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君仙骨无寒暑[ZZ] [复制链接]

查看: 2911|回复: 5
1#
(转载自BDWM BBS,原作gerald)

    晚上六点十分,我在四号线北大东门站匆匆赶上了一趟地铁。车过两站到了海淀黄庄却是久停不开,等了十分钟后车内响起广播,说前方线路发生故障本趟车暂停运营,请各位乘客改换其他交通工具。

    当时我就懵了,坐那儿傻了五秒钟,然后突然一跃而起在同一趟车的人潮到来之前逃出地铁站沿着中关村北大街向南一路疾驰而去。十分钟后我气喘吁吁地跑到了人民大学站,下去一问被告知依旧公益西桥方向依旧没有恢复,只好顶着混乱而绝望的脑袋继续向南狂奔。幸好在友谊宾馆南边拦到了出租车,司机师傅甚是豪爽,从白石桥笔直向南过钓鱼台上长安街,在车流稀少得罕见的马路上开到了时速60公里,终于是在七点一刻到了国家大剧院。

    浑身是汗地找到了座位坐下,一楼右侧的楼座,钢琴的右前方,位置还不错,上座率也相当高。坐下以后心脏还在打鼓一般地狂跳、呼吸还没平静,大灯就缓缓地变暗熄灭了,只留下钢琴在明亮的橙黄色灯光下悬浮在明亮的橙黄色舞台上。少顷,傅聪一袭熟悉的黑衣长衫,信步而上。

    一瞬间脑子里就浮现出了这两句词。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那时我所想到的,和苏轼这首《木兰花令》的原意自是有所区别。上次听傅聪的音乐会是去年五月份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了,当时那些深刻的感动至今还难以忘怀;如今这一年半的时间过去,傅老爷子仍旧是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不由得让人舒了一口气。说起来,他的音乐会,可也是听一场少一场了。

    上来便是遗作的《葬礼进行曲》和《对舞》。《葬礼进行曲》的第一个音一响起,便如同一桶冷水兜头泼下,浇熄了本来还热腾腾的心绪。旋律中的沉郁哀痛把情绪全都堵在胸口,直到最后一个音符的回响渐渐消散,一直憋着的一口气才终于吐了出来。之后的《对舞》却是让人舒畅,连带着随后的《如歌》和《回忆帕格尼尼》,乐曲的气息都愉悦了起来。遗作的《升c小调夜曲》本就是傅聪灌录的肖邦夜曲全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现场比起录音又是好了太多,双眼甚至都无法从他身上挪开。这真是一首令人沉迷的乐曲,中段处右手的自由速度兴之所至却又恍若天成,结尾的那一串渐慢的音把人的魂都勾走了,确实如他的某张唱片的名字所说的那样,这是充满了诗情的肖邦。上半场最后是作品10的七首练习曲,老爷子技术偏弱无意中碰错的音也很明显,但是他对触键的手法和力度的掌握真的是精妙无比,从每一个音符散发出来的气场弥补了一切,让我觉得那些错音完全不碍事,因为这就是肖邦。

    很多音乐家都慢热,傅聪也如此。上半场已经足够好了,下半场连碰错的音都少了许多,第一首上来的《船歌》再次让人震惊得瞠目结舌。我听到了从未听到过、甚至我从未在乐谱上关注过的许许多多的细节,内声部、二重唱、卡农、隐藏的旋律,一切都让人感叹于这样无比丰富音乐为什么原来从来就没有注意到过。这首乐曲结尾那一段被人称为肖邦所有作品中最具浪漫气质的尾声同样销魂无比,让我沉浸在余韵中暗自琢磨了许久,甚至都不够关注接下来作品62的两首夜曲和作品59的三首玛祖卡,甚至直到《幻想波兰舞曲》的前奏响起才把我的魂重新勾了回来。这已经到了曲目单的最后一首,老爷子的技术和精神完完全全地迸发了出来,音乐中一波接着一波的情感如同无边的浪潮一般把人淹没其中,自己的心境也只能随着这股浪潮起伏摇摆而完全失去了挣扎的力气,当听到这曲子辉煌而灿烂的结尾的时候,我第一次因为其中那种充满了无法抵抗的温柔的力量感动得泪流满面。

    起立鼓掌的听众们也很是热情,傅老爷子加演了两首。第一首《摇篮曲》开始的时候脸上的泪水尚未干去便被音乐的漩涡吸了进去,脑海里充满了无比美丽的琴声,沉浸在宁静而充满幻想的乐曲之中整个人都飘然如御九天之风一般躺在天上,甚至让我再一次丢脸地完全没有注意到加演的第二首。等我机械地再次起立鼓掌的时候,整场音乐会却已经结束,听众都开始磨磨蹭蹭地离开了。这样忽略音乐的某种意义上的悲剧,可真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我曾经无数次地感慨过听交响乐的现场比听录音要好太多,因为能够发掘出乐曲中许多因为声部的平衡而在录音中被听者忽略的细节。独奏同样如此,当我在音乐厅里面对着傅老爷子,即使看不见他的双手、看不见他的表情,我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呼吸,感受到他通过指尖赋予音乐的呼吸,冰冷的钢琴在他的手下获得了生命。而傅老爷子尤为让人感叹的一点,便是无论他演奏什么,总能让人觉得这本来就是这些乐曲应有的样子,无论是唱片里的舒伯特,还是唱片里的德彪西,还是去年的海顿,还是今晚的肖邦。

    然而他终究还是老了,不再是几十年前意气风发的得意青年了,上半场碰错音难说是不是也与此略微有些关系。再怎样期望他不会衰老终是无望,仙骨终究不是凡人可得,恍若旦暮之间的再次相逢有时实际上倒真是长如千年一般。但是至少,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那些每一张都令人赞叹的唱片,那些每一场都令人感动的音乐会,那些每一段都令人珍视的回忆。

    有了这么多,仿佛偶尔也能够接受他是个老人的事实了呢。

    哪怕是,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最后编辑mmxh 最后编辑于 2010-12-08 03:39:5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