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唱片“史” [复制链接]

1#
这本笔记簿,泛黄的封面,往日鲜活的色彩随着年代的流逝而漫漫地淡化;破旧的边角,似乎记载着笔记簿的主人翻阅的次数。翻开笔记簿,白纸上黑色的字迹并没有因时间的冲刷而模糊,反倒是越发的清晰,就像20年前买唱片时的情景,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大家仔细一看就发现,笔记簿它记载的只是一些唱片的目录内容、作曲家、演奏(唱)家、指挥、乐团、购买的时间还有价钱,其实就是一本“流水账”。不过,我喜欢也经常翻翻这本将近有20年“历史”的笔记簿,每次翻阅心里总有别样的感觉,因为它——记载着自己的唱片“史”。
那时候,每次买唱片回来,特别是进口的原版唱片,首先是听;接着,一边听一边开始查书翻译,看看自己又收到了哪些新的的音乐,每每翻译出一首新的曲目,不禁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然后在那本厚厚的《音乐欣赏手册》的目录边打上一个醒目的红“√”,表示我又拥有了一首世界名曲,好像自己建造的音乐唱片的小屋又多添了一块砖。
“翻译”工作完成后,端详这唱片,就像是欣赏这一幅名画,该给这幅“名画”登记造册了,翻开笔记簿,“工工整整”地写下目录内容、作曲家、演奏(唱)家、指挥、乐团、购买的时间还有价钱等内容,同样的内容又记录在纸质的唱片袋上,以便查询。
这样的工作,是有乐趣的!
笔记本1.jpg (, 下载次数:19)

jpg(2009/3/15 23:51:43 上传)

笔记本1.jpg

笔记本2.jpg (, 下载次数:22)

jpg(2009/3/15 23:51:43 上传)

笔记本2.jpg

笔记本3.jpg (, 下载次数:18)

jpg(2009/3/15 23:51:43 上传)

笔记本3.jpg

笔记本4.jpg (, 下载次数:13)

jpg(2009/3/15 23:51:43 上传)

笔记本4.jpg

笔记本5.jpg (, 下载次数:14)

jpg(2009/3/15 23:51:43 上传)

笔记本5.jpg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15 23:51:4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3/16 12:53: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2#

都是“史书”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3#

看了“莱纳”老弟的“史书”,令人惭愧啊!
老弟还能把唱片的封面复印后贴在书上,图文并茂,有创意,多好,羡慕啊。
80年代,一张LP唱片的封面拿来复印对我来说——天方夜谭,况且,也贴不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4#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3-16 11:45:00 发表


  雷兄细心人也,看的出是那种质扑积极地生活态度。不过,嘿嘿嘿,挺小资的。
  怎么笔记本上的字象俺写的一样?怪了!

缘分啊!
曾听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乐如其人;字也如其人?我也忒不谦虚了。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5#

说起唱片的外文“翻译”,对我来说是一件既无奈又有趣的事情。
       由于自己在校读书时,一直以来对英语毫无兴趣,以至于高考只考了5分,见笑了。所以,在买唱片时,无奈的心情油然而生,外文书店只翻译了唱片的大题目,小曲目极少翻译,每次手拿唱片,仔细端详,一副聚精会神、专心考究、皱眉沉思的嘴脸,其实,自己啥都看不懂,净在那翻白眼干着急。旁边的那位爷看着我不禁感叹——好有学问哦!
       好不容易在别人的帮助下,总算成功地买回了几张。回到家还得自己“翻译”其他内容啊。扛来厚厚的《英汉词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译出来啰——这叫“小提琴”,那叫“序曲”。我的天啊,我容易吗?!
       后来,慢慢发现,那本厚厚的《英汉词典》不够用了,因为很多古典音乐的曲目,或是法文或是德文甚至是意大利文,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彻底地瘪了。
       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看不懂的“鸡肠字”,着实难受,如同爱都做了,还不知她叫“阿娟”还是“阿红”,无不遗憾。
       幸好,看不懂的“鸡肠字”并没有瘪死我,倒是瘪出了个办法。手头上的几本书——《音乐辞典》(台湾版 王沛纶 编)、《外国通俗名曲欣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还有前面提到的《音乐欣赏手册》帮了大忙。
       曲目看不懂不要紧,但我看得懂作曲家,那我就先查一下这个作曲家作有哪些作品,外文是如何写的,仔细对照,再加上半朦半猜,最后虚心请教,也能瞎猫撞着死耗子地译出不少。
        这时,听着熟悉的音乐,看着刚撞着的死耗子,哦——原来这首叫×××,那首叫×××,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16 23:13:48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6#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17 19:02:43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7#

原帖由 雪崩 于 2009-3-18 2:02:00 发表
很亲切啊!
我自己原来也有个计划,把所以唱片的英文介绍都翻译出来,便于欣赏理解。后来买唱片的速度远远快于查字典翻译的速度。。。,于我又是个虎头蛇尾的计划。
还是毅力不够。

其实,我跟大伙儿一样,记着记着..........后面也懒下来了,这不,半年前买的10多张黑胶唱片还没照相登记入库呢。
再上几张图。
笔记本6.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6.jpg

笔记本7.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7.jpg

笔记本8.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8.jpg

笔记本9.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9.jpg

笔记本10.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10.jpg

笔记本11.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3/18 21:47:06 上传)

笔记本11.jpg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18 21:47:05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8#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要说自己的唱片“史”,还得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说起……..
1985年,那是一个春天,本地的外文书店第一次举办“进口唱片磁带展”,闻此消息,喜出望外,欣喜若狂,这可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古典音乐的展示,经历的多年“文化沙漠”的音乐爱好者,如久旱的禾苗逢甘霖,不分老少男女、工农商学兵全集聚到了外文书店,等待那沙漠中的水井喷发的那一刻。
我呢,大学并不是学艺术的,但凭着在大学期间,李德伦先生在我们学校举办并主讲“如何欣赏古典音乐”一课,那天,学校大礼堂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从此以后,我是师出有名,成了李德伦李大师的第N期弟子;也凭着曾囫囵吞枣般地听过湖北歌舞厅在我校曾演出过 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还凭着也曾听过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的底子和在初中时“偷过”班主任的《四只小天鹅》简谱的举动,俨然自己已经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了,我——怀揣着10几元钱,也附庸文雅地挤进了人堆中。抬头一看,呵!唱片磁带真多啊。要哪张呢?这张——还没听说过;那张——看不懂;总算找着一张了,一看15元——太贵,买不起,作罢;右拿起一张,曲目不错,至少有一首我听过《蓝色多瑙河》,仔细一问,指挥是“索尔蒂”,哎,可惜啊!不够出名(那时候,在我的心目中,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也就“小泽征尔”、“卡拉扬”和“李德伦”,其他……呵呵),放弃;最后,在众多的廉价片里找到了一张“包罗丁”的作品《在中亚细亚草原》、《第二(勇士)交响曲》和《波罗维兹进行曲》,一看11元,这个价钱还出得起,关键是里头有一首我熟悉的《在中亚细亚草原》,况且是正宗的苏联乐团演奏,应该不错。
这张唱片,开创了原版进口黑胶唱片的先河。
拿着唱片,挂在车头怕碰坏了,拿在手上怕摔了,最后,解开上衣,怀抱前胸,放心了,骑上单车,一路春风一路歌……..
包罗丁.jpg (, 下载次数:9)

jpg(2009/3/22 16:41:43 上传)

包罗丁.jpg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22 16:41:43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9#

这张LP效果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不过,第一次接触包罗丁的交响曲《勇士》,还不错。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0#

应该就是这个版本。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1#

要是拿《勇士》就酒喝的话,会是什么样呢?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2#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9-3-27 0:10:00 发表
雷前辈乃资深爱乐者,钦佩老兄的唱片、爱乐的历史。

深感不安!俗话说:装满水的桶不响,半桶水最响,我是后者。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3#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3-26 7:56:00 发表
      这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个年代的人接触的音乐都象商量过似的。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曲式课的第一首范例。当年是怀着怎样神奇的日光仔细地找着“商队”与“俄国军队”的二个性格迴异的主题。
  听的可是开盘机哟。是那种单声道的电子管的好象叫601什么来着。
  多少年没听了,看了雷兄的帖。从唱片堆中翻出来DG的一版。“是廉价版”。
  听着听着…………
  湿了………  

确实,如同老哥所说,从这首曲子理解了一些现在仍叫不出名字的音乐术语。
老哥也是性情中人啊!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4#

原帖由 莱纳 于 2009-3-27 10:58:00 发表
深感恐慌!您的半桶顶俺的两桶咯~~

我那是“饭桶”。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5#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史”呢。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一段“糗事”——
       那是1992年,那是一个7月的夏天,我已经不知是第几次来到了外文书店,书店的售货员照旧打过招呼:“又来了,还没有新货到”那就跟店里的朋友聊天吧(买多了自然也成了朋友),但总不能无功而返啊!最后,挑了一套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两张30元,交钱、试听,也没什么感觉,反正又有新唱片了。

       然后,把唱片撂在一边,继续穷聊,一看表,差不多了,该回家了,回头一看,嘿!唱片呢?我的唱片呢?哪儿去了?........这就没了!?

       后来一想,哦........聊天的时候,有位“梁上君子”老在我身旁转悠,八成是他顺走了。不得已,只能又掏出30元再要一套了。
       哎,今儿碰上难得的“雅贼”了。
       从此以后,交了钱的唱片,再也不敢放在柜台上了,应该立马带走。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6#

原帖由 mzl 于 2009-3-27 21:18:00 发表
也遇到过稀奇事,1985年左右逛外文书店,见一人狂买等在一盘上的盒式磁带,我一看有知音,凑上去说一盘就够了,喜欢的话可以转录。没想到他粗声粗气的说:“工会定了,班组长每人一盘,大家学跳交谊舞。”我想这舞该怎么跳?高手在民间!

拿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唐璜》作为舞曲,恐怕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
错就错在他也叫“施特劳斯”。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7#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一张LP,一段情》

    1988年2月18日,那真是一个春天的大年初二,难得的阳光明媚,心情不错,一人在家,无所事事,别浪费了这大好春光,没有选择地又来到了外文书店,一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街上,小伙子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美女们花枝招展、妩媚动人,孑然一身的我看得是目瞪口呆、春心荡漾,不禁感叹,低声吟唱着——《此刻你在何处》……….
      “又来了”书店的朋友照旧的一声招呼,才把我从白日春梦中猛然摇醒。
    呵呵,不好意思地尴尬着
   “有不少新唱片哦”
   “哦~~”我这才完全回到了阳光明媚的今天。
    三步并作两步扑向唱片柜台,眼睛眨都不眨地仔细地搜寻着,生怕走漏了一张。可是很遗憾,只看中了这张《展览会上的图画》(维也纳爱乐 普列文)。
    心有不甘啊,又重新看一遍,这张……曲目太偏,那张……重了,这套…….太贵…….
      再往上看,一抬头,咦!这张……怎么这么熟悉,怎么这么漂亮,一双水汪汪的大大的眼睛,头上扎着一把粗粗的辫子……这不是住附近的我一直想认识的那个谁吗!
  “哎,新年好!”我慌忙站起来,与她问好。
  “哟,新年好!”她稍顿,“你在这儿……?”
  “我在这儿买唱片呐,这么巧,你也在这儿…….?”
  “哦~我随便走走看看,你…….喜欢音乐?”
  “哦,我这是瞎听,”
  “你那儿音乐磁带多吗?”
  “也不算多,反正有点儿,哎,嗯…….有空上我那儿一起听音乐”
  “好啊!我还要和女友到别处逛逛,先走了,有空再上你那儿,”
   一转身,回眸一笑百媚生…….我愣在原地,傻傻地看着她的背影慢慢离去,吞咽的口水,我的春心又荡漾了~~~~~
       后来,她果然来了,复制着传统的方式——借书、还书;再借书,再还书;借磁带、还磁带,一来二去,她就成了我的第一个恋人,也可以说是这张LP唱片成就了一段情。
   (此处省略%¥#@*&~!1万字)

    带着兴奋的心情回到家,回味着刚才书店的那一刻,憧憬着未来…….
打开“音响”,放上唱片,美美地享受着音乐和偶遇带来的喜悦,最后,在《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二段,大锣回旋,鼓声震天,音乐在雄壮有力、辉煌灿烂的高潮结束。
    爽,太有音乐的快感了。这张唱片非常值得拥有。
    后来,一直想找这张LP的CD版,都没碰上。
    这是我的第71张LP唱片。
   《展览会上的图画》 穆索尔斯基(现场录音)
   《圆舞曲》 拉威尔
    维也纳爱乐乐团
    普列文
最后编辑雷笑天 最后编辑于 2009-03-29 17:35:19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8#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09-3-17 19:01:00 发表

     这本笔记本,记录的其实只是自己购买黑胶唱片的“经历”,因为每买一次黑胶唱片,几乎都有一段或“趣事”或“情事”或“糗事”,也可能是“无聊之事”。

《月亮河》、《出埃及记》、《瑞典狂想曲》这三首音乐,是我认识了“曼托瓦尼乐团”,那时候,听的还是磁带,但《月亮河》的飘逸、浪漫;《出埃及记》的忧伤、悲壮;《瑞典狂想曲》的欢快、乐观;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特别是乐团营造的小提琴合奏的效果,如高山的瀑布、无边的水帘,从天而降,漫天飞舞,淹没了你的双耳,不由得沐浴在音乐之中……..
买不起“曼托瓦尼乐团”的CD,那就一定买到他的黑胶。
功夫不愧有心人,89年的920日,两套共4张黑胶——《曼托瓦尼乐团音乐生涯》和《曼托瓦尼乐团——难忘之声》赫然摆在面前,84元,同时还有罗马尼亚排箫演奏家——赞菲尔 的三张黑胶,两张 格什温 的作品以及一张索尔蒂指挥的作品,一共差不多200元,虽不是天王数字,也将近一个月的收入。如果收,那么,这个月的皮带将要往里头多打俩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再说——买!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沐浴在曼托瓦尼乐团的音乐中…….
至今没有后悔。
曼托瓦尼1.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4/12 22:36:26 上传)

曼托瓦尼1.jpg

曼托瓦尼2.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4/12 22:36:26 上传)

曼托瓦尼2.jpg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19#

现在都很少买这类书了。
其实,我就是一个“伪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