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央视“卾尔多斯”杯杂感。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8-12-30 14:47:00 发表
受老万教唆,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场,难免以偏概全,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很多选手只会拉(弹)琴,缺乏音乐。这一点从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欠缺就可知一二。
非常常赞同。多数在炫耀技术时自鸣得意,立即在基本文化知识和音乐知识上丢人现眼,包括看着书问问题的评委。音乐修养就不用说了,有些孩子要么天生有点乐感,要么模仿能力强,听来似乎有音乐。青年组的小提琴第一名算是有思想,他的音乐是感受和思考出来的。我最喜欢年龄最小的那个小提琴获奖女孩的演奏(自然)还有陈胜果(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就是对那个愚蠢评委问他:“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诗叫什么?”,立即说不知道也不想再争取回答的小男孩。那评委竟然说《彼得与狼》是交响诗,那是整场比赛最丢脸的一幕。
分享 转发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2#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9:48:00 发表
原帖由 channelchina 于 2008-12-31 9:05:00 发表
......就是对那个愚蠢评委问他:“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诗叫什么?”,立即说不知道也不想再争取回答的小男孩。那评委竟然说《彼得与狼》是交响诗,那是整场比赛最丢脸的一幕。

不好意思,从音乐形式上归类,《彼得与狼》就是交响诗——单乐章、带旁白的童话题材叙事交响诗。
哦??请bodyheart网友从曲式学上来解释一下交响诗。我还第一次听说交响诗分单乐章和多乐章。这么说,有明确故事的音乐或标题性交响乐都可以算是交响诗,包括柏辽兹《幻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舍赫拉查达》姆索尔斯基《黄山之夜》科普兰《林肯肖像》格洛菲《大峡谷》等等等等。我只知道音乐史上最先提出交响诗(symphonic poem)的是李斯特,后来的理查*斯特劳斯(tone poem),至少他们是写这个音乐题材被公认的代表。Symphonic poem 还是tone Poem,我理解都是差不多的,叫法不一样而已。很多东西有必要先把感念搞清楚,就如:和声和和弦不是一回事,交响曲和管弦乐不是一个概念一样。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2:13:02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3#

原帖由 panhold 于 2008-12-30 17:52:00 发表
在这个坛子混的,没一个会答错四大小协,但有任何一个拉琴能赶的上那个女孩的么?





不同意这么说。做蛋糕的卖蛋糕给顾客,顾客说不好吃,没有别家做得好,卖蛋糕的反驳说:“不好吃,你自己做一个给我看看”,这不很好笑吗?作曲家,演绎者(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就好比做蛋糕的,不是从事音乐专业而热爱音乐的爱乐者是品蛋糕的。做一行就得像一行,人人都会为最优秀者喝彩,这也是人之常情。再说,中国音乐界师生的基础文化之差是出了名的,音乐学院高考300多分的文化分,这是标准低和学校不重视文化课造成的恶果。演奏帕格尼尼不知道听听罗西尼的歌剧学会歌唱,演奏巴赫音乐的不知道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旋律走向、和声变化、赋格和对位特点)。这些知识一般音乐爱好者花点时间学学基础乐理都可以搞懂,不是什么高深不得了的。文化底子差理解力就差,感觉就肤浅,这是毫无可疑的。相比于音乐理论和技术训练,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的搭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音乐理论和技术训练10年20年够了吧?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是一辈子的事,音乐史上的无数音乐大师不是证明了这一点吗?你对一个文化基础很差的学生说:“这段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要表现出作曲家特有的甜蜜忧伤”,这个学生一定会一头雾水并反问到:“忧伤怎么会甜蜜,甜蜜了怎么还会忧伤”。
不要把学音乐的学生都培养成鹦鹉学舌。西方音乐界对中国古典音乐家的偏见不是空穴来风。自信和自豪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冷静自省。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4#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11:33:00 发表
呵呵~~~众所周知交响诗都是单乐章的。俺之所以特别将"单乐章"和"叙事"两项基本特征强调出来本意是为了有助于您理解为何《彼得与狼》应被划归"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若因此令您产生额外的歧义,请恕俺行文考虑不周哈。
没有争论的意思,都是为了学习,别误解。

Musical FormsSymphonic PoemAn orchestral form in which a poem or programme provides a narrative or illustrative basis. Its origins can be seen in the Egrnont, Coriolan and third Leonore overtures of Beethoven, with their more or less explicit enactment of dramatic events. The concert overtures of Berlioz and Mendelssohn may be considered direct prototypes of the Lisztian symphonic poem, the earliest of which,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is based on a poem by Hugo. This was the first of Liszt's 12 such works (1848-58).
The symphonic poem was taken up in Bohemia and Russia as a vehicle for nationalist ideas. In 1857 Smetana embarked on a group of symphonic poems, on literary subjects, clearly influenced by Liszt, but his Ma vlast ('My Country'- six works including The Moldau) is on episodes and ideas from Czech history. It was succeeded by a profusion of symphonic poems by his younger compatriots, including Dvorak and Suk. In Russia, Glinka's Kamarinskaya (1848) was a prototype for the symphonic poems of Balakirev, Mussorgsky and Borodin on national subjects. Tchaikovsky, by contrast, chose literary matenal for his Romeo and ]uliet, Francesca da Rimini and Hamlet. Franck had written an orchestral piece on Hugo's 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 before Liszt, but the genre came to life in France in the 1870s, supported by the new Société Nationale. Saint-Saëns's examples, including Le rouet d'Omphale and Danse macabre, were followed by d'Indy's and Duparc's and in 1876 Franck returned to the symphonic poem with Les Eolides and later added Le chasseur maudit and Les Djinns. Among French symphonic poems Dukas's L'apprenti-sorcier is a brilliant example of the narrative type. Richard Strauss, who preferred the term 'Tondichtung' ('tone poem'), contributed a unique body of great works to the repertory in his early career, including Don Juan, Till Eulenspiegel,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and Don Quixote. In them he drew on his virtuosity as an orchestrator, his mastery of chromatic and diatonic harmony and his abundant skill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mes and interweaving them in elaborate counterpoint. Sibelius was perhaps the last composer t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repertory of the symphonic poem. Its decline in the 20th century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ejection of Romantic ideas and their replacement by notions of the abstrac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music. Extrac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The Grov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 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
再详细的了解:http://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ic_poem 在介绍俄罗斯作曲家的交响诗时没有提到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是遗漏了?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5#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12-31 12:22:00 发表
人们似乎更习惯于《彼得与狼》被俗称为“交响童话”,但不应该因此而忽略其交响乐的基本写作手法,加上标题单乐章、清晰的文学故事性等基本特征表明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交响诗。

这道知识问答题出的有够刁钻甚至有点儿“阴损”之嫌,估计很多专业老鸟都得掉“坑”里,实在难为了那个小选手,答不出来情有可原。答不对、没想到都不要紧,当正确答案宣布时,应该恍然大悟才是比较妥当的。
嗯 同意你这样解释。也好,交换几个帖子,我学到了更多东西。谢谢护心使者,嘻嘻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6#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2:55:00 发表
为最优秀者喝彩,人人做得到。为尚不优秀者鼓励,不一定人人做得到。
买了蛋糕觉得不好吃,不必要一定和卖蛋糕的善意的说不好吃,也不需要站在大街上和别人说不好吃。下次不买就可以了。说不定不少人喜欢吃他的蛋糕,否则他的店也开不下去。
鄂尔多斯的比赛我也看了一点点,我女儿看了不少。相信她有收获,我也没有损失。

中国艺术群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差距问题,恐怕也是急不来的事。中国的好多事,像8年超英,1
说得好,为优秀者喝彩,鼓励新人。但是坚决耻笑和杜绝误人子弟的人和事。现在,学校里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让孩子们在塑造人格上带来了不好的东西。至少我教孩子是先做快乐、健康和热爱知识的人,再做一个有专业的谋生者。这个世界对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被迫去园老师的梦或家长的梦,我们更应该问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支持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不起,扯偏题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得从孩子做起,做社会做起。正如今天,音乐活动更多的是消费者用钞票指引专业人士,结果出现了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人去唱老鼠爱大米,克莱德曼比霍夫曼有名;而不是专业人士去引导大众,最后让“两只舞蝶”升级为某一首弦乐四重奏里优美的动机或主题,而不是莫扎特的交响曲成了“我不想长大”。急当然是急不来的,但是当看到孔祥东卖乐器去了,中国文化官员在卡拉OK包间里用驴叫的喉咙和村姑调情,音乐学院里那些教授如此敲诈学生和家长,带研究生的没有把人才培养出来,倒是把长相好的女研究生带成情人老婆了(上海中央两院最为典型!),为了职称和私利,剽窃论文和剽窃音乐,很多是狗屁不通或一知半解还目中无人,狂妄至极,误人子弟。看到这一切,服了昂贵学费的家长们不着急吗?

中国人在国际上还没有得到上层人士从文化角度来认同就是因为当今中国文化中这些污垢。别人说我们,我也常常会跳起来,觉得他们在伤害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事后清醒想一下,尽早洗涤去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污垢,应该是好事。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3:57:31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7#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4:15:00 发表
其实非常赞成CH兄的意见,一针见血。
“学校里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让孩子们在塑造人格上带来了不好的东西。”;“出现了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人去唱老鼠爱大米”;“克莱德曼比霍夫曼有名”;“中国文化官员在卡拉OK包间里用驴叫的喉咙和村姑调情”。。。

确确实实以上就是中国的现状,已经比以前让艺术家去扫牛棚好多了。
觉得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去慢慢改变。进步的太快,内
也是 没错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4:29:05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8#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4:15:00 发表
其实非常赞成CH兄的意见,一针见血。
“学校里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急功近利思想,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也让孩子们在塑造人格上带来了不好的东西。”;“出现了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人去唱老鼠爱大米”;“克莱德曼比霍夫曼有名”;“中国文化官员在卡拉OK包间里用驴叫的喉咙和村姑调情”。。。

确确实实以上就是中国的现状,已经比以前让艺术家去扫牛棚好多了。
觉得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去慢慢改变。进步的太快,内
扫牛棚还能扫出王西麟这样的作曲家。卡拉OK包间能唱出什么?唱出更多的文化官员到卡拉OK包房去增加音量和声部,唱出更多好逸恶劳的女子。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9#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4:34:00 发表
包间是不好,但也能填补一些空虚。
只能用“国情”两字解释了。
老外爱说什么,就让他们去说吧,或许也不无道理。
让艺术家扫牛棚还是不对的。

谈谈前苏联:持不同意见的肖斯塔柯维奇因酗酒而死;
收到斯大林特别奖金并回信冒犯的钢琴演奏家尤金娜,在演奏会上公然朗诵流放西伯利亚诗人的作品,竟然还没事。。。
西方评论说他们最后能以自然的方式死亡在当时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
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与俄
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音乐家应该更惨。扫牛棚当然不对,那时的艺术家灵魂被奸污,音乐被亵渎,而今天的音乐家有一些是否又在对音乐、对同行和对学生们干着同样的事。说说而已,要让这些人知道用再狡猾的伪君子手法也掩盖不了自己的卑鄙行为的,社会应该对这些人和事不耻。我认为这不是苛刻,这应该是面对存在的事实,公诸于世,让这些人和事尽量少发生。也许哪天,你我的孩子就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或者这类人和事的牺牲品。刚才说道王西麟,推荐听听最新一期《留声机》附送的王西麟CD,一切尽在其音乐中,令人震撼。据说2010年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要举办他个人专场音乐会。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10#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12-31 15:01:00 发表
是的,一代又一代的成为牺牲品,是非常可悲的。盼望每个人都为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做点什么,我应当先从自己开始。。。 虽然做不了什么,但可以从认可自己和别人的每一点进步开始。。。

留声机的王西麟CD上周听了一部分,没有特仔细去听。我是个古典音乐的菜鸟,但觉得王的作品非常的不错,很有音乐性,很细腻很入耳,结构和旋律也很不错,当时就很佩服中国作曲家作出这么好的古典作品来。元旦要认真的完整听一遍。
他没有去过云南,凭对云南彝族音乐特点的感觉写出那么云南味十足的音乐。这位作曲家的经历有点类似肖斯塔科维奇,不过意志比肖斯塔科维奇强,是中国音乐家中的鲁迅先生,乐如其人。就聆听和欣赏而言不分什么菜鸟和信天翁,只要心里想听耳朵喜欢听,足够了,能热爱就是福气。听多了自然就菜鸟成天鹅了,俺也是貌似天鹅的菜鸟。
最后编辑channelchina 最后编辑于 2008-12-31 16:32:00
www.channelclassics.com (试听300多款录音片段)
http://shop34588457.taobao.com/ (网上购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