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河协奏曲极左?——从石叔城弄巧成拙的修改说起 [复制链接]

1#
《黄河协奏曲》产生于文革年代,会有时代的烙印,大合唱原作就是以抗日战争背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加上文革时期的政治狂热,使音乐情感更强烈、极端。有人因此说殷承宗这个作品和他当年的演奏政治色彩太重、太左而大加诟病。  

其实在音乐的角度看,殷承宗这个演奏就是一个极端狂放而缜密的演奏,影片中殷承宗的节奏感和双手放电的激情精准叹为观止!  

这个作品的最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在那个非常年代争取钢琴艺术的生存空间,当然题材只有适应时代氛围、让普通百姓一听就懂才行。虽然创作动机是音乐创作开始的冲动,可历史上许多经典作品人们早已无从确证创作动机了,但照样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而殷承宗黄河协奏曲的感染力没有减退,音乐厅里观众的反映是有力的证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同样按耐不住激动情绪,郎朗用这个版本在国外演出同样反响强烈,这说明它的感染力除了来自与黄河大合唱同源的民族情结之外,音乐本身的感染力是不可否认的。  

为了消除“左”,石叔城修改了它,尽管结构上似乎更“合理”,也去掉了让一些人诟病的东方红、国际歌,但音乐毕竟不同于数学逻辑,经过拆解的黄河协奏曲缺少了激情,听者对音乐高潮的期待象扎破的气球般被消解。如果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有屈从苏联**的违心创作就去修改它,难道不愚蠢吗!  

不象文字直接确指对象,尽管音乐创作可能有很具体的动机,而音乐本身表达的是情绪。同是慷慨激昂的音乐,创作动机可能来自战争的胜利,也可能源于对未来的憧憬,一段抒情曲调可能引起听者的乡愁,也可能让人顿开茅塞,这取决于聆听者的心境。贝多芬、瓦格纳的音乐能为希特勒的军队鼓舞士气,美国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也可以被萨达姆在阅兵式上使用,这些说明什么呢?情绪本身是人的生理反映,导致某种情绪的可以是无数种原因,也可以利用某种情绪的激励去做不同的“好事”、“坏事”。所以说音乐比文学更有普遍性呢!如果说黄河协奏曲产生的年代是极左的,那么优秀的音乐能超越时代。  

还有些对黄河协奏曲的非议说,它象xx人的作品,不伦不类(李德伦大师文革后也讲过这种话)。这是个别人对它表示不屑的说辞或图一时之快人云亦云吧。这些看法或许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这同样不值一驳。照这些人的意思,中国人根本就不该弹钢琴、不该写交响曲、不该...老老实实拉你的二胡吧(二胡也不是源于中国哟,呵呵)。音乐史上xx的x作品风格很象yy这种情况遍地都是,包括那些最伟大的作曲家在内。一切文化都是继承中发展。只要对音乐表现有利,作曲家当然要在学习前人手法的基础上去创造。作为一个要让大众理解的的作品,黄河不可能不借鉴前人,同时黄河协奏曲的中国气派本身就是最具独创性的。其实,那种脱离了人们欣赏心理诉求的凭空“创造”倒是往往不能赢得听众共鸣的。(潮打)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9# 舒存 的帖子

“道德文章”这四个字,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目中是分量十足。
纠缠于谁是主创,谁又不愿意指挥,谁谁又如何...但就是不谈作品,四个乐章之间的逻辑关系。
江青提出修改《黄河》的第四乐章怎么了?难道凡是江提出的修改意见,必然就是错误的?必然就是“篡党夺权阴谋”的一部分??
这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黄河》第四乐章加入《东方红》和《国际歌》,固然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但是加入后的效果如何,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艺术取舍的问题。
当然,文艺是为政治服务的,但蹩脚的文艺作品,是不能为政治服务的,弄不好还起反作用。
象《XX的故事》、《走进X时代》,能不能和《黄河协奏曲》相比呢?我看是站不住脚的,伟大的时代要求伟大的作品,小调小曲虽然红极一时,但是能不能经风雨?
《黄河协奏曲》历40年而不衰,对这样一部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基础的作品说三道四,甚至不惜动用剪刀浆糊,为所谓新的“政治生态”涂脂抹粉,本身就反映了这些人的心术不正。居心不良,改出来的作品,又如何能站得住?
历史就是历史,不是你心里怎么想,就是什么样的。柴可夫斯基创作《1812年序曲》,结尾处用了沙皇国歌;苏联时代不管是音乐会演奏还是唱片录音,这一段都是删掉换成格林卡的音乐的,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乐团演奏这部作品,都恢复了原貌;你问问别人,有几个人会听修改过的《1812年序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