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载】随风逝去的孤帆--格吕米欧 [复制链接]

1#
(注:本文转载自《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这本乐评集一直是本人的听古典音乐的参考书,诚意向大家推荐,可能有很多朋友都有这本书了。谈到听音乐的参考书,我首选这本书。)

不幸于去年逝世的阿尔蒂尔·格吕米欧(Arthur Grumiaux)是近代小提琴家中不可多得的“君子”,很遗憾,他也是受到某种忽视,使人为之叫屈的一位大师。因为直到今天,可能由于他不求闻达,不愿意远涉重洋去美国扬名立威(1953年去过一次),他的名气远不及谢林(Szeryng)及其他大师响亮。在美国他默默无名,几乎已被遗忘。小提琴评论家享利·罗斯曾对我说他几乎谁都听过,独缺格吕米欧。可惜我们也再也听不到了!如果论琴艺,他决不输于谢林、弗朗切斯卡蒂,甚至在许多方面以他自己的风格超过了谢林,例如莫扎特的演绎。谢林本人就曾说过:“是格吕米欧教了我们如何演绎莫扎特。”除此外,他的巴赫6首无伴奏奏鸣曲更是所有版本中最理想、应该学习的一套,这是他最出色的成就,评论家弗莱斯特(Forest)认为它是无价之宝(beyond
price)

格吕米欧出身音乐世家,1921年生于比利时夏利洛瓦 (Charleroi)城市附近的Villers perwin村。3岁半开始学琴,6岁进夏利洛瓦音乐学院,11岁得小提琴和钢琴奖,12岁进布鲁塞尔音乐院师事名教授、伊萨依的学生杜布瓦(Alfred Dubois),两年后就赢得了音乐院首奖,以后又获得了维厄唐奖(Prix Vieuxtemps)及大师奖(Prix de Virtuosite)1930年间,他曾短期跟过艾涅斯库,我相信这对他有很大影响。1941年,在明希指挥下与布鲁塞尔交响乐团合作首次露面公演,但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演奏生涯。1945年,他在伦敦复出与BBC交响乐团公演,此后就在欧洲巡回演出,直到1953年才去过一次美国在纽约开演奏会。格吕米欧对教学也极感兴趣,1949年起他就接替杜布瓦为布鲁塞尔音乐院教授,美国女小提琴家蔡斯(Stephanie Chase曾来过香港)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格吕米欧有许多特点。首先,他虽然是正统的比利时学派、伊萨依杰出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文质彬彬,不带火气的君子风格却和热情洋溢、气势磅薄的伊萨依迥然不同。他种种纤细甘美的风格更像弗朗切斯卡蒂的法国学派,只不过弗朗切斯卡蒂的甜美浪漫像一个风流潇洒的公子哥儿,格吕米欧则像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才子、君子。名气大得多的弗朗切斯卡蒂与格吕米欧相比,曲目就显得窄;巴赫、莫扎特既非所长、贝多芬也不行;只是他的音色极甜,技巧华丽辉煌;他的帕格尼尼、圣—桑和拉罗协奏曲的确不输于任何人,极能讨好听众,又长居美国,故而占了极大便宜。反之,格吕米欧的曲目虽广,音色虽不错,却没有弗朗切斯卡蒂的甜、亮;又从不炫耀技术,他的技术虽然完整,但既没有弗朗切斯卡蒂或已故拉宾的华丽,又不像里奇那么火爆,即使演奏帕格尼尼他仍然是“君子”作风;由此种种,他就吃了大亏。我认为格吕米欧灌录帕格尼尼是为了迎合时势的需要,但这样做实际上是失策,因为像十度、双泛音这种硬功夫他的确稍逊,但论修养和表现音乐的技巧(Expressive technique),他却比里奇要好得多,相对弗朗切斯卡蒂,甚至于在某些方面还要高出一筹。例如演绎圣—桑的随想迥旋曲、哈瓦涅斯午曲(Havanaise),舒伯特的圣母颂等曲子,别人的演绎都脱离不了海菲茨的影子,只有格吕米欧,他抛弃了圣母颂的八度、双音,还以简朴的本来面貌,听起来另有风味,完全站得住脚;别人就不敢这样做,也做不到。他的圣—桑以上两首作品更有自己的风格,和海菲茨不同。这些曲子是海菲茨的杰作,几乎成了他的专有品。
但听惯了海菲茨的演绎,再听听格吕米欧,虽然没有海菲茨那种出神入化的激情,但却另有一种新鲜感,不像众多的其他版本,例如帕尔曼,不过是不到家的海菲茨翻版而已。这是一种杰出的成就,但由于这是一种平淡的“君子”式的杰出,如果你不留意,它就往往会被忽略;在这方面即使谢林也有所不及,不及格吕米欧来得真挚、自然;谢林往往令人感觉他的音乐内容表现是“想”出来的,不是真诚内在的感情;这样谢林的演绎就缺少属于他自己的一种风格,缺少格吕米欧的新鲜感;谢林如此,其他如里奇等就更不谈了。
格吕米欧另一个特点是他细腻的节奏感,弗朗切斯卡蒂好,但不及格吕米欧。演绎圣—桑的哈瓦涅斯等曲子,最要紧的就是前奏。海菲茨演奏这些曲子之所以突出,他强烈的、巧妙的节奏是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例如帕尔曼就学不像。可是格吕米欧却不学海菲茨。他的节奏不像海菲茨那么强烈;他比较文雅,但却同样地生动、巧妙,有飘逸的法国情趣,西班牙风格。苏联小提琴家有很多优点,但这种细腻的法国西班牙节奏风格却是他们的弱点,包括奥伊斯特拉赫,演奏这类曲子时就欠缺了那么一点点。格吕米欧这种细致的节奏感还以各种不同形式显示在他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里,造成了与其他大师很大的不同。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3-09-27 10:31:55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但是作为一位大师来说,最不容易的却是他的演绎的进步和变化。在早期,格吕米欧的音量较小,揉音较窄,变化亦较小,风格过于理智冷静,有点像谢林,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他开始比较热情成熟,音量增大了,揉音也宽广了,变化也大了,可是同时却仍然保持着他的高贵、君子的质素,这就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唯一的遗憾就是发音不够突出,这可能是他受到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不然他肯定是一位超级大师。
但格吕米欧最大的成就和特点却是他的莫扎特和巴赫。上面已说过,连谢林也佩服欣赏他的莫扎特。莫扎特之难,众所周知。绝版的哥德堡/克劳丝,及早期的梅纽因,是我所听过最动人的莫扎特,可惜哥德堡这对组合散了伙;梅纽因早期只录过莫扎特《C大调协奏曲》,奏鸣曲也只和妹妹雅尔塔录过一段KV378的小行板;除此外我没听过比格吕米欧/哈斯基尔更满意的莫扎特。纯朴、真挚、自然,却又不过火地抒情,一种完全是童真感情自然的流露和抒情,一点都不做作;不是“想”出来的,因为一“想”就很容易失去了莫扎特的本意。梅纽因就曾说过,他年青时拉莫扎特是从来不“想”的,觉得莫扎特是他自己,他就是莫扎特,似乎拉莫扎特是天下最自然最“容易”的事。他和雅尔塔的KV378的确是这样:两个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在和熙的阳光下一和一唱。这种温馨而略带一丝抑郁的抒情,如果你不是心里真的感受到,是“想”不出来,也做作不到的。《G大调协奏曲》的慢乐章也如此。当年哥德堡的演绎也是同样的真挚,不过理智些、冷静些;除此外,就是格吕米欧了。现有的唱片(Philips 412 253-2)和(Philips 416 478-2)一共是6首,第18、21、24、26号和第32、35号;录于1958年,这是他的全盛时期,这6首都是佳作,此外还有莫扎特的五首协奏曲(Philips 464 722-2)也堪称经典之作。

克拉拉•哈斯基尔是格吕米欧最理想的钢琴伙伴,据说年龄较大的哈斯基尔在演绎上曾对格吕米欧有很多的帮助;但据他太太说,这种帮助是双边互助的,因为格吕米欧本人就弹得一手好钢琴,11岁时就拿过奖,而且后来还灌录过自拉自弹的勃拉姆斯A大调和莫扎特奏鸣曲(K481)。他曾在哈斯基尔去世后(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找过别的钢琴伙伴,包括阿劳、谢勃克、克霖,但都不太满意,尤其是对其中的一位极有意见(是哪一位,他不肯透露)。从唱片上听,哈斯基尔的确是很好的搭档,但比起哥德堡的双档和梅纽因的兄妹档还是少了那么一点心灵相通、水乳交融、一致、和谐的感觉。格吕米欧还和哈斯基尔灌录过全套贝多芬奏鸣曲,希望Philips公司尽快出版CD(Decca 4758460已出)。这两张莫扎特的CD我无保留地向读者推荐。
比他的莫扎特更杰出的是他的6首巴赫。长期以来有很多人问我,要我推荐一套“最好”的巴赫无伴奏,我无法从命。因为奇怪得很,虽然这套LP录于1960---1961年,我却从来没在香港看见过,现在总算出了CD,Philips公司真是功德无量!说这6首曲子是小提琴文献中最难拉好的,大概不会太过分。帕格尼尼是硬功夫的顶峰,巴赫需要的是另一种硬功夫——左右手演奏和弦的硬功夫;还需要很高的调整音准艺术和修养。格吕米欧拉和弦的弓子技术可说是惊人的,决不比海菲茨或谢林差。这6首中的3首赋格是小提琴弓子艺术的试金石,尤其是a小调中的那段。只要功夫稍差,这3首赋格的声部就无法表达清楚。我怀疑奥依斯特拉赫之所以没有灌录这6首巴赫,很可能就是他不满意自己的赋格的演绎。凡是真正的超级大师都谦虚,都有自知之明(现在某些人不知自量的巴赫无伴奏的唱片不能算数)。格吕米欧的3首赋格是我听到过最清楚、技巧上最轻松的。他的处理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有其独到之处(被捧到发紫的明茨,不讲别的,他的赋格就声部不够清楚,有些地方更显粗糙,有拖不动的感觉)。
格吕米欧弓子的功夫还突出的表现在E大调前奏曲,(如上谱)这一段分句应该如A,它看起来容易,只有学过的人才知有多难,难倒每一个人,包括海菲茨,拉到后来都变成了B,这是错误的。但因为弓子的控制实在太难了,而且长达12小节,后面还有相似的一段亦如此,只有格吕米欧演绎如A。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除了弓子需要顶尖的硬功夫外,演绎巴赫另一个极大的难题是音准的调整。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需要一篇专题的论文,这里无法细述。就音准的调整来说,解决得最好的无疑是海菲茨,他把调性、旋律、和声由于小提琴有4根空弦而产生的矛盾,解决得很好。这里只能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恰空的第一个和弦D•P•A,这个看起来极简单的和弦,采取什么音准就会影响到整个恰空的演绎。如果用F和A完全协和的办法,整个曲子小调的性质就会弱些,反之,如果低一根头发丝,D跟着低一点和F完全协和,小调性就会强些。但格吕米欧采用了前者,整个曲子听起来就嫌硬了一些,有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格吕米欧这套巴赫有什么缺点的话,这是唯一的。E大调的前奏曲也很明显,到后来甚至于比空弦E都高了一根头发丝,听起来就尖(harsh)了一点。在恰空里米尔斯坦和海菲茨都采取了F音稍为低一点点的方针。这极细微的差别却会产生很大不同的整体效果。谢林的音准更高,由于他不用,或少用揉音,效果就比格吕米欧更“硬”。
在内容的处理方面格吕米欧显出了最大的特点(音准其实也是表现内容的手段之一,如果处理得好些,格吕米欧就更成功了)。巴赫的作品,一向被认为是纯音乐(pure music),尤其是这6首无伴奏。因此许多演绎者甚至花了一生的心血去分析、研究如何演绎这6首作品,分歧的意见极大;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演绎的效果都是理智的严肃的较冷的纯音乐。可是实际上巴赫是一个极富于人情味的人(他第一次的婚姻已给了他4个子女,第二次婚姻的头七年里,一年生一个)。他的音乐实际上是应该有血有肉的。可是把巴赫的音乐演奏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大提琴只有两位,卡萨尔斯和现场的罗斯特波维奇(唱片不同);小提琴就只有格吕米欧。别人的6首,我无法一次听完,太沉重了,只有格吕米欧的能听完!因为是有新鲜感、有人情味的巴赫,很大的因素是他的速度,别人快的快板、急板,他都稍慢;别人慢的柔板、萨拉班德等,他却都较快!仔细想想,听听,都非常合理!广板、柔板因而宽广而不沉闷,萨拉班德、布列等舞曲就像舞曲,基格才跳得起来。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再加详析,但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这6首是巴赫演绎的珍贵典范!
这位卓越的大师不幸65岁就去世了,但是很幸运他很多录音都已有唱片,目前已有9张,每一张我都愿意推荐,尤其是他的巴赫和莫扎特,读者不要错过。这种“君子”式而非学究式的有人情味的巴赫,真挚温馨的莫扎特恐怕很难得再听到了。—1987.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这本书的介绍请看链接:

http://vip.book.sina.com.cn/pub/book.php?book=714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本书是香港著名音乐评论家郑延益先生的乐评专集,是郑先生从艺50年的理论菁华之集大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参考价值。他的文章读来既教育人,又使人信服,有长者风范。本书对于现今的文艺工作者和爱乐人都很有帮助,不啻为一本好书。
  本书是从郑延益众多的乐评文集中精选出来的90多篇文章。在文章中,郑先生对中外许多艺术家进行了解读和中肯的评价。如“随风逝去的孤帆”是对近代小提琴家格吕米奥的介绍和评论,流露出对这位小提琴家沉痛的怀念之情;在该书中,郑先生还分别评述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海菲茨、小提琴史上的奇才哈西德、法国钢琴印象派大师吉塞金、小提琴家中的“外交家”谢林、中国小提琴家新秀林昭亮、香港歌坛的两位闯将卢景文和江桦等、爵士老头克莱斯勒、唱片界的教皇格罗夫等。阅读本书,将使你体会一次愉快的艺术之旅,在音乐的王国中流连忘返,让你陶醉在郑先生的文字和情感激动中。郑先生的乐评,无论是长篇还是短文都是洋洋洒洒,气势雄绵;无论是对西洋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中处处都能感受到郑先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精深的艺术见地,读后对人深有启迪。
编者的话
  大约是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当时香港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乐评,内容是对当时苏联的两位钢琴新秀的评论文章,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深刻的分析和精妙的评解令我折服,并以其十分专业的眼光和极其大度的长者风范,预见了这两位当时还可以说是籍籍无名的年轻人的远大前程和光明的未来。另外,从文章中我感到作者虽然身处香港,但对我们内地的文化教育发展情况却显得一点儿也不陌生,这又引起了我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至今日文章作者当时的预言完全应验了,吉莫菲耶娃,当年那个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如今多次国际大赛获奖已跻身世界著名钢琴家的行列。而另一位普列特涅夫,这位柴科夫斯基比赛金奖获得者,现在也已是集钢琴家与指挥家的头衔于一身,成为世界乐坛十分显赫的人物之一。当然我也记住了那篇乐评的作者的名字——郑延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张欣老师,但意外的收获还是通过她使我知道了郑延益先生的情况,也了解了这位使我敬慕己久的老音乐家的许许多多,他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如我想象当中的那么遥远。
  郑延益1923年5月2日出生于浙江慈溪,从事商业经营的父亲一生热爱音乐。郑先生6岁学习小提琴时就以一个天才少年的身份出现。8岁时举家移居新加坡,刻苦的学习使得他的琴艺有了长足的提高。11岁就上台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抗战爆发后他辗转经香港、上海、重庆等地,其中在上海停留的两年中他先入国立音专随艾德勒(Adler)学习并加入了工部局的管弦乐团,在当时清一色的外籍演奏员中只有他和黄贻钧、谭抒真三位是中国人。后又在林声羽指挥的重庆中华乐团中任副首席(首席为黎国荃先生),并于1948年再赴新加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根据国家的倡议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上音的前身)。这时候年轻的郑延益应谭抒真先生之邀,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于1954年回国任教。当时上音的小提琴专业是以人材的实力雄厚而著称于世的,它拥有了当时我国最优秀的小提琴教师——谭抒真、窦立勋、陈又新、赵志华和郑延益,他们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我国弦乐演奏培养了无数的人材,目前有许多人还在音乐艺术的园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为他们终身热爱的弦乐事业努力地工作着。
  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上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方法和技巧,郑先生也不例外。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别具一格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教授方法强调逻辑性与合理化,其中堪称一绝的是他的妙手回春的指导法。从事弦乐学习的年轻人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生理条件的先天性、早期训练方法的科学性等等)会在学习上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可能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甚至会毁了一个年轻人从事音乐的梦想。而郑延益先生的绝活也在于此,他指导过许多有过这种“病灶”的学生,并运用合理的调整手段使之恢复了信心,并且在学习上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林涛由于挟琴紧,手指痉挛,在学习上碰到很大的困难,郑先生让他双肩放松,自然松弛地拉琴,声音一下子出来了,在毕业考试上演奏的曲目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光彩焕发,以至于李克强跑过来对郑先生深深一鞠躬说道:“郑老师我服了你了!”沈冠恩的手又小又软,在练习上很费劲,自己也很苦恼,郑先生对她强调两个支点、指根起落,培养起良好的感觉,自信心也增强了,结果能自然流畅地演奏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篇幅所限,我只能举几例)。另外郑先生在上音的特殊贡献是以敏锐的眼光和高雅的趣味性开创并建立了上音的室内乐教育和重奏训练课,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女子四重奏组(初始成员为俞丽拿、丁芷诺(后为沈榕)、吴菲菲(后为沈西蒂)和林应荣)并于1960年在前民主德国的弦乐比赛中获奖,并把这一优秀的传统在上音一直保存至今。它延续的辉煌是1985年,上音由李宏刚、李伟刚、王征、马新华组成的四重奏组在英国扑茨茅国际比赛中荣获第二名。郑先生又在上音开设了中提琴专业,他理清了中小提琴不分的混乱局面并使这个“灰姑娘”恢复了它原来的面目。这个专业除了沈西蒂以外后来又陆续培养了张立国和肖红梅等人,这些应该都和郑先生的努力分不开的。郑延益先生一直是以一位智慧型的教师而著称的,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专治疑难杂症的“专家”,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却又从不计较报酬,许多人都还记得他披着雨披推着老坦克去为学生上课的情景。由于家庭和各方面的影响,他在教学之余的另外一大爱好就是收集唱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郑先生倾其所能,用他自己不高的收入购置了大量的唱片资料,据当时去过他在淮海路寓所的人所回忆,当时郑先生收集的唱片不下数千张,堆满了几个大橱,是他的挚爱,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至今令他耿耿于怀。
  ……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原帖由 醉心山庄 于 2013-9-27 11:22:00 发表
好评文,灵现了格罗米欧!去寻购这本《乐评集》。

郑老先生这本乐评集既适合专业人士参考,也适合音乐业余爱好者学习,非常深入浅出。
他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谈论音乐中深刻的道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原帖由 michael_djj 于 2013-9-27 11:55:00 发表
一直等著鄭老先生的<夏雨雨人>,可惜沒來得及出就隨風而逝了

对郑老先生这本《夏雨雨人》我就不了解。
太可惜了!郑老先生是2011年去世的,享年88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原帖由 abcwang 于 2013-9-27 14:27:00 发表
乐评届刘某人和郑先生相比简直就是跳梁小丑。

文人写乐评,缺乏技术含量啊。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3-09-27 16:16:2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9#

原帖由 301dent 于 2013-9-27 15:13:00 发表
得楼主推荐,从淘宝上买到了此书,确实是大家之作,既有唱片的介绍,又有演奏者介绍及评论。受益非浅,又花去几万,购得一批唱片。

对这本书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希望不会误导大家,哈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3-9-27 14:18:00 发表
格雷米欧也是本人很喜欢的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看了郑老先生的乐评,让我顿悟,不少观点颇为认可,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乐评好书
文中谈到他和哈斯基尔的合作,读来颇感亲切。
格洛米欧和哈斯基尔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都是我最喜欢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这本书在淘宝上就可以买到,在首页搜索一下。
祝各位学友国庆节快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原帖由 GIN 于 2013-10-2 17:16: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3-9-27 10:30:00 发表
(注:本文转载自《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这本乐评集一直是本人的听古典音乐的参考书,诚意向大家推荐,可能有很多朋友都有这本书了。谈到听音乐的参考书,我首选这本书。)

例如帕尔曼,不过是不到家的海菲茨翻版而已。
[/font

兄台看得很仔细。文中谈到帕尔曼。我的理解是:帕尔曼成熟时期的发音很甜美,音色温暖。
郑老先生对他的评价,可能是帕尔曼早期的风格吧。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原帖由 GIN 于 2013-10-20 17:41:00 发表
阿尔蒂尔•格吕米欧(Arthur Grumiaux 19211986)

19213[/fon

多谢兄台的转载,格洛米欧最出色的唱片我认为是和哈斯基尔合作的那些作品,
他的小无也非常好。
有条件最好还是听格洛米欧的黑胶唱片,效果会好很多的,但就是太贵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3-10-20 23:1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3-10-8 11:3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GIN 于 2013-10-2 17:1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3-9-27 10:30:00 发表
(注:本文转载自《春风风人:郑延益乐评集》,这本乐评集一直是本人的听古典音乐的参考书,诚意向大家
帕尔曼真正比较好的大作品就是小无了,协奏曲没有太突出的,因为历史上名演太多了。
帕尔曼的小提琴小品还不错,但也有过于甜美的毛病,和克莱斯勒比较一下,会觉得克莱斯勒的小提琴小品才是极品。
我最喜欢的帕尔曼的唱片是《辛德勒的名单》。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