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初听布克斯特胡德之感 [复制链接]

查看: 6853|回复: 60
1#
    本来个人对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着迷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一向自知才疏学浅,不敢造次妄谈。但见论坛的诸位古乐高手不知为何貌似都没怎么讨论过此人作品,于是便想来分享一点感受,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如有粗浅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前辈专家指正。

    关于此人的介绍我就不多说了(可参见http://www.emus.cn/?uid-16777-action-viewspace-itemid-27039)。
接下来从下面这张CD谈起。(可全曲试听)
http://www.weamea.com/forum/content/bd6c65311d045822011d07b1fc38057e

    本人就是从DHM50周年大包里得这一张开始的,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但是大家对这张CD的感触恐怕都没有鄙人这么深。个人是第一次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里感受到如此强烈,甚至可以说是暴烈的感情,以及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巴赫其实是浪漫主义之父,我觉得倒是有理由相信巴赫在一些作品里很可能受到了布克斯特胡德的影响。具体而言,这种强烈的感情我还在另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中感受到过,他叫做贝多芬;而这种近乎于狂暴的情绪,则还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的摇滚乐。正如我的另一套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的说明书里所说,“he is a great romantic in advance of his day,who never hesitate to express in his music the most turbulent emotions and the most violent contradictions”。这句话里的这个turbulent(汹涌的波浪、混乱、失控)一词用得实在是甚合我意,完美的诠释了布克斯特胡德音乐中的这种不凡的情绪特征。在这一点上大家可以参考上面试听专辑里的第一轨,尤其是在最后,那盘旋上升到近乎狂热的的感情并且一次一次的向上冲击,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几乎令本人热泪盈眶。而开篇时的富丽堂皇之感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第二轨里,开篇的神秘委婉,然后顺势爆发,又是连续的强烈冲击,一些近乎不和谐的音符不断碰撞,而每当和谐连续的旋律貌似稍微占了一点主角,冲击则又立刻袭来——这难道不正是贝多芬音乐的一大主题,即音乐自身构建的冲突吗?个人以为,这种所谓冲突,在巴洛克时期的大部分作品里都是很少存在的。而后这首奏鸣曲又变为了很长的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然而最后却又戛然而止,转为抒情内敛的主题,而后又被狂暴所控制,于是就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最终则升华为光明与和谐,并在深情中结束。我想以上所述,应该不难诠释出布克斯特胡德音乐中强烈的戏剧性,只有听过才能更深刻体会。本人不再多说,此外尤其推荐第4轨,个人以为乃是本张CD中最为精彩的一曲,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开篇以及同样戏剧性的发展,还有中篇那近乎人类抽泣之声。而喜欢和谐温柔的也可以试试5轨之后的诸曲目。

    至于这张CD,个人也大致试听过其他一些诠释,想再买来几张听,但却真没发现理想的,甚至几乎是难以与Skip Sempé的组合的诠释相比。正相反,其他的版本貌似过于高雅温柔了,听起来并不比巴洛克的其他大音乐家的作品有任何优势可言。这其中也包括像goebel的名版,我也没听出任何感觉。我也曾认为是不是Skip Sempé的诠释乃是另辟蹊径呢?但当我听过了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之后,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诠释才是符合作曲家本意以及曲目内在特征的。

    上图便是本人入手的这套管风琴作品全集,演绎者walter kraft录音时正是吕贝克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也就是300余年前布克斯特胡德的职位,并且在walter kraft长时间的任职期间一直致力于恢复当年的音乐传统。整套自然也都是在吕贝克教堂录制完成。所以我认为此人的诠释应该称得上是权威了,相当于是Ramin之于巴赫作品了。整套CD录音尚可,只是貌似转制的有时候有点声道平衡的问题——毕竟是1957年的早期立体声,又是管风琴这等音效大户,所以也算是不错了。另外这套非常便宜,个人对质量也只是略有微词。
http://www.emusic.com/album/Walter-Kraft-BUXTEHUDE-Organ-Music-Complete-MP3-Download/11142332.html

    仅仅听了第一张就几乎让本人振奋不已。鄙人之前也曾听过不少巴赫、亨德尔的管风琴作品,早期的也接触过弗雷斯克巴尔迪等人的作品,但从未如此震惊过。首先是极其复杂的音响效果——在这一点上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文章用了“五体投地”一词形容J.S Bach在朝圣吕贝克之时的感受,也明白了为何布克斯特胡德的第一头衔是“伟大的管风琴演奏家”——绝对是巴赫所不及的。他的管风琴几乎曲曲都能够让人听这听着就忘记了这只是有一架风琴在独奏,而是完全忘记了是什么在演奏,只能感到这是一个完美复杂的音乐世界,而这种复杂又绝不仅仅是旋律线条上的复杂。甚至有的曲目让人不由的想起了现代用MIDI音源合成出的效果。而曲目中旋律感又极具新意,时而如同莫扎特一般明快轻灵,时而又沉重浑厚雄伟——我再去听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再也没有以前那种震撼了。而更为神奇的不只是偶尔如灵光一现般的明显的诸如鸟鸣、水流之声,而是很多曲目中的现代,如同电子乐般的灵动之感——在这里也和复杂灵活且有充满幻境的音效脱不了干系。

    当然,更为明显的特点,则是同上一张专辑中如出一辙的内在感情。想必管风琴音乐对于buxtehude更是得心应手,在这里所营造出的效果更是远胜于三重奏鸣曲,布克斯特胡德那如同黑色一般的感情旋律在这里体现的更为明显,甚至很多曲目由轻灵美妙之感,突然转为阴森恐怖,其转变之大令人咋舌,也经常在同一曲目中多次转变,最终却又无一例外的得到了统一与升华——诚然,很多作曲家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元素,但是要说感情之强烈慑人则唯有乐圣能与之匹敌。另外还要说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并不似巴赫一般明显存在着某种类似神性的东西,而是明显的人类感情的表现与发泄,从这个意义上说,说布克斯特胡德“a great romantic in advance of his day”是非常恰当的。也许这也是为什么Paul Henry Lang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说道:如果没有与布克斯特胡德的会面,巴赫不会更为伟大。而依我看,恐怕又不只如此,前文也说过,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有很多已经明显的近似于现代电子乐了,有些旋律轻快、通俗的实在是难以置信,如同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三号前奏曲(BWV848)以及BWV850等那般神奇的效果随处可见,甚至我身边有的非古典乐迷听过之后,觉得这是在小时候游戏机上音乐的感觉。

    这套管风琴个人还没有听完,个人强烈推荐CD1中第8首托卡塔,这首曲目中的感情变化相当的惊人。还有CD2的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其音响效果之“现代化”更是令本人大为惊奇。可惜试听段落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除此之外本人也略略听过了诸如walcha、koopman等人的演绎以及HM公司的那套,其中本应是大师的walcha的演绎却令鄙人非常不满——严重的火气不足,想必是早已与巴赫那种超凡入圣合为一体了吧。其余诸版本初听感觉与walter Kraft相比互有所长,以后定当多收几个版本。另外walter kraft也录有bach的管风琴作品全集。

    另外除了音乐中的感情因素之外,个人还明显的感到了另一特点,但不知这是否是古典音乐的一种固有形式,通俗的说,就是旋律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使得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几乎没有明显的乐句之分,就如同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一般——当然,我觉得更好的形容,是群山的连绵不绝之感,而不是海浪的一浪接一浪的感觉,同样,那连续中的线条也都如同山峦版宽阔壮丽。即便出现了主题旋律的变化,也会在两个主题之间很好用其它的旋律的过渡,这点在第一张CD里尤为明显,管风琴作品里更是充斥着这种超长的旋律。巴伦博伊姆说过,音乐家都是在作品里与无声作着抗争,个人以为这一点在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里尤为明显。

    就说这么多了,见笑了。
最后编辑苏支斯基 最后编辑于 2009-09-27 00:42:0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9 0:43: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2# shinelb 的帖子

恩,可惜貌似绝版了,我倒是下载听了,感觉...不大好,巴赫的味道重了些。
TOP
3#

回复 3# 江月 的帖子

呵呵,这套可不是一般的贵啊,当时我也看到过,不过凭试听来看,倒是确实算是音效相当好的了。
Naxos出的几张Buxtehude室内乐我也觉得不错,并不输于其他的高价小厂的东西,个人以为甚至算是除了上面那张DHM的以外最好的了。当然,我觉得任何一套和DHM那张比起来都显得气质上偏弱。
TOP
4#

回复 6# 桂猪 的帖子

不知您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呢?个人正准备最近收一些其他版本,管风琴倒是好办,版本众多,但是三重奏鸣曲试听下来总觉得和自己这第一套相比不够理想,确切的说是味道完全不对,呵呵。
TOP
5#

回复 5# shinelb 的帖子

呵呵,多谢前辈捧场!
TOP
6#

回复 10# 桂猪 的帖子

多谢,听起来相当不错
TOP
7#

回复 14# fetonte 的帖子

您的批评甚是。本文单就文章内容而言确有如您所述之问题,但个人写之前已料及此可能,所以本人开贴便言“自知才疏学浅,不敢造次妄谈”,即是担心因见识尚少,即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以致所言浅薄无味,在各位前辈众人看来犹如“没见过世面”之人。但个人所言皆为真情实感,甚至述之于文字已是略有收敛,绝非有心夸大言辞。当然,如果说此真情实感实乃因见识短浅、“闻见囿于此而昧于彼”造成之“幻相”,如您所言也是极有可能的。所以本人开篇也说本文旨在“分享感受”,而非专业论述,在文中也是处处谨慎,不断强调“个人以为”。而今后自然也当以此为契机增长见识,广泛“乐历”。
至于您所说“个人英雄主义”确非本人之意,本文毕竟乃是就一题而论,其内在思想自然也是局限于此,并非是要也没有能力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自然极力言所论及之物的自身特点,而无暇追根溯源,分析其内在之演变,个人以为这也是网络上讨论问题的一个共有特点和局限性吧,毕竟不同于写书。当然,其根本自然还是在于本人见识有限,而非有意为之,望前辈能够理解。
不过前辈所言其余之作曲家,个人也是略知一二,如Samuel Scheidt、Giovanni Gabrieli、Pachelbel,同时期法国、西班牙诸大师也都有所涉猎,感觉大都强调音乐之和谐唯美、气质之安逸,却是未见有如Buxtehude作品性格之含如此”turbulent emotions“和”violent contradictions“的,如前辈予以指教一二自当万分感谢了。
TOP
8#

原帖由 fetonte 于 2009-9-29 12:22:00 发表
原帖由 江月 于 2009-9-29 11:17:00 发表
我看楼主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至于同时期的其他人,fetonte 兄能否略为重点推介一下,最好是有唱片的,期待ing!

至少有些这个倾向了,仿佛没有Buxtehude,就没有Bach,然后是——没有Bach,就没有音乐,我想说的是Bach之前有一个相当深厚的北德管风琴学派的传统

这个。。。。。。本人绝无此意,而且相反不断谈及个人以为Bach与之差别,”如果没有与布克斯特胡德的会面,巴赫不会更为伟大。“这句话也只是引用,不是我说的,只是个人确实也同意Bach音乐中的有些很有可能受了Buxtehude不小的影响。Bach之前西方音乐之状况,个人自以为已有一点认识,”没有Buxtehude,就没有Bach,然后是——没有Bach,就没有音乐“这话晚辈即便在无知也是决计说不出来的。
前辈这可真是错怪在下了。呵呵。
还是如前面所说,本文毕竟是主要谈Buxtehude,而不是也没有能力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而此人有确实与Bach有些渊源,再加上Bach的特殊地位,所以自然是如此侧重。望前辈能够理解。
TOP
9#

回复 21# fetonte 的帖子

晚辈至此受教,方知以往之所听有失广泛,感觉自是多有偏颇。文笔之功倒一向非本人之所长,至于本文之“出轨”实乃在下因见识短浅,听音乐之时感情先已“出轨”之故。
多谢前辈不吝赐教。
另外,此前也注意到前辈的发言专业功底非凡,在下可否冒昧问一句,您可是音乐领域的专业人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