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忽然想到,听马勒刚好十年了(比较短,请勿见笑 8-/),十年前第一听到马勒的音乐时的震撼似乎还在,后面开始把马勒的交响曲一个个的听全,又开始一套套的收集马勒,全因第一次听到而起。所以实在有必要纪念一下。以下按照听到马勒各个曲目的顺序来写的。


最早听到的是第二第四。阿巴多70年代指挥CSO/VPODG小双张)。听到之后对这两个曲目的印象很不好。因为最早听到马勒是在一个DG20世纪伟大指挥家》的合集里的第二结尾的高潮部分,那是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第二(DG/NYPO)的结尾部分。那个版本是何种气势大家都了解,而阿巴多1977年指挥CSO的马勒第二给我的感觉是干涩(录音+演奏)、速度太快,结尾的高潮部分一点听不出伯恩斯坦那个版本给人带来的兴奋和激动。正是因为这第一个马勒版本是阿巴多指挥的,导致我之后一直对阿巴多的马勒印象不佳,一直到现在。。


其实就算是最近阿巴多指挥琉塞恩的现场版马勒的评价如此之高,我仍然不觉得有多好。很多这系列版本,比如第二、第四,看录象要比单纯听音乐来的感动更多,而录象里的感动多半是因为图象里瘦骨嶙峋的阿巴多指挥马勒时的姿态和表情,而不是来自于他棒下的音乐。


所以,可见这第一个版本的作用有多大。所以奉劝后来者选择一个没接触的曲目的第一个版本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就好象和人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样,有时候一辈子都没法改变。这就是先入为主


然后听到的是第七,西诺波利/PO/DG小双张。这好象是演奏的最慢的一个第七(近88分钟),也是我现在认为最好的一个第七。中间三个乐章因为被他拖的极慢,把夜曲的意境做的十足。录音和演奏都十分精良。


然后听到的是第八,索尔第指挥CSO1971年版。我听的版本是个比较特殊的版本(decca448 293),乐团和歌唱家的演绎好的没的说,但是录音实在太差(相对DECCA和索尔第的其它录音而言)。对这个第八的录音的厌恶,我在很多帖子里都表达过。为什么?因为和这个版本同时买入的是索尔第1972年指挥CSO的贝九,就是那个TAS连续九年第一名的第九。这就好象同时吃燕窝和窝头,虽然窝头的味道并不是那么差,但是和燕窝放在一起,难吃的感觉却特别明显。而实际上,这两个版本是同一个录音班底制作(Wilkinson/Parry,decca为了索尔第,两次动用旗下最王牌的两大录音班底联合做战,而且仅相隔一年,却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几乎天壤之别的录音,真是不可思议!


然后听到的是《大地之歌》,海廷克指挥RCO1975年版。至今仍然是我认为这个曲目最好的版本之一。BAKER的女低音至今无人能敌(除了Christa Ludwig之外)。而且录音清新宽广,真让人佩服philips的录音技术,即使过了三十年,这张唱片仍然可以看做是模拟录音的颠峰之作之一。


然后听到是第一第五。第一是库贝利克大禾花版,第五是巴比罗利EMI伟大录音版。这两个版本至今仍然是我认为这个曲目最好的版本之一。


然后听到的是第九,卡拉扬1979年录音室版(DG小双张)。这是第一张让我流泪的古典音乐唱片,因为他的第一和第四乐章。而且至今仍然是我认为这个曲目最好的版本(没有之一)。即使后来我又听到了广泛受到好评的他的82年现场版,还有其他很多名版,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他的这个录音室版是最好的。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在古典音乐里是多么的重要(至少对我是这样)。所以后来我在选择没听过的曲目的第一个录音时,都会很谨慎,找很多书和评来看,然后才下手。


然后听到的是第六,巴比罗利1967年指挥NPO版,说实话,这个版本演奏的不错,就是录音有点怪,感觉发“飘”,好象没有根基似的,是不是低音太薄的缘故?


最后听到是是第三,MTT1988年指挥LSOSONY)。又一张让我疯狂的唱片,又一张至今仍然是我认为这个曲目最好的版本的唱片。尤其是26分钟的末乐章,简直可以作为一个人得道升天时的伴奏音乐!即使后来听到伯恩斯坦更长一些的马三末乐章,也没有MTT的末乐章让我那么感动。即使后来听到了广受好评的霍仁斯坦的LSO版,和MTT的一比,也觉得像白开水一样。这又一次印证了第一感觉又多么重要。


其实最后一个听到的马勒版本是应该是马勒第十,夏依1986年指挥BRSOCOOKE完成版。这也是录音和演绎都相当好的一个版本,尤其是第五乐章刚开始的大鼓,听起来真吓人啊!后来再听到的其它的马十全本版就没有这个感觉了。


那么,你听到的马勒交响曲的第一个版本是什么?对后来再听到马勒有什么影响呢?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原帖由 找不到密码 于 2008-9-16 17:24:00 发表
好贴啊,栩栩如声兄一定要撰文写些感受。。。


由你来邀请他出山好了,否则下次不卖给他唱片,呵呵~~
TOP
3#

回复: 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9-23 20:55:00 发表
马勒在音乐史上最终的地位甚至不见得能超过老肖、普罗和理查,却很难超越德沃夏克、斯特拉文斯基。在信息传播发达得多的现代社会,100年的时间难道还不够充裕吗?而巴赫那样的历史定位发生在马勒身上的几率微乎其微。其实,巴赫在18世纪音乐领域并非象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在门德尔松之前被完全忽视。事实上,从海顿、莫扎特到贝多芬这些当时最顶尖的作曲家不都从年轻时代起就崇拜巴赫,并从巴赫作品中学习借鉴吗?…………


关于“某某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能超过某某人”的说法(无论这某某人是马勒、老肖、德沃夏克还是贝多芬或其他什么人),不知道是老兄自己的结论,还是音乐史或乐迷们公认的结论?


而且,既然你提到的是“最终地位”,那么这“最终”二字就很值得推敲。“最终”是指什么时候?是音乐家去世100年之后?还是200年以后?是当前的时代?还是再过500的后世?既然您没有确定这“最终地位”的最终是指什么时候,又何以能断定到了某某人的“最终地位”不见得超过某某人呢?

“而巴赫那样的历史定位发生在马勒身上的几率几乎微乎其微”,这又是一个病句。巴赫的作品是在他死了好几十年后,由门德尔松的推广而发扬光大的。而马勒作品的经历也差不多。仅从这点上看,他们两人作品受到乐迷认识的经历的类似程度已经很高了(而不是微乎其微)。至于“历史定位”,还是像上面说的那样——历史还没有过完,您从何点上能判断出来,日后他们的“历史定位”会微乎其微?难道马勒才死了一百年、他的作品才演奏了五十年,他的“历史地位”就已经定型了吗?

最后,要抱歉的是,我上面的谈话也是我个人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的有感而发,并非“最终的意见”。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的意见,还是其他人对巴赫、贝多芬、马勒的意见都有可能改变的。

所以,无论对于贝多芬、马勒或是其他的什么人,我们最好谁也不要轻言所谓“最终定位”的事。

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甚至可能永远不会有“最终的意见”。
最后编辑ludwig2000 最后编辑于 2008-09-24 14:30:57
TOP
4#

回复: 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9-24 16:56:00 发表

讨论有益,与烧友们聊聊,意见一致成一言堂,没有发言下去的必要了。不同见解才能谈起来。
  1、砍柴兄,我用李与呂的出场费,想说明演什么与市场有关。与音乐本身的价值不能直接挂钩。所以用指挥家演奏谁的音乐也同样与音乐!家在音乐史上的价值无关。不知贾与曹的那个比喻合适否?
  2、动车组兄,讨论音乐就事谈事。最好不要讥讽什么老鸟之类的用语耒对话,好吗
  3、本应木卫二兄和81楼的兄弟谈论,老朽无聊,随便插2句,请见笑。以兄弟的意思,人类一日不毁灭,音乐史一日无法写。难道前三百年耒多少的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的成果全是一种暂时的猜测?
  看来,巴赫,贝多芬、马勒在音乐史中的价值、评论有可能改变?要等到什么时候,什么时代?或者是你来重新评定。可以说一说这些新观点吗。


仅就最后一句和您探讨一下。马勒在他生活的时代以及死后五十年,都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家和蹩脚的作曲家。而今天他却得到了如此多的追捧。而巴赫也是被门德尔松的重新发掘之后才得到了他应有的地位。这样看来,他们在音乐史这的地位都发生过重大的改变。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赞同“最后的结论”这样的话。

既然过去曾有过重大改变,那么将来不会有改变吗?所以,所有的评论都只是现在的评论。谁都可以发表一下现在的想法,这就足够了。音乐史当然可以写喽,但是也只是截止到现在的历史。谁不必去探究几十年后或者上百年后是否有“最终结论”或者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说不定那时候,贝多芬不仅仅是乐圣而变成是“太上皇”了呢!而马勒说不定又会被弃为敝帚,就像现在的老柴一样。又或者那时候米亚斯科夫斯基或者其他什么被这个时代忽视的作曲家变得像现在的马勒那样流行了呢,呵呵~~
TOP
5#

回复:再谈马勒:聊聊你听过的第一个版本的马勒及其对你的影响

9月6日,上交在上海音乐厅也演出了马一,效果不错。看来马一仍然是国内演出频率最高的一首作品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