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切利比达克,一个怪诞的神话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65208545129963.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52085512623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5208552853162.jpg[/upload]

我爱上古典的时候,他已经老了;
我知道他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切利比达克,出身罗马尼亚的指挥家,满头后梳的银发,一个怪人,连名字都别扭。

无论排练还是演出,他的身前,永远都没有乐谱。

他拒绝录音,他比喻听CD唱片如同抱着影星碧姬·芭铎的照片上床,索然无味。听他的现场录音,我们却如同偷偷地自淫。

他特立独行,桀骜不驯,古怪的脾气盛气凌人,失去了乐手异口同声的赞美,也就失去了世界上最伟大乐团的指挥之棒。

如果没有他的独断,雄才伟略的他在富特文格勒溘然去世之后竞争柏林爱乐指挥的战争中,就不会一败涂地自生闷气,卡拉扬也就不会趾高气扬。

他恨柏林爱乐,所以只能选择漂泊。他无所谓,但世界后悔。

他的布鲁克纳和其他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大多都是出类拔萃的,我虽然不喜欢他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第四,但有人却津津乐道,这就是他留给后人的谜语。

他的弦乐绵密,他的音色精致,他的排练冗长繁琐,甚至比音乐会更扣人心弦,全凭仗着乐手们无可奈何的忍受。

听他的现场录音,每一次都会意犹未尽,因为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贡献着对于音乐的一次膜拜。
最后编辑栩栩如声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652094172888.jpg[/upload]

如果没有EMI的不懈努力,他的夫人和儿子不会授权,那几套后来由EMI发行的演奏会的现场录音,也许会永远尘封,永垂不朽。

感谢他的家人,感谢EMI,出版了4套,成为我的珍藏。

这盘法国电影的DVD,幸好有日文字幕,我才看得懂,谈不上他的动作有多么的风采,但是,他的权威,正好符合德奥音乐的神髓。
[upload=jpg]Upload/2006520941953255.jpg[/upload]

他对于音乐的解释,永远以缓慢著称。没见过他指挥的马勒,也没见过他的歌剧。

他的乐池是嘉斯台,他的乐队是慕尼黑爱乐,他的格言是"美,只是通往音乐的诱饵"。

在音乐历史的墓地中,他是一座丰碑。如果我有机会走到他的墓前,我不但要致敬,我还要把我的感佩,与花束一起恭放。
TOP
3#

上山砍柴 在 2006-5-20 9:29:02 发表的内容
曾经一套33张卖平价,当时因为已经有多个单张而没买。
有点后悔。


砍柴兄,你的博写得好啊,喜欢读,而且收藏到我的‘博’中了。
TOP
4#

上山砍柴 在 2006-5-20 23:46:10 发表的内容
我这样理解切利:
他后来选择的演绎风格和他的落选有关;
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不能否定他给音乐带来一种独特而不失深刻的声音;
如果没有发现他的音乐中那种绵延不绝气息,可能因为你在听他的时候比较粗心大意;
有很多尖刻的地方,但是没有伤害我们,所以我们也少伤害他吧。


有几则轶事,可能会说明些问题:

1)切利指挥穆特演奏西贝柳斯的小协,切利对当时如日中天的穆特说:‘现在您可以把您从卡拉扬先生那里学的一切都忘了。’结果,穆特完全不愿意‘屈从于切利比达克大师不可动摇的见解,’两人不欢而散。

2)切利评价库贝利克:‘了不起的音乐家,但不是指挥家;’

评价索尔蒂:‘出色的钢琴家,作为指挥家他的耳朵太平庸,他缺乏技巧;’

评价托斯卡尼尼:‘人们都说,托斯卡尼尼是唯一一个做到了忠实地按乐谱指挥的人,但我看他是唯一一个除了音符以外一小节音乐也没有指挥过的人,一个十足的音符工厂;’

评价伯姆:‘他的唱片听起来如同乱炒菜;’

评价奥曼迪:‘怎么能让一个如此庸俗的指挥去接斯托科夫斯基的班?’

评价阿巴多:‘三个星期不吃饭我可以活下去,但是听他三个小时音乐会非心肌梗塞不可,看他指挥就来气’;

评价小克莱伯:‘你干嘛非要把什么都指挥得那么快不可?’

评价卡拉扬:‘我知道他令大众高兴,可口可乐也是;’

于是伯姆的夫人揶揄道:‘我一生还从来未喝过可口可乐,但如果真像卡拉扬的指挥那样,我现在倒是要尝尝。’

3)切利经常与独奏家势不两立,但是唯美主义者的米开朗杰利说道:‘切利比达克是我有幸遇到过的最敏锐的音乐家之一。’

西方评价他是‘大嘴切利’、‘有争议的大师’,在指挥家的名单中,还有谁会疯狂地把他人说道一无是处,完全不去理会外界的舆论,并且‘红旗不倒’的呢?

他得罪了一大批人,从理论上说,他的音乐会应该成为人们报复他而拒绝出席的理由,但是,他的唱片上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如果不能解释为人们对于他狂傲的默许,那么又该做何解释呢?

切利的是非,可以说是德国音乐历史上的是非,他在柏林爱乐的落选,虽然可能和他的个性有关,但是历史,就是为此起彼伏而准备的。

这四套CD当中,我喜欢的只占一半,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第四,我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的漫长,但是,他就是这样理解音乐,他的理解是一个方式,但不是一个错误。

如果没有切利,音乐史上就会少了一些特色。我们都不喜欢千篇一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独断专行到不至于令人憎恨而又给音乐史上留下了精神财富并且成为热门话题的老人呢?

音乐史上有了切利,至少谈资会丰富起来,我们没有必要去拒绝一个独特地诠释音乐的老者,何况,它又不是一个坏人。

这样一个怪诞的人,如果被人们异口同声地赞誉,那才是奇怪呢。

我同意砍柴兄的话:‘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不能否定他给音乐带来一种独特而不失深刻的声音。’
最后编辑栩栩如声
TOP
5#

reiner_fans 在 2006-5-23 12:49:29 发表的内容
切利我大概不會去買了,主要是要重新認識一個人(指揮),要耗費一點心血..時間太緊迫..


喜欢上一个人,真的需要时间。
TOP
6#

ludwig2000 在 2006-5-25 14:24:26 发表的内容

但是,我仍然认为切利只是音乐史上的一个“特色”(或曰“特例”),而非“旗帜”。他的出现,只是为那些对传统曲目的传统/经典演绎方式已经厌倦的人们寻找新的刺激而提供的一个特例,而并非是能引导和改变主流的人。所以,您说的没错,切利已经成了一个为乐迷们提供了新鲜话题和独特声音的“流行”老人。

如果他泉下有知,知道他现在这么红、他的“唱片”这么受推崇,恐怕他要气得从棺材里坐起来了,呵呵~~


谢谢Ludwig2000兄与我同样见解。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性格和做法不怪异,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人并不存在,余秋雨倒是顺应了社会,但是他的满腹经纶,不也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何况切利又是那么不如流?
从听音乐先入为主的角度来说,听惯了其他指挥家的作品,再去喜欢大器晚成的切利,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完全热爱他的特色,这个过程估计相当漫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