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阿伊达》与大歌剧 [复制链接]

1#
「阿依達」與大歌劇
載  自/聯合晚報
台北市交將在10月23與25兩天 ,引進羅馬歌劇院班底和卡拉卡拉古浴場戶外歌劇製作 ,在台北小巨蛋重現大景觀的威爾第歌劇「阿依達」。為何勞師動眾 ,搬演如此龐大製作?就這部歌劇而言 ,大場景或許有其必要 ,因為這是一部「大歌劇」。 這裡的「大」並非形容詞 ,而是和「歌劇」合在一起 ,是一專有名詞。「大歌劇」(Grand Opera)主要是指以巴黎歌劇院為中心 ,盛行於1830至1850年 ,具有豪華場景、舞台特效、芭蕾表演 ,多以歷史故事為背景 ,且長達四或五幕(一般而言是五幕)的大型歌劇。如此歌劇 ,自然是超大型聲光視聽娛樂。一般認為的大歌劇之始 ,奧伯(Daniel-Francois-Esprit Auber)的「波第其的啞女」(La Muette de Portici) ,就以拿坡里革命事件為背景 ,結尾是瘋狂群眾加上維蘇威火山大爆發 ,無辜可憐、受盡欺凌的啞女(芭蕾舞者飾演)在絕望中投身熔岩。至於大歌劇的代表 ,麥雅白爾(Giacomo Meyerbeer)的「新教徒」(Les Huguenots)則引了法國舊教屠殺新教的殘忍史實(就是電影「瑪歌皇后」的故事) ,作曲家追求戲劇效果 ,用盡各種手段刺激感官:男女主角互飆花腔高音不說 ,連合唱團都得唱花腔 ,甚至一路得唱到High C。歌劇最後結束在以午夜鐘聲為信號的教堂大屠殺 ,令人嘆為觀止。 威爾第完全了解大歌劇的內容和形式。他為巴黎所寫的「西西里晚禱」(I Vespri Siciliani) ,就是標準五幕附芭蕾大歌劇 ,結尾一樣是教堂大屠殺 ,還是婚禮大屠殺。然而威爾第高明之處 ,就在於當大歌劇風潮在1850年之後逐漸淡去 ,他在浮誇表象與娛樂效果下 ,卻看出大歌劇本身的結構意義:這是歷史事件下的個人感情掙扎。因為是歷史事件 ,所以身不由己。而這身不由己 ,就是無可擺脫的宿命 ,悲劇的核心。主角如何應對 ,就成為(也該是)劇情主軸。 也因此 ,威爾第之後的大歌劇「唐卡羅」 ,以席勒劇作為本 ,雖有豪華場景與芭蕾舞 ,本質仍是劇中人的感情糾葛。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友情 ,劇中角色無法得其所願 ,本質幾乎仍是他們的身分:西班牙和法國兩國交戰 ,西班牙王子和法國公主卻暗地相戀。兩國最後以聯姻解決戰事 ,法國公主嫁的卻是情人的父王。一邊是兒女私情 ,一邊是生靈塗炭 ,婚姻的決定因素並非愛與不愛 ,這就成為整部歌劇的痛苦核心。 同理 ,在虛構的「阿依達」中 ,劇本之所以要設定成埃及與衣索比亞兩國交戰 ,阿依達是隱姓埋名 ,淪為埃及公主女奴的衣索比亞公主 ,正為緊扣大歌劇的核心精神。當個人愛情牽扯國仇家恨 ,角色因為他們的位置而無法得其所願 ,悲劇也因此而生。這樣的故事 ,或許 ,也只有在回復大歌劇豪華壯麗場景的傳統下 ,才能格外體會劇中人的辛酸 ,在命運之前的渺小無奈。 別被凱旋場景迷惑 ,但請注意尼羅河畔的血淚之歌。不只有聲光娛樂 ,「阿依達」更是偉大藝術創作 ,大歌劇精神的完美再現。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