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立体声贝钢奏选谁的? [复制链接]

1#

必须是阿劳80年代,百听不厌,越听越有味
分享 转发
Backhaus
TOP
2#

回复 27# wangweish 的帖子

60年代的没听全,只听过三张,感觉60年代的录音首先就要差一截,不过演绎倒是更茁壮。

80年代钢琴家状态极佳,不可用老年的巴克豪斯和肯普夫的状态来衡量,应该说钢琴家此时的技巧对于钢琴家所欲表现的内容不构成障碍(而巴克豪斯立体声版则明显呈现出技巧对表达的限制)。

虽然80年代的茁壮程度肯定不如60年代,但完全不是由于力不从心,而是钢琴家对作品领悟的变化,音乐的结构和内涵被无限放大,但又被钢琴牢牢地控制在双手之间,这种演绎已经超越了“表达”,而是一次展示。很多人喜欢用禅宗去类比阿劳,有一定道理,60年代“表达”的意味还很浓,但80年代就完全是一次对作品本然精神的展示,如同身处宇宙,环视星空,钢琴家已然隐于幕后。
Backhaus
TOP
3#

回复 37# wangweish 的帖子

差不多是这个感觉,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阿劳的“茁壮”不同一般意义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演绎,很多大师的壮年期演绎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活力,但这与茁壮不同,实际上这种如同巨树一般茂盛、甚至略带粗粝的感觉,无法在其他任何贝多芬演绎中找到,所以我特别用茁壮来形容阿劳,他的演绎就如同一株老橡树一样遒劲而强盛。

第二,演奏家到老年心境有变化是肯定的,但这种所谓的“空灵感”不可一概而论,实际上有些演奏家完全是因为技巧限制而不得不“空灵”,比如老年的巴克豪斯,包括你举的梅纽因,都属于不想“空灵”而被迫“空灵”,但另有一些是真正心态变化而变得空灵的,比如阿劳和肯普夫,而前一种空灵听起来是种折磨,后一种才是真正的享受。

至于能否在晚年达到由内而外的空灵,这得看演奏家本身的风格取向,例如阿劳本身以缓慢沉厚闻名,肯普夫以温暖如歌闻名,都不是激情万丈以快打快的类型,到晚年即使技术下降也可以维持并且深化原有的风格,但巴克豪斯就不一样了,他的演绎坚若磐石,铁杆虬枝,一旦速度和力度拿不上来,整体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前一类演奏家而言,技术下降不会对其艺术表达带来太大冲击,而对于后一类演奏家而言则比较悲剧,这是我的理解。所以阿劳八十年代的演绎肯定在技巧上不如六十年代,但这种技巧下降绝不会妨碍钢琴家的表达和听众的接受。
Backhaus
TOP
4#

回复 41# wangweish 的帖子

其实霍洛维茨技巧是下降的比较厉害的,当然也许是因为早年技巧过于强大,所以反差大了。。李赫特不熟,在有些乐迷眼里都快成仙了,但我也不太喜欢
Backhaus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