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著名钢琴演奏家兼教师塞波克(Gyorgy Sebok)妙语 [复制链接]

1#

著名钢琴演奏家兼教师塞波克(Gyorgy Sebok)在教学中有不少妙语,对于音乐演奏,他说:
“作曲家就是你的老板。”
“你不能现在演奏,过后才用脑子。”
“演奏八度时,手指要站稳,手腕要灵活。”
“对一段音乐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尺度,比如说你经过一个国家,可以坐飞机,可以开车,也可以步行,这就不一样。”
“对于作曲家,他说:
“舒曼的作品应该被演奏得更有意思。没人能像舒曼那样写作C大调,在我看来,C大调就像一道白光,就像是七彩阳光汇于一白。C大调对舒曼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调性。”
“巴赫从来不是烛火,他是熊熊的烈焰。要思考并练熟巴赫的对位,找到旋律之间的联系,看到音与音之间是如何互相呼应的。要是它们之间不是那么丝丝入扣,那你就可以自由一点。你也必须考虑这些音与音之间的呼应,不但要把主题,而且要把这个主题与别的音之间的呼应弹出来。”
“李斯特带来了新音乐,好象使乐器和人的身体都增加了新的官能。他说从肩膀开始指挥手指,我要更进一步说从整个身体开始指挥肩膀。李斯特的音乐语言不象贝多芬那样具有革命性,但却是新的语言。他不仅是个匈牙利人,更是个欧洲人、地球人,也许还接近于是一个意大利人。”
“在贝多芬的慢乐章里,我感到他在向上帝祷告,在巴赫那里我就没有这个感觉。要是你了解贝多芬,就会觉得他有悖人情。贝多芬是个好人,但却憎恨别人,这一点很重要,不然我们就要把他奏成怒声吼叫的贝多芬了。”
“肖邦是个喜欢在音符与音符之间飞来飞去的作曲家。”

(转帖)
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09/12/8 5:52:11 上传)

0.jpg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12-08 05:52:1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2/8 18:16:4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8 16:13:00 发表
小弟有幸跟starker上过一节课,曲目就是这张唱片里门德尔松的第二大提奏鸣曲。有点冷门但是非常好听的一个曲子,钢琴部分难的要死。starker不光指点他的大提琴学生,也指点了我不少钢琴~现在每天还能碰到老头穿着睡衣在走廊里走
兄台原来是专业人士,你能介绍一下你身边的斯塔克大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比如他有什么令你感触最深的呢?哈哈,谢谢。我们对他无比敬仰啊。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8 16:44:00 发表
我算不得专业人士,喜欢音乐而已,除了钢琴以外也还有另外一个专业。我不是科班出身,将来也不打算吃音乐这碗饭。

其实我也没什么机会跟他打交道的,时不时在楼道里能碰见他而已。不过每学期我都要给大提琴的学生伴奏,在学校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兴许还能再跟他上几节课吧。

有一些同学之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倒是蛮有意思~比如starker是全音乐学院里唯一一个有权力在办公室里抽烟的人,因为这边教学楼里都是禁言的

你以音乐为专业,还能接触到斯塔克这些大师,呵呵,比较羡慕。你喜欢音乐,但你是发烧友吗?你会象我们一样疯狂买唱片吗?哈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回复 9# IUB 的帖子

兄台你好,真是幸会。我谈谈一些看法请你指正。我觉得象我们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从临摹学起的,实际上是一种模仿。但听你谈的也很有道理,学习音乐一般不要模仿对吗?不管是钢琴还是小提琴,在过去都有很多流派。演奏家的演奏多姿多彩。但今天,门派消失了。象小提琴基本上天下归一了,大多小提琴家都出自迪蕾门下。你有没有注意他们的教学体系。他们也很强调个性与天赋对吗?作为专业人士,你认为古典音乐是在不断进步还是衰落了?论坛也经常讨论这样的问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10 13:22:00 发表
别再叫我专业人士了~

书法和国画我不大懂,但我猜其中的临摹更多的是针对基本功的训练吧?这个我觉得就好比学习乐器时,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必然离不开模仿,钢琴里面的手型,触建,弦乐里面的弓法,都是需要模仿的。但是到了音乐层面,比如乐句的处理,篇幅上的轻重缓急,是应该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一味模仿。

至于您说的门派问题,这个我很早以前也考虑过,但是也没有想得太明白。我现在的想法是过去古典音乐演出的市
我觉得兄台说得也在情在理,但是我有个问题要请教您:对于指挥家福特文革勒、小提琴家海菲兹、钢琴家巴克豪斯和大提琴家富尼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是否我们今天已经有音乐家超越了他们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2-11 11:26:00 发表
    施兄对音乐的真诚和好学,令人动容。

   其实,你有一个现成的好机会。深圳有我年轻时的作曲老师叫杜兆植,此人是极好的音乐教育专家。你可与他交流任何问题。

   此帖中谈及的许多观点是有悖于爱好者“玩”音乐的。如果没有祟拜,也就没有了烧友。中肯、客观也很难使人产生痴迷。

  
万老您好:
168聚会那天和您短暂交流,感觉得到您的宅心仁厚。因为LP要去广州的亲戚家里,而她又得了感冒,所以没能很好地与您交流。好在有网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于音乐,我是属于自学不成材的类型。自学过一些艺术(当然也包括音乐)方面的书籍。准确地说:我是个不择不扣的发烧友,我提出的那些疑问,我估计很多朋友都会想过。我就是喜欢老一辈的指挥家和演奏家的。我很少买新录音的。我觉得音响器材、录音、演绎、唱片是一个整体,所以我很喜欢把音响系统搞得很好来听古典音乐的,说句自吹自擂的话,我觉得在我的家里,我觉得我听音乐能找到一些现场的感觉,我不可能天天去音乐厅听现场,但我可以天天听音响。而听音乐用大型系统,能找到几分现场的感觉。我喜欢大空间、大型音响系统。但我知道,玩音响和听现场是完全不同的。但听音响和听现场没有矛盾的。我在90年代听过很多现场,但今天主要听唱片了。而我发现:在听唱片的时候,我更喜欢海菲兹和米尔斯坦等人。前面的朋友IUB所谈的观点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我认为这是专业人士和发烧友对音乐理解的不同。这两派的FANS都很多。目前听音乐我很少看书的,那些所谓指南一般只会误导人的。举个例子,尽管帕尔曼在当今非常受欢迎,但我觉得他的唱片并不是都很出色的(但他拉的小提琴小品很好),很多人是认为帕尔曼不如海菲兹和大卫等人的。再举个巴赫小无的例子,米尔斯坦和谢林几乎是不可能推翻的,今天可能没人能超过他们,不过帕尔曼的巴赫小无不错,但在众多的版本当中,他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如果拿帕尔曼和米尔斯坦的巴赫小无来PK,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喜欢米尔斯坦的。这可能与我听音乐主要是靠感觉有关,我没有能力从理论来分析谁的技术和演绎更好,但我的感觉告诉我:一般情况下,我会分辨好坏,我靠感觉能听出来:谁好谁不好。我会吃菜,但我搞不懂菜是怎样做出来的。万老您说的那位音乐教育家,有机会我会去拜访的。不过,我也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因为您既是专业人士,也是音乐、音响发烧友。哈哈。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9-12-11 13:40:5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10 13:22:00 发表
我现在的想法是过去古典音乐演出的市场比现在大很多,听的人多,所以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
我的看法相反:过去没有电视和电影,大家都去听音乐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市场大,水涨船高,所以那时候高水平的大师更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那个时期大师很多,但我没有偶像,有许多都喜欢。
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以前说过的:
当今最高水平的祖克曼说他不敢录《苏格兰幻想曲》,
因为他认为这首曲子只属于海菲兹。
我有这张头版黑胶,确实精彩得不得了。
再谈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我的主观感觉是:穆特和马舒尔那版很糟糕,
帕尔曼和巴伦博伊姆的版本我也感觉一般,还是大卫的版本好。
沙汉姆的勃小协听不下去,
海菲兹的RCA版勃小协多好。
我说的都是我的主观感受,大家别拍我。哈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12-11 13:48:00 发表
原帖由 IUB 于 2009-12-10 13:22:00 发表
我现在的想法是过去古典音乐演出的市场比现在大很多,听的人多,所以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大家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
我的看法相反:过去没有电视和电影,大家都去听音乐会。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市场大,水涨船高,所以那时候高水平的大师更多。
我再谈谈我为什么坚持我的观点,说说我不同意IUB兄的说法。太闷了,说点有趣的。我以前打过10几年羽毛球,基本上是半职业运动员。我谈谈我国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水平为什么那么高?因为群众基础好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训练基地,即使是业余的,大家也玩得热火朝天。所以,要很多人参与,水涨船高,水平才能上得去。多人参与,竞争才激烈。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IUB兄的看法。而今天,就算在德国,年轻人都去玩跑车、踢足球,估计学乐器和古典音乐的人数已经大不如前了。我认为古典音乐现在是在衰落。这只是我的看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9-12-11 14:02:00 发表
    世间万物,若审视之,皆有个角度问题。如瞎子摸象,张说是园、李说是方。若要识的全貌,非摸个遍不可。我等黎民百姓,焉有此精力!
  况音乐乃人间最抽象之艺术,多义且无形。安能以言语说尽?

   以乐为业者,百家爭研,决不会以某一大家为标准。若趋之若狂。碗中难有钱粮。必会求新寻异。所以,专业人员不会以谁为标准,只会遵循白纸黑符的谱子。而且他们很明白,艺术的不可重复性等于生命。这是艺术的基
从多角度去看问题,我认为这点说得最好。不光是音乐,对其他很多事情也是这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原帖由 qianlufei 于 2009-12-12 0:47:00 发表
我也倾向于现在竞争激烈,呵呵。想想看,为什么国内许多演奏家都很少開音乐会的机会?因为CD挤掉了他们的市场,如果没有唱片的时代,他们肯定有许多音乐会。现在必须先出唱片,出了名,才有人听你的音乐会。要出唱片,你就得和海菲茨们竞争啊,是不是很激烈?  
一般首先要得了奖,才能开音乐会。大卫等人也是得过奖的,至于唱片,很久以前就有了。老兄是认为今人厉害,还是海菲兹们厉害呢?haha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帖由 linnsondek 于 2009-12-13 0:49:00 发表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娱乐方式和音乐类型,古典音乐注定不属于21世纪。缺乏群众基础则缺乏生存空间,
我支持这种说法:“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娱乐方式和音乐类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原帖由 novak 于 2009-12-13 11:30:00 发表
施纳兄,对不住插一句。
“我谈谈我国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水平为什么那么高?因为群众基础好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训练基地,即使是业余的,大家也玩得热火朝天。”
那是因为人家不玩,哈哈。
哈哈,老兄,不全对。其实乒乓球我国原来并不强,以前最厉害的是匈牙利、日本、英国等国家。后来因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他们玩不下去了。羽毛球与之类似。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我国和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人家的大师就是厉害。
这其实和传统有关。
苏联其实属于西方国家,他的音乐传统和西方是一样的。
我国没有这个传统,因此没有成熟的教学体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原帖由 novak 于 2009-12-13 15:11:00 发表
苏联也成西方国家啦?
兄台批评得对。苏联应该说是东方国家,因为苏联和西方国家是誓不两立的。
但在沙俄时期,可以把沙俄看做西方国家。
沙俄是被十月革命推翻的。
那时候沙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
俄罗斯与西方在经济和文化(象音乐、美术等)方面都联系密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