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该作品点评。(有关音响--好的单声道也要好系统去表现)
富尔特文格勒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假如古典音乐中有一座最高峰,这座珠穆朗玛就非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莫属了。
一九五一年的这次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的录音,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在整个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史,甚至在整个古典音乐录音的地位,绝对都是「绝对」的。因为这是拜鲁特音乐节历经二次大战后的重新开演。那一次的演出被喻为超越时代的绝妙演出。贝多芬的欢乐颂唤醒了大战后待整的残破心灵,也让后人燃起重生的希望。
历史上只有九张唱片同时入选《留声机》百大唱片、日本名盘三百和企鹅评鉴三星带花,这张就是其中之一。许多评论家认为富特文格勒的这个录音,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绝非其他后辈所能企及,其博大、深远的意境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奏,再加上四位独唱演员的精彩表现,足可掩盖由于当时录音技术缺陷所带来的遗憾。
(第四乐章选段)
《留声机》评鉴: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伟大的音乐会,作品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以抗拒,美不胜收,我认为,乐团的完美表现是你所能听到的最好的演奏。
唱片简介: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富尔特文格勒指挥拜鲁特节庆管弦乐团
录音年代:1951年7月29日
录音地点:拜鲁特节庆厅
录音师:Robert Beckett
制作人:Walter Legge
EMI CHS 769801-2﹙科艺百代代理﹚
富尔特文格勒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54年的8月30日在萨尔斯堡。其曲目全是贝多芬的:第七、第八交响曲(ORFEO CD 293 921 B)。相比之下,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则是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和他自己的e小调交响曲。
富尔特文格勒的夫人伊丽沙白· 富尔特文格勒回忆道:富尔特文格勒曾在家里花了很多小时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庄严弥撒,庄严弥撒在他的脑子里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他在1930年之后就再也没有指挥过该作品,因为他基本上认为这部作品是不可演奏的。
在富尔特文格勒众多的文章当中,有关贝多芬的同样占大多数。他第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论贝多芬的音乐》发表于1919年。从中你可以发现,他非常专注于分析理解贝多芬和二十世纪音乐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音乐家也指现代的听众。这种专注一直延续到对(1951年)第五交响曲的非常深刻的分析。富尔特文格勒认识到:二十世纪的音乐家,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都离他心目中的贝多芬越走越远。这直接影响到他指挥贝多芬的作品。
有一点很使人惊讶的就是:早在1918年,年仅32岁的富尔特文格勒就有远见地分析到了这种趋势,并且继续准确地解释在现代人的混乱与谦恭的贝多芬之间的差异。这差异表现为在现代人在技术上的杂乱,而贝多芬则对规律、秩序和形式有和谐的要求。
富尔特文格勒仍然相信:虽然有人怀疑,但大众在心底里面,在他们的最终信念上,他们是深深地需要贝多芬的,特别是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荡过后。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富尔特文格勒指挥贝多芬的作品都有特别高的质量和个性,使得这些演绎远远高出一般的水平。这在他生命最后那几年尤为明显。
1948年,富尔特文格勒第一次在萨尔斯堡指挥“菲德里奥”,当时他说:“这部菲德里奥象一部弥撒曲远胜于一部歌剧。我觉得它触及了所有时间概念上的宗教领域,或者说是属于‘人类的宗教’。在我们都经历过一切以后,这宗教从来也不象今天那么伟大,也不象今天那么有必要。”
这同样(也许更加)适用于贝多芬的另一部作品,第九交响曲。很奇怪,在富尔特文格勒的文章里没有一篇是分析这部作品的。也许他认为,这部作品造成了太多的文字误解,妨碍了对贝多芬原意的理解。
即便如此,富尔特文格勒还是尽可能多地指挥该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8年里共有36次之多。而且,他对该交响曲的演绎明显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指挥家,也不同于其他作品。
作为一名听众,我从未听过对第一乐章中的冲突描写、或者谐谑曲中的凶猛力量、还有慢板中的忧伤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只有在富尔特文格勒的演绎中,你才能感受到第四乐章中的迫切需要,‘啊,朋友,不单单这些话’(即合唱部分,我不知该如何译,请见谅-译者)的喷涌而出,还有对人类共同升华的喜悦的衷心赞美。这经历是永生难忘的。
正是因为富尔特文格勒在演绎的时候将所有非音乐的因素排除在外,也正是因为他能够在细节中见全体,也能够在全体中见细节,这使得他能恰倒好处地处理好每一段落和音符,制造最好的效果,决无投机取巧,此外还因为他对歌词原意的丰富想象力,所有这些原因使得这场 演绎成为绝后而无法重演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