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Euphonia
这里先来聊聊黑胶重刻片(或是不同刻片)当作引子,虽说我的黑胶唱盘应该至少有三年没有转动,也许久不涉猎黑胶的版本学,的确这二三十年来,有许多人很用心的整理出许多唱片公司的刻片资料,与不同刻片压片的差异,当然也就造就了ED1的追捧风向,但是ED1真的比后来重刻的版本比较好?或是ED1是最接近母带的声音?(当然不是....)
Early 7.5ips/2T prerecorded tapes from Masters
这个问题其实有些复杂,我这里只针对如何来"看"声音(录音)的角度,不论刻片压片,一张黑胶你要他发出声音,你就需要透过唱头与唱盘(后面一堆硬件就不扯进来了),所以透过不同的唱头和唱盘,你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也就是说,对任何的录音载体来说,你都必须透过特定的重播设备才能感受录音的质量, 所以黑胶刻片的差异,其实还可以更往前头去看,刻片之前总要有重播设备去读取母源。所以大体上看,所谓ED1或是重刻片(或是不同刻片版本)的差异,有很大的部分来自于读取母源设备的差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黑胶的不同各国刻片的版本,必须来探讨不同国家所使用的母带机的不同。可惜这部分资料不多,英国EMC重刻许多EMI名版,使用了丹麦Lyrec的母带机与刻片系统,美系当年或许以Ampex为大宗,德系应该以自家TFK为主,后来可能就是由Studer一统天下了。
一个录音一旦产生被记录在某种载体下,其实就固定了(甚至会随时间而变差)。不同时间以及不同重播设备下的读取,就造就了不同的(重播)版本,而在技术上,不同重播硬件能够读取的"讯息量"的能力不同,也因此会有版本之间的"好坏"。
Latest Studer Master Recorders - A816/820
First Studer Master Recorder - C37
Studer Master Recorder - A80
更有意思的是,从磁带的技术来看,磁气录音技术(录音头+机构线路)的成熟早于重播(播放头+机构线路)。这就是说,用更成熟的重播系统来重播早期的母带,人们才发现原来之前的母带的效果远超过想象,也就是之前评断(母带)录音效果的能力,其实是受到了当时重播系统的限制。
雾里看花里的花,其实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是隔着多浓的雾气去欣赏它。
当我们没办法创造母源,而只是受限在固定的载体时,重播载体的能力就益发重要。不论盘带、黑胶、CD皆然。我谈重播系统的优化,并不是要大家花大钱买顶级的硬件,而是概念。如何发挥手上的硬设备,让它"正常"工作已经是许多人(包括我)的挑战,盘带机真的不是会转有声音就好了。
文章转载自:
http://illusionofsoun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