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从一件小事谈起吧。有一天傍晚我在家里放莫扎特的K331,海布勒的版本,当放到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时,忽然小区对面传来一阵美妙的钢琴声,我估计是对面有一户人家的一个人在弹这首曲子。可能她听到我的音响在播放《土耳其进行曲》,她也弹一首来和应吧。我想这就是最简单的音乐里的共鸣吧。
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是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我只听了一遍,确切地说,听了开头的一小部分,我就喜欢上这部作品了,当时觉得这部作品很雄伟、堂皇大气,当我听完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我又觉得这部作品是多么的优美和抒情。我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全凭感觉的。我想这就是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产生了共鸣吧,多听几遍,又有很多收获,有所得,但却是精神方面的,可能这就是感悟吧。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包含的内容和思想太广阔了,今天,我仍然经常听,几乎每次都是精神的洗礼,我想这就是共鸣和感悟吧。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能与乐圣贝多芬的作品产生共鸣。
再谈理解,又回到那个古老的做菜问题。我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是不用了解这些美食是怎样做出来的,也就是理解做菜过程,其实是没必要的,但我们可以品尝出菜做得怎么样,是好还是坏?这就是感受,如果很合自己的口味,可以说很奇妙。所以说:如果我们品尝不出菜的好坏,光是懂得怎么做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而在音乐里,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一部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也就是这部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但如果我们没能产生共鸣,没有有意义的感受,自然,这部作品对自己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自己对这部作品没有感觉,实际上是没有收获。所以光是理解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自己听了有共鸣、有感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喜欢巴赫的作品,他有许多作品是没有注明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奏的,象《赋格的艺术》,有乐队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版、管风琴版,这部作品能够不断给我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一大原因,因为经常有新的体验。而听巴赫的大无,这部作品能与我产生很巨大的共鸣,她仿佛与我的呼吸、内心世界、脉搏相协调一致,这就是我这么喜欢巴赫的原因,因为有共鸣,有感受,有收获。我认为这和我基本上不懂巴赫的作品的乐理、谱子是没有关系的。
我觉得听音乐是不需要理解的,因为音乐可以不借助某种介质而直接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关键你要有灵气,能与音乐产生共鸣,有美妙的或者其他的感受。这就是你听懂这部作品了。其实作曲家本意并不是要求他的听众能读谱或作曲,而是要使听众有所感受,或共鸣。
但学习音乐的乐理当然是有用的,那能使你更容易接受音乐的语言,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但不学习音乐的乐理,我认为也是不重要的。其实一些靠自己本能来理解音乐的爱乐者见解会更深刻,而他本人对音乐的感觉会更加独特。
大家都来谈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