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扎加耶夫斯基的一首诗 [复制链接]

1#
凯瑟琳·费丽亚
(1912-1953)

只有一个声音。
只有一个声音,而我们不知道
它是否依然属于一个身体,
或只属于空气。

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在一辆
用旧的莫利斯牌车里抵达卡里西尔

想一想,多少不同的声音
出现在她短暂的一生里。
戈培尔歇斯底里的叫喊。
受伤者的呻吟,囚徒的低语。

学校大礼堂的辩论
(史诗赞美着暴君)。
我们嘴里的谎言。

她死于癌症。
而非饥饿如西蒙尼·薇依,
而非集中营如曼德尔斯塔姆。

她从未在音乐学校学习过
但最纯净的音乐
通过她开口。

她喜爱舒伯特和马勒的歌曲,
布鲁诺·瓦尔特曾给予她指导。

一个女子的声音,
天真,唱出韩德尔的咏叹调。

听着,你会以为
这是给更美好人类的
一次机会,

但唱片结束了,
你又返回到你惯常的疑惑——

仿佛这歌声期许得太多,
多于沉默或衰竭。

译注:
①凯瑟琳·费丽亚(Kathleen Ferrier 1912-1953),英国女歌手。
②莫利斯(Morris),一种机车名。
③卡里西尔(Carlisile),凯瑟琳·费丽亚在英格兰的成名之地。
④布鲁诺 瓦尔特(Bruno Walter 1876-1962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Adam Zagajewski 1945-),波兰极具国际影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82年移居巴黎。主要作品有《公报》、《肉铺》、《画布》、《炽烈的土地》、《欲望》、《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等。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善于把日常生活陌生化,在熟悉的处境中揭示新意,带来各种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是“发现”而非“发明”,是对世界矛盾本质的呈现而非评判。相应地,诗人在描写人类的处境时,既能深入其中透视,又能站在远处以略带讽谕的态度观望;在描写大自然的风景时,既能展示其辽阔的画面,又能保持细节的清晰。
米沃什称赞“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中得以统一”。

译诗与诗人简介俱转自网络。译者:张以亮
最后编辑桂猪 最后编辑于 2009-12-20 23:33:14
分享 转发
TOP
2#

Kathleen Ferrier was born in the Preston suburb of Higher Walton, Lancashire, on 22 April 1912 and died in London on 8 October 1953.
In the 41 years that made up her life she became one of the best loved and most admired singers in the world......
DSCN5148.JPG (, 下载次数:2)

jpg(2009/12/21 5:06:02 上传)

DSCN5148.JPG

却话巴山夜雨时
TOP
3#

呵呵呵..............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