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设计师谢晓光谈国产音响的外观与发展方... [复制链接]

1#
                                                杨维中
     谢晓光,北京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具有多年专业从事音响形美设计的经验。最近,笔者在广州与其有过一次接触。交谈之中,谢晓光在充分肯定国产音响所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和希望,其观点值得业内人士深思┅      
       国产音响中,Hi–Fi产品的个性与声音风格基本还把握得比较准确。但家庭影院AV的后期产品同质化现象却比较严重,大家在产品的款式造型上都一个劲地追。尤其是音箱,相互跟风跟得很紧,好像只要有了那个亮圈就一定都好卖,但再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音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欠缺产品的开发能力,而音响竞争的核心就在于产品的研发水平,人家进口品牌强也就强在这一点上。国外企业每年投入产品的研发费用占总营业额的15﹪,像索尼公司2000年的开发费用就高达800多亿日元,尽管它当年并没有赚到钱,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比之下,松下和JVC两家都没赶上这一步,结果差距一下就给甩得好远。索尼的做法是在为适应将来市场搭建一个平台,未来需要什么?企业在市场中如何求生存?怎样改变自己?人家关心的是这个问题,他们对市场的变化很敏感,所以才发展得快。
      此外,国产音响的产品太单一化的现象也很突出,同一种产品那么多的企业都在做,而且几乎是一个模式,大家都在做同一个市场的消费群。这就像当年VCD,本来只要两家就已经足够,结果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少有企业能另辟蹊径再开创一条新路子。这是决策者的失误,表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
      一个有眼光的企业一定也非常善于结合社会资源,国外大品牌除了具有自身的决策层之外,还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如智囊团、经济学家、调研公司、产品设计、广告策划等等。而国产企业现在的鉴别能力很低,它不清楚哪一种广告模式最适合自己,哪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水平高。国外一些设计研发公司或广告策划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特点和运作能力,一切产品的研发都紧紧围绕着市场,工业产品如果脱离了市场就没有生命力。
       音响的形美设计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应用艺术。这就像一件衣服的袖口,袖口有肥也有瘦,虽然都起遮蔽作用,但宽松一点就凉快,紧一点就暖和,所以要求不同也就形式不同。在现有情况下,一些有实力的音响企业其实完全可以和国外优秀设计公司来联手塑造品牌。像日本丰田在全球就拥有7个设计子公司,他们把产品研发作为一个龙头去抓,每年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汽车机械设计系的研发费是8000万美金,人家为什么?就是为了争夺市场。
       国产音响的机加工行业,目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产品设计的再好却做不出来,或者勉强做出来但已经走了样。像瑞典的一款功放,面板极其简洁而就一个旋纽一个屏,但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挑剔它都无懈可击。国产的就不行,不是这儿浅就是那儿深,要不四个角都不一样。一些出口的国产Hi–Fi音响有时会有退货的现象,因为机器里有掉进去的镙丝,而老外是最忌讳这一点的。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硬件的原因之外,也和中国历来“轻工重士”(轻视工人,重视学士)的传统观念有关,你工艺组装不过关,精度也不够,再加上底子薄,所以有人形象比喻“中国工业是穿着开裆裤进入青年时代”。
        你可以到珠三角的一些机加工企业里去看一看,干活的工人中有不少是光着膀子的,这样的企业管理你能指望它出精品吗?而俄罗斯、日本、欧洲的蓝领技工就相当厉害,尤其是东欧的老牌工业国家蓝领,基本上祖宗三代都是技工出身,而且要钳工一家全是钳工,要车工一家全是车工。车、铣、刨、锉方、锉圆、锉三角┅。那活干得真漂亮,肉眼就能看出零点零几毫米的误差。
        我们的一些企业敢拿几百上千万去搞市场营销和广告炒作,却少有能拿这些钱去搞模具开发和产品设计的。国产音响的面板机壳,给人印象就是一个劲地玩铝,硬拿着铝材当塑料用,所以老外说的“中国人是大工厂”这句话中带有贬意。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像印度、巴基斯坦、越南、老挝、柬埔寨┅,人家一旦稳定之后都会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他们真要办厂也很容易,尽管人员素质不高,但培训之后也不会比你差。再过个三五年,进口品牌音响都在中国本土生产,人家用高薪把你的技术人员都挖走了,你说怎么办?
        做音响要有“无为而为”的心态,而且尤其是Hi–Fi音响,因为人只有在专心致志与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做出好东西。你看国际上的一些重大发明获奖者,从来就没有说谁是冲着哪个奖才去搞设计发明的,但最后往往都成功。产品设计也与设计师的性格有关,讲究的是灵感,从一个产品的完成度可以大致看出设计师的水平,这就叫物如其人。如果设计师的性格是“创造型”的,他可能会弄出好东西来,当人的素质上不去的时候,设计出来的产品一定也没有什么创意。
       从德国每年一届的IF展来看,欧洲人设计的音响外观已经在开始玩手感了,讲究的是手指的触像质感和一种视觉上的动感。而这一切必须是以加工精密为前提的,±不大于0.3mm。我注意到夏普公司的一款电冰箱,它设计的门是两边都可以打开的,因此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小面积住房,这种创意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启发,简直是神来之笔。
       所以说,产品设计的创作灵感和实际制作中的工艺精度非常重要,什么叫精致?什么叫考究?什么又叫一丝不苟?这就像打靶一样,你准星偏了1mm,到靶上就会偏离1公尺。丹麦的一款专业揭盖式CD唱机,一次可以水平存放6张碟片,从透明的碟仓外可以看到唱头自动走到唱片跟前时只要0.4秒钟,循迹的动作非常轻盈、准确,这就是一种动感的速度美,从而体现了一种智慧。像这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构思,要有一帮人的配合才能够完成,一个人闭门造车是弄不出来的。
        搞Hi–Fi产品设计要有激情,而且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哪怕能把一件产品做好、做精、做到位,那就很了不起了。我们和进口品牌相比,在产品的造型设计方面还缺乏亮点。表面上看,似乎非常中规中矩既对称又协调,放大器如果左边有一个纽,那右边一定也会有一个。但是这种协调缺乏创造性而显得很单调,所以匮乏灵气。中国古建筑讲究的协调是“合而不同,同而不合”,意思是说相同的东西尽量不要放在一起,错落有致反而更和谐。

       音响外观设计最难的是“减法”,也就是简洁。越简单越难,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不可,而且前提是工艺要漂亮。因为你越简单,欣赏者的视觉聚焦性就越强,工艺的水准就会越被突出,如果工艺水平跟不上来,这歪了那斜了,那毛病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其实这也和音乐演奏一样,越是简单,越是速度慢的旋律,演奏起来的难度反而会越大。
       “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是好的音响外观设计最显著的一个特征。现实中经常也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一个造型设计本来很优秀的作品,往往第一时间里并不为人们所认同,而一推出就叫好的东西,没准是个平庸之物。这种现象和“成功的企业永远只是少数”是一个道理,它和审美者的个人修养与鉴赏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犹太人曾经说过一句很幽默的话–“当人们百分之百同意你做一件事的时得,你千万别做”。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我的观点是百分之三十以下的人同意才能做,当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同意时,那就一定要做。当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很多人都骂他,但哑剧表演大师卓别林却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别人看不懂”,这句话具有很深刻的含义,值得玩味。
      在造型设计上,意大利是绝对强国,不光是音响,像时装、饰品、汽车、建筑、桥梁等都是世界一流的。意大利生产的一台42寸背投卖到了12万,造型绝对精典而登峰造极。它卖得就是设计艺术,摆在家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相比之下的索尼、松下、东芝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工业味太重,这就是一物降一物,你不服气不行。
      一个好的产品造型设计没有人工堆砌的痕迹,就跟天生长出来似的。意大利的设计风格是追求奢华、浪漫,它的电子管机,它的“世霸”音箱便是典型。而德国人的设计则以工艺严谨准确而著称,它的一切都脱离不了材料和工艺,因此和我们国产音响机加工件中常见的“差不多就行了”迥然有别。所以我认为今后的竞争就像赛车一样,胜负就在一秒钟之内决定,你的加工精度既使只差人家零点几毫米,你就输了。
       当然,影音产品首先还是要有好的内在品质和声音,其次漂亮的外观才具有意义,否则便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优秀的品质是最起码的,如果品质都不行那就一切都谈不上。其实,好声音的音响哪怕只有一两个型号,就可以把你的企业品牌形象整个抬起来。一些有口碑的欧洲Hi–END铭器,既使制造它的企业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几经易手消声匿迹,但其在发烧友心目中的地位却是永存的。
       国产音响如果能做到声音不错,外观有底蕴,质量稳定,性价比高,就没有道理站不住脚。音响制造说到底是一门应用技术,而中国人在从事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非常之大,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希望,看到前景,看到光明。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12/15 11:55:3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