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铁血十字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7-15 10:46:00 发表施内德汉确实把莫扎特的《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各自录制了单声道和立体声两个版本。单声道录音中的《第四》是和BPO及Rosbaud合作的,《第五》是和维也纳交响乐团和Leitner合作的。立体声录音是和维也纳交响乐团及Hans Schmidt-Isserstedt合作的,及你收到的那张录音。你收到的只不过是同一录音发行的单声道、立体声两个不同的版本,及编号上LPM和SLPM的区别。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09-7-15 11:59:00 发表单声道唱片的精品在没有同期立体声版本的时代,立体声录音转制的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单声道头版同期发行)效果比真正单声道录音的要差。
原帖由 无难 于 2009-7-15 13:16:00 发表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09-7-15 11:59:00 发表单声道唱片的精品在没有同期立体声版本的时代,立体声录音转制的单声道唱片(立体声,单声道头版同期发行)效果比真正单声道录音的要差。 当时的录音究竟是立体声录音呢还是立体声和单声道同时录音呢?我记得看书上讲好象当时都是2个系统同时录音,再分别制作。。。
原帖由 yilinliulin 于 2009-7-15 17:04:00 发表[quote] 原帖由 铁血十字 于 2009-7-15 13:28:00 发表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09-7-15 17:31:00 发表EMI在50年代初的单声道时代录制歌剧时I就已经用不同的麦克风分别录制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录制出不同的单声道母带的多轨录音方式,然后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再混合成单声道,直到立体声时代早期,他们仍采用相同的方式去录制歌剧的人声。所以EMI早期的歌剧录音特点是人声特别饱满,而整体场感和定位比较模糊,对比同期DECCA的歌剧录音就很容易听出分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