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干巴巴的历史录音还值得听吗? [复制链接]

1#
听古典乐也有好几年了,收碟也有上千张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现代的录音技术那么先进,重新混音制作技术又是那么花样层出,什么SACD、SHMCD、XRCD、HQCD,现在又推出K2HD系列等等,再加上留存有那么多发烧的立体声录音,干巴巴的历史录音还值得听吗?
在进来论坛之前,我从没有仔细听过海飞兹、克莱斯勒、斯乃贝尔等人的单声道录音,我听的都是一些新人推出的新录音,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年轻人,所以容易收到唱片公司包装的影响吧。进入论坛后,看到那么多人对历史录音的神奇赞颂,我也不由的买了些历史录音来听,但是干巴巴的音质把原本音乐中有的美好意境给活生生的吞掉了,尤其是交响乐,单声道根本无法营造那种气势,于是我听来听去还是听回了现代录音。

当然,我不可否认,那些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大师,确实演奏得很好,比当代新一代的演奏家要好,这点相信没人有异议。但是当代的演奏家真的和他们相比,相差很远吗?他们没有能力还原作曲家的思想和作品的意境吗?比如布鲁赫的小协,大家会认为是“属于”海飞兹的,郑京和的运功和技术都不如海飞兹,但是郑的布鲁赫的小协差很远吗?不见得吧。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有两张相同曲目的唱片,一张是干巴巴的历史录音,另一张是新出的一个新录音,演绎上历史录音要优胜些,但是新录音也不错的那种情况,你会怎么选择?比如季西金的德彪西,和最近NELSON FREIRE的德彪西,你更倾向于哪张?不要回答什么“两个都收”之类的,因为事实上你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听完所有的录音,总要有所抉择的。


我在这里所指的“干巴巴”的历史录音,指的是一些录音年代比较久远(20--40年代)的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而造成的音质比较粗糙、单薄的录音,对于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因为50年代录音技术已经发展得不错了,我觉得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耳朵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我也承认有不少优秀的单声道录音,至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之后的立体声,就更加可以认同了,因此不属于我所提的“干巴巴的历史录音”。
最后编辑古典之最168 最后编辑于 2010-09-11 01:27:27
分享 转发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2#

其实季西金的德彪西还不算得音质很糟糕了,毕竟是50年代的录音,还是让人接受的,但是当我听了DECCA的数码录音后,就发觉季西金的演绎“四平八稳”,也有上述网友所说的浑厚刚劲,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录音音质的问题,就是没感觉出琴声的强弱明暗对比,这点我觉得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很重要。

至于郑京和的布鲁赫,不管是否比海菲兹的逊色,但是也肯定能跻身进入最佳版本的行列了,不然DECCA为什么总是不断再版她的布鲁赫?说明销量好。销量好说明了已经收到了一代又一代乐迷的肯定。只是她这种“女性化”的处理方法,对于听惯海菲兹的人来说,有点难以接受而已。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3#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10-9-10 19:21:00 发表
我觉得录音低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在一堆严重失真的声音里面寻找韵味是很扯淡的事情,我情愿在现代演奏家里面去寻觅那些美好的被继承下来的传统。


同感,如果录音太差,首先人的听觉感官就不怎么舒服,那如何还进一步细细体会音乐的内涵呢?
就像你和一个女子初次见面,如果长得像凤姐,那你还会给她机会和她进一步发展关系吗?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4#

原帖由 古典之最168 于 2010-9-10 18:00:00 发表
听古典乐也有好几年了,收碟也有上千张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现代的录音技术那么先进,重新混音制作技术又是那么花样层出,什么SACD、SHMCD、XRCD、HQCD,现在又推出K2HD系列等等,再加上留存有那么多发烧的立体声录音,干巴巴的历史录音还值得听吗?
在进来论坛之前,我从没有仔细听过海飞兹、克莱斯勒、斯乃贝尔等人的单声道录音,我听的都是一些新人推出的新录音,或许是因为我是个年轻人,所


(我在这里所指的历史录音,特别指的是一些录音年代比较久远(20--40年代)的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而造成的音质比较粗糙、单薄的录音,对于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因为50年代录音技术已经发展得不错了,我觉得5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耳朵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我也承认有不少优秀的单声道录音,至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之后的立体声,就更加可以认同了,因此不属于我所说的“干巴巴的历史录音”)
最后编辑古典之最168 最后编辑于 2010-09-11 01:26:08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5#

原帖由 brunowy 于 2010-9-10 18:53:00 发表
小伙子,不是你的器材不对,就是你的阅历不够。感谢你转让的那套Anthology of the R.C.O.听了其中的几张,我已爱不释手。


谢谢,能为这套碟子找到喜欢它的主人,我也很高兴,虽然这套碟子我不太接受它的声音,但是它的珍贵性和历史性是不容置疑的。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6#

非常赞同Dr kuang 这位仁兄的话。历史录音应该是给有阅历、有经验的乐迷听的,所以至今我还是主要听一些中、青年演奏家的录音,至于斯纳贝尔、卡萨尔斯、海菲兹这些人的录音我都是很少听甚至不听的,因为他们被吹捧得太神奇了,听他们的录音我感觉压力很大。我还是等先了解好每部作品之后,再去听他们的经典录音,免得赶跑了我对这些曲目本身的兴趣。

另外有些人确实是受到了舆论和一些杂志的影响,只找历史上有名的录音或者所谓的“大师”的录音来听,他们根本没听过多少现代优异的新录音,所以还是沉浸在“录音还是听大师的好”这样的美好幻想中。

我还深刻记得,第一个让我有深刻感受的勃拉姆斯小协版本,不是梅纽因的,也不是米尔斯坦的,而是小提琴新秀NIKOLAJ ZNAIDER,为他伴奏的是维也纳爱乐,指挥是GERGIEV,由于这张碟子录音及其优异,所以首乐章开篇,那磅礴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给摄住了,之后小提琴的声音出来,我的耳朵立刻被深深吸引住了,不由得仔细听完,而之前听梅纽因或者米尔斯坦的均“没有印象”。

我希望乐友们能放下对“大师”的过度崇拜,也去尝试下听听最近的一些新录音,你将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享受。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7#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0-9-12 15:47:00 发表
以为年轻一代的唱片录音效果一定比以前好是错觉,就录音效果而言,绝对不是越新越好,比如说海菲兹,大卫,坎波尼这个时期分别录制的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其声音效果绝对比80年代后其他年轻小提琴家数字录音的所有版本更出色。  


这么说的话,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技术难道越来越差了?录音水平难道越来越倒退了?还是那批所谓的“皇牌录音师”也跟着那位名垂千古的大师那样,逐渐消亡了?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8#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0-9-13 16:38:00 发表
大牌音乐家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录制唱片,而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收益更高的现场演出。“发烧”公司通常规模小,资金不足又请不起大牌音乐家,只能请二三流音乐家,结果是用劣质牛肉来做刺身;大唱片公司有能力签下好的音乐家,但双方都要注重效益,好的牛肉也被腌制了。


所以就造成了小厂的发烧录音,演绎不够好;大厂的著名音乐家演奏好,但是录音就不够好?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9#

最近看到有网友发帖说:音质不好的录音,器材再怎么好,也仍然是不好。

这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干干的历史录音,用再好的器材也比不上黄金年代的立体声录音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10#

原帖由 qinyuzyh 于 2010-9-29 16:36:00 发表
原帖由 古典之最168 于 2010-9-29 16:15:00 发表
最近看到有网友发帖说:音质不好的录音,器材再怎么好,也仍然是不好。

这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干干的历史录音,用再好的器材也比不上黄金年代的立体声录音

看得出,楼主开始慢慢的修正论调了。
没记错的话,您原始的帖子,修改过了吧。


没改过
多建一间学校,就少建一间监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