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995年夏天买了第一套音响,当时因为受了某些杂志的影响,我第一套音响的配置是这样的:音箱美之声监听1号; 功放是八达A100前后级;CD机是马兰士63SE。当时的感觉是轰隆隆够大声,以为音响就是这个样子的了。
一年后,我的一个朋友拿了一对丹拿1.3到我家试试(当时他是二手买的,好像是6、7千元),不试不知道,一试令我大吃一惊。音响原来可以这么美妙。我当晚就决定把我的那套东西卖掉。好在当时这几个牌子好卖,我只是亏了大概一千元左右。
到了98年,差不多两年没音响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那时股市也跟现在一样反复下跌,没钱买更好的了,就只能将就一下了。当时我买的音响是:音箱是维也纳海顿;功放是和韵的合并机(2001年底换成了艺术家的6.8);CD机当时再也不能找到像马兰士63之类的好声超值机,只能买了剑桥的CD6。
这套音响总算比前一套好听。就这样将就着听了差不多十年。期间工作太忙,也没有什么心思去想音响的事了。听音响成了工作之余的偶然动作。
今年春节前,朋友送了我一套他淘汰出来的CMC接线柱,并建议我换到艺术家6.8上面。但当我一剥开这个”艺术假“6.8的那几条连接到接线柱的红黑线时,同样的令我大吃一惊,只见这几条本来已经很幼小的线,里面的线芯全部发黑,而且弯曲几下就会断掉。当时我愤怒得只能说粗口了。怪不得我换什么喇叭线都没效果。说句厚道的话,其实6.8在国产器材里面(声明:我说的是国产)声音不算差,但一碟干净的菜虽然不好吃也不至于令人恶心才好,6.8就像一碟炒好的菜最后加上一勺狗屎。
想想十多年前,音响业兴旺发达。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音响,期间我也带过很多朋友同事去挑音响。当时我当然是推荐他们买国产的了。现在想来也很愚蠢,因为当时的很多进口音响都不是很贵,为什么当时我不推荐他们(包括我自己)都来一套全进口的呢。说不定现在不用,卖出去都不用亏钱。
现在,我带去买音响朋友当中已经没有一个人喜欢音响了,原因是他们的耳朵让那些国产货强奸够了,对音响有一种讨厌甚至恐惧。是我上了国产音响的当,并且连累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