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从贝多芬到巴赫 [复制链接]

查看: 28438|回复: 139
1#
我以前看过一本欧洲绘画史,题目叫《从拜占庭到毕加索》。这个帖子我是想谈谈不同时代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问题。谈绘画和音乐有一定关系的……

我先说说自己的经历:我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非常容易入门和欣赏。估计贝多芬可能是听众最多的,有可能超过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都很容易接受,即使是其巅峰作品《晚期弦乐四重奏》,喜欢的朋友都很多,我估计不是乐迷们都能完全听懂,但有一定的共鸣是肯定的。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我在入门初期都听过,除了一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我没有全部听完的,但大部分还是听了至少一遍。

同时也听勃拉姆斯。勃拉姆斯一开始不容易理解。我第一次听勃拉姆斯是在一个音乐视听演示会。当时听得一头雾水。后来我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听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也就慢慢喜欢上勃拉姆斯了。勃拉姆斯的室内乐是有很高水平的,当年听得觉得很沉重,今天仍然如此,但上面提到的几部作品我现在是仍然听的。

接着就是听德伏夏克,它的乡愁、对故土故人的怀念,感觉他的音乐是很真挚的。听德伏夏克的作品,感觉他是一个很朴素而又带有诗意的作曲家。他绝对不是农夫,只不过是他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但格调是很高雅的。有人认为德伏夏克是最健康的音乐家,我深以为然。

其实我听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并没有一定的先后关系,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先后关系主要是一个时期听的音乐家的作品重点不同而已。早期也听马勒,对他的音乐还是很喜欢的,论坛已经讨论得太多,我就不重复了。当然也听莫扎特,他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令我着迷。

基本上听完这些作曲家(当然还有很多没提到),我就能接受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了。其实我很久以前我就听过巴赫大无,但当时基本上是没有感觉的。直到听了差不多10年我才喜欢上巴赫的。当然同时期听的还有现代派的音乐。象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其实我的听乐历程基本上就是一部简单的音乐史。只不过这个听乐历程和真正的音乐发展史是没有对应关系的。比如巴赫是属于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的。但我却是在比较晚的时期才能接受的。这就是我这个帖子想谈的问题:音乐史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听音乐是否一定都是从简单到难度大的?我觉得不一定。回头谈谈那本欧洲绘画史《从拜占庭到毕加索》,这本书是写了美术的发展史,但作者并没有谈哪个时期的画家是最重要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值得欣赏的画家与绘画作品。艺术的发展史和科学是不同的,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早期科学家用的所谓电脑有一个屋子那么大,速度又慢,但今天当然不是吴下阿蒙了。但音乐史不同,虽然音乐家也在不断创新,但现代派有许多作品的知音未必有巴赫和莫扎特那么多粉丝。简单地说:是否今天的音乐家(包括作曲家和演奏家等等)就比以前的高明呢?我看未必。呵呵。大家是否对每一个时期(象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音乐等等)都有非常喜欢的音乐家和作品呢?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因为看了论坛那个马勒的长贴,我这个帖子也算是有感而发吧。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09-28 09:43:10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15 12:33:5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

我想个人的机遇和经历不尽相同,也不一定殊途同归。诚如前面絮絮叨叨争论马勒的帖子,同样听了几十年的音乐,得出的结论可说是完全不同,照样会贻笑大方。
我接触古典音乐是从听小品、小曲入门的,例如格林卡的《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科茨的《静静的湖泊》、克莱斯勒的《美丽的罗斯马琳》、德沃夏克的《月亮颂》这些作品,旋律和作品结构相对简单,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几十年过后这些旋律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音乐的兴趣就慢慢培养起来。我的经验,这应该是一条可行性高的捷径。只不过,如今,这些小品很难有机会听得到了,要专门去找这些曲子,是不太容易了,因为如今的电台不太愿意制作这些节目了。
超级歌剧迷
TOP
4#

原帖由 青皮 于 2009-9-28 9:14:00 发表
建筑和美术都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家·青皮大师语录
青皮这句话有水平。呵呵。拜占庭建筑源于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比较大。乌克兰国家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索非亚博物馆》位于首都基辅的中心,占地5公顷,这里坐落着建于11-18世纪的美丽的古建筑群。在文化保护区内,最著名、最宝贵的建筑当属—索非亚大教堂,该建筑1990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文化遗产。这是著名的拜占庭建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索非亚大教堂室内和室外:
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28 14:44:28 上传)

1.jpg

888.jpg (, 下载次数:1)

jpg(2009/9/28 14:44:28 上传)

888.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要能在这教堂里睡觉,那真爽
TOP
7#

原帖由 jshakszx 于 2009-9-28 15:18:00 发表
要能在这教堂里睡觉,那真爽
呵呵,西方建筑很有趣的。尤其因为西方人的信仰问题,因此教堂建筑大行其道。西方很多教堂被列为世界遗产的。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米开朗基罗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主要设计者。米开朗基罗不仅是著名雕塑家、画家,也是著名建筑师。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第一大教堂,位于梵蒂冈内。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本名著叫《法国大教堂》。西方音乐的起源与宗教有关,所以和大家谈谈教堂,有时研究一下也挺有乐趣的。因为这些与艺术和西方音乐有关,所以聊一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和LZ一样,入门的都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交响乐听贝多芬的,室内乐常听的是巴赫、海顿和莫扎特。喜欢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TOP
9#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9-28 10:19:00 发表
我想个人的机遇和经历不尽相同,也不一定殊途同归。诚如前面絮絮叨叨争论马勒的帖子,同样听了几十年的音乐,得出的结论可说是完全不同,照样会贻笑大方。
我接触古典音乐是从听小品、小曲入门的,例如格林卡的《卡马林斯卡娅幻想曲》、科茨的《静静的湖泊》、克莱斯勒的《美丽的罗斯马琳》、德沃夏克的《月亮颂》这些作品,旋律和作品结构相对简单,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几十年过后这些旋律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由表及里、由
Y兄谈了入门的曲子,这些也是我今天仍然喜欢的,小品是我很喜欢的一类作品,尤其那张大提琴作品《杜普雷音乐会》是我非常喜欢的。另外,你的这句话“我想个人的机遇和经历不尽相同,也不一定殊途同归。”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这个帖子就是想探讨一下我们的听乐经历和艺术发展史究竟有多大联系。感觉联系是肯定有的,但具体如何就因人而异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我经常听的大提琴小品作品:《杜普雷音乐会》,这是非常轻松怡人的一张唱片:
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9/29 3:13:44 上传)

0.jpg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