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少讨论谁好谁差,谁高谁低,多谈谈自己对音乐的原始体验,168才... [复制链接]

1#
最近看了好多帖子,浮上来冒个泡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在168少讨论谁好谁差,谁高谁低,多谈谈自己对音乐的原始体验。原因很简单:
一、每个人对于“美”和“打动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打击别人。你喜欢周慧敏,他喜欢林忆莲。别沦落到追星族互相攻击那个层面上。
二、说到底大家都不是古典音乐那个文化里面的人,何必较真。很多人都能够侃侃谁的二泉映月更地道,谁的黄河更地道,谁的高山流水更地道。可是真的有人能确定,某某的是正宗德奥声音,某某的是正宗法国声音吗?比如“肯普夫永远不过时”,公认的德奥权威,谁能说说为什么他的就最德奥,布伦德尔的就less德奥?
三、说到底大家都是听录音的,更加隔了一层。多拉第在Mercury的录音,一般都评价粗旷有力生动肉紧。到底是多拉第的乐团粗旷肉紧,还是mercury的录音粗旷肉紧?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同样地,很多人觉得历史录音生机勃勃,温暖直接。到底是××的乐团温暖直接,还是历史录音的mono-mp3音质使然?我曾经将某DDD录音压缩至很小的mp3放到ipod里面,居然感觉比起hifi系统里面的声音还要温暖直接,大家有兴趣可以试试。
四、我是不会读谱的,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将来有一天出差在火车飞机上,可以不捧着那些隔靴搔痒的乐评看,而是捧着一本贝小协的总谱消遣(马勒的我不指望了)。168高人很多,我不敢妄谈大多数人都不会读谱。起码对我来说,我没底气说“谁太快了,谁慢得有文化”,“谁的抢板特别有灵性”,“谁是忠实地演绎,不添油加醋”。好多人说海布勒的莫扎特太正宗了,太朴素了,返朴归真。我不敢妄言,我只是为我的800元感到不值,她的演绎没咸没淡令人昏昏欲睡。因为我没底气,所以我认真听了不下10遍,当然没做倒每张都听。。。最后还是感受不到她微妙的抢板在哪里,莫扎特的叛逆、孩子气、胡闹、幽默、无可奈何地赞美生命,统统被海布勒四平八稳的演绎抹平了(我对音乐的理解就是这个水平,见谅)。
关于日本人对古典音乐的研究。我从前在坛子里面发过言。我不否认他们的古典音乐氛围比国人好很多很多,也有不少高手。但是总的来看,我认为日本人的音乐评论比《留声机》的档次差很多。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尽管已经很努力,但是骨子里对别人文化的不自信还是欲盖弥彰。最终的结果是人云亦云,好多东西和追星族没两样(比如大家熟知的版本三连霸这些垃圾评论)。大师的都好,去世的更好,单声道听不清楚的最好。老录音,要不断从绝版LP中拯救出来;新录音,很少评价,即便评价也要和大师扯在一起。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文化。
好多人不喜欢《留声机》,可是我觉得《留声机》算是我能够接触到的中文版的最好的东西了。经常看的人都会发现,《留声机》从来不唯大师论,不管新录音还是老录音,观点都很清楚。给《留声机》做评论的人,有些甚至是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我觉得比起×××来更加令我信服,起码是开阔眼界,知道那个文化里面的人是怎么听音乐的、怎么分析音乐的。《留声机》里面确实对英国的牌子、英国的作曲家、英国的演绎者赞誉有加,可是换了谁会不这么做呢?
我希望看到的帖子,是一段一段谈谈自己听某个录音的体会,说说这一段的单簧管如何如何,大提组如何如何,音色对比如何如何,甚至乐曲布局如何如何,这些东西才是我们提高水平所需的,起码是我特别想看的。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呵呵。
有感而发,说得不对见笑。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5 18:39:4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那个文化,就是那个文化啊。就好像我们对二泉映月的听感和英国人不一样。音乐在很多方面和语言有直接关系的,要受文化的直接影响。。。这件事情伯恩斯坦在哈佛的演讲里面说得很多了,我觉得挺有道理。

我总是感觉,一件音乐打动人的方式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喜欢布鲁克纳的英雄主义,所以我倾向于听约胡姆的布鲁克纳,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果有人喜欢神秘的布鲁克纳,那么自然会倾向于切利。我有自己的方式听布鲁克纳,但我不是西方哲学文化里面的人,所以我当然想知道那个文化里面的人,是怎样听布鲁克纳的。我没说他怎么听,我就一定要怎么听,但这对于我了解音乐绝对大有好处。
TOP
3#

事实上我表达的东西已经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其本质是如何理解和欣赏非本源文化的问题。我同时涉猎西方音乐和西方美术,后者是家传,因此比较深入;音乐是爱屋及乌,十几年前才开始,所以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迷糊的地方。对于非本源的文化,当然有以下几种接受方式:


第一,简单接受,被动接受。好听就是好听、好看就是好看,不好听的就不听、不好看的就不看。比如对西方现代艺术,不喜欢的人很多,这没什么错误,我觉得不存在什么有格调没格调的问题。很多艺术作品根本不是表达“美”的,而是表达失望、愤怒、压抑、变态,乃至潜意识(想想老肖的音乐),因此不喜欢是正常的。


第二,深入文化理解接受。前面古典音乐爱好者兄提到的军医大的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也听说过有为了听指环学习德语的人。辛丰年老先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对他非常钦佩。就我自己的观点,这是欣赏非本源文化相当高的境界,可惜并非普罗大众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我感觉要到傅雷那样,学贯中西以后可以做比较研究,这类大师太少,只能顶礼膜拜)


第三,中间实用主义。我感觉的古典音乐观正朝向这条大路前进: ) 既不愿意简单接受,也没有时间深入。隔靴搔痒的乐评不愿意看,艰深无比的乐理又看不懂,只好被卡在中间,尽量弄懂自己能弄懂的吧。其实我在开头的那一篇文字,已经很清楚地表明我的态度,不喜欢简单地崇拜大师,更不愿意追星,不喜欢人云亦云地说谁好谁不好谁德奥谁不德奥,不赞成用录音效果评价乐团和指挥。。。。可是该怎么欣赏音乐呢?我说不上来。说到底是有些虚无。我感觉是到瓶颈了,买再多的CD,上LP都是白搭。就和买书一样,知识是别人的,不是我的。


多说两句。音乐和美术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理解音乐和理解美术相比,难得多了。音乐从一生下来就是标准的抽象艺术,它为什么是这样,想表达什么,乃至它表达清楚了吗?这些问题太困扰人了,我甚至怀疑有没有评判音乐高低的标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音乐的兼容性、功能型就比美术好很多。毕加索反战争的作品可以让我体会愤怒和压抑,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和老肖的音乐相提并论,音乐就是这样不由分说直捣心窝。据说马泽尔在北朝鲜的演出让北朝鲜的听众相当动容,我想如果在台上静悄悄地展示从蒙娜丽莎到睡莲,恐怕起不到相同的效果。

扯远了,诸位dx继续拍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