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机秘笈二 -----------正确的校声
何庆华
本文刊于2006年6期<<无线电与电视>>
若干年前当我拥有一些基本的测试仪表后,我开始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DIY的器材,务求令测试出来的指标更好,无奈,在指标上确实可以得到长足的进步,但音质却未见有提高,反而越令我及朋友不能感动,而当时众多的书刊上也是标榜如何提高指标来提升音质的。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于是其时我确实是放弃了对音响的DIY信念,如果你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经过无数努力却事与愿违,你会理解到我颓废的心情。
虽然是不再DIY音响,但内心深处总还是对音响DIY存有着浓厚兴趣,就象是对一个旧情人的眷恋一样,故一些朋友带他们有问题的进口名牌机器来请我检修时,我总是对其进行反复的测试,测试得多了,开始总结出一个规律:原来进口名机的某部分指标竟是如此不济,甚至比我的DIY器材差得太多,但音质却能让我及朋友觉得顺耳可爱多了。于是刻意地将我DIY的机器进行修改,让指标变得与名机一样差,味道也出来了,越听越象名机了!我的兴致又来了!
自此,我终于明白,要做好一台音响器材,是要控制好种种指标而不是单纯地提高,良好的指标只是一个卖点,一个依据,并不完全代表可以重放出良好的音质。理论是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器材是制造让人来听,而不是让仪器来听,传说早年马兰士的有部分的器材总做得不好,于是送到英国去让专家检测,结果只是几下工夫,声音就变得相当动听,最后专家的结论是马兰士的设计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去进行测试,而专家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音乐室中聆听音乐。
我强调的是我绝对无意提倡大家不对音响进行测试,且我坚决地认为没有经过测试的器材是如同孩童玩堆沙城一样儿戏,只是建议大家不要过于追求高指标,应花稍多的时间去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去激发如何让机器更好表现音乐的新构想,多进行实践改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出好听的音响器材。由于本文中多次使用“进口名机”一词,我必须再另外强调的是:我不是崇洋派,我只是持客观的态度去学习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分门分派来局限了自己的学习与进取,相信绝大多数的朋友也会谅解并且是持有这种学习态度的。
在这多年来一直将朋友的不同名机进行聆听,测试,也尝试去购买一些进行解剖学习,将结果实践于自己的器材中,到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却也总结到一些为何名机没有使用名惊天下的元件却可以提供让人感动的声音的规律,籍此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如何通过DIY去校出喜爱的声音,也就是校声。
相信很多朋友也看过不少这类校声经验介绍的文章,但我在此无意重复诸如使用不同品牌的电容电阻这类无源器件来校声的方法,也没打算介绍各类运放的音色表现,毕竟我已有多年不再应用各类运放在音频放大电路中了。在此我想先谈谈如何通过改变电路的某些参数从而改变指标来达到预期的声音的廉价而正确校声方法。为何说这才是“正确的校声方法”?很多朋友如果看到,即使是几万元的昂贵音响设备,里面也不会有几个让我们惊叹的元件,甚至远比我们国内的名牌音响或一些朋友DIY的器材内的用料还要差,但声音表现却让我们做梦也追求寻觅,这就让我们值得学习:他们如何用普通元件做到这种效果?个中奥秘就在于---------电路校声。而这也正是音响中的正道,完全符合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由技术为主导,试想如果大家都用极品的昂贵元件去生产,制作音响器材,将逼令价格暴涨,我们工薪层也只能对任何的好器材都可望洋兴叹了,此时将再没有世界名牌,只要肯花大钱就能做出好音响!幸好事实上并非如此,绝大多数的音响器材还是没有依靠使用昂贵的元件来保证音质的。
电路参数校声法--------当你使用阻容校声而深感过于抑扬听感总难于取得平衡时,何不试试电路校声?
为了让部分朋友可以更方便面地实践,我以一个无反馈的功放电路(见图一)来说明各个元件参数的最大与最小值的相对极限表现,而更多数的情况下需要大家多作实践来取得平衡而适合自己主观喜好的音色,而作为产品来说,以“厚,通,清”为原则来校声可令多数消费者满意,毕竟过于个性化的器材终会让听从久而生厌,这从一些惊世极品中得到证实,如Mark Levinson,金嗓子,HALCRO等,无不是音质表现全面而平衡的典范。此电路因无越级反馈,即使参数变更很大,产生振荡的机率也小,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大多数的音响电路中,例如是分立件的功放,前级及使用了分立件的DAC或CD机。但必需强调,涉及到电路参数的变更,极端情况下会产生严重振荡而烧坏你昂贵的元件!故务必要注意安全操作,或采用安全措施,如在输出管的C极与电源间串入15欧/0.5W的电阻以确保输出管的安全。
现时的一套音响器材中,失真最大的不是在于放大电路而是在于音箱,人的耳朵也是相当迟钝,能听出0.5%失真的已非常人了。故此,纵使改变了放大器的失真指标,但只要指标还远低于人耳朵的阀值,就不会有可听出的音质劣化的现象,这就如同大家听不出胆机的失真一样,反而过低的失真还会令部分朋友觉得清淡而不喜爱。
言归正传,见图中,输入端的R2与C1所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原意是滤除输入信号中过高频率的部分以减少放大器的失真,常见的线路多设置在1.6MHZ为 -3DB,而实际中,改变此网络的截止频率却可以改变了音色,截止频率较低时音色显得圆润丰满,音乐味浓厚,而对分析力的影响却是难于让我们听到的,但建议不要让截止频率低于32KHZ。实践时可以是以倍程来更改,找到较合适的听感再进行微调。
主电压放大级的C3与C4是滞后补偿电容,90年代中期一直有相当多的文章认为最好不要使用补偿电容,认为这是产生互调失真的根源,于是当时不少国货总爱在广告时标称“没有使用补偿电容”,而概括来说,这类器材总是给人一种过于尖冷生硬的感觉,时至今天依然有认为不要用滞后补偿而用超前补偿的,而纵观进口名机,多数也会使用种种的补偿电容,令放大器工作在更稳定的状态下,也令放大线路对波形的处理更符合人的听觉喜好。再谈C3与C4,在图中可以由0-47P间选择,但如果不用时也不生产生振荡,但会有稍微的超高频噪音,当容量选取过大又令声音死板,故可以在5-33P间试验,数值小时中频与高频较突出,声音相对稍薄及清丽,数值大时高频有挫圆湿润的感觉,低频量感增强,控制力也有转好的趋向,多次试验可以找出一个较合适听感的数值,但上下两个电容必须同时变化。
在本无反馈电路中是没有超前补偿的,在其他有环路反馈的放大线路中,超前补偿与滞后补偿同样可以抑制放大器的振荡,但各自单独使用时音色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滞后补偿可令音质相对偏柔厚,低频控制力好,量感较多,且对频响影响较超前补偿要小,而超前补偿却是可以比滞后补偿有更好的分析力,相对稍薄。当然两都是可以同时存在,但我总发现在功放中如果超前补偿数值等于或大于滞后补偿时,大信号时放大器会较容易出现振荡而有可能烧坏输出管。另外多提一点的是,分立件的前置放大器(如前级或是音源中的)对于超前补偿的要求是较高的,容量相差几个PF就会出现较大的分别,如静态的轻微振荡,故最好可以配合仪表来检视更改到合适的值。
R14与R15也能影响音色,此电阻本是主电压级的输出负载,可以影响整机的开环增益,在多种不同电路中试验过,纵然有些线路是没有使用这负载电阻,但加入10-20K电阻后均可令音质耐听细滑,负载电阻值小时音质相对柔和,中频听感突出细腻,低频下潜好但力度稍弱(这在测试频响曲线时却是察觉不出来的),阻值大时声音平坦而偏亮,力度增强,适于欣赏交响乐,此两电阻在交流通道上是等效于并联,故最终并联后的数值可以在5-30K欧内选择。
强放级的基极电阻,在此图中是R30,31,及R32-35,R42-45,此电阻可以消除射极输出级潜在的极高频振荡及对输出管起到一定的均衡作用从而降低对管的要求,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即使不用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有相当数量的电路是没有使用此电阻。当阻值小时音色相对铿锵有力,低频相对稍紧,对于爆棚的交响音乐与日本鼓一类都不俗,而当电阻值大时,音色温暖,低频弹力及下潜均有改善,但突发性略差,整体速度感有轻微减慢的趋向,双极型推动管的基极电阻可以在4.7欧到100欧之间,而双极型输出管的可以在4.7欧到47欧。
输出端的RC补偿网络,多数的电路中仅会有R48与C7单一网络,对于纠正相位与减少失真有一定影响,却会同样地影响音色。当两者数值都取较小时,音质呆板高频稍暗,而数值取大音色显得活泼,高频华丽,建议在电路许可下R48使用22欧,C7使用0.033UF(仅指单一补偿网络时,当参数设置与电路不匹配可能会产生振荡或明显失真)。
C9同样影响音色,此电容原意是减少主电压级输出由于有偏置电路而存在的交流阻抗从而降低失真,一些电路会使用0.1UF的电容,也有些电路会用到470U如此大,在没有延时功能的电路中可以减少开关机的冲击声。使用较少容量可让音色显得轻柔,中高频较突出,对于声乐中的女腔美声有较好的表现,容量大则低频量感与力度增强,音色也较厚重,正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