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也回顾了11年印象深的碟 ( 最后于一帖更新在27楼 ) [复制链接]

1#
首先声明,我刚开始听古典音乐,所以现在还是处在聆听著名版本的阶段。其中有贻笑大方之处,请前辈们多多容忍。

Ombra Mai Fu,  Kathleen Battle

我实在是懒得把我的碟拍下来,便在淘宝上找了同样的这张碟。向那位卖家说对不起了!

这张碟是Seven Seas公司出品。这个公司不是很著名,但据说制作非常精良,资深发烧友都知道。碟是家电勃总给我的一张洋垃圾,刚开始听的时候并不抱什么太大希望,没想到一出声大吃一惊!整张碟都是咏叹调,碟名取自内中第一首亨德尔的《绿树成荫》(Ombra Mai Fu),但其实还包括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所有曲子都是芭特尔独唱,伴奏要么是钢琴,或是竖琴,非常清淡。听多了德奥的大块头后再听这个,端的是清心润肺,舒畅无比,就好像大鱼大肉吃多了再呷杯绿茶,看那杯里绿叶翻卷,随着珍珠般的小水泡蒸腾回旋,清香袅袅而出,无比地怡人。

回到这张碟上的音质评判上。以前我内心里很看不起很多人言必称邓丽君蔡琴,要么说口型正确,要么说能听到咽口水的声音。但听了这张碟以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似乎就是古典版的邓丽君《淡淡幽情》。亨德尔的这首广板感情诚挚,典雅肃穆。芭特尔更是唱得端庄委婉,表情高洁。不管曲子还是演绎,都是我最喜欢的古典堂正的风格!芭特尔的声音如夜莺初啼,婉转动人。能感受到她喉舌在湿润的口腔中颤动,绵长的气息之从唇齿吐出,人如立眼前!
battel.jpg (, 下载次数:6)

jpg(2012/1/16 0:56:14 上传)

battel.jpg

最后编辑pig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1-23 20:53:02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3/27 12:01: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Mahler: Sinopoli
这套里我最喜欢的是马勒第七。据说马勒第七可以当成是包含了2,3,4乐章作为一套完整小交响曲的的交响曲!事实上我最喜欢的也是这三个乐章。马勒标以“夜曲”之名,真的是描绘了神秘迷离的夜!
在这里辛诺波里以无比的纤细灵动,让整个第二乐章充满了一种难以抗拒的舞蹈的韵律。有意思的是,我在网上查这首曲子的时候,不知是哪个人(似乎是国外的某个乐评)在比较版本的时候,也屡次提到伯恩斯坦和谢尔欣的版本中有一种舞曲和进行曲的味道。看来演绎得好的版本都能从中挖掘出韵律感。

刚开始的时候一支圆号小心翼翼地吹出一个接一个的优美的韵律,似乎一个个的精灵从夜幕中悄悄地探出头来,简直让你的心跳不可遏止地加快!然后在一层层的铺垫之后,刹那间曼陀铃从右到左簌簌响起,犹如一只色彩斑斓的昆虫,在月光下振动着透明的羽翼,从花丛中一飞而起,远方的圆号们便争先恐后放声歌唱!每当听到这一段,我的心简直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也就是因为这一段,我下决心要搜集马勒的各套全集(当然这是后话)!

辛诺波里把整个第二乐章装扮成一个不在人世间的梦,那一个又一个的圆号吹出的温暖的号音,如绿色的怪物,时不时从紫色的泥塘中钻出可爱的脑袋来,往夜空中吐出一个有一个的迷靡气泡。那如丝绸般的弦乐,就像各种精灵仙子,在银色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但是辛诺波里的第四章节有些沉闷和无力,似乎辛诺波里在前面已经耗尽了精力,到了这里的时候有些力所不逮。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索尔蒂芝加哥版本中的第四乐章的处理。索尔蒂在第二乐章中以他一向力大势沉大而化之的风格去表现夜,缺少了细腻和神秘,我仿佛看到索尔蒂油脂旺盛的秃顶在夜色中闪闪发亮!但他在第四乐章中却非常地抒情,果然是因为他具有匈牙利式的气血旺盛?在这里,索尔蒂让大提琴奏出极为响亮而沉重的旋律,尤其到了中段的时候,那真是一唱三叹,英雄气短,让人无比动容!查了网上,这第四乐章标为“深情的行板”!相比之下,辛诺波里的第四乐章就没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大提琴的旋律淹没在整个乐队之中。
最后编辑pig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1-16 01:05:57
TOP
3#

Solti, Mahler 4 Concertgebouw


说起这张不太引人注目的碟,也有一段很奇特的经历。


家电的勃总最早给我这张碟的洋垃圾版本。贴图其实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原作,是索尔蒂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堂乐队的版本,非芝加哥乐队。我以前被瓦尔特38年指挥的马勒第九吓破了胆,又是历史录音,旋律也是狰狞可怕,就像死神围在火山口起舞,所以一直对马勒的作品敬而远之。


拿到这张碟,听到第四乐章,突然惊呆了。就好比一缕阳光从天国照射下来,木管在花丛中低回浅唱,雪铃簌簌响起,如花瓣雨倾洒而下,女高音在天国里望着尘世的人们唱道:“天国的欢欣属于我们,尘世的欢乐何以足道”,简直是天籁之音!


可惜这张碟放到第四乐章的一半时就卡住了。我到处在淘宝上找,终于在一家店里找到了同样的这张洋垃圾,买下来一听,竟然是马勒第五!店主说,不行你到叶家宅路实体店里自己挑吧。于是到了大名鼎鼎的叶家宅路,发现那里到处都是洋垃圾。可惜在这家店找不到看得上的。但没想到在旁边店里发现了这张马四,因为封面上是别的画面,幸亏我看到封底和侧面上写着是马四,打开一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张碟是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操刀!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第三乐章。竖琴的伴奏自始自终,仪态万千,步态从容,如一颗伟大的心灵与你不离不弃,伴随着穿过原野,沿着小径,登上高山,步向那高耸云端的顶峰,再往下看时,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何足道哉!


我后来听过索尔蒂芝加哥版本,夏依版本,辛诺波里版本,甚至三星带花的马泽尔版本,都没有与你呼吸节奏如此一致的竖琴的声音。确实,一个好的音响师也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厚古典修养的人。因为他的录音设备的摆放,各个声部的理解,最终都会影响到音乐的重放效果。我并不是说这一乐章一定需要能听到竖琴声才算好的演绎,但一个伟大的指挥家不就是善于在一部伟大的作品中,从千变万化的旋律里,编织出一条条清晰的声部,雕琢出作曲家隐藏其中的清晰的思想脉络吗?而伟大的录音师,就是这些伟大演绎的最后一次布道!
TOP
4#

楼上兄弟,绝对不敢!不管是音乐知识,听碟经历,还是文字水平!
TOP
5#





克拉拉。哈斯姬尔的莫扎特2024协奏曲

这张碟是来自哈斯姬尔大包子里的第二张。盒面上的哈斯姬尔照片照片乍一看以为是男的,竟然和贝多芬有几丝相似。其实哈斯姬尔早年以音乐神童著称,但命运多舛,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非常不幸。年轻时脊椎有毛病,到了晚年又罹患脑瘤,这极大影响了她的体力和曲目的选择。哈斯姬尔明智地选择了莫扎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她与莫扎特无论是才气还是气质都非常相似,所以她弹奏的莫扎特作品极其纯净高洁,但又时时笼罩着忧郁的阴影,犹如明媚的天空不时会飘来沉重的乌云。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第二张碟,里面搜集了哈斯姬尔生命中最后录制的莫扎特第2024钢琴协奏曲,马科维奇指挥。尤其是第24协奏曲,简直是神品。在第二乐章无比地优雅高贵,第三乐章则如犹如婀娜多姿的身影从阴郁的树林里不时一闪而过,在洋溢着的青春气息的背后,却又时时出现一丝不安的气氛。犹如所有不世出的天才在那短暂的人生道路上将最美好的天赋异禀如火山喷薄而出时,也都预知到自己将迅速燃烧成灰烬的的命运。

美丽得让人心碎。

这套碟里还有两张格鲁米欧和哈斯姬尔合作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遥想50,60年代,格鲁米欧正当盛年,高贵肃穆正是传说中的翩翩君子,一如他的琴法。而哈斯姬尔已经年届60,长期病痛贫穷的折磨已经将当年的豆蔻天才少女折磨成一个皱着眉弯着腰的老太婆。

我一直想象着他们俩应该是坐火车穿梭于欧洲各国(哈斯姬尔于1960年与格鲁米欧去布鲁塞尔演出时在火车站摔倒不治去世)。我十几年前曾经坐火车从巴黎经过布鲁塞尔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玩。火车经过布鲁塞尔时印象中就是一个比较老旧的火车站,一些穿蓝制服的工作人员会上车检票。周围好像也蛮荒凉的。也许当年格鲁米欧会很有君子风度地搀扶着这位老太婆,这一少一老,在喧闹的火车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赶往一站接一站的音乐会,以俩人高度相似的高贵典雅的剑法心诀,将远离尘世喧嚣的莫扎特献给那里的听众。

而我们如今还有幸能在这夜深人静时听这张碟,连整个夜色都变得更加高贵而温柔。真的不能要求更多了。

最后,将这位被李帕蒂称为最像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年轻时的照片贴出来。我最喜欢下面这张歪戴着帽子的照片,和上面的那张饱经沧桑的照片两相对照,穿越几十年的岁月朝我们看过来。好看不好看我也不知道,你们说呢?
最后编辑pig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2-10 23:54:14
TOP
6#

是的。刚刚入门。中学时在广播电台里听过古典音乐。上大学以后就没听了。从去年开始升级了音响以后又开始重拾爱好。
TOP
7#



Villa-LOBOS
Bachianas Brasileras Nos. 1,2,5 & 9

这也是一张颇为奇特的碟。作曲家叫Villa-Lobos,来自巴西。曲名叫做“巴西的巴赫风格”(Bachianas Brasileiras)。我买这张碟是因为记得有本书介绍过这么一位巴西作曲家,据说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五首钢琴协奏曲。

碟里面刚开始是第5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味道,不知如何形容,似乎确实有巴赫的感觉,但更多的是巴西的味道,当然和阿根廷的皮亚佐拉的探戈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女高音部分,品味颇为不俗。皮亚佐拉的作品不是特别对我的胃口,好听是好听,但总觉得有些伤感,有些顾影自怜(当然皮亚佐拉的作品绝对不仅仅是探戈)。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第1号。个人认为还真是具有一些巴赫的风格。由八把大提琴演奏。看了附带的小册子,据说此作品当年献给卡尔萨斯。这首最美的就是复调,两种旋律,优美处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深邃时又如群山峻岭的地表下有一条地下长河,地脉上巨龙蜿蜒,地壳下奔腾不息,你追我赶。又好比两个词人吟诗对唱,把各种词牌格律玩得眼花缭乱变化万千。可惜我不懂音乐,但是光琢磨里面的味道就很过瘾了。

说起来可笑,我一直不太喜欢钢琴,更喜欢弦乐甚至管乐。后来我终于明白,这是因为我从小听音乐时习惯努力抓取各条声部,然后会想象成一条条锦丝帛线织起来。而复调音乐尤其像在你眼前织成一匹繁花璀璨的图案,各种美丽的线头穿来绕去。而钢琴声则是离散的,我听钢琴声就很难把这声音串成旋律线了!我这种音乐听法说起来非常可笑,可实际上确实是这样!

最后,根据所附小册子的介绍,这第1号第三乐章的主题会让人想起巴赫的C小调Passacaglia。我巴赫听的不多,上网查到这首曲子听了一遍,好像没听出什么相近之处。估计是因为网上这曲子用大键琴演奏,声音还是有些离散,我理解这旋律线时又碰到了问题。。。

总之,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
TOP
8#

谢谢Cappucino的推荐,一定去找来听听!

mzl, 布鲁塞尔我没下去过。原来还有这种事情。。。长见识了。。
TOP
9#




Bernstein Mahler
这其实不是CD碟而是DVD了。伯恩斯坦是聆听马勒绕不过去的大师,但遗憾的是我基本没有他的CD版本,除了零散地买过几张DVD以外(如图,但并没有买全)。这套DVD应该都是他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并且似乎都没有出过CD。不同于DG为伯恩斯坦出的CD大包子,那些演奏基本都是与伯氏的亲兵纽约爱乐的合作。那套CD大包子我肯定会买的,但是我愿意把它留在未来的某一天。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见过伯恩斯坦指挥的样子。在这几张DVD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转动臀部,髋部猛推,这种悬浮效果令他如同打败了重力一般地翱翔在空中”(《伟大指挥家》,哈罗尔德.C.勋伯格的书)。我不知道现在说喜欢伯恩斯坦是不是有些out了,因为似乎资深乐迷都在听历史录音了。但我真的很喜欢他。也有很多人说他演绎的马勒太有戏剧性,太浪漫,但坦白来说,对于初入门的人,他这种风格其实更能领人入门,所以伯恩斯坦同时也是伟大的音乐教育者。并且伯恩斯坦即使对很多资深乐迷来说,也是聆听途中的一座灯塔,一座高山。

我非常喜欢他在马勒第一的第三乐章(主部主题即是著名的“两只老虎”)的演绎。这一乐章我当年一直以为是舞曲风格,是我最喜欢的马勒的段落之一。但后来知道应该是“谐谑曲风格”,还不知在哪里看到说马勒在这里是想表现一群动物吹拉弹唱的嘲讽效果。也许是我记错了,因为在这里实在没有听出一丁点谐谑,嘲讽的味道。恰恰相反,是极其优美甚至带有一丝伤感的旋律。

在所有听过的版本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套DVD里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的版本。曾经在一个晚上把这一乐章连看3遍。伯恩斯坦在这里挖掘出无与伦比的舞曲的节奏,尤其是第三乐章的第二主题,是我听过的最柔情百转的版本,动态及具戏剧性,几乎有些滥情了,不过我非常喜欢。看伯恩斯坦双手经常随着节奏在前面围成一个圆圈,像抱着一个女郎前后摇摆翩翩起舞,有时又时不时把手掌从肚子往前推,叫乐队节奏放慢。这时他眯着双眼,下巴上的大酒窝简直宛若酒神的祭杯,真是浑然忘我,天地合一!

除了听以外,看这张碟也很有意思。整个画面的风格非常老旧,灯光比较暗,再加上维也纳爱乐里很多人都留着长鬓(尤其是几个吹圆号的),具有几十年前的那种时代味道。当年的维也纳爱乐乐手各个非常牛逼,不管是索尔蒂还是伯恩斯坦过去都不买账(在《索尔蒂自传》里索尔蒂提到他每次离开维也纳去机场的路上是最开心的时刻),而李欧梵在一本书里说他在影碟里看到某些乐手演奏时暗中抗拒让伯恩斯坦很恼火的镜头。我是没看到这些镜头,而且是外行也看不出来,但影碟里不管伯恩斯坦如何陶醉其中,乐手们还是个个正襟危坐沉着冷静倒是不假,和阿巴多指挥琉森乐团演奏马勒作品时那些木管乐手各个摇头摆脑简直要站起来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编辑pig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1-21 23:55:57
TOP
10#

Brandenburg Concertos & Orchestral Suites, Adolf Busch Chamber Players
今天再最后总结一篇11年听过的碟。因为囿于音乐知识的缺乏,我欣赏音乐还停留在感性的程度,再写下去已经没东西可写了。之所以把这张碟做最后的介绍,是因为要感谢一些网上不认识的人的推荐和文字,使我知道什么是好的品味。

阿道夫。布什的这张碟是一张历史录音。最开始在verycd上看到,发布人从文字来看有极高的修养和才情,寥寥几笔就把平常而不凡的家世,世事臧否交代得清清楚楚。对作曲家演奏家的评价,对音乐录影等历史的回顾,甚至大陆过去几年文化的发展,着字不多但都脉络清晰,读起来宁静淡泊中却内有不凡之气。http://www.verycd.com/topics/2774303/。虽然我完全不认识他,但这文字是我最喜欢的风格,不同于网上有很多文字,貌似谦逊,却沾沾自喜引颈悄然四顾。

我当时是把此人发布的资源,只要是布什的作品,包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莫扎特和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以及勃拉姆斯和贝多芬的其他室内乐作品都下载下来刻成CD听。同时下载的还有平诺克古乐演奏的勃兰登堡。布什和平诺克两相比较,完全不同。布什的版本,真是温雅蕴藉,苍茫烟水之上云淡风轻。听了布什的演奏再去听平诺克的版本,那真如从萧瑟深秋进得一间金碧辉煌的大殿,富丽堂皇,四周尽是大烛室暖如春。本质上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我确实更喜欢布什的演绎。尤其是第二首,布什几个人就那么把几把琴一拉,就清丽婉约,绕梁不绝。相比之下平诺克的整个乐队都找不到这种味道。

我猜这种历史录音,刻的碟和正版碟的音效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为了这个发布者在文中的希望(他希望他发布的这些资源领初听者入门,以后再删掉ape文件买正版的),同时也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些上个世纪的艺术家,我一定会去买正版碟。正好最近presto上的伟大世纪录音系列里的这张碟打折,非常便宜,我决定找个时间买下来。

感谢这个额头饱满,总是蹙着眉头但表情高洁的人,和他的朋友们,还有女婿塞尔金,用他们的琴声,穿过幽暗的历史,带给我们最体贴入微的感触,最深入人心的温暖,和洞察世事后的心灵上的最后宁静。



b15ee1896726b2221db380b78b2e725389967(600x).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1/23 20:50:17 上传)

b15ee1896726b2221db380b78b2e725389967(600x).jpg

最后编辑pighifi 最后编辑于 2012-01-23 20:52:02
TOP
11#

谢谢Mitropoulos兄。刚 看过推荐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已经收藏。巧的是,看前我的音响里放的正好是卡拉扬的《女武神》第三幕(1951年拜鲁伊特版,前2幕一直未出下落不明),而文章里也提到了不少指环的碟。
我说过 ,这个作者的文风是我最喜欢的,更有其叙述中夹杂着岁月的回忆。此时泡上一杯白茶,袅袅中百年前的旋律便从黑白照片中穿越而来。

又,请问你喜欢Mitropoulos? 我对他不太了解 ,但听说他相当了得。今天看到presto上又他的马勒打折,准备买一套。。
http://www.prestoclassical.co.uk/r/Music%2B%2526%2BArts/MACD1021
TOP
12#

谢谢各位分享!

米特罗普洛斯的这套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收。放在我的购物篮里多时。。。

索尔蒂的CSO的马四我其实一直没好好听。。惭愧。这么说我一定要好好听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