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常听的优秀作品 [复制链接]

1#
1、谢德林《卡门》组曲,这是一部乐队高级训练作品,比较难演奏。是为弦乐器与打击乐而作。作品可舞性很强。作曲家谢德林的太太普利谢茨卡雅一直以来便想要以舞蹈的方式演绎卡门,为了实现梦想,她积极地找音乐家帮她作曲,例如肖斯塔科维奇,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想了半天只能说抱,因为“我害怕比才”。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想了半天只能说抱,因为“我害怕比才”。后来普利谢茨卡雅邀约到古巴名编舞家阿隆索(Albert Alonso)帮她编舞,眼看箭在弦上,音乐却仍无着落,于是老公谢德林自是一无反顾地一肩扛下作曲的工作。当时身兼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的谢德林,本身已经忙得不得了,最后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卡门》组曲。当然,作曲时最大的困扰,便是比才的卡门歌剧已经深入人心,讲到卡门脑里一定想起比才的音乐,如何能从这巨大的阴影下突围呢?最后谢德林决定,既然不能“打败”它,那就与它共存吧!于是他决定采用比才的《卡门》音乐为素材,来编写舞蹈的音乐。《卡门》组曲完成于19674月,并于同月在莫斯科首演。
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机会看这部作品的总谱,现在条件好了才有机会看这部作品的总谱,弦乐和打击乐器使用的实在太好了,现在各个音乐学院配器和作曲课都讲这部作品。
谢德林——《卡门》组曲.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谢德林——《卡门》组曲.JPG

普莱特涅夫《卡门》组曲.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普莱特涅夫《卡门》组曲.JPG

谢德林《卡门》组曲.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谢德林《卡门》组曲.JPG

菲德勒.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菲德勒.JPG

74d5fb23e4c512789358072d.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74d5fb23e4c512789358072d.jpg

《卡门》组曲--谢德林.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卡门》组曲--谢德林.JPG

《卡门》组曲-谢德林.JPG (, 下载次数:3)

jpg(2010/4/11 17:21:59 上传)

《卡门》组曲-谢德林.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5-03 06:54:3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5/6 15:31:1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quote]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0-4-11 17:06:00 发表
2、西班牙著名民族作曲家法雅《三角帽》
法雅是20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民族作曲家,1876年生于西班牙cadiz的一个商人之家,他的作品每一首都不一样,可以说没有所谓的法雅“特徵”,从安达卢西亚风格的《短促的人生》开始到钢琴曲《四首西班牙小品》、芭蕾舞音乐《爱情魔法师》以及色彩丰富的《三角帽》等都是民族乐派风格的走向,其他如《西班牙花园之夜》则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响,两首声乐曲《普西克》、《三首歌曲》则可以说是法雅的法国风格作品。从1919年的钢琴曲《贝蒂卡幻想曲》为界,法雅开始以木偶歌剧《彼得师傅的木偶戏》与《大键琴协奏曲》是回溯民族根源的历史。除此之外,在巴黎时代创作的《七首西班牙民歌》是巧妙采用民谣素材写成的声乐曲,与其卓越的钢琴伴奏一起受到高度评价。晚年的管弦乐曲《赞歌集》是追悼德彪西等四位友人的作品集,并且真实地流露出法雅诚实的人格,未完成的遗作舞台清唱剧《大西洋岛》在法雅去世后由其弟子ERNEST HALFFTER完成。
主要作品:歌剧《短促人生》、《彼得师傅的木偶戏》、芭蕾舞音乐《爱情魔法师》、《三角帽》、舞台清唱剧《大西洋岛》、管弦乐《西班牙花园之夜》、《赞歌集》、《大键琴协奏曲》、钢琴作品《贝蒂卡幻想曲》等等
1894年法雅进了“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在著名钢琴教授杜拉哥的门下受业。他决心要把钢琴学好,终日勤奋练习。
音乐学院的生活,教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之间彼此的辩论研讨,不断在促使法雅思想的成熟,而在他学训日益坚厚时,生活的压力和外来的刺激又诱使他去透视整个人生,最后终使他不能以做个钢琴演奏家为满足。经过了一番内省和瞑想之后,他做了一个关系一生的勇敢抉择——创作!
《三角帽》是法雅的芭蕾舞剧的标题,是由马蒂涅兹·塞拉根据Alarcon的一个故事写的。于1919年的伦敦进行了演出,并由Massine编排舞蹈,由Picasso进行场景设计和Ansermet指挥。它是法雅无可非议的杰作,并且是在交响音乐会中最频繁被演奏的作品之一。这部芭蕾舞剧中三首非常富有特点的舞曲在他们的钢琴版本中被表现了出来。虽然《三角帽》中庄严的管弦乐灵感被法雅表现出来,并且《魔法师之恋》中这两部作品中的一些片段的钢琴版本已被给出了好的结果,它们增强了他师从Cadia所创作的音乐的内容,主旨的客观上的价值。
美妙的《邻居们的舞蹈》,打开了芭蕾舞剧的第二部分,并散发出一种比高尚的灵魂更为宁静的赛吉迪亚舞曲的曲调,《磨坊主之舞》是一首猛烈的,耀眼炫目的法鲁卡舞曲,在一个强有力的渐强中伴随着非常重要的节奏韵律精确的达到了最高点。这是这部剧在首次登台以前应Massine的请求,法雅简略地写完的这部芭勒舞剧的最后一首舞曲,Massine是想用他自己规格的独舞去抵销在第一部分中主要的芭蕾舞女演员(Karsavina)的那部分。并且由——建议《磨坊主妻子之舞》正好是完成了三件相联的艺术作品:一首为管弦乐和钢琴而作的壮丽的极好的转调伴随着一首受众人喜爱的方丹戈舞曲的旋律。

我们知道法雅的作曲素材取自民间,这个芭蕾组曲不例外,舞曲中,令人想到格南那达和雪维亚地方吉卜赛人的歌舞,其中有一段,是法雅直接在街道旁边得来的,当时一位盲人弹着吉他在唱歌,法雅就把曲调记下来,用到管弦乐里去,这种就地取材的方式,正是他能在音乐上掌握纯真民族性的秘诀。
前年学生开音乐会就选的这三首舞曲,结果得到了钢琴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很多钢琴老师不知道法雅也没听过他的作品......
三角帽.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46:54 上传)

三角帽.JPG

拉罗查.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44:43 上传)

拉罗查.JPG

法雅《三角帽》.JPG (, 下载次数:4)

jpg(2010/4/11 17:40:50 上传)

法雅《三角帽》.JPG

687a40fb647186314f4aea99.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40:50 上传)

687a40fb647186314f4aea99.jpg

aaaa2607ba1ac8ff7a8947f0.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0/4/11 17:40:50 上传)

aaaa2607ba1ac8ff7a8947f0.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1 17:46:54
TOP
3#

原帖由 lb111 于 2010-4-11 18:35:00 发表
Ansermet指挥的法雅三角帽老版封面(对应DECCA传奇录音版本)

听黑校初期遇到过这张唱片,觉得贵没买,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
TOP
4#

http://www.tudou.com/v/KXatxAhNGaQ
第一次听到里伯曼的名字大约是在三年前钢琴博士王天舒主任的讲座上,当时是由王天舒博士的美国学生(我院附中毕业生)张帆演奏里伯曼的钢琴独奏作品《排水嘴》,我立刻被里伯曼这种耳目一新的音乐所吸引,从那时起就开始收集这位作曲家的资料。
洛威尔·里伯曼于1961年出生于纽约并迅速成为了与他同一时期的作曲家中作品最多,演奏最频繁的一位。在他36岁时,他的56首完整作品已经为他赢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和奖项。他几乎用各种形式为各种乐器作曲。
洛威尔·里伯曼的音乐按时间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采用有棱角的复调手法创作,主题往往以坚定不移的无调性的形式出现。第二时期的作品则更注重和声语言的运用,遵守调性的规律,尽管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结尾。
第一钢琴协奏曲   为钢琴和乐队而作
op.12

献给Kaikbosru Shapurji Sorabji
洛威尔·里伯曼创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是里伯曼最有影响的两部作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里伯曼风格的作品,在两部协奏曲中我更喜欢第二首,第一首尽管与一些早期作品有少许紧张的对位法上的冲突,特别是弦乐四重奏,op.51979)。这是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同时也显示了作曲家对协奏曲这一形式应用的娴熟。来自《Anne Cromwell 纯洁的书》(1638)的著名旋律“Fortune,my Foe 被他以各种手法掩饰在所有3个乐章中。

第三乐章根据(苏格兰探险家Maccaber而命名为“Maccaber之舞”—— Maccaber被描述为是“半个骷髅”,因为他在巴黎“Danse Maccaber”瘟疫流行期间创立了一种墓地舞蹈队。此外,这首作品的第二乐章通过De Quincey的《一个鸦片吸食者的自白》中《梦的赋格》这一部分获得灵感。

第二钢琴协奏曲
为钢琴和乐队而作
op.36

授任于斯坦威基金会
献给Stepben Hough(史蒂芬·霍夫)
第二协奏曲是里伯曼第二时期的大调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样的还有歌剧《道林·格雷的画像》 op.451995)。这首作品最令人吃惊的是,在乐曲每一页中传递出的华丽的浪漫主义同时,还有一种强大的专门性的指令紧紧地把乐段连在一起,像一个铁架,第一协奏曲以故意的清楚的切割的方法使用素材,第二协奏曲却与暗示有更多关联、半微弱、持续的改变的参考,因此更难描述。
第四乐章没有新的素材但有无穷的活力,是对名家的钢琴协奏曲传统的充满感情的赞同。一个奔放的回旋曲。
这个乐章是整部协奏曲最精彩的部分,学生说每次在琴房练习这个乐章的时候都吸引很多同学来围观,也是本人最喜欢的乐章,每次选修课上播放完这段音乐同学都会鼓掌,这个乐章给人的震撼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个乐章一定要注意和第二钢琴的配合,注意开始独奏钢琴隐藏在八度以及和声里面的旋律,左手部分大跳的伴奏要注意手的位置,这个乐章开始部分旋律的重音变化很多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小心。

890e7e5410531b0c3b2935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1 23:25:03 上传)

890e7e5410531b0c3b293537.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2 00:02:29
TOP
5#

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悲歌》三重奏
这部三重奏不同于一般的钢琴三重奏,这部作品篇幅巨大,乐曲的结构非常有特点。钢琴占据着主导地位,钢琴织体华丽绚烂、技巧极为困难、情绪起伏激荡。弦乐部分则充分展示了大提琴的忧郁与小提琴的心酸特徵,全曲隐伏着诗情如歌与寂容如梦的旋律,仿佛美好的回忆与伤痛的哀思相交结,传达出极端深邃而难以言喻的情感。拉赫玛尼诺夫展衍型的旋律,语调坦诚质朴、乐思深厚凝重、旋律宽广优美,承载着俄罗斯民族固有的苦难、悲枪、永不停歇的追索和承担的热忱,仿似萦绕粉俄罗斯原野和森林苍凉浑厚的气息,也浸透了俄罗斯歌曲的韵味和钟声的情调。因而他的作品富于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悲剧性,形象鲜活、对比强烈、织体繁复、音响厚实、和声色彩浓烈,他音乐中传达的一切,都源自一颗俄罗斯民族的赤子之心。
第一次接触悲歌这种题材是80年代初读大一时候的作曲课上,那个时候在学习小型器乐作品的创作,可能是个人的经历原因从那个时候就喜欢这种题材。
老拉的两首《悲歌》一个是g小调,一个是d小调,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调性,很多作曲家优秀的小调作品都是这两个调性。
“悲歌”是一种抒发悲伤情绪的音乐题材,很多作曲家都采用悲歌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如:格里格钢琴小品、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独奏作品《杜姆卡》(悲歌)等,拉赫玛尼诺夫的《悲歌》为悼念而作,其悲哀的主题显而易见。但我个人喜爱这部作曲品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哀而不伤”的精神内涵。拉赫玛尼诺夫通过钢琴与弦乐的交替上演,充分地表达了心酸、悲凉、伤逝、留恋、惋惜、敬仰、感叹……,但没有凄惨、自怜和绝望,与那浓得化不开的忧郁相映衬的,是热爱和追忆的深情慰藉,温柔清澈。将灵魂托付音乐的拉赫玛尼诺夫以悲歌主题的渐去渐远,带来痛苦之后的情感升华,实现了平和明净的永恒纪念。


这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能帮助我们重新了解拉赫玛尼诺夫。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2 23:35:14
TOP
6#

贝多芬《幻想合唱曲》——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
几年前学院的国教中心举办的音乐会最后的曲目就是这个作品,由霍罗维兹的弟子韦丹文老师指挥,其弟子演奏钢琴国教中心的声乐专业的学生担任声乐部分的独唱、重唱及合唱部分。音乐会结束后我发现很多老师不熟悉这部作品,在我的课上我多次介绍多过这部作品。由钢琴、管弦乐队以及独唱、重唱、合唱组成的作品不是很多。我特别喜欢这个开头贝多芬闯入式钢琴独奏部分,使人想起《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导入部分。这个作品的调性是贝多芬喜欢的调性C小调。圆号开始部分也是这个作品激动人心的开始,使听众想起“贝九”。从幻想曲的钢琴独奏开始到气势恢宏的结束使我紧张得喘不过气来,乐队与独奏钢琴的竞奏很有效果。我听过的这几个版本个人认为基辛和阿巴多的不错,虽然基辛有的时候弹琴“不择手段”,但这个版本还是不错。
201004146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0:55:00 上传)

201004146200.jpg

2010041462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0:55:42 上传)

201004146200.jpg

20100414620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0:55:42 上传)

201004146201.jpg

img06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0:55:42 上传)

img066.jpg

图片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0:55:42 上传)

图片1.jpg

img0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1:03:25 上传)

img067.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5 21:03:25
TOP
7#

这是阿格里姬演奏的录音
http://www.tudou.com/v/5kO0dsiiQTA
[quote]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10-4-15 21:39:00 发表
面:1、《华沙协奏曲》(作曲:阿丁塞尔);
这个协奏曲实在是太好听了,这个协奏曲的谱子我找了大约十年的时间,后来终于得到了,有两架钢琴谱还有钢琴独奏版本,我现在研二的学生在大二刚开始和我学的时候,音乐会我就给她选的这个协奏曲(钢琴独奏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不知道这个曲子,有人会问“肖邦”的?音乐会结束后这个曲子就泛滥了,琴房里到处都能听见这个作品。国内翻译的最权威的音乐词典里还有这个作曲家,英国作曲家阿丁•赛尔,主要为电影配乐,这个协奏曲是为影片《危险的月光》而创作的,这个协奏曲的副部主题真的能使人流泪。本人一直在找这部影片到现在也没找到,很想看看。这个协奏曲应该有几个版本。
img06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2:56:08 上传)

img068.jpg

img06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1:04 上传)

img069.jpg

img07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1:04 上传)

img070.jpg

华沙协奏曲.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6 16:08:27 上传)

华沙协奏曲.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6 16:08:27
TOP
8#

练习曲对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套练习曲更是难上难。不仅技术难风格更是难,德彪西的作品对很多学生都是不好演奏,主要是触键和踏板,德彪西的踏板很难,德彪西音乐的色彩在钢琴上很难表现好,听过几个版本还是觉得内田光子的这套不错,不仅能听还可以看,内田光子光着脚踩踏板,这张LD的A面内田光子边讲解边示范(内田光子的德语不错,英文字幕)。钢琴的音色由触键的速度、力度、方向、深浅、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决定,特别是斯坦威钢琴有三层音色。一般人只能表现出两层音色,有一次殷承宗老师过台的时候给我讲如何去表现斯坦威钢琴的三层音色。
1、车尔尼之后的五指练习,开始第二小节的降6这个音德彪西用的太漂亮了,因为增三和弦是德彪西和声的特点。五指练习能写成这样真是绝了。
2、为三度而作,双三度的技术难住了很多弹钢琴的。
3、为四度而作(东方色彩)
4、为六度而作
5、为八度而作,所有弹钢琴都要面对的难题
6、为八个手指而作的练习曲(快速均匀跑动的LEGATO不是很容易)
7、为半音阶而作
8、为装饰音而作
9、为重复音而作
10、为对峙的音响而作
11、为复合琶音而作
12、为和弦而作
这是最早买的录像带(我很喜欢录像带的声音)

一个是PMDC一个是在坛子里买的首版,我的系统也分辨不出来。
特别喜欢这张LD,是在北京华彩音像店那里买的

4f8ffef39a81b4d50a46e08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4f8ffef39a81b4d50a46e088.jpg

27cda30f3aa4913e6059f3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27cda30f3aa4913e6059f390.jpg

c5987418cb7731ac4aedbcc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29:25 上传)

c5987418cb7731ac4aedbccd.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5 23:29:24
TOP
9#

原帖由 hopeman. 于 2010-4-15 21:10:00 发表
很有意思,其实一些“冷”一点的作品比被人整天拿来比较版本的要有意思多了。。。个人观点。老师介绍点斯柯里亚宾好么???

这是上学期帮一个朋友写的请指正。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有着“二十世纪的肖邦” 之称,并以“神秘和弦”闻名世界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斯克里亚宾1872年生于莫斯科。其母亲是一位钢琴家,斯克里亚宾5岁就能演奏钢琴,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萨弗诺夫学习钢琴、塔涅耶夫学习作曲。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也认识了日后与他并肩的另一位俄国音乐界巨人拉赫玛尼诺夫。毕业后他开始游历欧洲,开始了他的钢琴演奏生涯。1898-1894年回到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授。后因专业创作的需要,辞去了教授职位。斯克里亚宾于1915年4月27日在莫斯科逝世,年仅44岁。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创作于1897年,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同时也是他唯一的钢琴协奏曲。同年在敖德萨首演,由斯克里亚宾自己担任独奏。斯克里亚宾早期的创作风格接近于肖邦,他继承了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与风格,如:奏鸣曲、幻想曲、练习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并首创了钢琴“音诗”这种体裁,早期作品大都延续了浪漫乐派创作风格特点,细腻而富有诗意,大气磅礴,特别是这首协奏曲。在这首协奏曲中可以看到他个性的萌芽,极具俄罗斯的民族音乐特点,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幻想性和戏剧性。
这部规范的协奏曲是他第一次对这种体裁的尝试,虽然这部协奏曲的文献价值并没有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影响力之大,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却是那样华丽别致震撼人心。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涅高兹曾赞誉这部作品:“鼓舞人心的诗韵、运筹巧妙的手法、有时变成华丽词藻的热情洋溢和心旷神怡、高傲而不失态、常常表现与世隔绝的和在宇宙空间‘翱翔’境界以及唯我主义的自我神化。”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 是为钢琴及管弦乐队而作的一部协奏曲。斯克里亚宾的神秘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特点在这部协奏曲中充分体现,他借鉴了古典协奏曲的结构特点,创作了这部气势宏伟、感情真挚的大型钢琴与乐队的作品。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第三乐章有节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快——慢——快的三乐章套曲。
第一乐章在全曲中占了比较重的分量,是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乐曲一开始的引子由圆号吹奏出气息宽广、歌唱性的舒展旋律,这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旋律特征,给听众以神秘感,管乐吹奏出的旋律再配以弦乐器进行烘托,逐渐的拉开了整首乐曲的序幕。
八小节的引子之后,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钢琴以复调形式进入,运用左踏板来表现这段较深沉的音乐。第二部分由乐队奏出主题旋律,钢琴的右手用三连音分解和弦烘托乐队,弦乐齐奏将旋律的推向一个小高潮。这个3/4拍子俄罗斯舞曲风格的主题,在节奏上被切割的不是很明显而且还很自由,在谱子上出现了很多延长符号以及渐慢的符号,这并不是斯克里亚宾的自己写的而是由跟他合作的指挥后加到谱子上的,他是根据斯克里亚宾的演奏特点后将其写到谱子上去的,这也说明了斯克里亚宾的这个作品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风格特征,浪漫、自由、幻想,充分说明了斯克里亚宾即兴演奏的特点。
第二乐章音乐缓慢而安静,充满了幻想色彩,篇幅不长但精致而迷人。这一乐章为变奏曲式,行板,升F大调
第二乐章变奏曲式的主题由乐队演奏,如歌般的旋律舒缓而略带忧伤。接着钢琴在高音区清新明朗的奏出,音色纯净透明均匀,单簧管在宁静的曲调中幻想性地展开,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说明作曲家想要表达一种低调而不失华丽的乐思。
第三乐章为有节制的快板,升f小调,古典奏鸣回旋曲式,这是一个段落分明、充满激情和狂热的终曲乐章,情绪的起伏很大,有模仿肖邦的痕迹。
结构庞大的末乐章,钢琴与交响乐队融为一体,钢琴就好像是乐队中的一件乐器,钢琴与乐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极具交响性。作曲手法上斯克里亚宾运用了传统协奏曲中竞奏的手法,戏剧性在这一乐章表现得尤为突出,钢琴与乐队的竟奏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产生了丰富的声音色彩效果,钢琴与乐队的音色、旋律、声音强弱、演奏结构等的对比使得这个乐章在整个乐曲中更有聆听的价值。终曲乐章华丽的演奏技巧、极具浪漫派的音乐气质、跌宕起伏的音乐高潮,音乐最后辉煌的结束。
一、作品的技术类型
钢琴音乐的织体丰富多样,但技术上则可简洁归类:

(1)
和弦与八度
这种技术类型从现代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与手臂、肩膀及身体有关,故也有“重”技术之称。这种技术风格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得到大力发展,并成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斯克里亚宾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和弦与八度,正是这些宏亮、厚实、辉煌、华丽的效果八度与和弦的,才渲染出这部协奏曲富有诗意,大气磅礴的气势。
如:第一乐章148小节——158小节,第三乐章第142-150小节,第280-382小节。
(2)手指快速跑动
这种技术类型突出体现为有规律的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这种类型对手指的独立、均匀、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
(3)旋律性手指快速跑动
这种属于手腕、手臂放松与力量转移技术类型。委婉、缠绵富有诗意的抒情旋律给宏亮、厚实、辉煌、华丽的音乐带来了一阵清风,具有极佳的戏剧性的效果。
(4)左手个性化的技术类型
斯克里亚宾左手旋律化的织体创作特点使演奏的技术相应的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左手音型不管在创作思维、音响结构、演奏技术上都是典型的斯克里亚宾似的。
二、作品的演奏处理
这部分将讨论这部作品的触键与声音、力度变化、节奏与速度、句法等,应当注意演奏中的实际问题和处理方式,更好的把握好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总体音乐风格,诠释好作品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
()关于触键的要求
(1)和弦与八度
在这部协奏曲中,八度出现最频繁,作品也因八度的运用显得特别辉煌。斯克里亚宾在这个时期模仿肖邦的痕迹显而易见,包括音乐本体结构写法、右手长句子的旋律线条、大量运用和弦等等,但最能体现斯克里亚宾自己独特创作风格的就是左手的部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左手部分是使用和弦伴奏音型,而在斯克里亚宾的这部作品中左手部分则多用八度旋律进行。
在斯克里亚宾细腻的抒情世界里,时而沉稳优雅,时而活泼刚烈,要运用和声的变化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斯克里亚宾惯用断音和弦及重复和弦两大类,这些断音和弦在早期的作品中出现并成为他那一时期的典型语言,而后者是斯克里亚宾独特的和声语言。
(2)手指快速跑动
手指的独立、灵活、均匀是钢琴最基本技术。从事实演奏来看,良好的手指技术是手指、手腕及小臂相互协调的结果。清晰、均匀是手指快速跑动技术中最重要的。
斯克里亚宾《升f钢琴协奏曲》中华丽、幻想性的手指快速跑动则有着自己的特征。只有做到手指尽量靠近键盘、手指下键速度要快、手指快速进行中良好的力量转移才能表现清晰、明亮、华丽、富于幻想的声音。
(3) 关于节奏的处理

我们要重视乐曲中出现的各种带有舞蹈性特点的节奏,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斯拉夫舞曲等,准确地找到舞曲节奏的韵律感,使音乐更加生动。时而出现的即兴性节奏需要演奏者从速度的转换、语气等方面去综合体会那种弹性与即兴性节奏
从乐谱表面上看这部作品的节奏很规范,没有太复杂的复拍子节奏出现,但是由于本曲创作上的特点:多声部复调化、自由即兴风格使本来规范的节奏变得复杂化,所以演奏者一定要掌握好多声部复调的演奏技术以及规范节奏自由化的处理技术。
(4)关于力度的处理
在观察乐曲的力度记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pp出现了23次之多,fffff也多次出现,这说明作曲家在力度变化要求上的力度风格尽显无遗。所以我们从乐谱中表情术语不难看出斯克里亚宾对演奏力度的要求是非常精确的,对力度的变化极为敏感,他总是将渐强与渐快,渐弱与渐慢结合起来,而喜欢将较长的渐强过渡到渐弱,追求神秘的轻言细语,慢慢消散的感觉。演奏者要对力度变化掌握的游刃有余,不要追求过度响亮的声音,这样就会失去作品的诗意和神秘感,要用内在的控制力去表现力度的变化。
(5)关于踏板
踏板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曾被认为是踏板大师级的人物。在演奏他的这部协奏曲过程中,很多段落踏板不要完全的踩下去,如果踩到底会使音响过于实化,应该通过踏板深度的变化来控制音色,赋予音乐不同色彩的表现。本曲子中的踏板既踩和声又踩旋律,踏板连接和弦,要保持曲调线条干净,“踏板要不明显的放”。所以说踏板也是手指触键以外追求音响改变音色最必要的手段。
在八度和弦式旋律中,踏板应该同时考虑到旋律、和声的清晰及逻辑重音,有的地方可以考虑使用颤音踏板,同时要根据同一和弦、音乐的句法来综合考虑运用连音踏板、同时踏板、手指踏板等。本曲由于强弱力度空间较大,所以弱音踏板的使用就会比较多,如第二乐章多处可运用左音踏板,在指尖触键减弱音量的同时,踩左踏板来改变音色,一如珠宝商所谓的“暗光处理”。
斯克里亚宾《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展现出的是斯克里亚宾的另一个情感世界,和他后期的神秘主义相比,这里所要表达的更是一种丰富的情感,饱满的热情。
一切演奏技术及其理论分析都是为更好的诠释音乐内容,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作品的诠释,实际上是演奏者在理解了构成作品的细节后个人想法的反映,而不只是停留在某些表面现象上,演奏者尽量通过已掌握的各种技术及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研究,即演奏要建立在对作品深入了解及对作品创作技法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观察创作上的各方面特点,理解其用意后,再通过声音来很好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在此基础上的诠释才具有说服力。
TOP
10#

这几个版本我比较喜欢阿什肯纳吉和马泽尔的。
f27dec176fa541164a90a7a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f27dec176fa541164a90a7a6.jpg

c66c5964b04f65e4f73654f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c66c5964b04f65e4f73654f2.jpg

bf0a541e73b14f024034176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bf0a541e73b14f0240341766.jpg

b091f3e96629d928b80e2da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4/15 23:55:50 上传)

b091f3e96629d928b80e2da6.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4-15 23:55:49
TOP
11#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0-4-16 20:1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burt5177 于 2010-4-15 22:41:00 发表
这是阿格里姬演奏的录音
http://www.tudou.com/v/5kO0dsiiQTA
[quote] 原帖由 雷笑天 于 2010-4-15 21:39:00 发表
面:1、

多谢!
TOP
12#

一首埋藏在灵魂深处催人泪下的“哀歌”——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EMI”公司的唱片一般是以红色为基调的,而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以白色为基调,是不是蕴含着一种深意在其中。


听着这张唱片,感觉到杜普雷以动人的、真诚的、“杜普蕾”似的悲痛的呼喊,每一个分句都是如此意味深长、每一个音符的诠释都难以超越,是我一生都不会放弃的唱片之一。

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与《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作品相隔近十年,但是这两部作品好像不属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界。
喜欢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埃尔加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充分注意到大提琴音量和音色是很容易被乐队淹没的,因此,埃尔加将整个乐团当作背景,有意让乐队的全部威力留在齐奏中使用,当大提琴演奏时,乐队则轻巧得足以让大提琴从容不迫的处于主要地位,充分发挥出主奏大提琴的特色,这和其他的协奏曲有所区别。
埃尔加的弦乐写作“那是相当的漂亮”,“如同大海,在它之上是其他乐器的游动和摇曳。当弦乐像海啸般波涛汹涌时,乐队的其他部分随之咆哮;当弦乐风平浪静时,其他乐器展现的是粼粼碧波,犹如漂亮的游艇用它们的色彩和优雅的行进装点着大海。”

总之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充满了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伤感,把协奏曲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这对任何一位大提琴演奏家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部大协也是我最喜欢却不常听的作品之一,特别是当最亲的人离开你的时候再次聆听杜普蕾的演奏,那种“撕心裂肺”感觉......。

如果能边看总谱边听音乐会能深刻地体会到埃尔加乐队写作的功夫以及独奏大提琴弓法的处理。


当年李其芳老师向我特别推荐的一本书。






杜普蕾传记片、电影《她比烟花寂寞》,这部影片的中文译者是不是读过亦舒的同名小说。


遗憾的是没有杜普蕾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黒胶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5-02 23:24:05
TOP
13#

扫描几张书中的图
img08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5/2 13:48:08 上传)

img088.jpg

img08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5/2 13:48:08 上传)

img089.jpg

img09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5/2 13:48:08 上传)

img090.jpg

img09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5/2 13:53:56 上传)

img092.jpg

img0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0/5/2 13:53:56 上传)

img091.jpg

最后编辑burt5177 最后编辑于 2010-05-02 13:53:5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