲,也是独立作品,而何占豪和陈钢的梁祝是一个作品!现在出版的梁祝乐谱有两种—小提琴和乐队的总谱以及小提琴和钢琴的合奏谱,两种乐谱的署名都是何占豪在前、陈钢在后,但值得思考的是小提琴和钢琴的合奏谱上另外注明钢琴缩谱的作者就陈钢一个人,明眼人通过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在作曲上谁的贡献大了,不要以为写点旋律就叫作曲,和声、曲式、对位、配器都属于作曲技术!
TOP
8#

主人家都无意见,看官的偏来着急。
壮士豪情怀天下
英雄仗义本无名

江门市青年音响爱好者协会
TOP
9#

所谓“红色经典”,历史垃圾
你说这个话负责吗?
你有没有听过红色经典?
你是否知道我们父辈们是如何喜欢和珍爱这些小提琴的经典曲目?
我父亲和我说,他就是听着寅林的“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开始喜欢上小提琴,学习小提琴的。
几年前寅林回来了,当他重新演奏着那些“红色经典”,我和父亲都感动的落泪了,这些是真正的经典,中国作品中的瑰宝。

TOP
10#

实话实说,中国的作曲家,作品一听都是五音调式的感觉。按说几十年研究西方音乐的人也不少了,怎么就没人写出一部像模像样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TOP
11#

梁祝的诞生经过:
1、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几个同学,何占豪、俞丽拿、丁芷诺等……。他们提议并组建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其奋斗目标为,早日结束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在去农村劳动的途中,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起因有:何占豪等……。但与系党支部书记刘品老师大力支持分不开。
2、选择题材,最后集中在3个题材上:1、全民皆兵(女民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后报到上海音乐学院党委。选题起因有:何占豪等……。
3、题材的确定,功臣是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否则就不会有“梁祝”这个题材。
4、动手创作。其中的乐曲构思、对越剧素材的借鉴使用、主旋律等。功劳是何占豪,但与刘品的关怀、支持、鼓励、辅导分不开。而又与实验小组的成员配合、试奏、协商修改也是分不开的。
5、补充陈钢。因为何占豪毕竟只是学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从未学过作曲。他虽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布料到成衣,需要技术一样。这时的创作是素材有啦却不知如何连接到一起。孟波向副院长、作曲家、教授丁善德"求援"。丁教授优选学生后把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才生陈钢介绍给孟波。陈钢和何占豪,同院不同系的两个名字,就此“联姻”,与“蝴蝶”同时成对高飞。
6、作曲实现。曲式创意、曲式体裁的选择及乐队演秦版的器乐改编等。主要功劳是陈钢,如果没有陈钢的加入,梁祝即使有,其结果肯定不是现在这种结果。
7、修改成型。作曲期间,学生们不断得到孟波、刘品、丁善德等老师的指导。但在实验小组将作品试演后,孟波明确地提出了最后必须有“化蝶”才算完整的建议,之后,作品确定成型。

综上所述,其实功劳是大家的,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就其现在署名及顺序:何占豪、陈钢。我认为是何理的。也没有必须在加XX改编。
TOP
12#

真实的情况,当年是4人小组,号称中国民族乐派。后来要搞梁祝,做了几次曲子都不满意,结果把陈刚拉过来。何占豪原来是越剧院的,对越剧特别熟,曲调是张口就来。陈刚负责写曲,而余丽娜等负责拉琴。
所以说梁祝不是陈刚也不是何占豪的。而是共同创作的,陈刚是起了写曲的作用。因为他是作曲系的,何占豪起了选曲的作用。
再顺便说一句,真正的首演是陈刚和何占豪。只不过他们拉的太差了。反响不大,最后还是等到余丽娜才大获成功。
刚才发帖才看到LS已经有人说了。基本上是对的。梁祝不是某一个人写的。是共同创作的。陈何二人。少了那个一都不行。
最后编辑woow 最后编辑于 2009-04-30 03:41:11
TOP
13#

《梁祝》作者之争的最终裁判

本人综合大家的意见,认为老何即便不会生孩子,也起到了选题、选材、确定主题——即播种的作用;老陈的作用更像是受孕和妊娠。

我宣布:何占豪为《梁祝》之父,陈刚为《梁祝》之母!
此判决为终审判决!
TOP
14#

原帖由 cakewalk 于 2009-4-30 0:43:00 发表
实话实说,中国的作曲家,作品一听都是五音调式的感觉。按说几十年研究西方音乐的人也不少了,怎么就没人写出一部像模像样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杜嗚心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很不錯的。可惜不怎流行,錄音也不多。
TOP
15#

原帖由 Fleming 于 2009-5-1 16:04:00 发表
原帖由 cakewalk 于 2009-4-30 0:43:00 发表
实话实说,中国的作曲家,作品一听都是五音调式的感觉。按说几十年研究西方音乐的人也不少了,怎么就没人写出一部像模像样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杜嗚心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很不錯的。可惜不怎流行,錄音也不多。
杜先生的小协确实很好,个人认为其艺术成就及可听性要超过梁祝,只是无标题的作品迎合不了国人!西崎崇子在拿索斯的版本最好,也是目前可见到的唯一录音!
TOP
16#

有这样一个比喻:从哼几句旋律到把它谱写成一部交响乐,相当于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
TOP
17#

对创作的真实不太感兴趣,只是非常希望能再次听到沈蓉的录音。
TOP
18#

ZC

支持WANGFENG202.
TOP
19#

黄安伦的小协其实更棒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