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河日下的哈农库尔特 [复制链接]

1#
最近这位录音丰产大师又搞起了格什文(《波吉和贝斯》),还是全黑版的,还好没有用的古乐团(欧洲室内乐团)。
哈对莫扎特、巴赫、海顿、亨德尔、蒙特威尔弟的演绎,至今还是站得住脚的。后来拓展到贝多芬、勃拉姆斯,也算站得住脚,再后来搞布鲁克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邀舞》当众出丑,可惜此公被唱片公司迷惑,执迷不悟,继续制造大量滞销录音(还记得洋垃圾里成堆的哈记红色封面《阿伊达》吗?)。
下一步,江河日下的哈是不是还要弄老柴?谢天谢地了!
分享 转发
TOP
2#

《邀舞》考验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观众的素养,收效颇丰......观众在乐曲还没演奏完的时候就以为已经结束了,让哈农库特他老人家有些愕然......
TOP
3#

《邀舞》出丑的是观众。
------

哈老人家指挥勃拉姆斯时候好像从来没这种现象...到了入门级的东西倒管不住听众了。
凡指挥《邀舞》观众必“出丑”?e.g.老柴第5尾声部分前倒从来没观众“出丑”?
观众提前鼓掌是下意识的主动流露——
这位老兄,指挥得太不靠谱啦!
TOP
4#

看看几个《邀舞》的典范级录音:
卡拉扬(DGG) 是流动感最好的一个;克纳佩茨布什(DECCA)最扎实,速度稳重;绝版的沃尔夫(DECCA)管乐部分优异。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白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三段体圆舞曲的结构,和《皇帝圆舞曲》类似,知道在结尾处的大提琴独奏前,作出相对明确的暗示。应该说这是一个指挥家应有的技能吧。
可能哈大师指挥惯直来直去的古乐,这方面是差点。
TOP
5#

其实哈的直来直去的毛病在指挥海顿时是优点,但到了1980年为DG录莫扎特全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克莱默合作)时已经有所暴露了,完全没有莫扎特的妩媚的美感,把VPO折腾得够呛。
后来DG不和哈签长期合约,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华纳古典部门薄弱,缺少好的制作人,因此让哈上车。
哈的问题是出在学究气上,食古不化。他比起加德纳和赫尔维格来,少了些人情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