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音乐唱片
»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听后感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查看:
5098
|
回复:
12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听后感
[复制链接]
发送短消息
UID
127736
精华
4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THRONES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539
积分
567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10-03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2-10-09 06:36
|
显示全部
1999
年清明节,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之子)来上海演出,笔者有幸和他在南京路上的海伦宾馆小谈片刻。稍事寒暄后,不能免俗,话题直奔其父。奥氏父子曾无数次同台演出,
1957
年大卫来华时父子俩却并未同行。说到大卫在上海的演出地点,我凭记忆说是兰心大戏院,后来看了毛宇宽先生的回忆文章,才知道大卫到上海是在大光明电影院演出的,离开我们谈话的宾馆并不远。当晚伊戈尔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独奏会,此时他也已过六旬,与其父同年时的技艺并不能望项背,全场的亮点似乎只在他出台的一刹那,容貌乃至步伐,风度,都好似大卫再世。
经典尘封半世纪
重见天日
大卫来华时正当五十岁的盛年,他一年后和克鲁依坦(
Andre Cluytens)
指挥下的法国广播电视管弦乐团合录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成为无数音乐爱好者必备的名碟,着实是一个标杆尺度的录音。而他在中国先在北京,后到上海,再回北京,有案可据的音乐会就有
3
场,难道没有留下录音吗?
1957
年正值中苏两国关系的蜜月季节,大卫于当年
10
月
4
日抵京,不到一个月后,听过他演奏的毛泽东即率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当年来华访问的大量苏联艺术代表团中,大卫和他的钢琴伴奏者扬波尔斯基虽只两人,但就其名气和分量,可谓不轻。这样规格的演奏活动,即便当时不发行唱片,作为档案记录的录音也一定是会有的。
这个推断在几年后得到了证实。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韩斌先生处见到了这些尘封数十年的录音——
8
张
10
寸密纹唱片,它们完整记录了奥伊斯特拉赫访华时的大部分演出实况。(图
1
)这批唱片当时以教学交流的名义出版,发行量并不算太大,而且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能完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但由于年代久远自然老化的因素,放唱质量欠佳;加之受限于当时的制作工艺(属于解放后首批试制的
33
转
LP
之一),其中的贝多芬协奏曲被放置在三面,第一乐章被分割为两段。虽然终得一闻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出的真面目,但总有雾里看花的遗憾。
好在经过业内诸多人士的协作,中国唱片上海公司以当年录制的母带为基础,由德国著名的
LP
复刻公司老虎鱼(
Stockfisch
)进行数字化清洗,以
4
张
CD
的形式再版,终于使得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珍贵录音重见天日,使音乐爱好者能够欣赏到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盛年时的壮丽风采。
图1
7
首作品现场录音
独家版本
奥伊斯特拉赫自上世纪
30
年代起即开始录制唱片,到
1974
年去世为止,留下大量录音,但相当部分为录音室录音;而奥氏又是一位常旅行演奏的音乐家,因此他外访时的现场录音,也成为唱片收藏家心目中的宝贝,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都是他访问演出时某一场音乐会的全部或部分录音,如
1955
年他访问日本,也只留下了一张现场录音的唱片,像《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这样完整记录大师一次访问演出实况的套装唱片,是极为罕见的。
再从曲目上看,这套唱片收入了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普罗科菲耶夫,柴可夫斯基,德彪西,苏克,布鲁赫,塔尔蒂尼,列克莱尔,弗拉季格洛夫,肖松和瓦格纳
14
位作曲家的
16
部作品,体裁涵盖协奏曲,室内乐和小品;风格则贯通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大师水平最高,状态最佳时的完整忠实记录。在这
16
部作品中,巴赫的《
a
小调协奏曲》(钢琴伴奏版本),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布鲁赫的《第
1
协奏曲》(钢琴伴奏版本),德彪西的《月光》,苏克的《爱之歌》,塔尔蒂尼的《变奏曲》和列克莱尔的《
D
大调奏鸣曲》这
7
首作品,是目前奥伊斯特拉赫留存下的唯一的现场实况录音,其珍罕性和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大师盛年实况
震撼性力度
在整套唱片中,重头戏当属贝多芬的协奏曲。这个录音来自
1957
年
10
月
9
日,奥氏在中国的第二场音乐会,地点在北京人民剧场,由黎国荃指挥中央实验歌剧院管弦乐团伴奏。这首协奏曲,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录过三次音(除了开始提到的克鲁依坦,还和康威奇尼和西格滕合作过),这是第四个公开发行的录音。奥氏的演奏讲究力度和美感的结合,在首乐章第一主题的切入部分,就展示出凛然而典雅的韵味,进入发展部后,更展示出华丽的音色和纯熟的揉弦技法,很快处于和乐队合作融洽的状态,华彩部分更是展现奥氏的全部实力。第二乐章延续了首乐章的气势,运弓果断,节律工整。第三乐章独奏和乐队均显得更加放开,可以发现,在大部分时间中是奥氏“带着”乐团走,这也难怪,当时中国的交响乐团较少机会演奏大部头的西洋音乐作品,碰到贝多芬协奏曲这样的较高难度作品,应当说已经尽心尽力。在这一乐章的分句和颤音处理上,奥伊斯特拉赫均显示出难以企及的卓越。平心而论,这个录音的整体水准要好于康威奇尼的现场版,和西格滕的录音室版相比,也毫不逊色。
当天晚上的另一个曲目是莫扎特的《第
5
小提琴协奏曲》(一个晚上两部重量级的协奏曲,可见奥氏壮年时的状态之佳),乐队换为中央乐团,指挥替上李德伦。和贝多芬协奏曲相比,奥氏压低了自己的锋芒,李德伦棒下的中央乐团也展示出更为纯熟的合奏能力,这是一个更具有室内乐风格的版本。大师的造句呼吸都相当平稳,速度则取稳中稍快,间或飘散出纯真的童趣。大卫的莫扎特总是被后人低估,其实他的演绎沉着,有涵养,格调极高。巴赫和布鲁赫的协奏曲采用了钢琴伴奏的“简版”,这可能是适应当时国内乐团的实际情况的调整,但无意中却留下了相当个性化的记录,特别是布鲁赫协奏曲,去掉乐队版本繁复的配器之后,反倒能发现奥氏对于这部作品的另一种理解。伴奏者扬波尔斯基,和奥氏常年合作,几乎所有奥氏的室内乐唱片都由他担任伴奏。他的演奏风格平实简练,该虚时虚,该实时实,是一位相当好的伴奏家。
室内乐部分的普罗科菲耶夫奏鸣曲和组曲,都是奥氏的保留曲目。以大力度的运弓勾画出作品的整体轮廓,再以精致的技巧描摹细节,可谓无出其右。勃拉姆斯的《
d
小调奏鸣曲》则以温婉妩媚取胜,在贝多芬和普罗科菲耶夫中见到的峥嵘棱角均被抹去,代之以典型维也纳风的歌唱;奥氏的成就,在于他能够对不同作品进行完全异样的风格化演绎,这在当今的诸多小提琴名家中也不多见。另一首列克莱尔的奏鸣曲并不是音乐会上的常客,也颇值得一听。小品方面《月光》之优雅,《爱之歌》之沉郁,《霍拉幻想曲》之狂放,再加上两首老柴小品的正宗“罗宋味”,都是奏得再好不过的安可曲了。笔者惟一有保留的是肖松的《诗曲》,似稍嫌滥情,但技巧方面仍无懈可击。
优异数字再制
完美重现
此次上海中唱重发这套奥伊斯特拉赫的访华录音,充分挖掘出的了原录音的潜力。当时对于这样重要艺术家的访问演出,使用了国内可能调动的最好的录音器材。如在上海的录音就采用了德国
Neumann CMV563
话筒,以及苏联产的第聂伯
-3
型开盘录音机(图
2
)完成,应当说录音质量在那个年代是属于优秀的,除了受单声道技术限制定位欠缺外,其他如频宽,音色等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准。即便是和同时代西方的音乐会现场录音质量相比,也毫不逊色。
图2
更使人惊喜的是这次
CD
版本的数字再制效果。原
LP
中,由于话筒摆位的限制,乐队部分的层次感和清晰度受到影响,在
CD
版本中乐队部分和小提琴的形体比例得到良好的调整,乐队各声部明晰,实体感加强。而在室内乐部分的效果更佳,小提琴的定位和音响通透程度相当出色,高,低频两端都得到了自然的延伸。奥伊斯特拉赫来华时使用的
1719
年斯特拉底瓦里名琴华美璀璨的音色,得以完美的保留,大师优雅的揉弦技艺也得到巨细无糜的再现。在清洗原录音的本底噪声时,也并未将
"
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
,原来在密纹唱片中难以察觉,但在原始母带中得以保留的现场感和细节感,都栩栩如生地活化出来。这套历史录音唱片,整体听感色调明亮,密度扎实,在国内出版的老录音再版片中,可谓极品;和国外发行的同时代历史录音唱片相比,也具有相当的水准。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声音传奇,终于得到完美的再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27736
精华
4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THRONES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539
积分
567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10-03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2-10-09 22:02
|
显示全部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12-10-9 15:16:00 发表
中唱上海给HIFI168网友来个特价团购吧
这是个好主意!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