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复制链接]

1#
这个是马思聪作品的选集,由广州太平洋出版,年份忘记了……
里面有什么双小提琴协奏曲啦独奏曲啦之类的。还有他的《山林之歌》,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是演奏和录音平衡下来我觉得最好的。NAXOS的曹鹏指挥那所谓的“上海爱乐”,乐团太差,韩中杰指挥中央交响乐团的,录音又不好。
但是里面最珍贵的,还是马思聪自己拉的小提琴作品,一共3首,其中有思乡曲,由他的夫人伴奏。不过说实在的,确实拉得不咋滴,初一听还以为是初学者的大手笔……
{F0FEFE0C-CBF0-4D44-A1FC-B0E9ECA32FEB}0.jpg (, 下载次数:81)

jpg(2007/5/2 19:08:21 上传)

{F0FEFE0C-CBF0-4D44-A1FC-B0E9ECA32FEB}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9:29:12
分享 转发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2#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有一次,我在我专业老师家里玩,刚好有一个博士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梅兰芳的研究,问起我老师梅派的特点,老师讲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梅派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想想也是的,到现在来说,梅派已经成为了京剧的代名词了。梅派唱法雍容华贵,仪态万千,极尽大家风范。但若论唱功而言,我私底下却认为程砚秋更好。
这套唱片一共10张,是梅兰芳诞辰110周年时的纪念出版物,收录了49年之前梅兰芳所有的老唱片录音。只可惜秉承了中国唱片的毛病——华而不实,外面装帧看起来华丽得不得了,但是里面的装盒方法很不利于唱片的保存。
{E79415FF-7EA1-43A1-8245-0FBE9CE25FAD}0.jpg (, 下载次数:42)

jpg(2007/5/2 19:12:38 上传)

{E79415FF-7EA1-43A1-8245-0FBE9CE25FAD}0.jpg

{D9239F63-2B6E-45CC-89C3-756F106F2CE2}0.jpg (, 下载次数:87)

jpg(2007/5/2 19:12:39 上传)

{D9239F63-2B6E-45CC-89C3-756F106F2CE2}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9:12:38
TOP
3#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刚说完梅兰芳,现在到程砚秋了。
和梅派的华丽相比,程砚秋的风格倾向于更加硬朗,棱角分明,声音高亮。听起来比较“冲”。比如《女起解》里那段著名西皮流水板《苏三离了洪桐县》,梅兰芳唱的是千回百转,楚楚动人,但是程砚秋却是词尾更多是改为去声,往下掉,听起来比较铿锵,塑造的是一个不畏强暴的苏三形象。当然很难说是孰优孰劣,但是同为女子苏三,梅程两家塑造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象。
唱片一共6张,是程砚秋49年以前的老唱片全集,附带的还有一个谁(忘记名字了,不过蛮有来头的)写的关于程砚秋、程派特点的文章,写得很好,十分平易近人。唱片的价钱很便宜,好像才50多块,喜欢京剧的乐友一定不要错过啊!
{E5A331AC-4970-4BEF-98F7-AFF5D7C82985}0.jpg (, 下载次数:76)

jpg(2007/5/2 18:31:00 上传)

{E5A331AC-4970-4BEF-98F7-AFF5D7C82985}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18:32:26
TOP
4#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如果说中国20世纪管弦乐下半叶的大家,那么朱践耳先生无疑是首屈一指了。从数量来说,他写的最多;影响来说,他也是最大的;当然,质量上来说我私下觉得罗忠镕先生在技法上会更完整。
这套带唱片的乐谱是我的西方音乐史老师送我的,而且是朱践耳先生送他的,直到现在我一直非常感动。只是除了第1交响曲做了比较认真的分析以外,其它的我几乎没动过,有点愧对恩师了。
这一套交响曲集是中国第1套的个人交响曲集(中国写交响曲,写得又多又好的人确实不多)。关于朱践耳先生音乐的特点,我不可能在这里一一介绍的,我推荐大家可以看看钱仁平写的有关文章,是《音乐爱好者》的哪一期我忘记了。如果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在音乐学院的学报上看看杨历青、王安国等人的文章,再回头来听听这些作品,相信会有更大收获和更深刻的理解的。
附带的6张唱片都是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我个人更喜欢朱1和朱4。
{DBC49F43-70D0-460B-A73A-590D60D52877}0.jpg (, 下载次数:88)

jpg(2007/5/2 18:48:34 上传)

{DBC49F43-70D0-460B-A73A-590D60D52877}0.jpg

{5ABC14C6-7383-49A4-93E8-205739574E55}0.jpg (, 下载次数:132)

jpg(2007/5/2 18:48:34 上传)

{5ABC14C6-7383-49A4-93E8-205739574E55}0.jpg

TOP
5#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学校这些年尽在扩招,说不好听只要有钱,什么狗屎垃圾都可以招进来。我的宿舍刚好就在声乐系的旁边,有多少的郁闷和痛苦就不消说了。天天听着那烦人的所谓“声乐”,夜里睡不得安宁,白天看书也被妨碍。有时我真在想,是不是他们太多头腔共鸣把他们的脑袋都震傻了??一个班竟然有4、50人,毕业后有那么多的就业条件吗?我不清楚他们有没有想过如何才能在众多声乐学习者当中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光会远取多明戈近效廖昌永是不行的。而姜嘉锵选择的,就是一条民族化、文人化的声乐道路。
说了这么多,回到这套唱片的姜嘉锵先生上来,第1次看到这套唱片时,看见封面的题词赫然是启功大师,不禁赞一个姜嘉锵好本事啊,竟然可以出动启功为他题词……不过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师是姜嘉锵泰山大人的表哥,难怪的……
我对姜嘉锵的艺术历程不太了解,但是从唱片上听来,他应该是唱过戏曲,特别是昆曲,因为在里面的歌曲里,很多地方他都把昆曲的唱腔融合到了其中,并且十分完美。
唱片的第1、2张属于现代人创作,古诗词配现代人作的曲,第4张是伴奏碟,几乎可以忽略不理。我个人觉得比较珍贵是第3张《古代诗词》,里面收录的可不是什么假古董,可都是杨荫浏、王迪等人打谱、译谱出来的古代诗词歌曲。平时虽然能看到乐谱,但充其量也只能自己唱唱,如何能比得上唱片里姜先生的歌声呢。只是这张唱片的录音年代不一,所以效果比参差不齐。
{5E19464F-4962-4194-8845-2B9C012C3530}0.jpg (, 下载次数:114)

jpg(2007/5/2 19:06:04 上传)

{5E19464F-4962-4194-8845-2B9C012C3530}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20:13:16
TOP
6#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终于有一个人回复了,真感动。
不知道168的乐友是否喜欢中国音乐的……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7#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呵呵 我听的音乐很杂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8#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我不知道168上有多少人会喜欢中国的曲艺艺术,或许说偶尔会听听的。相对于其它的民族音乐种类,我个人认为曲艺和戏曲是最为难以传播的。比民歌更难,因为民歌脱离歌词后,还可以对旋律赖以生存。而上述二者的“地方情结”最为严重,地方文化的差异造成我们在欣赏这些艺术时的不少困难。即使懂得里面的唱词是什么,但是由于欣赏习惯的问题,总会让人对此望之却步。
很难想像广东的人会去听湖北的汉剧、山东的吕剧,又或者山西人不听晋剧反而喜欢越剧……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确实十分凤毛麟角。这些都是深深植根与地方文化的艺术产物。
但是无论怎么样,对于小彩舞骆玉笙的京韵大鼓,个人觉得是热衷于中国文化或者中国音乐的人,无论如何都得听上一听的。北方大鼓南方弹词,是中国南北文化中对于曲艺艺术的概括。作为20世纪京韵大鼓中继往开来、最为负盛名的一派,骆玉笙的曲艺已不是简单一个“艺术”可以涵盖的了。里面更包含着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可以从唱片里听出80年代以前(特别是49年以前)的那种北派风格中的文化继承。
唱片一共4张CD加一张VCD,价钱大概100左右,平均下来就20元一张,可谓物美价廉。
{22EEAB35-70A1-49AF-8259-9E58048E1CE1}0.jpg (, 下载次数:49)

jpg(2007/5/2 19:48:00 上传)

{22EEAB35-70A1-49AF-8259-9E58048E1CE1}0.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9#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刘森是谁?可能不少人对这个名字会十分陌生,和老一辈的大师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陆春龄、赵松庭相比,刘森可能相对与名气比较小,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影响会逊色于他们。
可以这样说一句,今天的所有笛家和创作的所有笛子曲目,在演奏技巧上,没有谁没有哪部作品是不受到刘森影响的。他最出名的弟子,当是简广易。
1958年,也就是冯子存先生将竹笛作为独奏乐器,正式登上音乐舞台之后仅5年,刘森先生演奏的《牧笛》,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所引起的全国人民“万人空巷,争听刘森”的“刘森旋风”,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谈之动容。刘森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于开拓笛子的技巧方面,可以说是对笛子这个乐器的潜在性能进行了几乎到底的挖掘。刘先生拓宽了笛子音域,借鉴提琴揉弦,移植出笛子的气颤音、学习西洋乐器以指尖演奏姿势吹笛、用指尖上下运动开关半孔的方法吹奏十二平均律……这些措施,在今天的笛子创作中当然见得很多,但是,这一切的技法都是追至刘森。
唱片里甚至有他用笛子吹奏的《霍拉舞曲》,有点匪夷所思了……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加入太多的西洋、现代的东西,这些已经不是“中国的”笛艺术了。这种异议包括了刘森、彭修文,甚至可追溯到刘天华。孰是孰非,只能留待后人评价了。
唱片所收录的是刘森从50年代以来的精选录音,好像也是市面上能见的唯一一张他的唱片。至于原因,我另外转载一篇文章中会说到的。
后面的是刘先生给我的题字,小炫一下嘿嘿,别打人啊!
{8AD5A048-868D-4039-A4A2-F34A7CE1DBF3}0.jpg (, 下载次数:21)

jpg(2007/5/2 20:10:03 上传)

{8AD5A048-868D-4039-A4A2-F34A7CE1DBF3}0.jpg

{B6D09311-8418-48DC-B63B-8FF26F961F13}0.jpg (, 下载次数:66)

jpg(2007/5/2 20:10:03 上传)

{B6D09311-8418-48DC-B63B-8FF26F961F13}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2 20:15:41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0#

转载一篇关于刘森的文章

今年七月,由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刘森演奏的竹笛曲》CD公开发行。这次出版CD的数量不多,却在笛子圈内很快散传开了。1958年青年时的刘森,曾对中国民乐产生巨大影响,他离开民乐去事西乐已三十八年,刘森CD十七曲都是四十多年前的旧作品,能在今日产生什么影响,国人自会有目共睹。
    七月中旬我游毕浙江返回武汉,收到我师父刘森寄来他的CD。聆听CD,师父美妙的笛声迫我激动,感慨万千,许多陈年轶事从我脑中的记忆库里纷涌而出。
    刘森是职业音乐家,终生拼搏在乐坛,他指挥大型合唱、交响乐队,曾在大型电视剧《唐明皇》、《东周列国》担任音乐总监、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举足轻重的人物。为音乐,刘森已辛劳了五十三年,今已举足向古稀迈进,仍不知颐神而保年充享清静,要把从沈湘那里学来的声乐知识去培育新歌手。刘森对自己的业绩最满意的是他开辟的挖掘整理古唐乐工程。十年前我向师父写信进言说:“你当指挥、做音乐总监、策划电视剧拍摄、考古,这些事情别人其实照样可以做,你的天才只是吹笛,你的笛子天下无人可以替代。”他老人家于四十年前就对笛子心灰意冷,对我的言论很恼火。我师刘森的独生女刘箫就赞同我的言论。我师妹不吹笛,却对刘森笛子狂热崇拜比我更胜。这次刘森CD得以出版,功归于刘箫。去中央广播大厦录音库浩瀚资料翻查,寻出版家洽谈、去广州安排印制等工作,是刘箫完成。刘箫对自己的行为解释说,她要为后人挽救艺术。
      为后人负责?如此重任,天将降之于谁?我们后人,只知中国有一个郭沫若,有谁又能知中国文化巨人丰子恺?丰子恺身囚大牢,他的作品遭封杀,国人不知丰子恺且情有可原。对中国笛子欣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笛子传徒有千,且笛技登临绝顶之境的刘管乐,今在民管会权威眼中不是有贡献的民乐大师,在今天笛子名家著作里连名位也没有,在音乐学院笛子课程里不设刘管乐笛曲,刘管乐徒儿的“三五七”能以绝对优势盖压了美妙绝伦的《和平鸽》。如此国乐状况谁人有力可为后人拨乱反正?九十年前青年刘天华刻苦学习中华音乐又下力学习小号、长笛尤其小提琴,借鉴西洋音乐理论去奋力光大中华音乐,这个开辟现代二胡的大宗师如果不能获取毕生致力倡兴新学的巨人蔡元培的赏识提携,今日的二胡必须仍是使用嘶哑的丝弦,琴手都须用指沟按弦并且不许揉弦去笨绌的拉着胡琴。生不逢时的刘森,无缘拜识蔡元培,1958年二十二岁的刘森拓宽笛子音域,借鉴提琴揉弦移植出笛子气颤音、学习西洋乐器以指尖演奏姿势吹奏笛子、用指尖上下运动开关半孔的方法吹奏十二平均律,一曲《牧笛》又一曲《霍拉》,以崭新的音乐美学思维把中国笛子辟出新天地。昨日今日都没有蔡元培,所以刘森笛子难成气候。一曲《牧笛》在中国笛子考级大册里是低劣的五级;刘森笛子衣钵传人简广易一曲《牧民新歌》获洋人青睐,选入联合国科教文音乐教材,在考级大册偏要屈居六级。台上风光的笛手有谁是以指尖按笛,有谁可与钢琴同律?除一本新版《李镇曲集》外,有哪本笛书不是叫嚷指肚按笛好?刘森学得刘管乐超绝技艺,创立出 自己的吹笛心法。历来刘森都是述而不作,我将他的心法概括为:指随念动,技由意生,歌从心出。北京人李增光从师父刘森那里学来运指心法,虽未如简广易那般挥指神速,他吹一曲江南韵味十足的《南山呤》,便使所有南笛手望尘莫及。红眼病乃国人通病,在笛界尤是猖獗,笛家能有谁是艺术至上者?
    上海友人周林生著文说刘森笛子是北派,实谬。刘森学过二人台、北昆、又拜刘管乐、冯子存为师。笛子乃阳刚之物,这在北笛更为显著。北笛讲究挥指有力,且动作小始可快捷。刘森力揽北派笛子神髓所以朝气蓬勃又指速快捷。他为学习南方笛风下的功夫更胜北笛,他奋力苦学了广东音乐、潮州音乐,拜苏南吹打乐大师钱绽之为师,又得与钱老共事二十余年,遂通晓华东笛韵。刘森笛子的刚柔相济里的柔恰是南笛所赋,刘森指技有大量的广东和潮州特技,深谙南笛雅韵。刘森笛子摈弃了“花舌”、“垛音”(这是北笛常用技巧却有碍笛声高雅)、“叉口指法”(只因它音不准,且限制了指速又不能演奏下方二度、三度的上下滑音、垫指音等技巧)等传统指法,严禁使用不分乐句一味戏耍卖狗皮膏勾当的所谓“循环换气”偷气法(注:1919年五四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废文言文,兴白话文,设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中国文学从此步入世界文学正轨。音乐本有逗号句号,不仅因为人需要停顿进行呼吸,还因为人的思维进行必须有停顿休息。苏格兰风笛虽悦耳,但只可在民间集会的街头游荡时耍弄,不可登大雅之堂,不可入交响乐队,原因仅是它违背了人必须呼吸又不设逗号句号,所以入另册),所以不能横将刘森笛子划入北派。我曾说,刘森笛子是现代派。李镇说我大谬,他说刘森笛子是新派。我思道:新的对立面是旧,新,从来都是旧的克星。李镇说的对,我当然要认错。中国笛子混战了几十年,倘有言及刘森、简广易的,各路英雄便无须相互握手言和就能立即歇战,枪口一致的去对付。上海有个崇拜刘森的戴金生,只敢将愤怒积压在胸不敢外泄,以避笛坛主以叛逆罪逐出笛界。
    我把上述言论向师妹叙述,刘箫批评我,说我是因受政治迫害太惨,所以愤世嫉俗又太悲观。她说,沙不可掩金,后人自有评说。我想也是,今日的CD光盘已不是昨日的唱片,大可放心等待明天的新一代去鉴别。谁又知今天的中国音乐现状能否唯持到明天?
    要出名,得靠机运,比如交白卷的张铁生。要富贵,不知拖拉机为何物的陈永贵就可以当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纵是赴洋留学返国,能种出比荷兰更高级的小麦、学了比以色列更精通沙漠改良术、比美国更科学的种植法的专家,却要盯紧文盲陈永贵的眼神小心祸从天降。达尔文说适者生存,这理论在生物为生存竟争而事厮杀,当是有理,但在科研、学术、艺术的领域,却给强盗提供了理论根据。上海一位年青文人,受年龄限没能赶上文痞姚文元的好光景,却赶上了华国锋趁毛泽东尸骨未凉去捉了地主婆的好时机,匆忙大颂英明领袖又怒斥邓小平右倾,殊料英明领袖竟不英明,三年风光一过就夹尾潜踪蒸发了,机灵的他又变脸改颂总设计师,不惭无悔的大言自己曾经有了文化苦旅,总是能风光。要当名声响的演奏家更是不难,能看准政治气候搞一个不专只红,能大胆厚颜媚俗,能把聪明才智尽施笛筒外面,都能奏效。1958年上海有位蹬三轮的业余笛手,吹一曲江苏小调,虽音不准又节奏不稳且不知简谱五线谱为何物,但他能言善道,说,国民党统治中国,百姓没衣穿就光屁股,没饭吃就吃野草,共产党来了,工人农民从此不是牛马都做了国家主人。大人物柯庆施登台握手大赞其人是工人楷模,禅封这个文盲做了笛坛坛主,后他又大摇大摆的去做了音乐学院的正教授。那位从北派大师刘管乐那里学来了笛技,正雄心勃勃的要当南笛王的赵松庭,只因年轻气盛言语不慎,于是扛着一顶右派帽活冤受了二十年劳动改造的苦罪。那些年啊,举国上下齐心要抓阶级斗争,誓要把资产阶级尾巴割一个干干净净,不知趣的刘管乐竟干劲十足吹起《卖菜》、《茉莉花》;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去解放全世界所有的受苦受难人,不识时务的刘管乐竟使出了绝顶笛技吹出《和平鸽》。所幸这老头子生性淡泊,不与人结怨,所以没有身受坐牢杀头劳改之孽,只领一张冷板凳坐坐,忍受不肖子孙的白眼。周林生著文说,刘森1966年弃笛改指挥是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其实大谬。三十岁的刘森没有任何疾病,正值体力强盛之际,今年近七十,仍才思敏捷,步履坚实。何来“健康原因”?我师刘森是艺术唯美主义者,不愿涉足艺术以外的事物,与我这个自幼是执拗不训又曾长久蹲过大牢的不羁劣徒秉性大异,所以我不便直言披露师父胸中的苦衷。
    去年十月,台湾笛界高手黄裕钧来武汉寻了我切搓笛技。我对他讲,我们大陆五彩缤纷,名符其实的名人少之又少,无名之人不乏高手。爱写字的有谁知道武汉有一个绝顶书法大家吴占蜀?爱笛喜听笛的人有谁知真正的华东笛王是钱绽之?我向他叙述了我对华东笛主流派苏南吹打乐及江南丝竹和南派笛如广东音乐、云南笛、湖南道家笛的认识,这个青年说我的言论前所未闻。塞外的李镇能准确吹奏江南丝竹,实是从我处学来的钱老笛韵和蒋志超老师的上海笛腔。上海笛王吹那《欢乐歌》使上了刘森首创的气颤音,赵家四大金刚吹起笛子全然不似其师用手指在笛孔上空扇出波音,都能娴熟使用气颤音,又不步其师后尘固守两个八度加一个音的千年古笛音域,举脚踏入了刘森拓出的两个半八度音域的新圈。与刘森共事二十余年的钱锭之,任那身旁的年幼钱老二十岁的年轻人刘森如何身具万钧之力的冲击,他仍如黄山悬崖的巨松不惧风雪烈日,固守自己的笛风。我向黄裕钧描述了钱老的高雅洁净的笛声,这个青年以为我在乱弹天方夜谭。今七月底,简广易的笛徒张国柱给黄裕钧寄去刘森CD,小黄听我说CD里《浪打浪》伴奏里的笛声是钱老,在电话里大叫道:钱老的笛声太圣洁!
    音乐和语言只属于人类。把音乐和语言能有机融合的只有声乐。西洋的音乐理论书籍说声乐是音乐的源头,后来产生了器乐,强调器乐的高境是歌唱化。唯音乐才是世界各国各人种各民族都愿接受的世界语,为什么要把自己如此封闭,难道只有做井底之蛙才是洁身自好?我们中国的音乐学府却固守己见,宁要食古不化也决不媚洋崇外,他们虽然扔弃了老祖宗的豆油灯点上了洋鬼子的电灯,收足了青年学生们的学费买上了洋人发明的汽车,却偏要嚷嚷什么发扬传统音乐。他们斥我释说刘森笛子如歌如何美妙,是因为刘森之人是我师所以我就鼓吹,举贤须避亲,他们言之有理。西洋哲学书说,审美观点是社会意识问题,又说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方式和方向取决于自然因素。《红楼梦》里的绝色美人林黛玉在今天中国青年的眼中是丑陋的痨病鬼,曹雪芹始未料及。刘森笛子如歌在今日笛子的大师眼中为什么能是歪门邪道,我看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精湛笛技,更是因为他们丝毫不知明天的青年看待今天的他们恰如今天的青年看林黛玉。天要下雨,娘要改嫁,人要复古,谁能阻拦?晚清遗老们反感白话文,反对标点符号,也是情理之中的,此乃只为生存。只是晚清遗老今有传人,实出人料。
    刘森CD十七曲,大展如歌笛风在《五歌放羊》和《浪打浪》。切望下一代学笛人注目。这十七曲,清晰记载了刘森笛子艺术的成长过程。《喜相逢》写着他师承刘管乐、冯子存学到北笛技巧,《山歌》,《栽秧忙》、《送公粮》印着他从幼稚到成熟的足迹,《牧笛》宣告刘森笛子如歌之风正式形成,显示了刘森从钱绽之学习华东笛韵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的深厚功力,表达出他全新的音乐美学。1958年刘森灌制了唱片《霍拉》。刘森CD里的《霍拉》是1965年独奏演出的现场录音。《霍拉》成功演奏,是刘森第一个沿用西洋音律,把古老的六孔竹笛步入世界音乐之轨。能规范演奏西洋乐曲,这是刘森笛子的内容之一,也是刘森训导学生的课程之一,所以李镇、李增光能身具这一技能,所以简广易能吹奏出《流浪》、《波尔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核心是一个中华的“中”字。纵揽中华各地区各民族各笛家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的演奏特色,去粗存精,学习和借鉴西洋先进的演奏规范,演奏中华音乐才是根本。刘森的《牧笛》、简广易的《牧民新歌》、李镇的《草原的思念》都已充分体现了刘森的美学思维。如何使声乐器乐化,如何使器乐声乐化,这都是很难解决的学术大课题。前者(声乐)成功的人有很多,西洋声乐有一个大派系叫“花腔”,中华民族声乐也不乏这类歌曲。比如,云南的《猜调》、山西的《看亲亲》、川歌的船夫号子、大量的蒙古族长调,四十多年前民众喜唱的《小扁担》、《公社饲养员》,今天中国青少年能顺口溜出的《篱笆女人与狗》等,都属声乐器乐化歌曲。中华歌曲异于欧人,除了音律和调式有大差异,正是中华歌曲习惯大量使用小颤音和向上向下的滑音等器乐手段。能使器乐声乐化,很难,一俟成功,即是登临了演奏高境。中国笛子进入这个境地的第一人是刘森,随后又来了简广易和李镇。使笛子美妙如歌的训练课程,首先是以笛去模仿声乐器乐化的歌曲,然后再学吹纯声乐的歌曲。炼就了上述功夫,再演奏纯器乐曲就自然要把轻重缓急的这个歌唱化的神髓从笛声溢了出来。刘森为徒授课,与众笛师大异,他与徒平等相待,能相互切搓技艺,讨论学术;不接受学生经济报答;剖析天下众笛,大赞如刘管乐等大家,而不吹嘘自己;以学吹歌曲为主,纯器乐曲次之;授笛曲须先唱后吹,没唱好就不能吹。
    只有文化修养高又音乐素质好还身具鉴别力的听众,才会知道刘森CD里的《浪打浪》,是刘森笛子的登峰造极作品。《浪打浪》照谱吹是不难,所以湖北考级笛曲大册上写着是二级,比那“三五七”有天与地之殊差,但学习民族声乐的人都会知道此歌的大不易唱,以笛吹好就更难。湖北歌剧团的王玉珍以此歌名扬天下,周恩来说她唱的不如刘森吹的好听,当年报纸曾报道此讯。王玉珍仍健在,诸君大可前往询问。1962年春,王玉珍为要出唱片来到北京录制《浪打浪》,由当时中国最好的民乐队中国广播民乐团担任伴奏(四十年前,在彭修文指挥下,由以张韶为首,刘森、钱绽之、王宜勤、丁国舜、俞良模等器乐高手组成的中央广播民乐团,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音乐兵团。中华音乐振奋了民族,迫使欧美洋人对中华肃然起敬,是此乐团的功绩。可惜好景不长又不复重现。此言妥否,请君细听刘森CD里的伴奏),我和简广易在粉楼排演厅里旁看了她的排练。担任乐队指挥的是刘森,钱绽之吹笛。排练来回进行了三五遍仍不顺畅,乐队本是一流的,问题自是出在歌者身上。历来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刘森一反常态,厉声斥道:“有你这样硬梆梆直露唱歌的么?声乐声乐,关键在一个乐字上,不是靠吼能吼出歌来,得有轻重缓急,得有高低曲折。我天生一付哑嗓音,唱不好,我用笛子吹给你听听。你要细听,把听到笛声的感觉唱到你的歌声里去。”说毕,刘森从钱老的谱架上拿了钱老的小G笛,又指挥乐队响起伴奏,用笛吹起了《浪打浪》。我和简广易已在刘森麾下学笛半年,从未听到师父的笛子有如此美妙,我俩顿时魂魄离窍,直到乐团乐手们响起如雷的掌声和吼出“好”的震耳叫声才还了魂。乐团领导当即命令刘森录音笛子《浪打浪》。这首笛曲在中央电台持续播放了四年,直到中国大举革文化的命,把贺龙打入死牢,才把笛子《浪打浪》锁入冷库。吹奏此曲虽时间苍匆,却是刘森的笛子鼎盛之年即兴之作,它抒发了刘森向往美好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他之所以能吹出这般柔情似水的笛声,恰是由我那刚进刘森家门新婚不久的师娘王廼璇赏赐给刘森的。刘森今已近古稀,我和李镇都是花甲之人,都不再身具热情灸人年轻小伙才会有的朝气,今天青年笛手比比皆是,却罕有身具深厚功力,这首笛曲《浪打浪》是否已成绝响,还是留给后人去回答吧
    1961年初夏一日,刘森与吴景略聚。吴教授任职中央音院民乐系主任,是中国民乐的泰斗,其人与手中的古琴一样高尚洁雅。吴老谑说道:“你吹笛是很行的,但如果你教笛也行,我就真服你刘森。”年少得志的刘森说:“请吴老派学生前来一试便知。”吴老返校将学笛二十余人细细筛选,从附中学生挑出很笨的简广易和很懒的我去向刘森学笛。吴老拭目静看刘森将如何解题。当年九月,天马行空的刘森被吴教授逼得做了简广易十几年的人梯。做一个真正的演奏家,须身具良好素质、胸怀勤学苦志和得遇明师指导。简广易的资质不优越,但他勤奋苦学是世之罕有,他经十八年苦磨终成旷世金笛,他是苦学成才的典范,也是刘森是名符其实的音乐教育家的明证之一。我与简广易幸遇刘森教导,实是睿智又通晓六韬三略的吴景略教授赐予的。
生产在于改革,科学在于发明,艺术在于创新。违此,必会被历史车轮辗碎;循此,必将受到后人景仰。
      刘森获取笛子艺术巨大成就,绝非偶然。刘森儿时得到大提琴师的父亲的悉心幼教,青少年时勤奋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广泛积累民间音乐,他思维活跃又怀有超越传统的勇气,具备了这些条件,必然能使刘森成为音乐大家。刘森笛子如歌,除了上述条件具备外,还需有重要的两条,即高超的演奏技能、丰富的声乐知识。
      刘森笛子CD今已发行。1958年中国曾现的“刘森旋风”是否能于今日重来,我很悲观。那年代的中国笛坛是以刘管乐、冯子存为主导,笛风很正。今天,真邪。
    我今天说说自己的感慨,权作疯人自言自语。我不屑与今正风光的笛家或教授先生们去切搓。但,我愿我的感慨能有益于明天新一代笛手们进行思索。 
                                  ----黄尚元2004年中秋书----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1#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是一位老粪青写的文章,呵呵,但是说的却都是真实的话。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2#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谢谢大家哦,这是我注册以来的第1次发长贴,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啊!
谢谢塞上長城兄的夸奖啦!很高兴呵呵!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3#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是一套我无法不推荐的唱片。6张唱片里,包含了从先秦到清代的重要音乐,让欣赏者仿佛在音乐的时空漫游了一回。
不过……很遗憾需要说明的是,先秦部分的全是假古董,只是涉及到与先秦有关内容的音乐而已,而并非真的是先秦时候的音乐。比如古琴曲《流水》,只是源于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并非真的是那时的《高山流水》;再如《原始狩猎图》,也只是现代作曲家臆想远古时期先人狩猎时景象的作品……
但是这张唱片上的一个特别的亮点乐器——编钟——是真的从随县出土的那套战国曾侯乙的编钟,并非后来为了演奏而仿造的那套。真品和赝品在音色上有天壤之别,真的一点都不夸张。这是我考古老师告诉我的,他亲手敲过那套真品!1978年编钟出土后,曾在1986年录制了一张唱片,就收于湖北省博物馆,静静地屹在那里,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为了演奏谭盾的《天·地·人》,才把编钟搬到香港去,又风光了一回……先秦部分里面的编钟的音乐,就是当时录制的那唱片里精选出来了,所以比较值得一听。
唐代部分的,除了《霓裳羽衣中序第一》和古琴曲《幽兰》外,其余的也是假古董。但是这一首《霓裳羽衣中序第一》,也是唐亡后乐谱流落民间,到南宋时词人姜夔(姜白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仅存的中序第一的乐谱,然后以俗字谱翻译过来,然后再到20世纪50年代时,由杨荫浏先生再译过来的。折扣肯定是打了,不会和唐时所听到的一样的,不过廖胜于无吧。
宋代部分最为珍贵的,无疑是那一大箩筐姜夔的词乐了。我们现在的中国古代音乐,唐以前是基本听不到的了,即使有的,也存在着颇大的争议,比如敦煌琵琶谱的译谱音乐。但是到宋时的音乐,比如姜夔,现在对他的音乐的译谱倒是没有什么争议了,杨荫浏和阴法鲁先生的译谱,现在是得到公认的。可惜现在能读懂古乐谱的人很少了,少到什么程度呢?估计全中国也找不出5个人来,中央和上海音乐学院有几个,音乐研究所有1、2个吧……悲哀……顺便一提的是,如果以为中国历来的音乐只是5声音阶的人,可以在姜夔的词乐里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的,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偏音甚至变音。即使抛开这些专业的东西,我们也可以从这些音乐中得到一种古色古香的意境,不骗你们的哦!
元曲举世闻名,大家都知道马致远关汉卿,知道《窦娥冤》,但是真正听过这些音乐的人估计不多吧?元代部分的唱片里收录了有乐谱留到现在的部分元曲。此外对于宋元时的曲艺“诸宫调”,留到现在的也只有3部了(而且残缺),本唱片也有收录。
宋是俗乐开始兴起的时代,到明清时则达到了顶峰,所以明清部分涵盖了当时所著名的俗乐。此外,明清时的文人也加入到了整理民间音乐的行列,其中当以写3言2拍的作者冯梦龙最为著名。明清部分的唱片当然也收录了当时文人对于音乐整理的成果,主要是古琴曲和琵琶曲。
我不晓得这个广告做得怎么样,可能有点马虎,网络嘛,呵呵!但是,这确实是一套十分难得和重要的唱片,标准定价才120元,希望大家不要错过的!过路云在这里诚意推荐!
{91E67943-E83B-4206-B9C1-92DDC2953A01}0.jpg (, 下载次数:57)

jpg(2007/5/2 23:51:20 上传)

{91E67943-E83B-4206-B9C1-92DDC2953A01}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6-14 12:39:23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4#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yyong888 于 2007-5-2 23:18:00 发表
中国音乐我还是喜欢听象红色娘子军、草原儿女、梁祝、黄河那样的。


恩,各人有自己的爱好,很正常啊。说实在的,我列举的这些,也并非是我的最爱,只是我必须要去了解。
如果以后我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能再开一个贴去介绍中国20世纪的管弦乐创作,包括了您上面所说的作品。这是我比较感兴趣、也是我正在做的课题。呵呵!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5#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20世纪中国的琴人有“3大家”之说,主要是指这3个人的影响力最为广泛,成就也最大。他们分别是: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其中管平湖和吴景略的唱片比较好找,查阜西的录音出版的很少,不过本来他录的就少。
但是作为吴景略的专集,这套好像还是第1套。而且当现在为止还是最精美、最齐全的。
3大家之中,在艺术上,吴景略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古琴在中国历来已经不是单纯作为一个乐器而存在,而是成为文人的修身之器,列为文人四艺之首:“琴棋书画”。而吴景略竟然把这个最为文人化的东西,来为当时所流行的群众歌曲作改编,比如把歌曲《新疆好》改编成古琴曲,这不能不说是十分惊奇的。当然,依照现在来看,这个路子走得并不成功。
依风格上来看,我对管平湖的最为熟悉,听的也最多。管先生的演奏四平八稳、大气磅礴,《流水》、《广陵散》等曲目即是他的拿手好戏,相对而言未免轻灵不足,比如个人认为他的《酒狂》便不如张子谦的潇洒和轻灵。
查阜西的录音我只听过《长门怨》,未敢轻言。
个人认为,吴景略的总体风格则是华丽流畅,以抒情柔美为主。特别是琴曲中的“散起”部分,弹得特别灵逸。比如《梅花三弄》里描写那片冰天雪地意境的散起,吴先生便是信手拈来,弹得连贯圆滑。这是管平湖所不及的。然而在一些气势磅礴的乐曲处理上,吴景略却未免肉多骨少,缺乏了管平湖那种气吞天下一般的气势。
唱片是香港龙音出版,2CD,里面还有吴景略写的和关于吴景略的文章,生平照片,厚厚一本看起来十分过瘾。唱片制作很精美,只是价钱比较贵,我买的是200多。不知四哥处有否这个公司唱片的订购,估计有的话会便宜很多。
51假期漫漫长,今天到这里,明天继续啦!
{F7D3E636-A7B1-4FE2-9899-A70F817A1789}0.jpg (, 下载次数:50)

jpg(2007/5/3 0:24:29 上传)

{F7D3E636-A7B1-4FE2-9899-A70F817A1789}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3 00:27:30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6#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d9 于 2007-5-3 23:48:00 发表
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就有那个刘森的4首曲子收入


恩 不过刘先生的专辑就只有一张哦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7#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谢谢大家的回帖和支持,面对塞上兄的评语我真有些汗颜,愧不敢当啊!
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

学习笛子或者是笛子音乐的爱好者也许都知道,在现在的笛界里,单以纯技巧而言,戴亚绝对是稳坐头一把交椅的。戴亚的气息技巧方面,是其它的笛家所不能比拟的。我的一个笛子专业的同学说,听戴亚的录音,就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像鼓风机一样的气息!
戴亚是赵松庭大师的弟子,顺便提一下,作为老师而言,20世纪最成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赵松庭了,现在笛界众多的出名笛家,有一半以上都是赵松庭的直系弟子:俞逊发、詹永明、张维良……包括这张唱片的主角戴亚。
中国的笛子历来有南北派一说,北派吹梆笛,南派吹曲笛。这是因为北方笛子多为梆子戏伴奏,南方笛子多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的。北派多技巧,南派重抒情。所以老一辈的北派大师都是技巧上的强人,当中尤以刘管乐为最。现在的很多笛子技巧,什么垛音历音花舌等等,都是原来北派笛曲里面运用的,谁听过南派笛曲用花舌的呵呵?!一直到80年代前,南北风格都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后来由于学院派的加入,笛子艺术的交流交融,这条风格线也已经慢慢地消融了。至少现在在音乐上,很难再找出纯粹的所谓南北风格了,现在的笛家都是南北交融后的产物。
我自己本人来说,最爱的莫过于是俞逊发,可惜他刚刚去世了。詹永明的音色是最好的,但是总体风格较柔,特别是一些需要力度的音乐,他的表现总是会把高潮的推进慢一拍的,比如像协奏曲《兰花花》的中段。张维良名头最大,但说实在的音乐修养比起詹永明稍有不足,刚好这2人的现场我都听过。
戴亚则有点集南北大成的感觉,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教授,专业方面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主要是管教学,所以演奏方面比较少,唱片也不多,这张唱片是他不多的专辑里最好的一张了,这个录音涵盖了戴亚的音乐风格,都是些传统曲目为主,有南有北,没有现在创作的作品。
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还是出了一批好东西的,往后我会一一介绍,录音不是发烧级的,只能说无功无过。最后还是那个老问题,唱片的装帧华而不实,碟片不好保存,必须要自己加个唱片袋子。
{5FD022B1-68E5-4A79-9F14-AED27F997C58}0.jpg (, 下载次数:142)

jpg(2007/5/4 22:25:34 上传)

{5FD022B1-68E5-4A79-9F14-AED27F997C58}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00:11:56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8#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我想问一下,在中国有谁没有听过郭兰英唱的《我的祖国》?我想大概没有吧?面对这套唱片,我能不推荐吗?
专业厉害的艺术家很多,但是真正做到德艺双磬的艺术家就少之又少了。当然,我们在评价他们时,把道德和艺术贡献划等号是不客观也是可笑的。比如舒伯特和阿炳逛窑子得性病的事情?
在现在中国的音乐界,郭淑珍都认识吧?但是她的名声怎么样,大家去中央音乐学院打探打探就知道了;叶小纲名头也够大吧,但个人人格道德方面……嘿嘿……真正像罗忠镕老先生那样,可以让你折服在他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下的音乐家,确实不多。上面我说了这么多废话,都是为了引出下面这句:郭兰英女士无疑也是德艺双磬的其中一位!
彭丽媛和宋祖英的声音都非常明亮干净,特别是彭,技巧好得不得了,但是她们的《我的祖国》就是不能感动我,后来我渐渐的才明白了,那是因为缺少了最真切的那种“乡土气息”。郭兰英的歌唱技巧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和现在的歌唱家比的,她唱晋剧出身,基本上还是用大白嗓子来唱歌,吐字上甚至经常带着“咳咳”的现象,比如“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河”与“宽”就就很明显,喉咙里竟然有这种致命的技巧缺陷,这放在今天的歌唱家里是不可想像的。但郭兰英就是凭她的真实感情,感动了一代代的中国人,还会继续感动下去。包括我这种不爱党的人,在她的歌声一进来时,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在《绣金匾》唱到锈给周总理一段时,她甚至是泣不成声的……不要相信贝多芬的“艺术家是火,他们是不哭的”这句话呀,音乐能感动人,凭的就是真实的情感!
对于这么一位影响巨大的艺术家,直到现在才出版她艺术生涯的专辑,我觉得这是国家对她的亏待,不过至少还是出了……唱片一共5张,包括了她唱的民歌、晋剧,还有中国早期的歌剧《白毛女》的选段等,全部值得认真的听。5张唱片才55块钱,还有一本厚厚的文集,里面有关于郭兰英的文章,她的演出照、生活照等等,这份认真是国内出版的唱片集里少见的,我还能说什么呢?没办法,郭兰英是我最喜欢的歌唱家,言语之中难免会对她有太多的偏爱的。
{5DBDD903-B3F4-4B13-8D0C-526790A6ECFD}0.jpg (, 下载次数:49)

jpg(2007/5/4 22:56:21 上传)

{5DBDD903-B3F4-4B13-8D0C-526790A6ECFD}0.jpg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6-15 04:23:59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19#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套6张我见过另一个版本,也是从先秦、两晋南北、唐宋、元、明、清这六张。当时差点拿下。但是当初犹豫了一下,因为不知道演奏者。这些曲目大都我听过。或是有的,所以这个版本也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后来再去拿的时候发现少了先秦、两晋南北,这两张。其实很喜欢两晋南北朝那种玄之又玄的奇妙。看来以后见到还是要拿下的。

终于等到商隐兄大驾光临寒舍,不,寒贴,真是三生有幸蓬壁生辉呀哈哈!
其实这套唱片后来出了单张的,但是什么出版社的我忘记了,灰黄色封面,15块钱一张,也是6张的,装帧比原来的好看些。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