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卖YLJ的上了《中国新闻周刊》:傅雄,为乐坛挑唱片的人 [复制链接]

1#
2006年08月07日 16:11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每天听10张唱片。20年来,国内已很少人能跟上傅雄聆听的速度。国内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音乐人都到过他的店里买碟,很多还是他的常客。



  对傅雄来说,一个音乐人独立的音乐姿态,从挑唱片时就开始了



  ★ 本刊记者/曹红蓓



  近日,台湾民谣歌手胡德夫和陈永龙,应邀第一次来到北京,小唱一晚。利用开唱前的短暂时间,陈专门去造访了位于新街口的一家唱片店,买国内的地下民谣。陈知道,这次邀他们北上的《滚石》杂志中文版主编郝舫亦是这间店的老主顾。



  店的主人,就是在国内乐迷中大名鼎鼎的傅雄。



  傅雄的店开了12年,历史长且不说,从2000年左右到现在更显突兀:眼下想找古典发烧碟之外的国外原版进口碟,这是全国惟一的一家了。傅雄的店大不过20平方米,分类牌上写着前卫实验、现代爵士、金属和哥特等,单碟标价多在130~150元之间,店里很多东西,连卖盗版的算上,在全国找不到第二家卖的。店里还代销国内各地下乐队的唱片、小样、各类新音乐杂志、小朋克自己写的小说等。



  这里就是音乐人和乐迷的天堂。



  经营12年的正版唱片店



  “我一直是傻傻地坚持不卖盗版,呵呵,这点不是自夸。”傅雄说。与盗版相比,打口CD因音质纯正更受欢迎,但他也不乐意做。原因有两点:一是打口会打掉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卖打口,货是不能挑选的,都是上游商家论箱发。傅雄无法忍受不能自主选择唱片,他要保证货架子上的每一张碟,都是他亲手挑的。



  每天半夜两三点,傅雄基本是在写订单中度过。“Amazon(亚马逊网站)上有3万多条唱片信息,其中也许只有50个在北京能卖,但是你需要对那3万多条都有基本的了解。”写一份订单要花四五个晚上,傅雄每星期出一份。这活儿别人看起来辛苦,可却是傅雄的兴趣所在,每写完一份总是感觉很高兴,因为“又有些喜欢音乐的人有福了。”



  类似的店,国内以前有过一些,但都陆续关张或转行了。“我这行没有别人做,不是因为我比别人牛,而是别人不愿意做。”傅雄说,“这个年龄要说钱不重要,肯定是装。但我进的唱片中,我知道有一半是赚钱的,另一半是出于我的热爱和兴趣,不赚钱。”好多全球仅发行2000~3000张左右的唱片,他能进1~2张。



  虽然挑唱片挑得呕心沥血,但傅雄却很少直接向顾客推荐唱片。他只是让货架上的1000多种类的唱片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知音。“这和我的音乐观念有关。我喜欢或认为好的你不一定喜欢,你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而且我的选择也在不断变化,怎么能把自己的审美强加给别人。”



  除了写订单的乐趣,每收到一批新货,都令傅雄兴奋。多年来,他还和国外很多唱片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关系。Derek Bailey是傅雄最爱的爵士音乐家,他个人收有D.B的60张唱片。



  去年7月傅雄生日那天,意外收到一个包裹,居然是其唱片公司Incus公司老板送的一张有Derek Bailey亲笔签名的黑胶——1981年的唱片“AIDA”。5个月后,这位伟大的乐手去世了。



  傅雄说,这个已经做了12年的营生,他希望能一直做下去,“第一是爱好,同时也是理想。”停了一下,他又说,“要不,理想这俩字先别提了。”



  20年,每天听十张唱片



  最近,傅雄家里添了个大书柜,是用来放唱片的。不然在屋子里到处码放着的CD,像随时要倒塌的积木一样,已经无法正常穿行了。去年他曾立志实行唱片减肥计划,把将近7000张唱片收藏减到5000张以下,那时候他每天筛100多张,没感觉的统统淘汰,可工程刚过半,新收的唱片又堆得屋里无处下脚了。



  每天醒来,傅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上午到出门这段时间差不多够听五张唱片,这个时间可以挑一些大部头来消化。昨天上午重听了King Crimson 1969年四张一套的现场Epitaph,几乎爽死。”多年来每天十张碟,傅雄阅尽了乐林春色,很少有音乐人能追得上他聆听的脚步。







http://www.chinanews.com.cn/other/news/2006/08-07/770022.shtml
分享 转发
TOP
2#

白色狮子 在 2006-8-12 19:07:48 发表的内容
卖YLJ的上了《中国新闻周刊》?
文中多处用语不严谨,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这个“非官方转摘”是一个广告吗?用语“放屁”也太粗口了点吧?

我在傅的店里开始买正版的前卫爵士唱片,实验电子有一年多了吧,唱片价格是很贵(和垃圾的20元一张相比),但打开了我的一个听音乐的方式。在目前的中国国内还是找不到第2张这样的店,可以让我不时地买这些珍稀的宝贝爵士。和店主交谈过,也受他指点买回不少我没听说过的盘,这个店的存在对北京的爱乐者,已经音乐圈的含义不言而喻/

当然,YLJ是国内的“怪胎”现象,我听爵士也是从这个点开始,morefeel兄也是如此的吧。我现在一年没没YLJ了。

我也可以支持morefeel兄对这个文章的批评意见,但用“跟放屁没什么区别。”这样来形容一个你的记者媒体同行是不是过分了些。

还是希望168的气氛更祥和点,当然,我这样写了很多不是想支持或反对谁,我只希望用更和平,理智的写法和讨论来谈论一些事情。

说到底,我还是希望爱乐的人应该学会怎样做人或者写文。这里不是一个八卦的地方。





本来想介绍你几个你一直想认识的美女记者的,现在这个计划破产。
TOP
3#

很多记者都是外行,这个也不例外,文中多处用语不严谨,跟放屁没什么区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