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hk.rd.yahoo.com/blog/mod/art_title/*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kaiming/article?mid=688]
滂沱大雨下的如火熱情[/url]
網誌分類:Concert Experience |
網誌日期:2009-04-19 10:02
昨天大雨滂沱,眼見午後診所的人流逐漸稀少,不如早點休息,聽音樂會去也。
匆匆趕到文化中心票房,幸好尚餘五分鍾才開場,怎料即場售票的櫃位竟現長長的人龍,其中也不乏國內的朋友,近年港府調低了入境限制,香港管絃樂團又在Edo De Warrts 帶頭日漸精進,相信對國內朋友有一定吸引力。還幸平時運動夠,趕及在指揮出場前坐下,氣來氣喘的聽今晚節目。回想數月前David Zinman指揮港樂音樂會不足五成入坐,我實在驚嘆以下節目入座率竟達七成:
浦羅哥菲夫在創作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柴可夫斯基第三交響曲,又名「波蘭」
聽慣音樂的朋友一定聽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這曲「沙皇的新娘」老實說對我來說非常陌生,但那優美的旋律,豐富多姿的配器,光輝的銅管令人很快就投入於音樂之中,短短十分鐘的樂曲是不錯的引子。
隨之而來是我企盼的節目,Prokofiev 的小提琴協奏曲是我極喜愛的曲目,一直以來甚少在現場聽到,這次機會當然不容錯過。這首樂曲作於Prokofiev 流亡法國與西班牙之時,樂曲旋律動人,也不乏炫技片段。第二樂章的旋律更有如天籟,在樂隊「滴答滴答」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如歌的旋律。第三樂章是火熱的西班牙舞曲。至於小提琴家Julian Rachlin,雖然我知道他有幾張唱片,但還未聽過他的表現,這次實在令我刮目相看。和唱片上的Heifetz相比,他的技巧當然遜色,但也自然和自信,我也覺得他的音色比不上唱片上的Oistrakh, 但也是幼滑如絲,整體甚為出色感人。在熱烈掌聲之下以巴哈無伴奏奏鳴曲作Encore, 他音色甜美,感情豐富,我除了驚嘆只有讚美。

隨之而來的柴可夫斯基第三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所有交響曲中較少聽的一首,樂章以中間慢板樂章為重心,五樂章結構。我經常有一非正统的觀點,就是Tchaikovsky的作曲手法源自歌劇,而馬勒的配器和高度戲劇性的寫作手法是從Tchaikovsky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樂曲有柴氏一貫的優美旋律,第四樂章輕歌漫舞,也有如洪水缺堤的感情宣洩,如第一樂章沉重主題和第三樂章憂鬱的慢板。至於別名「波蘭」則是源於第五樂章取法於波蘭民歌的主題。
昨晚指揮
雷梅萊特(Arild Remmereit)曾任烏克蘭國家歌劇院樂團的藝術總監及指揮基輔國家管弦樂團,雖然我從未聽過他的名字,但他曾在Oslo 任Jansons 的副手,又曾在意大利聖西西里歌劇院跟伯恩斯坦合作,頓時令我雙眼放光。
事實上他指揮下的港樂可用火熱來形容,第一樂章結尾更令樂團進入忘我衝刺狀態,一向在樂章與樂章之間甚為安靜的聽眾也忍不住拍了幾下手掌,Remmeriet指揮動作有Bernstein 風格,動作較大。座在前面的小妹妹也放下在手上玩弄的洋娃娃,受音樂感動而學起指揮來。
有時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家卻會帶來一些驚喜,我相信昨晚是大大的驚嘆,心滿意足的喜悅,那怕空着肚子到晚上十時。
我也希望將來介紹一下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2 與Tchaikovsky Symphony No.3 在手頭上的幾個唱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