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一假期的听乐日记 [复制链接]

1#

没有贝多芬的假日就不算是个完整的假日,对我而言。


于是到我那堆贝五之中去找一张听得比较少的,拣出两张东德ETERNA的唱片,都是格万德豪斯乐团的。一张马舒尔Masur, 相对比较有名,因为在CD年代PHILPIS出了他的贝多芬全集,他后来又担纲纽约爱乐。另一张Konwitschny,康维茨尼,东德的大指挥,62年就死了。最早曾在福特文格勒手下拉过小提琴,后来(1927年)转为指挥。现在没什么人知道他,当年他可是东德头牌的大指挥,任格万德豪斯的首席一直到他去世。日本人很捧他,疯狂地找他的唱片,因为当年ETERNA的唱片曾经引进到日本,转录为CD。他在日本相对地要知名一点,其它东德指挥,像Suitner,也差不多。DENONETERNA一直都有版权和录音的合作。









这两张片子曲目一样,乐团一样,封面相似,弄不好还真给搞混了。粗听的感觉,Masur的要差一点,没什么特别之处,和库贝利克给我的印象一样,就是一场贝五。没听完,拿下去了。Konwitschny的要好很多,他的速度是那种缓慢有力的,节奏特别好。我一直听完。应该还会再听。贝五的演绎也就是快的和慢的两种。快要快到小克来伯或者朱里尼那样(其实朱里尼并不太快,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电光石火。慢的像切利比达克,大象的舞蹈。这两种演绎都很好,怕的是不快不慢的,或者快得仓促,像卡拉扬62年版。Masur的这张倒是也像卡拉扬。


封面上的Gesamtausgabe是大全集的意思。这是东德出的贝多芬全集中的两张,所以封面都是一个风格的。ETERN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的头版非常贵,因为出的很少。六十年代早期东德很少有人买得起立体声唱机。这两张都是七十年代的再版片。但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差别很少了。想想Konwitschny62年就死了,他能留下立体声的录音就相当不错了。




今天还听了一张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米开郞基利,朱里尼。我手里的这张是复刻版,原版我也有,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我曾经比过,复刻要好得多,音场更加宽广、浑厚。这首曲子算得上我最早接触的贝多芬的作品了,听到现在还是喜欢。有些当年的最爱,像第五皇帝,现在已经不能多听了。贝多芬的交响曲,除了第五,现在就是第四和第七还常听。第九听到第三乐章就换唱片。不过贝九的第三乐章真的是好听,这是我上次看美国电影独奏家发现的。




晚了,换张莫扎特听听。古尔德的录音相对是少的,他的唱片我看到了是不放过的。前一阵子还收了一张他的巴赫,平均律,夜深人静的时候常拿出来听听。


白天看余华的书,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他对柴科夫斯基很推崇,说老柴非但不浅薄,反而很深刻。这我很不理解。一个人怎么会同时喜欢柴科夫斯基和梅西安?老柴的音乐对我来说就是哀而太伤、乐而过淫,总之,太多的感情堆积了。同样,我也总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贝多芬多于莫扎特和巴赫。这肯定是和我的性格相关。贝多芬是入世的,而巴赫与莫扎特是出世的。山间的清风、水中的明月,这些都是超时空、超社会地存在的,巴赫与莫扎特也是如此,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内心,情绪,而贝多芬把目光聚集在社会变迁上。他对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更加敏感。对于我个人来说,功利心这么强,那么喜欢历史、喜欢故事,当然贝多芬更对我的胃口。但是有趣的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贝五除外,往往不是剑拨弩张的贝多芬,反而是他更接近莫扎特的那一面。像第一钢琴协奏曲,就有太多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子在里面。特别是到了第二乐章,怎么听怎么像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













bachwelltemperedpiano1guldas.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10/7 0:50:33 上传)

bachwelltemperedpiano1guldas.jpg

最后编辑老范 最后编辑于 2010-10-07 00:53:4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10/24 17:41:3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doremi4 于 2010-10-8 13:11:00 发表
Gulda 古尔达 老范笔误了 呵呵

就是就是。
TOP
3#

这是哪里?辉山,是沈阳吗?
TOP
4#

B老师,我怎么一直以为你在上海。反而是我这个沈阳人在上海。
TOP
5#

从早上开始,短信一直在响,父母兄妹、亲朋故旧、招商银行,都来祝我生日快乐。慢慢地,自己也有节日的心情了,听了一版Konwitschny的贝九,当过年了。东德的老录音,音效不过瘾,再选一张DENON的PCM数码录音,也是东德的指挥家,Suitner和柏林国立交响乐团(Staatskapelle Berlin, 柏林国家歌剧院下的一个乐团),这张效果就好多了。从第二乐章开始听,再到我最喜欢的第三乐章,这真是感人的音乐,弦乐一点一点铺开,大提琴组如诉如泣地歌唱,是极崇高的美,能化解所有戾气,贝多芬也应该得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我是怎么听起古典音乐来呢?家庭里没有这个渊源。也许我应该感谢当年沈阳的调频立体声广播,感谢八十年代那代短暂而令人回味的中国文艺复兴,在那个时候,把美的种子撒在一个孩子的心里。

当然,首先得感谢父母,他们生我,把我们兄妹三个都养大**,给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我们的家庭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许正是在这种家庭之中,能感觉到最充实的幸福。

晚饭后还有蛋糕,范若冲最高兴了,他跑前跑后地忙活着。我得感谢天上所有的神灵,给我这么一个好儿子。还有我们家高老师,对我来说,她就好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十几年前刚听的时候就喜欢,到现在还喜欢。

三十八岁,重要的年龄。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毛泽东当选了中华苏维埃**主席,贝多芬在这一年里首次公演了他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对他们来讲,人生波澜壮阔的画卷才刚刚开始,我这个小人物不能与之相比,但是也梦想一下吧,到目前为止算是“煲机”,真正的“好声”应该在后面呢。
TOP
6#



这是ETERN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有点干,高音太尖。


Masur也有一版贝九,一个乐团,连独唱演员也有相同的。但这个录音时间要晚。





这版Suitner可能是我第一次听,感觉很不错。首先是音效特别好,DENON的PCM录音张张发烧,品质绝对保证。当然,演绎的当然是好,这是基础。过两天找个机会开大音量好好听听,今天已经晚了,怕吵到邻居。
TOP
7#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0-11 1:28:00 发表
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老范,生日快乐!




原帖由 老范 于 2010-10-10 23:08:00 发表


谢谢。昨天吃蛋糕时许了个愿,明年一家去美国玩去。哈,说了好多年了,这次可真的要去了。明年正好是孩子小学毕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